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古时山林的测量到森林计测学的引入

2023-06-07陶吉兴

浙江林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材积龙泉山林

陶吉兴

森林是人类最早认知到的自然资源。在远古传说时代,中国已有了原始的山川测量工具,伴随着古代数术的发展,山林测量技术逐步得到提高。木商业的兴起,促进了木材计量方法的发展进步。20世纪初叶,森林计测学引入中国,开创了现代测树学发展的新时期。

古代山林川泽的测量

古代先民长期生活于森林之中,在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了关于测量的知识。据战国时尸佼著《尸子》记载,相传黄帝或尧时,“倕为规、矩、准、绳,使天下仿焉”。这里的“规”相当于今之圆规,“矩”相当于今之曲尺,“准”为原始的水准仪,“绳”为直绳。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测量工具。

相传禹治水时,“左准绳,右规矩……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记·夏本纪》),开展过大规模的山林测量。

据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周髀算经》记载,西周的商高提出:“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也即是说,将矩平置可以校正垂直线,用矩仰视可以测高,用矩俯视可以测深,将矩卧倒可以测距离。利用“矩”这个工具,巧妙地运用相似三角形原理进行测量。到西周时,山林测量已较普遍开展,正如《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记:“山有木,工则度之。”

周代以后,山林已被作为国家的重要财源之一。据《周礼·天宫冢宰》记载,当时实行“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以知民之财、器、械之数,以知田野、夫家、六畜之数,以知山林、川泽之数”,也就是将山林资源列入了每3年开展一次的调查内容之一,表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山林资源是会发生增减变化的。

西汉时出现的《九章算术》,总结了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所积累的数学知识,经由多人多次作增补而成。其第九章《勾股》,讲的是应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问题,其中涉及到山林的测量。三国时的刘徽,应用相似三角形原理测量了海岛的高度和远近,也适用于测山林及距离。

南宋淳祐七年(1247),秦九韶撰《数书九章》,其《测望》部分涉及到山林、川泽的测量,进一步运用了勾股和重差定理,测算计算方法较刘徽的方法大为改进、便捷。

宋之后,中国的测量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早期木材的计量方法——杉木“龙泉码”法

杉木是生长迅速且利用价值高的树种,宋元以后开始大量栽培,到明代已成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商品材。随着杉木交易的发展,以“根”“堆”作为计量单位就不够了,而需要一种比较精确且简便的计算方法。明末清初,在长江流域杉木市场出现了类似计算杉木材积的“龙泉码”,这一计量方法系明崇祯年间由江西省龙泉县(今遂川县)五斗江人郭维经父女所创。郭氏父女将60根大小不同的杉木列为一个“甲子”,研究干围、材长与材积的关系,发明了量干围计量杉木木材的方法。

郭氏父女以“两”为基本计量单位,按十分法,1两为10钱,1钱为10分,1分为10厘等,规定干围1尺的杉木,计量为3分,干围每大半寸加0.5厘,同时需对劣材、病材让码。这样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类似于材积的杉木木材检测法,较17—18世纪德国学者胡伯尔(Huber)提出的按中央断面积推算树干材积的方法早了100多年。

“龙泉码”发明后,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等长江流域省份就通行此法,并且不断改进完善,相沿相习有300多年的历史。采用此方法量木材时,用竹篾制的滩尺量其周围,滩尺也是十进制,其寸、分用漆标记在篾尺上,通常量其眉高處周围。

用“龙泉码”定码定价的过程,大致分为落篾、确定基本码、调整码值、计算货币价值四个步骤。“贯”为“码”的货币计量单价,单位为“元(银元)/两(码)”或“两(银子)/两(码)”,因为地域与时间的不同,随着市场的变化,“贯”的单位有涨有落,因而俗称“死码活贯”。

显然,“龙泉码”法计量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材积。“龙泉码”法在使用中被发现存在着加码幅度过大问题,导致检量径级越大、误差越大。过去由于计量简便,运用灵活,各地使用日益广泛,也日益完善。但终因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对材积单独、准确计量的要求,也不便于以“立方米”作为计量材积单位,“龙泉码”法已于上世纪50年代退出历史舞台。

森林计测学的引入

森林计测学(后称“测树学”),作为专门学科最早起源于德国,于明治五年(1882)前后引入日本,再由中国留日学者从日本将其引入中国。学者们参考日文书籍,确定了一批中文的专业名词:测树、森林经理、林分、林相、地级、作业级、林木蓄积、郁闭度、立木度、森林立地、法正林、施业案、林价等,大部分一直沿用了下来。

中国学者侯过(1881—1975)、张福延(1891—1972,后改名张海秋),早期先后赴日留学,均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林科,他们引入了德国学者胡伯尔(Huber)和斯马林(Smallim)的分段检量直径测算木材材积的公式、树高的测定、树干解析等测树学方面的技术与理论。其后,张福延编述《森林数学》一书,于民国9年(1920)由中华农学会出版发行。

民国18年(1929)张海秋到中央大学林学系任教,开设测树学等课程,进一步引入西方国家的测树学知识,使之与中国的有关理论和技术相交融。这一时期,周桢(1898—1982)、干铎(1903—1969)、邵均(1903—1977)、张静甫(生卒不详)等学者也从事着测树学的教育和研究,中西方资料已逐渐交融于一体。张海秋编撰的《测树学讲义》,体系完整,材料翔实,仅测树高一项,就介绍了20多种中西方方法,以及迈尔(Mayer)、浮士特曼(Faustman)、普勒司纳(Pressler)等测高器,内容丰富,既有理论,又有实例。

引入森林计测学后,严宙耕、苏甲熏、周重光等学者在多个地方,选定标准地、采伐标准木,做了许多树干解析工作。邵均积10余年教学研究经验,在民国29年(1940)写成《树干解析法》一书,包括总说、外业、内业、制图、测算方法之比较等内容,附有树干解析用表,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操作方法,此书于民国35年(1946)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

猜你喜欢

材积龙泉山林
话说齐缘堂龙泉铁壶
美从极致简中来——浅析“龙泉”紫砂壶
无问西东,看风过山林月掠海
龙泉铁壶 文化传承中的一抹惊艳
城市山林
如果相爱
5龄热垦628材积量季节生长节律与气象因子关联度初步研究
守护老山林
福建省阔叶树二元材积方程修订
龙泉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