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23-05-31张朝泉

学周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美育

张朝泉

摘 要:研究表明,美育既能在“人的培养”中发挥优势,也能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一定力量,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增强学校育人软实力,学校应重视美育。基于此,文章在解读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索了如何在构建和谐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美育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有效建议,如灵活使用特色课程、个性活动等手段,以有效改善学校物质环境,充分彰显历史底蕴之美。

关键词:美育;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8-013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8.045

学校的综合发展中,美育与和谐校园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美育可以赋予校园文化崭新内涵,提升其和谐性,通过美学途径增强其育人能力。而和谐校园文化可以为美育提供多维平台,促进美学要素在校园中的渗透。在新课程改革号召下坚持以“五育并举”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路径,学校可以积极挖掘其美育内涵,让美育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一、相关概念解读

(一)美育

1739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广义上,它指将美学原则渗透在各科教学乃至生活环境中的一种教育,包括美感、审美、美学素养多个方面。美育发展至今,不仅助推大众塑造更充实的精神世界、更精彩的物质生活,更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开展育人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美育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美”在学生成长、学校发展中的潜力。

(二)和谐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和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校园文化,是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和谐校园文化一般由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部分构成,有着深刻的美学和哲学内涵,是学校塑造学生高尚情操、提升学生与教职员工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是营造良性教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二、发挥“美育”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用好历史底蕴之美

一所学校的历史,是这所学校最深刻的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所在。在美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应用好历史底蕴之美,以校史为素材,向学生、教职员工讲好学校的发展故事,以促进校园文化的纵深发展[1]。这就要求学校应具有“记录”和“留存”历史的能力。比如,建设“校史馆”以保存学校建校以来的各标志性物品,记录学校卓越教职员工、优秀毕业生故事;发行“校报”“校史杂志”,以发挥文字的力量,通过文字将学生、教职员工带到学校真实的历史中,根据当前教育环境,确定借助学校历史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最佳方案。在与校史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教职员工也能增强对学校的热爱和尊重之情,从而提高参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主动性,让美育在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改善校园物质环境

自然环境、功能室环境、角落环境,都是校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环境的美育内涵,赋予环境文化的教育功能,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水平,可以有效发挥美育在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自然物质环境。大自然是天然的学校,在大自然的美丽生态中,人们能够得到心灵的洗礼,推动建设和谐自然文化。将学校变成“自然”,也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对此学校可适当投入资金,通过植树、建花坛、造假山、饲养动物等方式,有效改善学校自然环境,让学生、教职员工在“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中感受美与人文关怀,从而推动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以在校园内建设凉亭、石台等自然休闲场所,学生与教职员工在休息时间可以在这些场所进行休息,沐浴自然,体会生命的自由和闲适,珍惜不可多得的校园时光,这样和谐校园文化就能够在无形之中滋生。

2.功能室物质环境。教室是教学的主阵地,如果将“以美育为载体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也视为教学的一部分,那么,建设具有美育功能的功能室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学校可以通过提高功能室的物质环境水平,增强校园物质环境的改善力度,例如可以建设科学馆、革命教育馆、天文馆、德育馆、美术馆、舞蹈室、音乐教室等功能室,并在功能室投放丰富的美育资源,如革命纪念报纸、历史纪念文创、科学实验道具、天文观测器材、舞蹈训练服装等,让教职员工特别是学生在功能室自由活动,无论是自主进行革命教育、在民族历史中增长人文情怀,还是发展天文、科学等兴趣爱好,积累文化探究经验,都能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借助美学手段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创造优良条件。

3.角落物質环境。让每一个走廊都充满美,让每一个角落都布满文化,是改善校园角落环境的目标所在,也是学校利用角落环境之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关键过程。广义上的“角落”指学生、教职员工在学校习以为常、经常忽略其美育功能与文化价值的场所,如公告牌、图书角、墙角、走廊、楼道乃至卫生间、水池等。学校可以利用宣传画、宣传标语、摄影照片、传统文化海报、手工艺品、花卉植物等资源来装饰角落环境,定期更换素材,先利用角落的“多变”吸引学生、教职员工的目光,再利用内容的“充实”落实美育,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例如,学校可以在走廊张贴传统文化海报,借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让走廊变为“传统文化美育长廊”,将“美”与“文化”有效融合。学生与教职员工通过欣赏这些内容,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化熏陶,成为以美育建设校园和谐文化的关键力量。

(三)优化学校品牌形象

学校静态的品牌形象,具有动态传播校园精神文化的特别功能,不仅是学校的标记,更是能凭借其独树一帜的审美语言,促进校园的和谐文化建设。因此,以美育为载体构建校园和谐文化,可以从优化学校品牌形象切入。如根据学校的文化底蕴设计校徽、校服、校标等,使其具有高度审美价值,使学生、教职员工能根据其美学要素,对校园文化形成特别的理解。再如,学校可以在教学光盘、校本教材、稿纸笔记等特色产品中,印上具有美育价值和人文内涵的文化标记。这种静态文化符号的全方位渗透,能够使美育立体化、多层次地发挥作用,“美”的学校品牌形象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在“无声胜有声”的熏陶下,强化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四)特色课程中的美育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本质是为学生服务,是为促进更多学生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课程是最令学生熟悉的一种“教育”和“文化熏陶”形式。如果说环境具有隐性的美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功能,那课程就是显性的美育,是直接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2]。因此教师可以在特色课程中进行美育教学,通过讲好美育课程,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打好基础。

1.德育课程与美育。美育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德育课程体现出来,因此在“以德促教”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习得知识,深入理解“道德”“品德”“公德”“美德”等文化。对此,教师既可以将学校历史、政治等教材作为载体,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了解社会热点话题、时事政治,将其整理为特色课程资源。又或者,教师可以设计“自命题”德育课程,让学生参与“德美融合”课程建设。学生根据自己对德育、美育和和谐校园文化的理解自主设计课程主题,对其展开学习,能够更热情地追求美,追求和谐的校园文化。

2.艺术课程与美育。美术、音乐、舞蹈与艺术课程的结合,有助于强化美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艺术本就是“美”的源泉,将艺术课程与美育结合,能够推动美育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因此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有计划地渗透美学要素。比如在美术课程中,在“美术鉴赏”常规美育教学内容之外,教师可以补充“文化品鉴”内容,引导学生品鉴美术作品的背景与文化影响,以丰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素材,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良好感知力与接受能力。再比如,在舞蹈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文化主题改编或编排舞蹈,让学生在“编舞”“跳舞”的实践中增强艺术修养,学会美与文化的创新表达……这样贯穿“艺术”的美育,能够让学生逐渐形成优秀的艺术品质,借助学生对艺术的追求,让艺术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和谐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五)融合地方特色文化

文化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力量,更是一个民族的血液和灵魂。在中华民族顽强不息的拼搏中,每一块土地下都埋藏着丰富的文化,都可以成为学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一种支持。也就是说,在以美育促进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时,学校可以适当勾连地方特色文化[3],如陶瓷文化、泥塑文化、剪纸文化、戏曲文化等。为将此类文化真正带入校园,学校可以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或民间非遗技艺传承人联系,邀请相关单位进入学校介绍“非遗”项目的文化历史、举办“非遗”项目展览,邀请非遗技艺传承人进入学校传播“非遗”技艺,从而激发全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兴趣。机会合适时,学校可以开设“非遗大讲堂”“非遗实验室”等课题,延伸以上活动,让学生、教职员工都有机会进一步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血脉,也让和谐校园文化具有新的价值。

(六)开展美育个性活动

开展美育教育,常欣赏不如常实践,校园文化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增强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呢?学校可以以校园为阵地,开展美育个性活动,一方面创造实践契机,另一方面满足不同学生、教职员工的差异化需要,增强学校全体成员对实践活动的参与性[4]。

1.社团美育活动。社团活动的对象为全体学生,艺术课程、德育课程、地方文化,均可衍生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悟“美”与“文化”,以学生的实践成果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具体来说,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美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计划,成立合唱、舞蹈、国画、书法、武术、戏曲等社团,为各社团配备专业授课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爱好选择社团并参与活动。以此为基础,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社团展示”等活动,使各社团内的成员积极展示活动成果,在分享成果与情感的过程中,让校园文化和谐、丰富。而学生在社团创造的书法、绘画等成果,还可以被应用在“改善校园物质环境”中,成为美化校园角落的重要素材。这样一来,通过展示学生个性的美育,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效果便能与日俱增。

2.校园美育活动。校园集体性活动对参与者的要求相对宽松,除了学生与指导教师,各岗位教职员工、家长乃至其他社会成员,都可以自愿参与进来,因此更容易使美育发挥作用,更能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基于此,学校可以设置“开放活动日”,定期开展“戏曲文化节”“书法摄影展”“绘画大赛”“艺术节”等活动,在保证学生、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前提下,适当邀请家长与社会各界的参加。比如,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戏曲文化节”,邀请社会书法前辈、摄影爱好者参与“书法摄影展”,使其充分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并对学生、教职员工的作品进行点评。美育活动不局限于学生间、校园内,而是要能得到越来越多社会人士的了解和支持,如此定然能够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带来更多动力,润泽学校全体成员的心灵。

(七)发挥舆论媒介优势

互联网不仅在学校收集美育素材、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方面具有优势,还能通过舆论与媒介优势,为和谐校园文化在美育中的建设提供助力。因此要想发挥美育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还应发挥舆论与媒介优势。

从舆论角度来说,学校可以利用基于美学与文化要素建设的学校网站,对外宣传和谐校园文化,引发外界关于“和谐校园文化”与“美育在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的积极讨论。网站中可以设置校园时事、德育小报、美育故事、教研纪事、课改行动、教学展示等板块,记录并宣传不同的校园文化建设故事,从不同维度增强外界对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认可[5]。同时打造留言平台,听取外界对学校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部分意见,在全社会的参与下挖掘美育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潜力。

而从媒介角度来说,学校可利用互联网媒介优势,开辟美育第二空间,扩大美育对学生、教职员工的影响,以此影响反作用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比如,在校园网、学校公众号开辟“美育与文化”专题,定期推送学习资源,使学生、教职员工自主对其内容进行学习,接受“美”与“文化”的正向感染,从而帮助学校整合美育手段,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总之,“美”是社會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自身成长的关键途径,是学校育人、教育事业生生不息的核心举措之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美育是至关重要的手段。学校在将学生视为美育对象的前提下,还应注意美育对教职员工的影响,系统地将美育渗透在学校生活、校园文化建设中,让美育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充分焕发“美”与“文化”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高超.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文化产业,2021(34):43.

[2] 刘文.巧借学校美育发展   提升校园文化内涵[J].中国民族博览,2020(24):68.

[3] 张金坤.打造暖心育人文化   建设温暖和谐校园[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2):20.

[4] 杨子昕.美育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4):68.

[5] 董玉青.深化“以美育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J].艺术评鉴,2017(4):180.

[责任编辑 康兰明]

猜你喜欢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