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士站的日与夜

2023-06-04吴佳男

中国医院院长 2023年10期
关键词:盛京病区重症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围绕医院护士站展开的故事,可觅得医院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和精益运营的成色。

这里的工作,分夜晚和白天。

这里,有时安静得如银针落地,有时纷忙得如狂风过隙。

在这里工作的姑娘们,有时特别欣慰于手机微信步数过万,有时也特别期待走廊尽头的窗外更早泛起晨光。

这里,是护士站,也是一家医院的门面和窗口。

身处这里,护士们能看人来人往,能品味人生百态,也能一点点发现自身蕴含的价值与尊严。

一个护士长的成长

“之所以选定这几个代表,是因为她们各有专长,都是骨干力量。”截至今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南湖院区第一、第四神外病区护士长沈延艳已在盛京医院工作了29年。从2006年到现在,已是有着17年工作经验的高年资护士长。从1994年进入医院外科护理岗,她见证了科室从“小白楼”急诊、妇产科“红楼”和原来8层“外科楼”,到现在成为医院标志性建筑的A、B座和2号楼,再由原来南湖一个院区发展成3大院区中6个病区及1个实验基地的蜕变。过程中,神外病区也由最初的一个病房38张床,发展为现在的3大院区6个病区近220张床。

樊梦、贾天姝、付玉、荆莉、郭洪亮是沈延艳选出来的护士代表,见证着病区护理事业的进步。

“还有人叫我们服务员呢!”沈延艳经常会回忆起当初上夜班时的一些场景。提及快工作30年这个时间点,她表示有点小激动:每个工作满30年的护士,护理部都会为其举办一个小仪式。

沈延艳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附设卫校,中专学历,当初的卫校因2003年3月全国高等学校管理机制改革被取消,现为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刚进入医院时,她感觉医院的护理工作还没后来那么规范,写病程记录、输液、浸泡消毒患者便器等什么都要干。她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没有氧气设备带,只有一人高半人粗的氧气瓶。她抱不动,拖不动,只能将它沿着地面,从走廊的一头翻滚到另一头;或者一个人提着十来个插了针的大盐水瓶子,一门一床地进,挨个给患者输上。一个夜班管理50多个患者是常态,其中还有不少重症,需要十五分钟量一次血压。手动血压计按得多了,她胳膊壮了不少,特别像“大力水手”。

苦点儿累点儿不怕,沈延艳最怕的是,当时的工作不被患者理解,有时真的像是“服务员”。但更多时候,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

今年3月的一天,沈延艳离开护士站去查房,在病区1746病室前遇到一个女患者。通过了解,知道该患者的病情造成其半身活动受限,语言中枢障碍,难以进行清晰的内心表达。她安慰患者,“没有过不去的坎,作为女人,怀孕生产都能忍受,还有什么不能承受?有人没有双手,用双脚也可以吃饭和画画!”在她的开导之后,该患者精神状态正越来越好。

类似的事件数不胜数,团队的应对越来越游刃有余。沈延艳介绍,现今,第一、第四神外病区共90张病床,46名护士,其中院级专科护士人数过半,国家级专科护士6名,省级专科护士2名,她为此感到自豪。盛京医院的护理学科,已经连续6年在全国科技量值排行榜上位居前10,她所在的科室,多年间也在省级和国家级品管圈大赛中频频获得大奖,和医生团队共获优质护理“五星金奖”,连续多年获得“护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每个护士身上,几乎都有专长,都能独挑大梁。

她同时想表达的,是现在,外围“三个整夜一个晚早”,“U”(重症监护ICU)里16张床,常规配3~4名护士,设备和配套先进,病区的护士们比她当年幸福多了。她强调,这种幸福,是上一辈,甚至更早数辈老护理人艰苦奋斗和不断创新得来的。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医院开始进行垂直管理和专科护士培养,护士工作环境逐年改善,待遇也与工作价值更加匹配,大家心气儿也逐年提高。每天围绕护士站来来往往的这些护士,都很乐观豁达,都坦坦荡荡,工作于此,扎根于此。

五朵金花的故事

“这里有家的感觉。”樊梦至今在盛京医院已有11年“工龄”,是医院发展和科室壮大的见证者之一。多年来,她感触最深的是,医院对护士的培养十分重视,每年都安排护士外出学习或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在这方面,她是受益者之一。2018年,樊梦参加了重症专科护士培训,2019年拿到了国家级脑心健康管理师证书。回院后,除了主职,她还投身于脑心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并担任神经外科党支部宣传委员4年,成为“多面小能手”。

2022年12月初,应对新冠疫情最后的疯狂,医院紧急扩建了过渡病房。15日晚7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是樊梦值班。时近11点,她感觉浑身冷,头晕,但因为又来了3个急诊患者,她坚持与同事忙完才回家。第二天一早检测,“阳了”。

“这是职责所在,也对得起曾经发过的职业誓言。”樊梦介绍,不止她自己,那几天,大家都一样成了第一批“中招”的人,每天耳边“听取咳嗽声一片”,很多人说话只能用“气声”。第二天一早,吃了退烧药之后,她坚持回到医院,因为要转移一部分患者去发热和阳光病房,同时要把前一晚全部患者的抗原试剂送交。当晚忙完回到家再一量体温,已烧到接近40摄氏度。

1 盛京医院南湖院区第一、第四神外病区五朵护理“金花”。

2 盛京医院南湖院区第一、第四神外病区在进行日常的患者输液前检查。

“每次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抢回来,都特别有成就感。”贾天姝2010年毕业时,曾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实习,很多同学都曾羡慕过她。但她一年后,还是回到了盛京医院。之所以回来,除了照顾家庭这一因素,也缘于后来被盛京医院招聘人员的诚恳态度所感染。刚到医院神经外科病区时,她有些胆小,不敢独立管理患者,“上来就是这么难的护理任务,压力山大”。不过,在接下来历经两年内、外、妇儿的轮转,再回到现在病区时,她迅速适应了工作节奏。至今10年有余,经历了忙碌的白班,熬过漫长的夜班,参与过一线发热和缓冲病房支援,以及严寒和烈日下的社区核酸检测,贾天姝正进入新的职业发展阶段。现在,她拿到了中级职称,发表过中英文核心期刊论文,成为本科生理论授课的讲师。接下来,她的目标是在科研和教学方面更上一层楼。

不过,也有贾天姝难以释怀的事。例如2022年年初,一位40岁的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她参与了大大小小多次抢救,护理也是精细有加,患者也有了一段平稳期,她每天在该患者床边播放录有家人呼唤的录音,希望她能挺过来。但造化弄人,不久后的一天,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再也没有醒过来。“这种无力感常常伴随。”后来,来自患者对她的肯定和上级领导的安慰,让她慢慢释怀:有时,也要与自己和解,因为需要更努力护理的,永远是下一个患者。

“如果说病房是护士的战场,那么白班的护士就是冲锋陷阵的勇士;常规手术的接送,术后患者的护理,各种新旧医嘱的执行,每位患者的详细记录……我们飞奔在病房的各个角落,病房的呼叫铃声响彻整个病房,时刻催促着护士,快点来,快点来。白班的时间总觉得过得很快,没多久就迎来了夜班。夜班护士像大战之后的巡逻兵,时刻提防着敌人偷袭。当天手术的患者,第二天即将手术的患者,夜内急诊的患者等等,都需要护士打起十二万分精神,观察他们的生理心理和病情状态,时刻准备冲上去。”

付玉也是在盛京医院工作了12年的护士,上面这段感性而又形象的描述,是她对自己多年来工作内容和价值的集中理解。付玉入职时,正值盛京医院外科大发展,病区扩建,招聘的护士也多。最初,作为定岗实习护士,她亦经历了多个科室的轮转,最终留在外科。工作初期,她的困惑在于有些患者家属为什么那么急躁。在“儿呼吸”实习时,她和患儿家属有了一点小冲突:药液快输完了,家属叫护士来拔针,付玉过来拔下针时,家属却发火了,“为什么不等药流完了再拔针?”付玉解释,液流到针头那里就可能“回血”,不安全。家属并不听解释,不依不饶。所幸,护士长及时赶来调解,避免了更大的纷争。

“这种情况下,得忍,不然会出更大的问题。”现在,付玉已经拿到了糖尿病足专科护士证书。在她看来,只有在将专业做得更强的同时,更深刻认识医患关系,才能更好为患者服务。

“科室比较专,竞争空间小,医院给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荆莉在盛京医院工作了13年,现在是国家级重症专科护士。在她看来,有统计表明,医院里,对护士挑战最大的就是神经外科。这一科室的NICU更是以病患重、病情复杂、预后效果差著称。荆莉表示,因为患者病情普遍较重,白班护士要接诊刚刚手术完的患者,满负荷,ICU一直处于满床状态是重要证明;夜班,更是没有休息和睡觉时间,因为很多患者都是夜间发病。白班和晚班都要面对的,是突发脑出血和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同时,为患者查体、唤醒神志、翻身、鼻饲、扣背,甚至打饭等日常工作也非常繁杂,Q6、Q8、Q12(输液频次)输液更是正常操作。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话有些夸张,但表达的是医护协同的重要性。”荆莉强调,患者入院后,医生和护士要同时关注整个诊疗和护理进程,做到无缝衔接。近些年,在医院领导重视之下,护理部进行的垂直管理和能级评定等改革,通过导向、激励和指南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护士可以参与到患者的病情评估,实现患者诊疗效益的最大化。“神经外科医护协同一体化诊疗护理方案”的推行,便是整个盛京医院医护协同的缩影。

一棵“护草”的志向

“每个白班护士几乎都接不了孩子放学,每个夜班护士也都没有和男朋友一起约会的时间。”

包括沈延艳在内,以上接受采访的几位护士,这些年几乎都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缺失了应有的陪伴,尤其是过往3年。

沈延艳在多年的工作经历中,练就了一项本领:每天早上和傍晚,护士们在护士站交接班时,她能从眼神和语气中看出谁状态不对,及时进行安抚和“哄骗”。如何“哄骗”?一般做法是告诉状态不对的护士,“明天要不休息一天”?她当然也知道,过了“今天”,“明天”那个状态不对的护士就会“满血复活”,身经百战的女护士们,其实心里都很有数。

随着医院的规模化发展,多年间,盛京医院护理部诸多改革中,有一项改革很亮眼:设立护士长助理一职。这一职责,除了辅助护士长进行更多任务的分配,也要在紧急时刻,承担起接诊协调、医(护)患沟通,甚至在疫情期间“守好大门”的任务。这几项工作,也是很多初入科室,综合素质亟待提升的小护士身上有所欠缺的。

女护士做不来的事,就需要男护士上场了;女护士能做到的事,有时男护士也抢着干。

“填高考志愿时,我就选择了护理。”郭洪亮,是沈延艳的下属,第一、第四神外病区男护士,也是医院第一批支援武汉的“战士”之一。

在沈延艳和几个姑娘眼中,小名“大亮”的郭洪亮是暖男。刚进科室时,特别有礼貌,干什么都小心翼翼。但是,作为科室里唯一的男生,他也成长得特别快,很快就接下了很多重症,病情复杂患者的护理工作。有大事发生时,他总是冲在前面,让女生靠后,“在专业技能越来越突出的同时,也特别有东北老爷们的担当精神”,沈延艳评价。

“都是一样干活儿。”时近中午,接受采访之时,郭洪亮一边咳嗽,一边将手边的一份盒饭“赠”给同事。他回忆,自己2012年从辽宁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进入盛京医院,当时全院男护士约有100名,现今,已有180人左右。

“在社会认知层面来说,护士都是女生,但随着社会需要、医院发展和护理专业细分,男护士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表示,在体力工作较为繁重的急诊和重症病区,男护士能实现更多个人价值。就他个人感受来说,有些患者,对男护士的评价也越来越好:比如男护士“下手重”,扎针更大胆,更快,患者感觉痛苦小;男护士体力好,患者按铃后的响应速度快,相较于女护士给患者留下的印象更深。

盛京医院南湖院区第一、第四神外病区“护草”郭洪亮是暖男,更有大的担当。

“我们医院,对男护士有更多偏爱。”郭洪亮仍记得入职那天,范玲主任说的那句话,“恭喜你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他当时倍感亲切,觉得“来对了”。10余年的工作历程中,郭洪亮也感受得到,医院给了男护士在急诊急救、重症医学和临床理论研究等领域的更多发展空间。这其中,便包括2022年医院组建过渡病房期间,他被赋予全面感控管理之责。

谈及未来数年的规划,他表示,自己的工作重点区域是神外ICU,重要目标是拿到国家级重症专科护理资格认证,同时要在需要时成为病区女护士们的坚强后盾,甚至担负起科室多媒体平台的建设等项工作,让医院神经外科的品牌声名远播。

“别人玩手机时他在看文献,有人遇到麻烦了他冲过来。”沈延艳回忆,2020年年初支援武汉抗疫时郭洪亮被选派出征。临行前,身上甚至只有几个N95口罩,都没带内衣物,也不敢和父母说实话,只表示“在医院值班不能回家”。

当时,科室所有人都在担心这个“大暖男”在异乡的工作和生活,大家微信语音文字齐发,以此缓解其情绪的紧张;通过专用物流送去防护物资和生活用品,帮其顺利渡过难关。

“事实证明,过往3年,科室护士团队更加坚韧,更有战斗力了。”沈延艳的微信昵称叫“飞舞的雪”。记者问她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她笑言:多年前有一部电影,名字叫《我的兄弟姐妹》,里面有一句台词,我们曾经是天上飘下来的雪花,本来互不相识,但落地之后便结为一体,结成冰,化成水,不再分离。

盛京医院心脏外科、第三心血管内科护理单元护士大合影。

走廊尽头的第一缕阳光

“有段时间,特别希望看到走廊那边,窗外照进来的第一缕阳光。”

这是刚参加工作时,徐丽美上夜班时的一种期望。现在,她已是盛京医院心脏外科、第三心血管内科护理单元的护士长。从2003年毕业参加工作便进入盛京医院ICU病房,到现在管理同时拥有两个重症监护室的心外、心内三病房,她觉得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实现了成长。过程中,她经历了医院护理岗位垂直管理、职工同工同酬,甚至包括取暖费和补充保险等福利待遇与在编医生们同等对待的多个发展时期。

“医院很早就设定了护士的能级和层次,年资高的上主班,新护士上辅班,这一机制在之后一直处于不断调整状态中。”徐丽美介绍,工作两三年后,她本人很快担起心外监护室的领班职责,承担起更多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在那段时间,她每个夜班最期望的是,重症患者能挺过最初的这一夜。当一夜平安,她从病房走回护士站,再拿着洗漱用品到走廊那边的洗手间洗漱时,能安心地等待第一缕日出,那是一种个人价值带来的幸福。

“医院很多科室,没有我们护理单元的风险高。”徐丽美回忆,那时护士晚间查房都要带着一个大大的钥匙板,拿起来“环佩叮当”。当打开某个病房门后,听到患者打呼噜声会很安心。如果没听到“呼噜”声,护士就需要离近一点儿看,看胸廓,听呼吸,看患者状态。而这一做法,其实很容易引起患者家属的不理解。因为有时候,患者刚刚睡着,护士进来,家属会觉得这是一种打扰;或者,护士在上前查看时,睡着或刚要睡着的患者会被吓一跳。

“护士摸黑进到病房后,被挂在输液架上的一顶黑帽子或者别的东西吓了一跳的时候也常有。”徐丽美表示,当下,病区的护士对这类事件已习以为常。同时,在医院整体规划和布局之下,相关诊疗和护理流程也早在多年前进行了优化。不过,她强调,无论流程如何优化,家属如何看待,必要的护理查房永远都是必要的。很多次,在她所在的病区,护士在查房过程中,都发现了个别患者心脏骤停的状况。而与之相对的,是患者都已经开始抢救,家属却在一边睡得正香的情况屡见不鲜。

“相对于别的科室,心内、心外的护士要更累一些。因为心脏搭桥手术、动脉夹层手术等患者,存在出血多、引流多等突发状况,有时甚至需要进行二次开胸止血等操作。护士们,就必须整晚坚守,丝毫不能放松。”徐丽美对病区34个护士的工作状态了如指掌,也在尽自己所能,通过排班机制的创新,在大家舒缓压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护理效能。

向职业高原和高峰进发

孙天牧是盛京医院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责任护士,是徐丽美护士长的助理,同时也是帮助护士长疏解团队工作压力、为团队加油打气的护士之一,在常规护理工作之外,承担起病区护士们的绩效核算等工作。

“心内三(所在病区)刚成立时,并没有重症监护室,仅在两个大开间收治重症监护患者,所有护士都坐在门口,有事儿就上,没事待命。”孙天牧对最初工作时的这一场景记忆犹新。在她看来,当时作为新护士,如何应对患者身上出现的“ICU综合症”是很大的挑战:因为疾病存在特殊性,患者手术及术后监护过程中,家属均需要回避。也正是在这些时刻,患者往往会出现幻觉,例如看到天花板上有老鼠跑过,身上有虫子爬过,甚至出现被迫害妄想。这些,都是当时她和同事们亟须补齐的学科短板,需要时刻积累护理经验和方式、方法。

近年来,孙天牧也将更多精力用于此类重症患者的护理之上,陆续发表了多篇科研文章。自2017年至今,“标准化患者案例教学在心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多模式教学在规培护士带教中应用效果的研究”“医护一体化在外科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研究”等10余篇论文的发表,代表了其个人多年间成长的鲜明路径。

“营造更好的护理氛围,打造更好的医患关系。”近两年,孙天牧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关注术前患者和家属的情绪疏解,以及监护室环境介绍和家属术后配合注意事项宣教等方面。在她看来,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团队需要与医生之间建立更加信任的关系。在这种关系建立之后,护士可了解更多针对患者的多学科诊疗方案,高度配合医生诊治患者,进行更多护理工作的创新。

1 盛京医院心脏外科、第三心血管内科护士孙天牧为术前患者和家属做监护室环境和术后配合的注意事项介绍,以此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

2 盛京医院心脏外科、第三心血管内科病房重症专科护士赵晓换支援辽宁省集中救治中心归来,医院护理部主任范玲前往迎接。

“有人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我更相信,舞台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赵晓换,也是护士长的助理,盛京医院心脏外科、第三心血管内科病房护士,从事重症护理工作近13年。

2012年,盛京医院护理部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品管圈活动,刚工作两年的赵晓换被推上前台,成为品管圈圈长。

一开始,赵晓换并不太懂什么是品管圈,但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培训后,从最初的照猫画虎,到后来熟练应用品管工具,5年后,成果尽显。2017年,以“降低桡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主题品管圈案例,先后获得首届辽宁省品管圈大赛和第5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一等奖。这一成果,于2018年再获首届国际医院品管圈大赛银奖。同年9月,赵晓换代表医院,前往在马亚西亚举办的第35届ISQUA国际卫生保健质量峰会,向世界各地同道展示了盛京护理团队的成果和风貌。

近年来,赵晓换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先后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了核心期刊论文2篇,其中包括“一种可单手操作的一次性预冲式注射器”等项专利。“在护士长的鼓励下,我正在积极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赵晓换表示,自己个人的成长,其实代表的是医院多年间对护士职业发展的规划和推动。

猜你喜欢

盛京病区重症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论盛京文化——从清前史规划讨论谈起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盛京往事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清代盛京刑部四题
信息化,“盛京”加速的新引擎
无陪护护理在普外科病区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