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曲剧《古树老宅》对宜阳方言传承的价值

2023-05-31王佳烨张燕

今古文创 2023年12期

王佳烨 张燕

【摘要】河南曲剧作为地方曲剧的一种,近几年响应中央号召发展迅速。其中《古树老宅》是由宜阳高村农民剧团自编自演的一部讲述农村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社会问题的河南曲剧。本文通过河南曲剧《古树老宅》对宜阳方言传承的价值进行探究,首先从河南曲剧的方言基礎入手讲述目前河南曲剧的发展条件和前景,其次从《古树老宅》的方言特征来论述《古树老宅》对宜阳方言的传播价值,最后通过分析《古树老宅》剧本中出现的方言词汇总结方言传承的实际价值,挖掘探究宜阳方言之“美”。

【关键词】河南曲剧;《古树老宅》;宜阳方言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2-010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2.030

一、河南曲剧的方言基础

作为地方曲剧的一种,河南曲剧于2006年10月入选河南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又被称作高台曲和曲子戏,起源于河南汝州,曲调婉转朴实。

河南曲剧从最开始的“高台子”唱戏演变成现在的民间戏剧表演模式。一开始老百姓将河南曲剧俗称为“曲子戏”,因其有极其浓厚的田野气息,所表达的中心故事情节和语言都参照了河南地方方言的特征,题材内容丰富。其后又荟萃了中原的戏曲文化,为河南曲剧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丰厚了其文化底蕴。

河南曲剧在最开始登上舞台时,演员基本都是农民,表演日程大多都定在农闲阶段。曲剧表演的演唱剧目多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戏曲承载和记录了他们的生产生活,这为河南曲剧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体现着地方方言在曲剧表演传播中的基础地位。

二、河南曲剧《古树老宅》方言特征

河南曲剧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当下异军突起的农民剧团及现代曲剧的进步也与其密切相关。依托于河南曲剧的发展优势,《古树老宅》的创作团队河南宜阳高村农民剧团也响应了时代号召和人民需求,结合宜阳县人民的现实问题,以本土方言讲述农村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问题,传承度高且传播范围广,引起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的热切关注。2017年11月,高村农民剧团的原创曲剧《古树老宅》被评选为洛阳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曲类获奖剧目。

(一)《古树老宅》创作根植于乡土文化

1.《古树老宅》的创作团队都是地道的方言表达者

《古树老宅》作为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高村农民剧团自导自演的一部现代曲剧,自登上舞台后大受当地民众欢迎。高村农民剧团有驻团演员48名,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95%都是本土地道的农民。他们自导自演的6部曲剧作品先后在宜阳县周边16个乡镇出演,平均每场次观众人数高达400人。高村农民剧团的台柱子和编剧等演员都是宜阳县当地的农民,剧组中95%的演员都会讲地道的宜阳方言,同时,剧本和演戏的内容形式都是对农民行为风格表达的夸张化和形象化。在剧本撰写和舞台表演中,演员也会结合宜阳方言的特点来进行表达,在各场表演中收集方言故事对其进行二次改编形成创新剧本,最后登台演出。

通过向高村农民剧团史团长了解到,高村农民剧团的转型是从演员们尝试着使用方言表达剧目后,获得了更多本地农民的关注,同时其他村镇的观众也前来观看表演。于是他们自费深入乡镇入户演出,2017年一年中义演就高达112个场次。他们的表演舞台后来以高村镇为中心,扩散及张深、张延等村子,演员们也一直保持着走到民众家去、走到田野里去传播他们方言故事的初心。

2.《古树老宅》使用方言生动表达乡村故事

《古树老宅》的故事来源于农村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的现状,演员们在义演中发现这一现状并对其加以改编。故事主要叙述了居住在山区的老人月婶带着孙子艰难度日。月婶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务工,大儿子将自己的孩子交给月婶照顾,使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两个儿子在外的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但面对母亲的养老问题却互相推脱。月婶和孙子的处境艰难,所幸能够与邻居长顺相互照应,但却遭到两个儿子的极力反对。演员们以方言为载体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唱”入民心,深刻反映了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难解决的现状。宜阳本地的农民演员用其朴实的方言口音来表演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不仅让观众身临其境,为其揪心不已,也让这部用方言表述的农民故事从县里的小舞台登上了河南省艺术中心的大舞台。其在高村农民剧团的一场场演出中迸发出别样的风采,高村农民剧团也在这部曲剧的创作上下足了功夫,达到了他们一开始想要通过《古树老宅》的方言表达乡村故事的目的。

(二)《古树老宅》的传播与方言传承相辅相成

从广义上来看,任何一种戏曲的起源都与地域限制有关,即方言对其传播传承是有毋庸置疑的影响的。实际上,任何剧种在其萌芽阶段都是以地方戏的形式展现的,区分不同地域的地方戏的方式不是声腔而是方言,因为有的地方戏融入了很多种类的声腔,例如河南豫剧,其包含了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四种声腔,并且详细的声腔划分也随着时代变迁更加精细化和严谨化。值得注意的是,声腔会随着方言的流传而变,但方言不会因为声腔的细化而改。曲剧和方言的关系十分紧密,也说明《古树老宅》传播的地域范围与其方言特点密切相关。

1.《古树老宅》促进了宜阳方言的传承

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的中原官话分区图所示:宜阳所在的方言片区属于洛嵩片。从方言划区的大范围上来看,洛嵩片的方言范围虽然每块区域的涉及面较小,但是所遍及的区域多,呈现出小而多的分布范围。此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方言区分布态势,有益于扩大《古树老宅》的传播范围。

《古树老宅》的宜阳方言传播广度和地域特征密不可分。虽然在语言地图集中有明显的各方言区界限,但根据爱德华·萨丕尔在他的《语言论》里指出的“语言有它的沿流”可知,从方言的流传上来看,即使语言的渐变和方言的传承存在地理环境的制约,这些分散的语言各自发展,绝不会沿着相同的路线。但语言的本质是交际工具,只要有交际的需求就不能避免语言的接触。而语言一旦接触,必然会形成一个或几个能解决全体交际问题的主要力量。方言的传播与碰撞融合也是同理。

从《语言论》的角度来看,《古树老宅》的传播范围不仅仅局限在以洛嵩片为方言划区的几个区域中,区域与区域之间是有交流和接触的,它们之间所具备的方言地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因此,河南曲剧《古树老宅》在这些方言区域间的表演与传唱也促进了宜阳方言的传播。

高村农民剧团史团长谈道:“《古树老宅》的表演范围不只是在宜阳,而是通过巡演走向了河南省乃至国内多个曲剧表演舞台。”因此,《古树老宅》能够传播更深层次的方言力量也不无道理。

2.宜阳方言使《古树老宅》更受群众欢迎

从作品创作的角度上来看,宜阳方言在《古树老宅》中的关键效用就在于它使这部农民曲剧更贴近民众生活场景,更能引起观众共鸣。

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宜阳方言的本土表达更贴近河南曲剧的现实表演特色,更符合《古树老宅》的创作背景。《古树老宅》巧妙运用宜阳方言的感叹词、歇后语、俗语等展现整体人物性格和曲剧特色,对宜阳民众甚至全省民众来说都极具亲和力和吸引力。第二,宜阳方言精准把握了河南曲剧的语言特色,并凸显了《古树老宅》的方言魅力。河南曲剧一大特点就是将写实风格与理想主义相结合,即悲喜并存的风格,正如《古树老宅》用方言改编民众故事一样。第三,宜阳方言在《古树老宅》中的体现其实是以人文关怀来关注宜阳现实生活。从上文来看,《古树老宅》有着强烈的地方性特色与乡土气息,从宜阳县为中心向外发散传播,它以宜阳方言作为语言媒介向宜阳观众、河南观众甚至全国观众讲述着独属于宜阳这片土地的故事和人文精神。因此,宜阳方言拓宽了《古树老宅》的受众面,使其更加扩大了地域传播范围。

三、《古树老宅》剧本的方言特点

(一)《古树老宅》剧本的方言词汇特征

1.实词

表中这些代表着浓厚河南方言乡土气息的实词词语都在剧中出现数次。其中不仅从演员唱词的方面能看出宜阳方言的表达与传唱,同样也能挖掘到其丰富的民俗内涵和地理文化底蕴,对于方言传承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例如,曲剧中月婶的台词:“大哥,你看,这电闪雷鸣[ti],我还是‘□[?h??51] 收点儿是点。”这一句中的“□[?h??51] ”表示一种尽管、就的语气,主要凸显出月婶不愿麻烦他人,劳苦都由自己担着的一种吃苦耐劳、克勤克俭的人物形象。这种土语在主人公的台词中频繁出现,不仅是方言文化的体现,也是丰满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段,用土语诠释戏剧,将舞台上的角色更加拉近观众的现实生活中来,让观众感受到民风淳朴,乡邻和睦的氛围。

形容词:“中”主要表达一种肯定语气,是的,好。是宜阳方言中最具地区色彩的词, 在日常交际寒暄中使用频率很高, 肯定的“中”表示可以或同意, 还可以表示对别人的赞赏或夸奖。

人称代词:“咱、俺、恁”是归属于合音一类的。“俺”是指“我们”的意思, 是“我们”的合音, “咱”是指“自家”的意思, 是“自家”的合音, 而“恁”是“你们”的合音。

亲属称谓词:宜阳方言有自己比较丰富的称谓系统, 其一致性和稳定性相对其他实词来说比较高。并且在称谓方面的方言词汇很丰富, 几乎所有的直系, 旁系亲属都有对应的称谓语。《古树老宅》中, 比较有特点的是“爹”“娘”“婆子”这三个称谓。其中“婆子”这个称谓在唱词中还有称为“老婆”的,“老婆”在唱词中主要是指年纪比较大的妇人,并非普通话中的妻子。

2.虚词

对于《古树老宅》的虚词,本文主要探究特色助词、特色副词以及衬词这三大类,以下用来举例的衬词主要为语气词这一类别。

(1)助词

“□[ti];哩”的用法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是河南方言中的助词。

□[ti]以及读[li]或者[le]的“哩”,都是轻声。“□[ti]/哩”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地、得”,又可用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普通话“呢”,还可作时态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但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结构助词。

孙山宝:建造咱们美好□[ti]家園。妈,你说□[ti]我都做到啦。

村民:咱村哩老人都把他当成自己的家。

□[ti]/哩在以上的句子中的意思都是“的”,代指“你说的事情我都做到了”以及“我们村里的老人”。在语义上,代指内容指动作行为或者名词关涉的对象。构成“□[ti]字结构”以及“哩”字结构,“□[ti]/哩”必不可少。“□[ti]字结构”或者“哩”字结构具有限制、指别作用,表已知信息。

(2)副词

河南方言中大部分副词的用法和普通话没有很大的差别,只有很少部分副词有自己的特点。

①“恁”的意思还可以表示普通话中的“那么”“很”,也是“那么”的合音。

孙山根:咱妈恁大年纪了。

②[t???51],意思是“这么”,也是“这么”的合音。

孙山宝:大伯,你坐[t???51]高咋啦。

“恁”/“[t???51]”在以上的句子中的意思是“那么”,“恁”在文中的意思表示我们的妈都那么大年纪了。“大伯,你坐[t???51]高咋啦”在文中的意思表示“大伯,你坐那么高干啥”,这两个词在语法上修饰形容词,也表示强调的作用。

(3)语气词

《古树老宅》为了揭示人物性格, 刻画性格特征还使用了大量衬词,包括“咦”“呀”“儿”等。这类衬词也在剧中出现数次。

①“咦”:表示句首或句尾感叹语气。

例如:“咦~~那是啊,你看咱们老年人在这儿相聚,咦~~多好哇!要有个头疼脑热嘞,还能相互照顾,咦~~孩子们出来再玩,咦~~也就放心啦!”

这里的“咦”发音拉长,音调上扬,发音要圆润。在戏曲中有两个用法,第一用作衬词,不表示任何意义;第二“咦”有时还用来表达人物情感,比如例句中第二个表示感叹。

②“呀”:一半在语句中单独存在,表示语气的停顿,并吸引对方的注意,表明说话人对接下来话语的思考或者对话结束的标志。

小儿子:呀,大伯,这大冷天儿,坐这么高,吹啥风啊。

长顺哥:这孩子,在外头多挣个俩钱儿,这大过年也不回来看看恁妈。不会这公司过年,都加班吧。

小儿子:呀!这比加班还加班嘞。

这里的“呀”发音缩短,音调下降,发音要短促有力。在此用来表达人物情感,表示强调的语气。

方言的使用在叙述故事和表演曲剧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宣扬了浓厚的宜阳乡土文化气息,也凸显了这些方言词汇在曲剧中的情感抒发作用。

四、结语

本文从河南曲剧的方言基础、《古树老宅》的方言特征、《古树老宅》剧本的方言特点三个方面来讲述河南曲剧《古树老宅》对于宜阳方言的传承价值。河南曲剧《古树老宅》表演的是宜阳乡土的故事,简述的是宜阳乡土文化,它集中体现和表达了宜阳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特点。《古树老宅》作为独立的地方剧种,其对于方言传承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方言的传承价值不仅在于其广大的民众基础和传唱度,更在于其蕴含的乡土文化是普通话所不能轻易体现的。《古树老宅》不仅故事动人,且其语言的艺术美也凸显了方言词汇才能展现出的独特风采。《古树老宅》对于宜阳方言的传承体现在探究过程中,剧本素材正是源自生活的点滴积累。剧本唱词对宜阳方言的引用借鉴,本质上是创作团队在收集发掘宜阳乡土生活的民间艺术,并通过《古树老宅》这部作品为群众展现了宜阳方言之“美”。

参考文献:

[1]周玉洁.论汉语方言流失及方言文化的保护[J].毕节学院学报,2013,31(06):112-115.

[2]尹绪彪.古老剧种的语言美.《秦腔》中戏剧唱段与方言文化的艺术价值[J].中國戏剧,2020,(10):79-80.

[3]李庆勋.河南曲剧的历史繁衍及唱腔艺术特征[J].四川戏剧,2015,(04):133-135.

[4]王萌丽.从豫剧《朝阳沟》看河南方言词汇和语音特征[J].现代商贸工业,2017,(36):60-61.

[5]吴亮.从词汇化探析河南方言词语的形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02):67-72.

[6]王甜甜.当代河南曲剧剧目创作的继承与发展[J].艺术评鉴,2020,(09):156-157.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