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治神”理论探讨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2023-06-01李达倪金霞聂里红孙静文李志刚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上巨虚印堂五脏

李达,倪金霞,聂里红,孙静文,李志刚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105)

肠易激综合征(IBS)作为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部不适,与排便相关并伴随排便习惯的改变[1-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普通人群IBS 的发病率为1.4%~11.5%[3],给患者和社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4]。根据临床症状,IBS 一般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及不定型[5],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亚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6-7]表明脑肠互动功能紊乱为IBS-D 的核心发病机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既是诱发IBS-D 发病的重要因素,也是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伴有不良情绪的IBSD 患者更易夸大躯体症状。随着精神心理因素对于IBS-D 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西医指南推荐IBS-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治疗或抗焦虑、抑郁药物,有助于综合改善患者症状。针刺疗法作为中医的瑰宝,在干预心身疾病方面具有独到优势,能显著改善IBS-D 患者的整体症状,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治神”层面,本文试从临床实际出发,论述针刺治神在IBS-D 中的应用。

1 IBS-D 的核心病机

IBS-D 归属于中医“泄泻”“飧泻”“濡泻”“腹痛”等范畴,多由外邪侵袭、饮食劳倦、情志不遂引起,基本病机是木郁土湿,肾阳不足,水谷摧注,下趋于肠,发为泄利。其中,肝郁脾虚是其核心病机,正如《四圣心源》所载“其一切诸症,皆缘土败而木贼也”。近年来学者们[8-10]逐渐关注到“心神失调”在IBS-D 发病中的重要性,临证中注重调心安神,与西医的脑肠互动(脑肠轴)功能紊乱理论不谋而合。脑肠轴指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之间建立的双向通信[7],由中枢神经系统(CNS)、自主神经系统(ANS)、肠神经系统(ENS)、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共同组成,脑肠肽作为其通信过程中的关键物质,与IBS-D 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密切相关,从而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研究显示[11-12],IBS-D 患者广泛存在易紧张、情绪低落甚至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与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造成形神俱病的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IBS-D 病位在形、内应于神,在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针刺诊疗时应重视形与神之间的关系,“形神并治、治神为要”在IBS-D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2 形神一体,治神为要

形是人体一切有形之质的概括,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载:“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之生命活动有赖于“形”的存在,形是人体气化功能的载体。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外在表现,正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狭义之神指人体的意识、精神和思维活动。《素问·八正神明论》中“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视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描述了人神气充足时的精神思维状态。《灵枢·本神》中“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小针解》中“神者,正气也”,指出了神源于先天之精,依赖后天水谷之精气的充养,是五脏精气的外在表现,反映了人体精气的盛衰,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之机体,形与神俱,合而为一。《类经》记载“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高度概括了形神之间的关系,即形为神之载体,神为形之外在体现。

《灵枢·九针十二原》言“粗守形,上守神”,《灵枢·本神》言“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均明确指出了治神是针刺取效的关键。调神机之用,理形质之病,有神则形健,形健则神旺,以达形神兼备、形神合一的状态。结合临床中IBD-D 的诊治,试对针刺治神的内涵分析如下。

2.1 医者之守神 针刺治神,不仅指针刺诊疗中的治神,更对医者修身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医者作为医患关系中的主导,“欲先治人,必先治己”,拥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强健的体魄,是施术者对患者的一份责任。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正气。”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教导:“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遵先贤教诲,当修身养性、恪守本心,针刺诊疗中做到清心除欲,心如止水,精力集中,细察精微。医者自身精神气度佳,神气内守,方能帮助病家扶正祛邪。

2.1.1 针前宁神 针刺前,诊室环境宁静有序,医者凝神定气,做到聚精会神、气息调匀,“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临床上对IBS-D患者进行诊疗、采集四诊资料时,首先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整体状态,正如《灵枢·本神》所载“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由于IBS-D 患者常伴有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以及对针刺的恐惧心理,针刺前尤其重视望神,“神藏于心,外候在面目”,“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通过望患者双目活动是否灵活柔和、是否具有攻击性或慌乱不安等表现,望患者面色之润燥以辨神气之盛衰、气血之盈亏。切诊时,尤其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在经络和腧穴上寻找异常变化,如压痛、酸胀、结节、条索状物、局部隆起或凹陷、松弛或紧张、虚软或硬结。经络诊察以循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为主,腧穴诊察以天枢、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等穴为主。对于因不良情绪导致肌肉紧张、不易进针从而影响得气的患者,针刺前更应帮助患者稳定心神,医者须待之以微笑,语之以关怀,并把针刺治疗事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使之对针刺治病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助其消除恐惧心理,增强治疗信心,患者思虑蠲、气血定、信医不惑,则效宏力专。

2.1.2 施术调神 《针经指南·标幽赋》中指出“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针刺时,医者要聚气凝神,专心致志于针端,“手如握虎,神无营于外物”,进针后仔细体会针下感觉,通过相应手法,静候得气,同时引导患者集中注意力于针感。

2.1.2.1 百会、印堂———通督调神 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属督脉,为手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之处,“犹天之极星居北”,处于人身之极上。本穴居“阳位”以调动全身之阳,统摄全身之神识。《针灸资生经》载:“百会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急应,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会盖其一也。”多项现代研究也证实了百会穴的调神作用,如郭孟玮等[13]发现电针百会穴配足三里穴能够有效改善IBS 模型大鼠的慢性内脏痛及其情绪心理障碍。

印堂穴属督脉,《灵枢·五色》言“阙者,眉间也”,位于脑海前庭、两眉之间,是望神之重要部位,古代医家称印堂处为“上丹田”,是“精、气、神”汇聚之处。《仁端录·卷五》云“天庭印堂,元神所归也”,印堂为神识之所在,刺之有宁神之效。近年来有相关研究也证实了印堂穴的调神之功,如覃颖等[14]研究发现电针印堂穴可有效改善IBS 模型大鼠的抑郁精神状态。

《难经·二十八难》言:“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脑为“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修真十书》谓脑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百会、印堂一脉相通,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针刺可有效激发经气、调理脑神、安神定志,改善IBS-D 患者的精神状态。

2.1.2.2 内关、神门——宁心安神 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之脉相通,可开胸胁之郁闷,协调阴阳之升降,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奇经八脉之阴维脉,阴维脉与胃经会于腹部,故既能调理中焦,又能宁心安神,一穴多效[15]。多项现代研究也证实了内关穴之调神作用在治疗IBS 中的关键作用,如王珊等[16]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电针“天枢”“内关”穴均可明显改善IBS 大鼠的结肠动力异常症状。周瑾等[17]对IBS 模型大鼠进行电针干预发现针刺内关穴、足三里穴可降低IBS 模型大鼠肠道敏感性,缓解内脏疼痛症状。

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原穴,《高式国针灸穴名解》谓:“本穴开心气之郁结……使神志得舒也。”《素问·气交变大论》谓“神门绝者,死不治”,“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神门穴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为心气出入之门户,与内关穴相配协同增效。相关研究表明,神门穴配伍内关穴能够特异性激活主管情绪调节的梭状回、颞下回等脑区,相较单穴疗效更优[18]。

2.1.2.3 天枢、足三里、上巨虚——调补气血,精则养神 正如《素问·血气形志》中所载:“夫人之常数……阳明常多气多血。”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阳明虚衰,经气不利,气血生化乏源,一方面正气不足,抵抗外邪能力差,IBS-D 患者更易因寒冷刺激而诱发腹痛、腹泻;另一方面神失所养,易出现情绪低落、精神倦怠甚至焦虑、抑郁等症状。因此,调补阳明在改善IBS-D患者胃肠道及精神症状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均属足阳明胃经,天枢为大肠经募穴,善通调肠胃之气机。《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阳有阴疾者,取之下陵三里”,上巨虚、足三里分别为大肠、胃经之下合穴,根据“合治内腑”的原则,故两穴善疗大肠、胃诸疾。3 穴合用,可斡旋中枢,通补阳明,固后天之本。多项现代研究也证实了3 穴合用在针刺治疗IBS-D 中的优势,如陈碧玮等[19]对IBS 的配穴规律进行研究,发现3 穴配伍时以上巨虚、天枢和足三里组合出现频率最高。蔡羽宣[20]对近10年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发现针灸治疗腹泻使用频次最高的单穴依次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

2.1.2.4 五脏俞——调脏神 《素问·宣明五气》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藏五志,“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神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是五脏所生之外荣,神分属于五脏,为心所主。若五脏气足血旺,精则养神,可维持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若五脏气虚血衰,神失所养,则易出现精神不振、焦虑紧张、悲观易哭、敏感多疑等表现。

五脏俞为五脏之气注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之处,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表属阳,五脏在里属阴,针刺五脏俞正得“故善用针者……从阳引阴”之意,可整体调节五脏气机,安五脏之神。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从巅入络脑”,脑为“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是人之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产生之地,针刺五脏俞可通过经络相连燮理脑神,恢复其用。五脏俞广为针灸名家所用,如李志刚教授临床应用五脏俞调理五脏神治疗失眠、抑郁状态、神经官能症等,疗效显著[21]。现代研究也证实五脏俞的调神机制,电针五脏俞能够降低海马组织中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PBR)表达,促进下丘脑中5-羟色胺(5-H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神经递质及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缓解海马组织的病理损伤[22]。

针对伴有不良情绪的IBS-D 患者,针刺五脏俞可整体调整五脏功能,从阳引阴,调气机、畅情志,并配合大肠俞通调大肠腑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整体症状。

2.1.2.5 动守神针法——缓解急性发作 动守神又称动气针法,取动而得气之意[23],可以有效激发经气,促进经气的传导,加速气至病所,增强疗效,而且引导患者参与治疗过程,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处于IBS-D 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常表现为剧烈的腹痛及随之而来的腹泻症状,可针刺双侧合谷穴及足三里穴,并在针刺过程中,边行针边嘱患者深呼吸,精神集中于患处并辅以按揉腹部,即刻疗效显著。《易经》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循经远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及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患者神志集中于患处,针穴与患处之气相引,可有效缓解患者急迫症状,实效性较强,是针刺治神在本病急性发作期的应用。现代研究表明电针足三里穴和合谷穴均有降低IBS 大鼠肠道高敏感、增强胃肠动力的作用,但合谷穴长于改善内脏痛,足三里穴对胃肠运动的调节效应更具优势[24]。

2.1.3 针后养神 针毕,起针时应牢记“凡针毕拔针,最要精详,不可轻率忙乱也”,起针时应仔细体会针下气之变化,认真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变化,仔细询问患者针刺后的感觉和病情变化,同时根据病情选择开大或闭合针孔。起针后帮助患者调整好精神状态,正如《灵枢·师传》言:“告知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2.2 患者之守神 针刺时患者应放松精神,调匀气息,闭目养神,仔细体会针感,如静处山林之意境,令魂魄不着于外物,专注针刺信号的接受,以达到“神使”,促进治疗效果,不左顾右盼、娱乐聊天等,避免“形弊血尽而功不立”。针刺治疗结束后患者应遵医嘱,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健康的饮食起居方式,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使阳气能顺时收敛与潜藏,营卫气血调和,达到“精则养神”的状态。

3 典型病案

患者男性,65 岁,初诊日期:2021年5月10日,主诉:腹痛、腹泻反复发作20 余年,加重1 个月余。现病史:患者20年前因进食生冷水果过多出现腹痛、腹泻,甚则如水样,每日2~3 次,症状间断发作,每周发作4~5 次。患者曾多次往返就诊于北京市、哈尔滨市多家三甲医院,行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IBS-D。经匹维溴铵、益生菌(具体名称不详)等西药治疗后,疗效欠佳。通常在服药当天有即时止泻作用,但如果一旦停药,症状立即出现反复,且每于受凉、进食生冷及辛辣刺激食物时加重。否认其他慢性病史。近1 个月来,患者因受凉出现腹痛、腹泻,较前明显加重,大便不成形,甚则如水样,Bristol 分型为5~7 型,每日排便3~4 次,腹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6 分,肠鸣音重,无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反酸烧心,手足畏寒,情绪低落,夜尿频,每晚2~3 次,食欲欠佳,寐尚可,时有眠浅易醒。面色白,舌淡暗,有齿痕,苔白稍厚,脉沉细。经络诊察双侧下肢脾经、胃经循行部位虚松感,腧穴诊察阴陵泉、上巨虚酸痛。辅助检查:血常规+C 反应蛋白(CRP)、便常规+潜血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泄泻,脾肾阳虚证。西医诊断:IBS-D。治法:温补脾肾,调神止泻。取穴:天枢(双侧)、上巨虚(双侧)、足三里(双侧)、百会、印堂、中脘、关元、阴陵泉(双侧)、内关(双侧)、心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肝俞(双侧)、大肠俞(双侧)。刺灸方法:嘱患者先取仰卧位,闭目养神、气息调匀,常规消毒后,医者调整好气息,全神贯注持针,选取腧穴,并可通过揣穴使取穴更为精准,先针刺足三里穴,直刺进针,专心致志于针端,仔细体会针下之气的变化,静候得气,认真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得气后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捻转角度在90~180 °之间,频率约200 次/min,配合患者精神集中于腹部,深呼吸并按揉腹部,1~2 min 后局部留针,仔细询问患者针刺后的感觉及病情变化。天枢、中脘直刺1~1.5 寸(同身寸,下同),行平补平泻法;百会、印堂平刺0.8~1 寸,内关直刺0.8~1 寸,均行平补平泻法,百会采用双针交叉对刺手法,小幅度捻转使局部酸胀、沉紧。针刺印堂时使针感下达鼻柱,局部有沉紧感;关元直刺进针1 寸,行捻转补法;阴陵泉、上巨虚直刺进针1~1.2 寸,行捻转泻法。其中,关元和足三里针后加灸10 min,留针20~25 min 后起针。再取俯卧位,针刺五脏俞,针身与腧穴部位皮肤呈约30~45°向下斜刺,迅速透皮,针入0.5~0.8 寸,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使之得气。其中,脾俞、肾俞针后加艾灸10 min,留针20~25 min 后起针。每周予2~3 次针灸治疗,并给予患者鼓励及信心。嘱患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四时气候变化,适量运动,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保持心情愉悦。

首诊:治疗1 周后,患者诉腹痛、急迫感较前明显减轻,且发作频率明显降低,腹痛NRS 评分:2 分,大便Bristol 分型为4~5 型,日行2~3 次,抑郁情绪较前明显好转。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效不更穴。2 诊:治疗2 周后,患者精神状态佳,诉几乎无腹痛,腹痛仅偶于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出现,每月发作2~3 次,平素大便成形,大便Bristol 分型为4~5 型,日行1~2 次。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稍细。效不更穴。后继予4 周、12 次针灸治疗巩固疗效。随访半年余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初因饮食生冷,寒湿困脾,久病失养,脾肾阳虚,加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郁极而发,冲突脏腑,发为腹痛,水谷摧注而下,发为泄泻。治以调神止泻、温补脾肾、化湿开郁。百会、印堂、内关通督调神;五脏俞调“五脏神”,安神宁神;中脘、天枢、上巨虚、足三里调运中焦、化生气血,精则养神,足三里动气针法又可缓解急性发作;关元、脾俞、大肠俞健脾益肾荣肠;阴陵泉利水湿下行。诸穴合用,形神并治,治神为要,以达形神兼备状态。

4 小结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开宗明义,“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明确指出了治神是针刺取效的关键,针对IBS-D “形神俱病”的特点,本文从针前宁神、施术调神、针后养神进行了阐释,更对医者之修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刺治神以医者为主导,辅以患者之配合,促进患者恢复到形神兼备的状态。

猜你喜欢

上巨虚印堂五脏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Qi-acupuncture Therapy of TCM on Portal Hypertension
失眠与五脏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有“艾”更健康(三十九)
——用艾灸防治便秘(上)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Chize (LU 5) versus Shangjuxu (ST 37) in ra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球迷·缪印堂荐评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五脏神”学说探析
缪印堂的“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