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评价分析

2023-06-01陈诗波陈可华陈亚平

科技智囊 2023年3期
关键词:熵权法省域对策

陈诗波 陈可华 陈亚平

摘  要: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内发展的核心主题之一。文章制定了202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了熵权法从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各个层面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验证两者协调发展的特征与规律,为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科技条件、经济条件和科技经济融合能力远高于宁夏、青海、西藏等地区,融合支撑条件不足已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科技和经济融合的重要瓶颈等。对此,应从强化地方科技经济融合分类指导、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搭建协同创新资源服务平台、加强科技经济融合的要素支撑等方面入手,有效推动我国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

关键词:科技与经济融合;省域;熵权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G32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3.03.04

一、引言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高科技产品进口受阻,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存在堵点和痛点,“缺芯少魂”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制约愈发明显,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依然严峻。[1]在此形势下,我国亟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夯实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基础,激发企业和人才创新活力,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让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笔者以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为研究主题,对省域层面我国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进行评价。数据方面,因部分指标未更新至2021年,基于指标相关性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笔者制定了202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上,笔者引入了熵权法,从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各个层面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验证两者协调发展的特征与规律,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二、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融合两个方面。

(一)关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针对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许多观点。有学者认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科技资源有效配置和科技成果合理转化有助于经济增长。张来武从科技创新的经济性出发,提出了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和经济效应,他认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科技创新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可以促进科技创新。[2]Pradhan R P等提出,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的交互关系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验证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3]张凡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验证了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4]陈子韬等从“科技资源—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出发,证明了三者的耦合程度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越强,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都能够显著刺激经济增长。[5]

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牛方曲等通过对我国区域公共属性的科技资源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只有在科技资源的利益分享机制得到不断完善时,科技与经济之间才能实现协同发展。[6]易文钧等发现,无论在长三角地区还是在中部五省,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不大。[7]李明等认为,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促进效应并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依然面临梗阻,而科技成果转化的水平主要受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影响。[8]

(二)关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融合的研究

关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融合的研究,主要涉及科技创新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机制和评价两个方面。

从融合机制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以下3个层面:其一,通过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金勇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校科技的稳步发展促进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了国家经济增长。[9]程强等认为,科技创新可以通过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有机协同。[10]张银银等提出,科技创新可以通过技术轨道、市场轨道、全产业链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等3种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11]黄思良提出,新旧动能转换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12]其二,通过培育和发展新产品、新业态促进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是实现市场产品更新迭代的重要路径,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消费业态,有利于促进市场生产和消费水平的升级,进而反向带动更多中间产品部门和产业的发展。[13]黄刚提出,产品创新是科技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14]孙艳提出,科技创新有利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市场消费活力,同时借助消费者反馈进一步加速自身科技创新步伐。[15]其三,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王永齐提出,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资本积累效应,可以通过提升人力、知识、资本、技术等投入要素的质量和促进要素积累提高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16]方丰等验证了科技创新能够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验证了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性。[17]

从融合评价方面来看,大多数学者根据数据包络分析(DEA)、系统耦合协调模型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科技和经济两大指标体系构建。李琳等[18]、唐欣等[19]、王震等[20]、陈子韬等[5]在构建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时,依据科技创新的含义与特点选取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环境3个一级指标,依据经济发展情况选取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和经济质量3个一级指标,对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进行了评价。有学者着重分析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面临的问题,提出影响经济与科技的相互融合的指标。郑航竹等根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案的内容,从创新能力、支撑能力、转化效果3个方面构建融合指标体系,验证了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21]马永红等采用技術创新扩散系统流图模型,构建了一个水平变量、一个速率变量和25个辅助变量和常量的指标体系,对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要素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22]

综上所述,当前,相关研究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机制及评价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积累,但是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其一,缺乏对省域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其二,对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科技与经济两个系统,缺乏表示两者融合程度的评价指标。这也是笔者的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三、研究设计

笔者主要从科技条件、经济条件和融合能力3个维度设计了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了熵权法展开评价。

(一)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科学地测量全国各地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程度,笔者基于上述文献分析,兼顾指标相关性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制定了202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共覆盖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从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各个层面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科技条件主要包括科技人才资源、研发机构资源、科研投入强度等创新主体以及财政经费投入情况,反映各区域创新能力;经济条件主要包括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反映科技创新的承接能力。此外,笔者还设计了表征科技与经济融合能力的指标,主要包括融合支撑条件、融合程度、融合效益(见表1)。

(二)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学者评价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程度的方法主要有3种:其一,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刘满凤[23]、张首魁等[24]学者,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与经济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二,利用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对科技与经济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钱士茹等[25]、郭江江等[26]学者,借鉴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进行分析。其三,利用因子分析、主成分析等方法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与经济融合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对主成分析方法进行改进,利用SPSS中的数据标准化方法及主成分分析法,得出“解释的总方差”和“成分矩阵”,从而计算指标权重,利用指标权重对科技与经济融合进行综合评价。考虑到研究所涉及指标的系统性和多元性,笔者主要采用熵权法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主要步骤如下:

1.计算三级指标评价值。通过将各三级指标除以相应的标准值,得到的数值即为三级指标相应的评价值。计算方法为:

dij k= ×100%

其中:Xijk表示第i个一级指标下的第j个二级指标下的第k个三级指标;Xk为第k个三级指标所对应的标准值;当dij k≥100时,取100为其上限值。

2.计算二级指标评价值。通过将三级指标评价值加权综合得到的数值,即为二级指标评价值dij。计算方式为:

dij =∑k=1nj Wij kdij k

其中:Wij k表示三级指标评价值所对应的指标权重;nj为第j个二级指标下设的三级指标的个数。

3.计算一级指标评价值。通过将二级指标评价值加权综合得到的数值,即为一级指标评价值dj。计算方式为:

di =∑Wij dij

其中:Wij表示二级指标评价值所对应的指标权重;ni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设的二级指标的个数。

4.计算总评价值。将一级指标加权综合得出的数值即为总评价值d。计算方式为:

d=∑Wi di

其中:Wi表示一级指标评价值所对应的指标权重;n为一级指标个数。

(三)数据来源

为了保证数据来源的公开性与权威性,研究的基础数据全部来源于相关部门公布的权威指标数据或公开出版的年鉴数据,主要包括《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1》《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21》《中国高技术产業统计年鉴2021》,科技部官方网站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1年《统计年鉴》等。

四、结果分析

笔者首先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与经济融合整体情况进行评价,然后从科技条件、经济条件、融合能力3个维度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与经济融合情况分别进行了论述。

(一)各地区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基本状况评价

根据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综合得分情况,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三类(见图1):第一梯队为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综合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2)的地区,包括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山东、上海、河南、湖北、安徽、福建、四川、湖南等地区。这些地区依托相对发达的经济和产业基础,能够推动组织方式创新,从而化解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市场化带来的相关风险,进而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第二梯队为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综合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2),但高于0.8分的区域,包括陕西、河北、江西、辽宁、天津、重庆、云南、广西、山西、黑龙江、吉林。第三梯队为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综合得分在0.8分以下的地区,包括贵州、甘肃、内蒙古、新疆、宁夏、海南、青海、西藏。

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整体得分水平较高,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究其原因,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除了受科技资源的集聚影响,还受科技成果转化基础设施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设施既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交易市场等“硬件设施”,也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等“软件设施”,还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企业科技需求水平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等“配套设施”。虽然中、西部地区在硬件设施方面有所提升,但在科技成果转化“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成为制约经济与科技融合的关键瓶颈。

(二)各级指标评价

1.科技条件评价

由图2可知,北京、广东、上海和江苏的科技条件得分高于其他地区。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是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的重要保障,这4个地区拥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大科学装置,同时重视R&D经费投入,R&D人力资本也相对丰富。科技条件得分大于3的地区有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安徽、福建、四川和湖南,这些地区的科技条件得分在一般水平以上。宁夏、青海、西藏等地区的科技条件发展较为滞后,应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增加研发人员,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其科技创新水平。

2.经济条件评价

通过图3的排名可知,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的经济条件得分位列前四。经济基础是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的关键,良好的经济条件可以为更好地推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4个地区的经济发达,在工业总产值、全要素生产率、服务业占比等方面要优于其他地区。经济条件得分大于3的地区有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湖北、四川、福建、湖南、安徽、上海、河北、北京,这些地区的经济条件得分高于一般水平。宁夏、青海、西藏这3个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亟待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科技成果承载力。

3.融合能力评价

由图4可以发现,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的科技与经济融合能力得分位列前五,这是因为这5个地区的工业企业都较为发达,科技服务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高,高技术产品和新产品的制造也都比较成熟,领先于其他地区。融合能力得分大于2的有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天津、湖北、山东、四川、辽宁、河北、安徽、陕西等,这些地区的科技与经济融合能力在一般水平以上。青海、宁夏、海南、西藏这4个地区的科技与经济融合能力整体较低。

具体来说,融合能力评价分别从融合支撑条件、融合程度和融合效益3個方面分别展开分析。

(1)融合支撑条件评价

由图5可以发现,北京、上海、广东融合支撑条件得分列前三。融合支撑条件反映了该地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北京融合支撑条件得分要遥遥领先于其他各个地区,达到了14.297,第二名上海为11.913。融合支撑条件得分大于2的地区有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川、湖北等,这些地区的融合支撑条件得分在一般水平以上。青海、宁夏、西藏这3个地区在融合支撑条件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明显滞后。

(2)融合程度评价

由图6可知,北京、湖北、广东融合程度得分领跑全国,其中北京融合程度得分达到了18.71,第二名湖北为14.03。融合程度得分大于2的地区有北京、湖北、广东、陕西、上海、江苏、天津、山东、四川、辽宁、浙江等,这些地区的融合程度得分在一般水平以上。与其他地区相比,新疆、海南、西藏融合程度较低。

(3)融合效益评价

由图7可知,广东、上海、北京、江苏、四川的得分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广东得分达到了17.117,第二名上海得分达到了12.606。融合效益综合得分大于1的地区有广东、上海、北京、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山东、陕西、天津、浙江,这些地区的融合效益得分在一般水平以上。

五、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新时期,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亟须提升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水平。对此,不仅要从科技和经济本身入手,提升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条件,更要进一步创造科技与经济融合条件,从强化地方科技经济融合分类指导、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搭建协同创新资源服务平台、加强科技经济融合的要素支撑等多个方面发力,协同推进。

(一)主要结论

1.整体来看,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地区差异。第一梯队为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综合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2)的地区,包括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山东、上海、河南、湖北、安徽、福建、四川、湖南等地区。第二梯队为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综合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2),但高于0.8分的区域,包括陕西、河北、江西、辽宁、天津、重庆、云南、广西、山西、黑龙江、吉林。第三梯队为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综合得分在0.8分以下的地区,包括贵州、甘肃、内蒙古、新疆、宁夏、海南、青海、西藏。

2.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科技条件、经济条件和科技经济融合能力远高于宁夏、青海、西藏等地区。北京、广东、上海和江苏的科技条件得分远高于其他地区,而宁夏、青海、西藏等地区的科技条件整体较为滞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的经济条件得分远高于其他地区,而宁夏、青海、西藏这3个地区经济条件整体较为滞后;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的融合能力得分远高于其他地区,而青海、宁夏、海南、西藏的科技与经济融合能力整体较低。

3.融合支撑条件不足已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科技和经济融合的重要瓶颈。从融合支撑条件得分排名看,前10位中东部地区占据7席,中部占据3席,西部地区为0。中、西部地区融合支撑条件明显滞后,其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融合支撑条件得分较大的四川、湖北、重庆等,在国家级园区方面,分别排名第6、12、22位。在国家企业孵化器方面,分别排名第10、8、22位。其他中西部地区在国家级园区、国家企业孵化器排名方面排名较靠后。

(二)对策建议

1.强化地方科技经济融合分类指导

对标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创新政策,高标准制定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专项系列支持政策,围绕发展普惠性科技金融、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和项目审批体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建立协同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分区域开展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先行先试,着重解决制度性、体制性障碍。支持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缺乏科技资源的地区,强化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科技资源投入,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完善科技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提升企业与行业组织自主开展研发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通过制定区域统一的交易规则,吸引和集聚专业科技服务机构,组建一批跨区域、市场化运营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营平台,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服务生态圈。探索构建集招商、投融资、项目申报、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计划项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网络服务平台,增强网上技术市场成果推介、技术交易服务功能。积极采取政府主办、企业自办、政企合办、校企合办、团队引进等多种形式,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探索建立集“科技成果应用示范与展示、成果交易、技术评估、科技金融、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区。

3.搭建协同创新资源服务平台

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应用场景和公共资源的开放共享,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建设一批具有资源共享、投资融资、合作管理等功能的协同创新资源中心,支持产学研之间的成果信息共享、研发人员互派、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等合作。引导企业通过风险投资、股份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参与平台建设,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资本运作机制。搭建海外智力与本土企业家交流平台,助力“企业借脑”,为企业引进海外智力、人才和项目牵线搭桥。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建设,发挥第三方机构和行业协会的监管和评估作用,促进我国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4.加强科技经济融合的要素支撑

支持产业基础和科技资源均薄弱的地区积极争取中央的科技投入,培育研发能力,同时吸引外地科技资源流入。持续推动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扩面放量,做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吸引国内外知名创投机构,推动更多科技资本、金融资本有效转化为现实产业资本,形成更加有效的金融支撑。加强高层次人才、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启动实施新一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探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健全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推动人才政策、人才计划与体制机制改革之间的有机衔接,使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任务、战略布局及重大平台建设紧密结合,加快培养造就新一代科技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志华.场景驱动创新: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加速器[J].科技与金融,2021(07):63-66.

[2] 张来武.在第八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上的讲话—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软科学,2011(12):1-5.

[3] Pradhan R P,Arvinb M B,Normancd N R,et al.Financial Depth,Internet Penetration Rates and Economic Growth:Country-Panel Evidence[J].Applied Economics,2016(04):331-343.

[4] 张凡.区域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02):155-162.

[5] 陈子韬,孟凡蓉,袁梦.科技经济融合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科技资源、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的耦合视角[J].软科学,2020(11):7-13.

[6] 牛方曲,刘卫东,刘志高,等.中国区域公立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1(04):541-547.

[7] 易文钧,吴晓杰,邢斐.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和中部五省的比较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01):51-57.

[8] 李明,李鹏.产学研融合下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7(01):41-47.

[9] 金勇,张静怡,宋伟.高校科技与地方经济融合程度分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04):410-441.

[10] 程强,武笛.科技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04):58-61.

[11] 张银银,黄彬.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03):107-112.

[12] 黄思良.论科技创新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作用[J].消费电子,2020(07):71-72.

[13] 李成威.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的理论分析及其启示[J].财政研究,2003(03):6-8.

[14] 黄刚.产品创新是我区科技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J].中小企业科技信息,1999(06):27.

[15] 孫艳.科技创新促进新型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17):26-28.

[16] 王永齐.贸易结构、技术密度与经济增长—一个分析框架及基于中国数据的检验[J].经济学(季刊),2006(03):1007-1022.

[17] 方丰,唐龙.科技创新的内涵、新动态及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机制[J]. 生态经济,2014(06):103-105,113.

[18] 李琳,曾伟平.中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异质性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9(10):12-19.

[19] 唐欣,庄莹,王震.科技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当代经济,2021(10):16-19.

[20] 王震,冯晓光.河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26-31.

[21] 郑航竹,于新,于宏.浅析军民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9(14):236-237.

[22] 马永红,李欢,王展昭.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模与仿真[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01):29-35.

[23] 刘满凤.中部地区六省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01):74-77.

[24] 张首魁,曹钢.基于DEA的我国西部省份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1):64-66.

[25] 钱士茹,赵斌斌.基于耦合模型下的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5(04):59-63.

[26] 郭江江,戚巍,缪亚军.我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测度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05):123-129.

Evaluation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erspective

Chen  Shibo1    Chen Kehua2    Chen  Yaping3

(1.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Beijing,100038;2.Beijing Zhongding Industrial City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100071;3.Chinese Academy of Fiscal Sciences,Beijing,100142)

Abstract: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has become a core theme of China's curr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formulat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31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in 2020,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was introduced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n 31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from various aspect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and further verifi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thei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it provides ideas for reference for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ar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n China at present,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economic conditions and the integration a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y in Beijing,Shanghai,Guangdong,Jiangxi and Zhejiang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Ningxia,Qinghai and Tibet,and the lack of integration support condition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n this regard,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lassified guidance of lo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improve the service system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build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source service platform,and strengthen the element suppor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Province;Entropy weight method

作者簡介:陈诗波,男,1978年生,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创新政策。陈可华,男,1993年生,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陈亚平,女,1993年生,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财政科技政策。

猜你喜欢

熵权法省域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大学周边健身房满意度调查报告
基于熵权法的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协调发展规律模型及其应用
基于熵权法的西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