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记忆视角下乡村档案开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2023-06-06秦垒谢志成

北京档案 2023年1期
关键词:档案乡村振兴

秦垒 谢志成

摘要:乡村档案是乡村历史和文化的现实载体,保护与开发乡村档案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文章从社会记忆的视角出发,论述了乡村档案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主体建档意识、完善档案管理机制、构建数字记忆平台、创新文旅融合方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乡村记忆 档案 乡村振兴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再一次做出重要部署,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已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乡村档案作为乡村发展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材料,记载着乡村的变迁历史和风俗习惯等,是乡村人文资源的有效物质载体。保护和开发乡村档案,能够激发乡村文化产业活力,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要求提供助推力。

一、社会记忆视角下乡村档案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表现

(一)以档案为物质载体,营造乡愁“回忆空间”

德国著名学者扬·阿斯曼曾指出:“回忆植根于‘被唤醒的空间。”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回忆需要借助特定的空间作为物质支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乡村文明逐渐被城市文明所侵蚀,传统的乡村环境和文化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对于乡村记忆的构建失去了原有的现实空间。而乡村档案是乡村发展历史的真实记录,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实物等多种形式记载了乡村的风貌变迁、民风民俗、劳动生产等。乡村档案的开发,有利于营造出唤醒乡愁的“回忆空间”,延续乡村的历史文脉。

(二)以档案为情感纽带,留存乡村民俗记忆

在乡村档案中,包含着大量的民俗文化档案,即真实反映一定地域空间下乡村民众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变迁过程的物态化与固化记录,[1]集中展示了乡村独有的家风家训、服饰特点、饮食习惯、建筑风格、手工艺生产方式、婚丧仪式、娱乐休闲活动等内容。以民俗文化档案为情感纽带,不仅可以留存乡村的民俗记忆,传承优秀的乡村民俗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活动,而且能够从中凝练和挖掘乡村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进而发挥乡村民俗档案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三)以档案为文化资源基础,反哺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档案的开发能够赋予乡村文化振兴以更多内涵,进而反哺乡村产业振兴,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一方面,乡村档案中涉及地方特色文化的部分,可以与旅游产业融合形成直接经济效益,而涉及乡里物产、乡间手艺的部分可以结合新技术条件培育形成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基于乡村档案的系列开发活动,能够为乡村群众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其精神层面的需求,培育一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群体,并激发其以高充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实现档案开发反哺乡村产业振兴。

二、社会记忆视角下乡村档案开发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档案的开发工作得到了不断提升,特别是各地启动的“乡村记忆工程”项目,使档案在构建乡村记忆、传承乡村文化、改善乡村民风、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档案意识薄弱,资源流失风险加剧

由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加之乡村居民文化水平不高,未能准确认识到乡村档案的多元价值,并且对于档案部门主动开展的乡村档案调研、征集、利用等工作的参与度也十分有限,因而在实际中使得乡村档案难以有效服务于乡村的全面振兴。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乡村居民向城市迁移的活动愈加频繁,现代娱乐文化逐渐取代了原有的乡村民俗文化,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档案资源流失的风险。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人财物保障力较弱

目前,与乡村档案的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的规章文件主要是《村级档案管理办法》和《乡镇档案工作办法》,其内容针对的是乡村治理中产生的政务类档案,而较少提及乡村档案中与乡村变迁相关的历史档案和与乡村文化相关的民俗档案,并且未对此部分档案的建档责任主体、归档范围、建档流程和方法等进行详细规定。另外,由于缺少政府财政支持,乡村档案的开发也缺少对应的专业人员、资金和设备,降低了档案保存和转化的时效性。

(三)数字化程度低,成果利用方式单一

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档案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实体展览的浅层利用,必须在深入挖掘档案内容的基础上,融合多种数字技术实现档案的多样化利用。然而從目前来看,部分地区在乡村档案的开发过程中形成了“重实体保管,轻数字利用”的局面,如云南省楚雄州紫溪彝村作为我国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自行建立了村史展馆,馆藏内容涵盖了村落迁徙档案、村落治理档案、彝族非遗档案、彝族生产和生活实物档案等,但目前仅是简单的文化展示和宣传,缺少对档案的深度开发,档案利用程度较低。[2]

(四)文旅融合不足,地方品牌特色欠缺

乡村档案蕴藏着丰富的经济价值,能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形成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但是,由于忽视对乡村档案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以及创新理念的缺失,使得档案文化与地方旅游的融合千篇一律,无法形成地方品牌特色,提高乡村知名度。如西安白鹿原民俗村、成都龙潭水乡、常州杨桥古镇等传统村落旅游景点都是因为对相似旅游项目的简单复制,缺少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而导致无人问津。

三、社会记忆视角下乡村档案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工作时曾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3]乡村档案的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有助于构建乡村历史记忆,留住“乡愁”,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动力。

(一)提高主体建档意识,明确归档资源范围

乡村档案的开发涉及多个建设主体,不仅包括乡村外部的档案、文物、旅游、住建等部门,也包括乡村内部的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个体。主体的建档意识是乡村档案开发的基础和思想保障,在外部主体方面,要以档案部门为中心提高建档意识,自上而下地将乡村档案建设纳入地方各级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政务绩效考核指标中,并设置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建档工作,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多维度协作;在内部主体方面,村民是乡村档案的直接接触群体,他们既是档案的形成者和保管者,又是档案的利用者,因此要以村民自治委员会为中心,由点到面地培育和增强村民自发参与建档工作的意识。

此外,由于乡村档案的保管主体分散,保管状态不一,并且载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繁杂,所以对于乡村档案的开发必须要明确其归档资源的范围。从构建乡村记忆的角度出发,乡村档案的开发应当围绕乡村历史沿革档案、非遗档案、名人档案、红色档案以及方言档案等内容展开。而在这其中又要以乡村红色档案的保护与挖掘为重点:一方面,回顾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实践中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乡村地区留有大量的红色档案;另一方面,乡村红色档案的开发不仅能够重现红色历史场景,讲述红色历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并且能够为乡村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助力,发挥红色档案中蕴藏的潜在经济价值。

(二)完善档案管理体制,规范资源开发流程

乡村档案的开发应当完善“一村一档,村档乡管”的管理体制,即在建立区域范围内乡村名录的基础上,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建档工作,一个村落建立一个档案全宗,并在保持村级档案原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由乡镇档案室代为保管,满足一定年限后,移交至县级综合档案馆。“村档乡管”的体制避免了由于村级组织档案保管条件差、档案意识淡薄等问题造成的“村档没人管、建档不见档”的现象。[4]当然,针对部分档案保有量较大的古村落,可不改变档案保管场所,但需在乡镇档案室的监管和指导下建立完备的村级档案室。

可以基于“一村一档,村档乡管”的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乡村档案的开发流程。在收集环节,聚焦乡村沿革档案、非遗档案、名人档案、红色档案和方言档案等,采取免费征集、无偿捐赠、有偿征购、复制副本等多种方式优化馆藏结构;在整理环节,以自然村为单位,按照归档的内容主题进行分类,并对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实体进行登记编目;在利用环节,以构建乡村记忆为导向,立足于档案编研和档案展览的传统形式,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探索数字人文和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档案利用的新方法。

(三)打造“前站后库”模式,构建数字记忆平台

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等文件中都提出要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文化,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数字+文化供给”已经成为乡村文化资源建设的重要路径,而就乡村档案的开发而言,必须搭建面向公众开放利用的乡村数字记忆平台。

乡村数字记忆平台的搭建可采用“前站后庫”的模式,所谓“前站后库”模式指的是以档案网站为前端利用平台,以档案专题数据库为后端存储中心的档案数字化开发框架结构。[5]首先,对现有馆藏档案做好内容主题的分类,并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标准采取数字化处理,同时对数字化后的档案的核心要素进行著录,著录要素涵盖主题类目、题名、形成者、形成时间、保管场所、所有者、载体形态等项目。其次,对相关数据进行校对和系统录入,完成乡村档案专题数据库的底层资源建设。最后,以专题数据库为资源基础,开发乡村记忆网站。对乡村记忆网站的具体建设,可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在综合档案馆网站开通乡村记忆窗口,提供在线检索和全文阅览的功能;二是依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网站、史志办网站、主流媒体网站等设置乡村记忆专栏,进行档案开发成果展示;三是由地方文化部门联合共建区域内的乡村记忆专题网站,将此作为宣传乡村档案开发、传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共享平台。

(四)创新文旅融合方式,开发档案创意产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乡村档案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创新乡村档案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方式,能够为乡村旅游赋予新的生命力,也能够使乡村档案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播。而在这其中,开发乡村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对于盘活档案文化活力至关重要。档案文化创意产品是对档案内容的深入加工和创新包装,通过提取和转化档案文化元素,开发迎合市场化需求的文化产品,以吸引社会公众参与,满足其精神文化需要。[6]

就乡村档案文化创意产品而言,首先要以展示型产品为核心,打造地方旅游品牌,可按多元化主题建设乡村记忆文化馆,或基于乡村老建筑、老作坊等遗址开发景点,通过档案展览或陈列展示乡村历史和文化记忆,以“唤醒乡愁”的形式吸引游客参观;其次要以消费型产品为补充,挖掘乡村档案中的民俗文化内涵,设计和生产供游客收藏或使用的商品,满足其物质消费的需求;最后要以体验型产品为延伸,增加游客在乡土旅游中的参与感、互动感和获得感,如江西新余下保村在农耕文化展示馆的基础上又建成了农耕文化体验区,组织游客学习和使用传统农耕工具,参与土地翻耕、育秧、插秧、收割、入仓等农事活动,体验酿米酒、做豆腐等各具特色的民俗项目。[7]

乡村档案记载着乡村发展的历史沿革,积淀了丰富的乡村传统文化底蕴,对于留存乡村的集体记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乡村档案的开发必须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融合多样化的展示形式,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关注乡村文化,从而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文系2021年度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平台基地应用研究项目高水平科研项目培育类课题“数字人文背景下红色档案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ZDG03)和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质量工程项目“现代文秘专业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项目编号:ZL2021043)阶段性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陈伟斌,叶海燕.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民俗文化档案保护与开发[J].档案与建设,2020(7):20-23;48.

[2]李燕,华林.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档研究——以楚雄紫溪彝村为例[J].山西档案,2020(4):147-153.

[3]用“乡土味道”赋能乡村振兴[EB/OL].[2022-4-10]. http : // 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 tent/202102/24/content_105339.html.

[4]福建省三明市“村档乡管”加强农村档案管理[EB/OL].(2017-11-13)[2022-4-12].http://daj.fuzhou. gov.cn/zz/daxw/yjdt/201711/t20171113_1829985.htm.

[5]夏美翠,李晓静.青岛市乡村“数字记忆”发展模式探讨[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3):24-27.

[6]朱烨青.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流程与实践路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1.

[7]张胜,杨珏,等.乡村博物馆:留存乡愁记忆传承农耕文化[N].光明日报,2021-08-06(007).

作者单位:1.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法律学院2.国家档案局经科司

猜你喜欢

档案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北京卫视《档案》的叙述方式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