APP下载

浅析卓别林喜剧电影创作的艺术特征

2023-06-09吕婧

今古文创 2023年19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

吕婧

【摘要】 卓别林的喜剧电影艺术创作特征非常明显,卓别林后期创作电影的外在形式改变了前期默片喜剧电影的特点,加上声音元素,变为有声电影。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分析,卓别林用其精湛细腻的表演塑造出许多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小人物形象:例如夏尔洛、凡尔杜等;卓别林主演的喜剧电影有自己鲜明的喜剧风格,其在喜剧中深刻地融合着戏剧性、悲剧性和哲理性;卓别林的后期喜剧电影仍然延续着控诉资本主义的贪婪与丑恶的主题表达。

【关键词】人物形象;喜剧风格;主题表达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9-009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9.030

一、卓别林喜剧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法国电影理论宗师、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曾这样说:“夏尔洛无法适应社会,而凡尔杜却适应过了头。”这句话是对这两个人物的精炼概括。夏尔洛和凡尔杜就仿佛分别代表了人类命运轨迹的两种生活极端,前者是一个自我放逐、不去随波逐流的圣人,他许多生活方式的选择其实是没有功利性的;而后者又是一位遵循社会规则、随大流生活的庸人,他自己选择生活模式的内在动机却非常得丰满,是为生活所逼迫做的选择。

(一)夏尔洛——自我放逐、不随波逐流的圣人

在电影《摩登时代》中,卓别林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处在阶级底层生活的流水线作业工人。影片一开场就是一个强烈的对比,工人在永不停歇地拼命工作与资本家在办公室怡然自乐地翻阅报纸形成鲜明对比。即便如此,资本家仍嫌工人工作得慢,还要求加大工人的工作强度以此加快速度,提高效率,压榨工人剩余劳动力。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让工人都累得喘不过气来。卓别林扮演的人物在如此大的劳动后身体适应不过来,导致形成肌肉记忆,在停止工作了后还继续不停地重复着工作时的动作,不能立刻停下来。完全显示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压榨剥削者没有感情和被压迫的底层劳动者过着像机器一样不正常的生活。

在电影《城市之光》中,卓别林饰演了一个流浪汉。在影片中,尽管自己没有任何钱财,但他仍然乐于助人,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萍水相逢的卖花女孩,体现出底层小人物内心的善良、纯洁和朴实。影片的后来他又做了很多的事情来帮助卖花的女孩,比如:帮助女孩恢复光明,即便代价是参加可能送命的拳赛,他仍选择孤注一掷;还有他为了自己心爱的姑娘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就算是在夜总会当打手也要赚够足够的钱,表达社会底层小人物虽然生活不易,但是他的内心世界是无比充实,愿意为爱牺牲。

在影片《大独裁者》中,卓别林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理发师查理;另一个是独裁者。两个人不仅身份差距天差地别,他们所呈现出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物性格也非常不同。比如:独裁者认为他自己就是至高无上的神,是救世主,他不允许有任何人或任何力量超过他的权力统治。具体表现在影片中他与另一个国家争论时动作的傲慢夸张,人物的性格特点非常鲜明;而在剧中的另一个角色理发师却是与之完全相反的正义化身,他的愿望是希冀和平美好的曙光早日到来,还人民自由和安逸的生活。由此可见,价值观的偏差带来性格和想法的差距无疑是巨大的。

卓别林所塑造的每一个形象都让人捧腹大笑并记忆深刻,无论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一直被压榨剥削仍保持内心最纯洁的真善美的小人物。还是拥有至高地位的独裁者,卓别林都能够用属于自己独特的夸张滑稽的动作来恰如其分的表现角色的性格,也正是这样塑造人物的方法才能够让观众在忍俊不禁中仍能从中体会到小人物的生活不易。

(二)凡尔杜——认清真相、遵循社会大流的庸人

首先,有声喜剧影片中的卓别林在表演人物时,他的服装和配饰在造型风格上主要还是延续了无声喜剧影片风格中的喜剧特点,凡尔杜的形象虽是一个银行小职员,笔挺的西装,锃亮的皮鞋,但一抹夸张的小胡子仍保留默片时代“小丑”的一些特征。

其次,在语音语速问题上,卓别林采取戏剧表达中变形化的处理,这其实也是小丑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1]凡尔杜每次和“他的女人们”说话时语速和节奏都很快,仍保留默片时代的特点。还有,这部电影运用了特别的电影叙事表现方法,体现在导演卓别林在这部电影作品中从头到尾没有刻意安排出任何的一个关于凶杀现场或血腥暴力的镜头,完全地以一种暗示性的叙事方式来去交代一些犯罪事实。加上凡尔杜平时总是表现出一副很温文尔雅的绅士形象,所以淡化了观众对他恨之入骨的情绪。

最后,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滑稽化。例如每当凡尔杜作案过后,数着被害妇人遗留下来的大笔钞票的举止,则是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那让人印象深刻的“拧螺帽强迫症”影像的经典重现。同时,可别小看这么一个浮夸動作背后的用意,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设计这样一点精准的“数钞票”动作,是为了交代凡尔杜早年身为银行职员的身份,为之后影片的叙事做铺垫。总之,卓别林擅长通过滑稽夸张的人物面部表情和各种肢体动作,宣泄人物细腻真实的心理情感,以一种独特的表现技巧去塑造个人的艺术特性。

二、卓别林喜剧电影中喜剧风格的融合

(一)戏剧性夸张表达

《凡尔杜先生》本质上是一部悲剧作品,这部影片几乎不通过浮夸的打闹噱头制作笑点,但出其不意的动作却能使得观众捧腹大笑,卓别林一直都是设计场面的大师,从凡尔杜屡次杀害安娜贝拉不成的桥段,便能体会其妙处。其实杀害别人本来是一个悲剧性事件,但卓别林凭借自己高超的镜头语言和对情节的巧妙设计使得故事的发展笑料不断、充斥悬念,充满戏剧性。有婚礼时为了躲避安娜贝拉装作腿抽筋的情节,还有从卓别林误以为喝到自己配制的毒药,再到本想在湖中央杀掉安娜贝拉,却一直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状况,结果就是怎么也杀不成的结果,而这样不断尝试却总差一点,最后事与愿违的戏剧性情节设计,一方面是险象环生,一方面又是极其妙趣横生,让观众在紧张又好奇的焦灼心理增加观影趣味体验。

(二)悲剧性交叉运用

悲剧的最高境界是喜剧,喜剧的最高境界是悲剧。所以卓别林的许多喜剧电影基本上都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喜剧,从电影的《淘金记》开始,卓别林电影最早期的喜剧元素也基本上就这样开始失去了作用,而是和现实生活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到了《凡尔杜先生》这部作品,喜剧表面下的悲剧张力变得越来越鲜明。“悲剧, 是把人生最有价值的事物撕毁了给人看, 让他们在悲哀中获得人生真谛;喜剧, 是把人生最有价值的事物呈现给人看, 让观众在喜乐中获得人生真谛!”[2]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通过毁灭的形式,才可以让人振奋或者让人警醒。其实有时候悲剧和喜剧之间是完全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统一效果,两者如果能同时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相互的渗透,相互的转化,我们往往可以清楚地看到到达一定的高度的喜剧性也会变得更加地接近于悲剧性。

卓别林导演在喜剧电影艺术上最为值得欣赏的独特艺术创新,在笔者看来,无疑是在喜剧电影中同时还交融着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性和喜剧成分交叉运用的表现艺术,无疑能给年轻电影观众们带来极大的视听艺术冲击力和更加新鲜而有趣的电影视觉审美感受。这种笑中带泪的滑稽效果的自然产生,包含着天才喜剧大师卓别林对复杂的人生的深切理解,他甚至曾感叹说:“人生主要部分是完全由种种矛盾斗争和种种痛苦所组成起来的。”影片快结束时凡尔杜先生自己主动自首的情节,并不是警察逮捕了他,而是他自己主动投案。

后期的《凡尔杜先生》喜剧表面下的悲剧张力变得愈发明朗,甚至在本片中的喜剧元素已不再用于批评讽刺,而仅仅是对过往的提及。因此,《凡尔杜先生》本质上是一部悲剧,喜剧只是表面的,而卓别林想要表现的悲剧才是深层的主题。正是由于他倾注了自身深切的人文关怀才使得他后来的几部电影作品,虽看似都是滑稽喜剧,其思想实质上却是悲剧或者正剧。只有向“独裁者”表达底层人民的心声, 用自己的方式控诉统治者的无能, 为底层人民带去精神的慰藉, 带去坚定的信念。[3]可以用喜剧艺术的独特形式传递观众更广泛深层次丰富的思想,这种悲喜交加的喜剧的特殊艺术与表现形式手法,不但打破了传统电影的艺术观,同时为我们后世发展的喜剧电影形式开辟了一条新的艺术道路。

(三)哲理性反思意义

在这场法庭听证会上,凡尔杜没有掩饰自己犯下的滔天罪孽,却也因此说出另一番引人深思的话。而最有哲理的一句则是他在行刑当天说的:杀一个人是罪犯,杀一百万就成了英雄。

由此可见,《凡尔杜先生》的最初创作本意不只是在于表现这么一个连环杀人犯,而是在以小见大,揭露了丑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及那些发过战争财的地下军火商。结合了本片的历史背景,此部电影是诞生于美国电影界正大肆宣传展开了驱逐异端的运动之际,卓别林却因宣传自己的左翼信仰而遭到了攻击,所以本片也受到牵连,后来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被很多影院拒映,卓别林也被迫离开美国。但是,我们在这个影片中仍然可以清楚看到他本人对封建资本主义制度、对垄断资本家、对军火商、对法西斯特务头子等的一系列尖锐地抨击。辛苦挣钱的体力劳动者一夜之间都家破人亡,投机式地资本家们和军火商们却能转眼暴富。在这种环境里,生意中凡是想要想做的得更兴隆,都是必须得要先“杀”人,可是又有谁能来控告这些真正的刽子手了呢?

三、卓别林喜剧电影中深层主题的表达

(一)控诉资本主义的贪婪与丑恶

喜剧是卓别林投向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把最犀利的匕首。在电影《凡尔杜先生》中,卓别林从美国的实际社会环境里取材,法国“蓝胡子”杀了老婆的真实故事被搬上银幕。在这部政治讽刺影片作品中,卓别林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单纯的讽刺或嘲笑,而是直接进行了一场极为猛烈而无情的抨击。

在这部战争影片中,卓别林导演通过凡尔杜之口,辛辣深刻地控诉揭露了军火商、垄断资本家如何为了他们自己的利润而在战场上大肆屠杀摧残着的千百万同胞生命“战争、冲突,这都是生意,杀人如麻是英雄,否则是凶手,杀人越多越没有罪。”在当时一小撮的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生活里,这些肆意杀人掠夺的真正罪人却过着安逸且富裕的生活,不受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迫,真正贫苦的小人物却承受这一切,为他们的行为买单。

卓别林的创作有高度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影响力。凡尔杜的悲剧都是当时社会而造成的悲剧,这样的悲剧还有成千上万,凡尔杜只是更为极端,他选择以暴制暴的方式做出反抗。可是影片结局好像还是不如他本愿,影片到最后凡尔杜投资的全部股票却全都白白打了水漂,他挚爱的妻儿也都去世,他从此失去了寄托,处于绝望的边缘,选择了自首。

(二)揭示小人物的矛盾与悲哀

在影片中,有经典的一幕,当我们瞧见凡尔杜即将谋杀一名老妇时,竟然还不动声色地站在窗台前吟詩望明月。此时,更搭配着抒情柔和的配乐,简直诡异。下一秒,凡尔杜就像绅士一样,缓缓地踏进了卧室,镜头并未跟着移动,画面静止,而光影的变化从黑夜瞬时变成白天,只见凡尔杜一派轻松的,仿佛昨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的神情自若,拎着大把钞票轻快的下楼。但身为观影者的我们都知道一场残暴的谋杀早已经完成。

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凡尔杜是一个性格极为复杂且情感矛盾的人。他有身体残废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需要抚养,这一点无疑导致了他最终会铤而走险进行犯罪行动的重要原因,他一方面想做有责任感的好丈夫好父亲;另一方面却被迫成为一名心狠手辣的刽子手。那些年他谋杀和投资赚取大量的钱财其实都没有被用来娱乐挥霍,而是单纯为了养家糊口。同时,凡尔杜一边作恶多端,同时又是心怀仁慈的人,比如他在家中小花园里不忍看儿子赤脚踩死青虫、教育他儿子以后要善良,不要做残忍的事情。所以他只是痛恨那些靠高利贷压榨、过着奢华生活的寄生虫,而同情那些生活贫困、内心善良的穷人,比如慷慨解囊帮助贫女,所以他的良知并没有完全泯灭,可见他是无奈且悲哀的矛盾体。

(三)表达人性的复杂与美好

苏联库卡尔金在《卓别林评传》前言中说:“他的才华,可以跟一切时代和所有民族的最伟大的大师们媲美,他对人的天性的认识,可以跟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相比,他的讽刺的尖锐性,则可以跟伏尔泰和斯威夫特匹敌。”[4]卓别林充满人文关怀、有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在凡尔杜这个普通人身上反映得淋漓尽致,突出了作为普通人应具备的纯朴善良。凡尔杜不是永远残忍冷酷的,他还是深爱着他残疾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哪怕結局是他沦落成一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但他内心深处潜藏着的善良与纯真并没有完全彻底地泯灭。这一切都体现在后来他和那位小姑娘之间的交往历程中,他同情关怀她,理解呵护她,尽可能多地为她提供各种帮助,让当时已经变得绝望的小姑娘又重新想活下去。

或许因为他们是同一类人,对真善美的渴望,却被现实打压,种种过往都让他们彼此理解,他们体恤对方的难处和不幸遭遇。所以说尽管到最后凡尔杜最终被判刑,得知凡尔杜的真实身份后,这个小姑娘内心仍然为此事感到伤心无比和难过。在那个黑暗社会中,这份人间真情既让人感到伤心与难过,同时又让另外一些人从中能够重新看到希望。小姑娘从此之后变得越来越好,她没有再去经历凡尔杜所经历的那些迷茫与无助,她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依然保持着善良纯真的本性,她身上的幸运代表了凡尔杜这一类人未来的希望。

四、结语

凡尔杜是极其不幸的,是那个社会塑造出来的一个悲剧,这样的人生悲剧可谓数不胜数,凡尔杜也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影片中表现出资产阶级对那些无法奋起反抗命运的广大社会底层人民进行的巨大压迫,在政治社会动乱中,劳动者只能随意被宰割。而作为工厂小职员出身的凡尔杜,采用激烈的暴力方式开始做出反抗,但是以悲剧收场,令人唏嘘。

凡尔杜有着深刻而细腻的形象,在生活的重压下他仍然积极乐观。只是,即使面对如此不幸的生活现状,凡尔杜终究做不到完全冷酷无情,所以他其实也是残酷社会现实下的牺牲品。卓别林喜剧电影奇特而生动的想象,既符合一定的事理逻辑,又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不仅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而且产生了深广而强烈的审美韵味,十分耐人咀嚼。[5]

参考文献:

[1]陈晨.论卓别林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J].美与时代(下),2017,(06).

[2]甘甜.查理·卓别林喜剧研究[J].戏剧之家,2018,(05).

[3]李妍蕾.卓别林喜剧电影的艺术创作分析[J].科技传播,2019,11(01).

[4]连文光.论卓别林电影创作的艺术经验[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2,(04).

[5]尚庆敏.查理·卓别林喜剧研究[J].流行色,2018,(09).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浅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巧用白描手法 再现人物形象
运用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