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微环境构建途径研究

2023-06-03邢文张勋管雪洁

成才之路 2023年14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心理素质人才培养

邢文 张勋 管雪洁

摘要: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摇篮,如何培养具有探索与创新素质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课题。文章分析高校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微环境现状,探讨什么是“微环境”及“微环境”的内涵,并从高校研究生培养所需的创新微环境角度对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进行探讨,通过对个人、团队和高校多视角进行分析,阐明研究生心理素质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团队搭建、课程体系规划及重视专业知识教学是构建微环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微环境;心理素质;研究团队;课程体系;专业知识

中图分类号:C961;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4-000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2021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微环境构建研究”(项目编号:SJGY2021 0238)的研究成果

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多年来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在我国,虽然很多学者和专家就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进入21世纪信息化和科学大爆炸的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进行一些新的探索。高校以其独特的优势如丰富的实验室资源和学科、人才、科研等,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摇篮。而研究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期,具有创新的欲望和能力,所以开展针对研究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非常有必要。而将研究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是需要良好的环境的,这里借鉴生物学,可以称之为“微环境”,即研究生培养的微环境。研究生培养的微环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理顺和构建和谐的微环境,就无法挖掘创新个体的创造力和勇敢精神,也无法调动创新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使命感。本文从高校本身、研究生自身、导师及团队等多角度探讨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微环境内涵,从而为高校领导决策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参考,为教师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指明一下方向,为具有创新欲望和能力的研究生进行创新能力发展和自我评价点燃一丝光亮。

一、高校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微环境现状

自从素质教育提出之后,我国整個教学体系发生了改变,提倡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发挥创新精神,同时,高校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微环境的构建研究也显得尤为迫切。对于研究生来说,微环境指的是学校学风、规章制度,研究生导师和团队,学生本身及研究项目等。当前,据相关调查,高校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微环境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活力缺失

目前,大学生普遍学习任务重,同专业同院系互相“卷”,因为大家相当于在同一起跑线,倘若不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考试得分不高,绩点低,许多荣誉就会丢失,这导致一些大学生只顾在学业上奋力拼搏,却忽略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以致随波逐流,忽略了个性发展。同时,部分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就业压力大,缺少青春活力,这不利于思考和创新,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2.专业选择只看就业前景,无关自身兴趣发展

一些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并不了解自己即将学习的专业,很多都是因父母推荐或媒体宣传说此专业未来就业好、薪资水平高而作出选择,忽视了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并且在考研时,一些学生为了保稳,即使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也依然选择该专业进行深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即使考取了研究生,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足,对专业书籍阅读不够,对专业研究不深,甚至没有做好研究学问和吃苦的准备,最后学业不精,阻碍了自身发展。

3.“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缺少思维发散

当前,一些高校在本科教学中对理论多的课程几乎都是进行“填鸭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比较方便学生接受知识,但缺点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少,对所学知识缺少深入思考和把握。而就读研究生后,学生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教导有限,再加上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效率就容易下降,这既会影响学习效果,又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落差,以致影响研究项目的推进。在研究生阶段,自主学习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很多前沿知识和技术都需要学生自己学习和理解,学生若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则容易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填鸭式”教学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散,无法使学生对实验环节有很深的感受,所进行的照猫画虎式实验不会有任何思考、创新,而且会影响以后的研究生涯。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养成懒惰思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什么是“微环境”及“微环境”内涵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微环境”是指信息物质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微小环境。信息物质每时每刻都作用于细胞与生物体,一些信息物质会影响、调控细胞,同时细胞也会针对信息物质作出适应性变化或反作用于信息物质。那么研究生培养的微环境我们可以理解为:研究生个体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周边相互作用的微小环境。仔细分析,研究生课题实施期间微小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导师、周边其他相关教师和同学、研究涉及的各项条件、研究场所的研究氛围和各种规章制度等。当然,研究生自身也是这个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条件和主观因素也会在这个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创新成才微环境的内涵就是指能使研究生形成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且促进其长远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高校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微环境构建途径

1.提高研究生心理素质

近年来,很多高校争先扩招研究生,但研究生群体出现了个别研究生延毕、被开除等现象。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生心理素质水平不高,难以接受高压力、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心理素质水平不高并不是简单地由某方面或某一因素所致,而是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和学风等多种因素相关。

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相对较多,很多父母对于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经常给予援助,帮助他们解决,使得孩子只是一味地想要寻求帮助,缺少挑战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这会导致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不高。从社会层面来说,有些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少进行多方法、多思路的思考,创新思维的发展受到限制和阻碍。同时,社会对于学生心理层面的引导机制尚不健全,没有成熟完善的教育引导机制帮助学生去面对挫折,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成长,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创新型研究人才需要能够在艰苦、不顺遂的条件下,拥有时刻调整自己,并找到新思路的能力。从高校层面来说,高校大规模扩招容易带来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增大的问题。当前,一些大学生在择业压力面前,有时会选择通过继续深造来逃避就业,走上考研、读研之路,而其本身对所研究的专业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再加上研究生人数激增,研究环境就容易变得浮躁、急功近利,在这种情况下,学风便不容乐观,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也容易产生变化,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等问题,以致影响学业,而创新则更是纸上谈兵。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学风建设,让学生处于一种健康、良性的竞争状态,这种竞争状态可以催人进步,催人取得耳目一新的进展。总之,对于家庭教育来说,父母要适时引导,而非事事帮助;对于社会来说,应彻底消除“应试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高校来说,应建立创新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

从表面上看,创新是一个人发散思维与创造性劳动的表现,事实上,创新能力的形成取决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如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遇到困难时不灰心的坚强意志等。所以,高校要重视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在许多情况下,科学研究是不能单独进行的。一个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常常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如不同的专业和技术等,所以研究生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身所处的科研环境,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协作,善于与人沟通,赢得身边教师及同学的最好印象。这样,才能获得更多合作的机会和中肯的建议,才能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在科学研究中,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人产生启发性的联想,点滴灵感和些许指导就能帮助人把难题解决掉。在科研创新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自身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探索性的科研总是要遭遇各种挫折和困难,唯有那些能够经受住挫折与磨难的人,才能更加成熟,才能做到更加冷静、客观地分析所遇到的问题,进而找到新的突破口,取得创新性成果。另外,认真、细致是一名科研人员的必备品质。因此,研究生应该在从事科研工作之初就养成认真、细致的科研习惯,养成踏实务实的学习习惯,认真面对科研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认真记录,细致统计,审慎判断,得出结论,逐步形成更好的洞察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研究生才能在复杂的科学研究中形成创新性成果。

3.搭建优质研究团队

研究型大学不仅被视为一种通过力量整合、优势互补和集体协作的方式来高质量地实现复杂性课题研究目标的阵地,也被视为孵化和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并为其成长提供智力、文化和资源保障的摇篮。对于巩固和发展好这个摇篮而言,研究团队是重中之重。一个好的研究团队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快速适应研究生活,快速上手课题项目。研究团队的功能是以项目为牵引,把研究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双向有机互动。当今,许多研究团队都有投资,研究团队所输出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后,得到多方检验,就会有更多的创新点与开发点,使整个市场进入良性竞争。更重要的是,这可以给研究生搭建更好的发挥平台,让研究生的想法得以实践,并能使研究生看待问题更加深刻,进而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在科学研究中,研究团队的整体水平至关重要。优秀的研究团队凭借团体的力量,能够共同攻克难关,寻找技术突破口,使每个研究成员的价值都发挥到最大,而这更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研究成员的创新思维,提高研究成员的创新能力。一些研究生在团队中表现出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科研题目缺乏创新性,研究生在开题时没有勇气接受比较难的问题,不敢做较新颖的课题。第二,研究生针对不同的科研问题,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待之,而是采用相似问题的解决办法,不能深入探究。第三,研究生对自己的题目不能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科研问题,只是进一步证实别人的观点。对此,教师要在初期就关注学生的科研动机,及时修正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攻克有难度的课题,凭借自己的创新能力解决自己关注的问题。团队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要让一个成员掉队。可以说,研究团队的价值基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科研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者要管理整合好团队,给予团队成员有力的帮助,使每一位研究生都带着良好的心态去攻克课题中的难题。

4.规划研究生课程体系

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是指根据研究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进行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该课程体系的教学安排必须符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目标及研究生的学习能力。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能够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引导研究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现如今,只储存一方面学科的知识是难以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学科与学科之间通常存在某种联系,而课题也通常包含着跨学科的要求。虽然现在学科越来越细化,但如果要成为一名创新型研究生,想要深入研究某一领域,具备更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则必不可少。同时,学习跨学科课程,能够促进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内涵。规划利于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主要从高校及研究生自身出发。高校可以多设置一些跨学科专业课程,但教学内容不能太高深莫测,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这使得一些学生反而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因此学校应将每门课程的主攻方向向学生介绍清楚,还可以让学生对课程进行试听,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对于研究生来说,在短短三年中将理论完全运用于实践可能是做不到的,因此研究生需要尽量选择一些有更多实践内容的课程。学习跨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不仅能拓展研究生的视野,还能保证研究生以后做课题时快速上手。

5.重视专业知识教学

夯实研究生专业知识基础,开拓研究生创新思维,务必从高校本身、导师及学生自身等角度出发。高校要增加国内外交流学习的机会,让研究生大量接触前沿技术,避免闭门造车。只有让研究生进行更多的交流,才能激发其更多的创新火花。此外,教师要不断完善研究生实习流程,对研究生实习过程的考核要更加严谨,这样才能让研究生在实习过程中寻求实践创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探索专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对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是帮助研究生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研究生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对于研究生自身来说,重视专业知识学习是完成课题、使课题有价值的重中之重。对更多专业知识的获取,不仅可以来自课程学习,还可以通过国内外权威期刊进行学习。因此,研究生需要经常阅读一些最新期刊,了解自身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不断研习,思考创新点。这样做,能够为研究生提供专业学习上的引导,有助于研究生更好地理解难点课题。通过阅读权威期刊,研究生还能了解权威期刊中论文的写作结构,为日后写作和发表论文提供创新思路。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支撑着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研究生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和锻炼才能形成创新能力,才能为国家事业发展作出贡献。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需要高校积极构建能够促进创新培育的微环境。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大环境下,高校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微环境的构建不仅与研究生心理素质、综合素养、研究团队、课程体系及专业知识等方面息息相关,还受導师引导、高校价值观的影响。因此,高校及教育者需要多角度探索、多方面总结,让所构建的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微环境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人才成长规律,使培育出的创新型人才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担当中流砥柱。

參考文献:

[1]余新武.论创建高校和谐教育教学的微环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2]李春霞.“微环境”下高校统战工作创新路径研究———以微信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01).

[3]郭瀛军,张毅,王凯慧,等.营造研究生创新成才的微环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04).

[4]周霖,王澍.教育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应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03).

[5]吴俊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2022(02).

[6]涂盛雪,孔燕.论科学家精神与科技人才培养[J].江淮论坛,2022(03).

[7]陈文兴.高校“三创”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2(03).

[8]姚洁,朱培君.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2(05).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environment for Innovative Graduate Talents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ing Wen1,2, Zhang Xun1,2, Guan Xuejie1,2

(1.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01, China; 2.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Qingdao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Qingdao 266000, China)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best cradle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How to cultivate high-level talents with exploratory and innovative qualities is a realistic issue facing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icroenvironment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graduat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explores what is "microenvironment" and the connotation of "microenvironment", and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graduate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novative microenvironment required for graduate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Through analysi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of individuals, teams, and universities, it clarifies the improve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teams curriculum system planning and emphasis 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are effective ways to build a microenvironment.

Key words: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ents; talent cultivation; microenvironment; psychological quality; research team; curriculum system;professionalknowledge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心理素质人才培养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