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巫山一段云

2023-05-30黄彬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羁旅神女巫山

黄彬

在文学作品中,“巫山神女”这一意象最早见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在二赋中,作者极力描绘了神女的美貌和她与楚怀王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自此,与巫山神女相关的意象,如云雨、高唐、朝云暮雨、行云行雨等,相继地出现在文人的视野,并以此为基础逐渐生发,使之在文学史上获得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一典故在唐和五代时期使用得尤为频繁,仅就《花间集》而言,与巫山神女相关的意象出现三十余次,使用该意象进行过文学创作的词人有十四位。因其最初被用在与爱情相关的场景中,故而在《花间集》中与之相关的意象也更多被用来代指男欢女爱。除了男女情爱,“巫山”意象也被用来表达羁旅怀古之情,还有一些作品为之赋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一、意象主题

(一)情云—情爱主题

爱情主题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进行吟咏的主题之一。词最早为娱宾遣兴之作,其中有很多描写女性美貌、衣饰,以及痴男怨女的爱情之作。“巫山神女”是一个与爱情相关的故事,再加上历来词人赋予巫山云雨的旖旎情思,在提及这一意象时,就会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男女之间的情事。在《花间集》中,借“巫山云雨”隐晦地代指男女情事的俚俗之词也不在少数,如韦庄的《归国遥·春欲晚》:

春欲晚,戏蝶游蜂花烂熳。日落谢家池馆,柳丝金缕断。

睡觉绿鬟风乱,画屏云雨散。闲倚博山长叹,泪流沾皓腕。

暮春时节,花柳争妍,游蜂戏蝶成双而舞。词中的女主人公睡意昏沉,在梦中,她见到了自己的情人,与之情意缠绵。梦醒后,一切均成泡影,只余她一人,流泪长叹。词中的“谢家池馆”指的是李德裕家的美妾谢秋娘。她容貌甚美,极受宠眷。李德裕以华屋贮之。谢秋娘死后,李德裕还为她作悼亡词曲。上片通过美丽的春景反衬出离别的难堪,“金缕断”更是点出女主人公与情郎分别的愁苦。下片写出了女主人公对情郎的思念:良辰已逝,悲苦寓于心中,只余自己一人伤心流泪。本词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典型的花间词意味,是一首绝妙的情词、别词。

“巫山”意象也常用来表达男女之间相思相恋的美好爱情,如李珣的《浣溪沙·入夏偏宜澹薄妆》:

访旧伤离欲断魂,无因重见玉楼人,六街微雨镂香尘。

早为不逢巫峡梦,那堪虚度锦江春,遇花倾酒莫辞频。

本词以男性的口吻表现叹伊人不见、伤巫峡之梦的相思之情。词的上片打破花间词的抒情传统,主要以叙事为主。开篇直抒胸臆,“无因重见玉楼人”一句点明词人的伤情之由,词人将难与旧日情人相见的遗憾和伤感熔铸到“六街微雨”的微茫景象之中,更见缠绵悱恻。词的下片转回抒情,以“巫峡梦”和“锦江春”进一步表达词人对旧人的怀想,言辞恳切,愈见情深。最后,荡开一笔,与女子的黯然神伤不同,词人将自己对情人的怀念寄托在酒杯碗盏中,遇花倾酒,放浪形骸,更添“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之感。更重要的是,这首词与前词不同,本词虽然也使用了“巫山”意象,但是没有迷离惝恍的艳情意味,全然是心中真意的流露,婉曲而又动人。

总而言之,无论是刻画女子的美貌,还是表现男女的相思相爱,抑或是体现遍寻佳人不见的感伤,词中的“巫山”意象都被赋予了与男女情爱相关联的意义,使得这一意象所代表的旖旎情思深入人心,经久不衰。

(二)愁雨—羁旅怀古主题

汉乐府“汉鼓吹曲辞”中所存的一首《巫山高》引用了“巫山”意象,但在这里仅以巫山高峻险远的地形表现了故乡难回的羁旅思乡之情,并未提到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或以此为依据,《花间集》中的“巫山”意象也被用于表达羁旅行役和沧桑怀古之情。

抒发羁旅行役之情的词作,如阎选的《临江仙·十二高峰天外寒》,这首词是词人驾舟途经巫山时所作。上片以缥缈迷离的筆法描写了巫山十二峰的传说,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地描写了巫山神女庙缥缈凄清的景色,并从词中不经意地流露出对悠悠往事的感慨。下片“欲问”二句,也是由“巫山”意象生发而来,表现的是词人的孤苦之叹。最为传神的当属词的结拍“孤舟行客,惊梦亦艰难”二句,将游子孤寂落寞,难以为怀的客愁写得真实可感,情景交融,意境空灵,当真是“非深于行役者,不能为此言”(汤显祖《汤显祖批评〈花间集〉》)。

再如,毛文锡的《巫山一段云·雨霁巫山上》一词,其中“高笼过客船”写的正是词人从巫峡经过,两岸被巫山紧紧包围,山顶高耸入云,云雾缭绕,连绵起伏的山脉若隐若现的景色。巫山在这首词中充当的是以美景写客愁的作用,拨开层层壮美的自然风光,词人所真正想要表现的仍是天涯游子的羁旅情思。

而用“巫山”意象抒发怀古之情的词作,相对于表现羁旅之思的作品要稍微多一些,如李珣的《巫山一段云》二首,毛熙震的《临江仙·南齐天子宠婵娟》,牛希济的《临江仙·峭壁参差十二峰》。此处以牛希济的《临江仙·峭壁参差十二峰》为例。词云:

峭碧参差十二峰,冷烟寒树重重。瑶姬宫殿是仙踪。金炉珠帐,香霭昼偏浓。

一自楚王惊梦断,人间无路相逢。至今云雨带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

本词将楚王与巫山神女的爱情故事写得哀婉缠绵。“一自楚王惊梦断”一句不禁令人为之伤心,但本词所想要真正表现的并不是二人的爱情,而是将昔日的美好光阴与如今的孤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借咏叹二人的爱情悲剧以抒发词人自己的兴亡之叹。昔日有着风流佳话的仙境也会寥落,不禁触动了词人的情思,咏古人以抒己怀,令人感慨万千。

(三)神山—宗教神异主题

东汉时期,道教传入中原后不断发展壮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言诗就是道教兴盛的产物。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道教在唐代的地位日益煊赫。这种现象到了晚唐和五代时期依然持续,故此时也有不少与道教相关的文学作品问世。

“巫山神女”这一意象具有一定的道教神话意义。在《花间集》中,词人以“巫山”意象为依托,用以寄托家国无望的感慨和醉生梦死的心态。例如,毛文锡的《巫山一段云·雨霁巫山上》和牛希济的《临江仙·峭壁参差十二峰》,这两首词都是借巫山神女之事而成的咏仙之作,两首词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词人的个人经历和虚幻的仙境相结合,寄托了词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个人遭际的怨怼,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哀叹,既抱怨命运的不公,又渴望神迹的降临。在这种境遇下,“巫山”这一意象似乎成了文人们末日狂欢的心灵堡垒。他们将自己对神界的向往和现实生活的失意都于其词中尽情挥洒,而“巫山”意象也从一个简单的地理意象和普通的神话故事摇身一变,成为人们心中不可亵渎的宗教神龛。

唐代的道姑文化盛行,有许多女性因时入道,大量的女冠词应运而生。女冠词的出现,是道教文化自身的“乐生性”和五代时期道教文化备受主流推崇相互作用的产物。在《花间集》中,亦不乏此类作品,如孙光宪的《女冠子·蕙风芝露》:

蕙风芝露,坛际残香轻度。蕊珠宫,苔点分圆碧,桃花践破红。

品流巫峡外,名籍紫微中。真侣墉城会,梦魂通。

词中的女主人公虽身在道观,但是凡心未泯。当时的女冠多为失嫁女子,以道观为待嫁之所,因而她们在奉道的同时,内心依然保留着对爱情的渴望。上片写她的住所景色秀丽,风格无限,但透过下片我们才能得知,原来她所真正渴求的仍是那能梦魂相通的伴侣。透过词作表象,究其根本,我们看到的是当时的失嫁女冠对现实幸福的渴望。

二、意象考证

至于“巫山”这一意象为什么会进入文人的视野,并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地理环境和文人心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地理环境造就

《花间词》中的巫山大多指的是长江三峡一带的巫山山脉群,而巫山神女峰便是巫山十二峰之一,因其形美,远望犹如少女亭亭而立,故而又被称为“美人峰”。此处地形险峻,正如北魏郦道元在《三峡》中所写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高低纵横,山脉绵延不绝,除了独立的山峰,还有相对的两峰,以及相互簇拥的多峰,地理环境险远自然就容易让人们产生一种神秘而危险的想象。加上此处多雨多雾,且云雾天气常出现在朝暮之时,就更加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宋玉《高唐赋》中的“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大抵出于此。

蜀地多雨,正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中所言“巴山夜雨涨秋池”。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想象便极为丰富,人们常常为自己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赋予神异化的色彩。地理学的发展,让我们知道了蜀地多雨是因地面结构与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古人眼中,这种奇异的地理现象却更像是神女所为。

正如毛文锡在《巫山一段云·雨霁巫山上》中所描绘的:“雨霁巫山上,云轻映碧天。远风吹散又相连。十二晚峰前。”想象一下,雨过初晴的巫山,淡淡的水汽在山中氤氲环绕,云被不知何处而来的风吹散,复又聚拢。山中朦朦胧胧,万物都仿佛被笼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词人行于其中,宛如置身仙境,也正是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奇观,才能给古往今来无数路过此地的词人提供源源不竭的创作灵感。

(二)文人心態成就

在宋玉的《高唐赋》中,神女“闻君游高唐,自荐枕席”,可见她是胆大而奔放的。当时,宋玉正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正不断减弱,而楚国因受巫觋文化的影响,使得楚地的人们更多地带有一些对原始自由的渴望。巫山神女的故事正是产生于这种环境之下,因而后世的文人喜欢选用巫山神女的形象,不仅在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更在于它所流露出的自由本性。巫山神女勇敢追爱的故事,一方面体现了人本真的个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它也是文人压抑自我的心灵寄托。

晚唐和五代时期,国力衰微,百姓的基本生活尚难以维系。在温饱都难以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更不必提精神追求了。文人们眼看高楼起,眼看高楼塌,却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选择在烟花巷陌中买醉,将自己的身心都交付于虚幻的暂时享乐。在醉生梦死中,他们不禁会怀念起那个自由浪漫的时光,喜欢那个可以勇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爱意的巫山神女。因此,他们将自己深深埋藏在内心的情感,借用巫山神女隐晦地表达出来,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无声的反抗。例如,阎选的“欲问楚王何处去,翠屏犹掩金鸾”二句,词人对昔日故国繁华的怀念从字里行间中缓缓地渗透出来,令人动容。

总之,“巫山”意象以其特殊性和神话性进入晚唐和五代文人的视野,成为这一时期地理意象研究中举足轻重的一员。它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尤其是在其看似香艳的外表下,所掩盖的文人内心世界,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通过“巫山”这个意象,我们揭开了晚唐和五代词人生活和心理的面纱,帮助我们跨过时间长河与那时的文人对话,从“巫山”意象中我们还能对楚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这些都是巫山意象群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羁旅神女巫山
巫山一段云·情寄天涯
Prevalence of anxiety amo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醉美巫山赏红叶
神女游
陈明德(二首)
枫桥夜泊
巫山
巫山怪石——天岩记
神女与妓女
政权变迁下的梁末北迁士人羁旅心态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