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习作的情感抒发

2023-06-04蔡慧华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细节习作课文

蔡慧华

书面习作的本质,就是借助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既要传递信息,又要抒发情感。相比于传递信息而言,情感作为蕴藏于内心的一种真实体验,难度相对较大。统编版教材五上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语文要素中,阅读层面要求体会感情,并指出了两条重要路径:即借助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表达层面中的“看法和感受”,这两条路径虽然没有提出直接指向于情感抒发的要求,但从单元习作“我想对您说”的引导语和具体要求来看,已经将抒发情感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链接生活实际,在梳理素材中明确表达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三学段“表达与交流”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统编版教材在习作话题的确定和内容的导引上,体现了较为鲜明的生活气息,帮助学生形成“习作从生活中来”的认知。教师需要把握习作主题和要求的生活性信息,在回忆生活、甄别素材的基础上,确定情感抒发的基本方式。

(一) 激活情感体验,明确抒发素材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批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生命主体中的情感怎样通过文字的形式,浸润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只有内心涌动着丰盈、真挚而强烈的情感,才能随着主观能动思维,形成独特的言语形式和精妙的语言表达,将情感最真切地渗入到读者的心田。

基于“我想对您说”的习作主题,学会抒发情感,首先需要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用最真实的素材激发起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先形成“情动”之势,为 “辞发”奠基。教學时,教师不要急于抛出习作要求,可以从本单元编选的三篇课文入手,以轻松愉悦的聊天方式,将话题引向学生的真实生活,回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瞬间,尤其是关注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关爱的事件、场景和画面,用自由描述的方式进行交流与分享。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打开话题,囊括学生的学习、成长、游戏、陪伴等不同维度,旨在广开言路,交流碰撞,并在联系对比中涌动出学生想要表达的内心话语。

(二)关联口语交际,学会直抒胸臆

统编版教材注重读写一体化的编排原则,单元内的所有栏目和资源,彼此之间都存在鲜明的内在关联。单元最后的习作,在单元教学之初就已经开启。教师要树立单元整体的教学规划,明晰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与最后习作之间的关系,处处为学生习作表达助力。

比如,习作“我想对您说”,要求学生以“向人倾诉”的方式表达看法、诉说烦恼、抒发情感,因而选择了书信的形式,重在以第一人称直接向第二人称方式提供匹配的表达平台。如何帮助学生确定并快速适应表达人称的转变呢?教师不能等到习作教学时,再被动地加以指导,而要结合单元中口语交际“父母之爱”的内容,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尝试用直接对话的方式,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描述出来,以父母交流的口吻,表达心中的感受。如此一来,教学“我想对您说”的习作时,教师就可以充分整合和运用口语交际中的内容,组织学生运用对比,初步感受人称变化所形成的表达效果,把握以第一人称直接对话的方式,对于抒发情感所起到的作用。

在口语表达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口语交际本身,而要“教在口语,意指习作”,形成为习作服务的意识,凸显表达人称所形成的教学价值,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回炉教材课文,在温习巩固中习得抒情方法

基于统编版教材读写一体化的编写原则,教师要充分发挥单元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载体范例效能,既要在课文新授板块关注作者表达方法的汲取,同时也要在习作板块中根据具体的习作要求以及学生表达方法的缺漏,组织学生重新回归课文,明晰习作方法,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补给。

(一)针对内容主题,准确遴选场景

统编版教材五上第六单元中,编者针对“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这一语文要素,精心编选了《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这两篇精读课文,彰显了“场景”和“细节”在抒发情感时的巨大作用。鉴于此,教师组织学生在自由、充分地回忆事件的过程中,尝试借鉴《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展开辨析性思考:哪一幕场景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鉴于当下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他们往往能够从整体上大致地描述事件,却缺乏明确重点、细致展现的能力。

《慈母情深》主要描写“我”要买《青年近卫军》这本书向母亲要钱的事情,作者以母亲工作地方的环境作为重点场景,将发现母亲、母亲转身作为关键细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构思呢?这是引导学生向作者学习明确场景、揣摩细节的重要契机,教师不妨组织学生以巩固回忆的方式,从整体文本的框架入手,在温习中发现,文中环境的压抑与恶劣以及母亲工作时的疲劳,充分展现出母亲工作的辛劳和挣钱不易,而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依然能够痛快地答应用当时不菲的1.5元,购置很多人认为的闲书,这将整件事情所表达的主题——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整体事件中,梳理并聚焦典型的场景和画面,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发现事例的价值,同时也找到了重点,可谓一举两得。基于本单元“我想对您说”的主题要求,教师从单元整体上,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关注“对您说”的具体事例,更需要从语文要素出发,借助事例中的典型“场景”和具体“细节”,将涌动在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本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单元精读课文的范例,辨析作者如此确定场景、明晰细节的内在用意,让学生习得了作者如此构思的精妙所在,从而为学生在习作中借助“场景”和“细节”抒发情感而明确了抒写的基本方向。

(二)温故表达方法,丰富画面细节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这一“例子”的榜样和示范价值,不仅体现在整体轮廓的方向上,更集中性地体现在作者语言表达的细节中。

当学生从《慈母情深》一文中学习从整体事件中确定典型场景和具体细节之后,就可以顺势将关注的焦点引向具体的表达方法上。比如:

场景一:爸爸嘴上说要锻炼我的独立能力,其实心里还是不放心,在我又累又冷的时候出现在我身旁,为我披上一件温暖的外套。

场景二:临行前,妈妈站在路口送我。我抬头向车窗外望去,看见妈妈新打理好的头发被风吹乱了,脸上写满担心,眼睛一直看着未开动的车。

爸爸“为我披上一件温暖的外套”,究竟是一幅怎样的场景?母亲“头发被风吹乱了”,还可以衍生出怎样的细节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重新品读《慈母情深》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篇课文,重在习得两种描写场景下细节的表达方法。首先,出示《慈母情深》中描写母亲转身的语段,学习作者借助人物一连串的动作,描绘母亲工作状态时的艰辛和疲倦,将作者内心的不舍和愧疚之情融入其中。其次,教师再利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母亲和父亲的对话,感受两人对巴迪诗歌完全不同的评价,分别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感受父母双方展现爱的不同方式。

由此,帮助学生认识到描写典型场景中人物细节时,可以关注人物的言行表现,从鲜明的动作和对话语言入手,将自身蓄积的情感悄然地蕴藏其中。在这样的基礎上,教师再组织学生紧扣场景和细节的片段,进行实践操作,对提炼出来的画面进行修改完善。比如:

场景一:我又累又冷,看到其他孩子都有爸爸妈妈陪着回家,我羡慕极了。突然,一件衣服披在了我的身上。我一看,竟然是您。您摸摸我的头,担心地说:“我还是有点不放心,所以就来找你了。”

场景二:临行前,妈妈站在路口送我。我抬头向车窗外望去,看见妈妈新打理好的头发被风吹乱了,发梢飘进了眼眶,泪水好像涌了出来。妈妈轻轻地擦拭着,脸上写满担心,一直伫立在风中,眼睛一直看着未开动的车。

三、迁移实践指导,在践行反思中形成抒情能力

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积极倡导动笔之前的整体规划和构思。这种构思只是预设状态下的调控,是习作板块的预定和写作方向的明确。而对于其中的细节融入,并不能完全考量在内。即便涉及细节,也并非固定不变。事实上,写作是一项主观意识非常鲜明的思维活动,具有极其鲜明的动态生成性。很多学生基于自身动笔前的规划,在实践动笔过程中,往往会形成新的思考和创意,有的对框架结构进行适时调整,有的则对表达的具体细节进行拓展补充……因此,学生紧扣场景对人物的细节表现进行描写时,教师切不可抱着“一杆子杵到底”的想法,要求学生将所有的细节都落实到位。一方面,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即便是亲身经历过的场景,也未必能够“照单全收”,更不用谈借助语言文字完整“复盘”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动笔之前的规划构思与实践性的动笔表达,是两种迥异的思维状态。“规划构思”,是预想状态下的理性关照;而“动笔表达”是学生的情感和意识,完全沉浸于所表达的故事之中,思维随着情境顺势而下。由此,学生就会动态生成多维化的细节信息,而此时的生成更加契合文本表达的内在情境和思维的顺畅性。

比如,班级中一位学生选择了这样的素材:自从妹妹出生之后,妈妈将全部的关爱都给了妹妹,而对自己冷落了很多。在创作中,这位学生将作文中的场景和细节确定为:一天早晨,自己咳嗽了,吃完早饭独自一人出门上学。习作初稿中的这一场景,作者结合课堂所得,描写了自己的动作和自己对母亲表达诉求的语言,将自己的痛苦与难受表达出来,同时展现了母亲对自己的问话漠不关心以及对妹妹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对两个人物在语言和动作上的巨大反差,已经形成了较好的表达效果,但这位同学在组织修改和完善的反思中表示:当自己写完这个片段后,内心蓄积了满满的委屈和不解,很多心里话不吐不快。教师可以顺水推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活动表达出来,并与原始初稿中的动作、语言高度融合,形成独特的表达力量。学生最终增设了以下的修改内容:走出家门时,我回头看了眼,您还是一动不动地坐着,好像并不担心我,反而是爸爸让我小心一点。我难过极了,自从妹妹出生以后,您和爸爸都围着妹妹转,一心一意地照顾她,好像没看见我一样……

在这一动态性生成下,关注自身在表达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不仅有效地内化了作者理性认知下的表达策略,更注重了内心的真实体验,可谓一举两得。

情感抒发既是一种策略,又要基于认知体验。教师要紧扣教材资源,注重方法习得;关注生活积累,强化认知体验,在策略和感受的双重推动下,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第一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细节习作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背课文的小偷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背课文
细节取胜
习作展示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