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2023-05-30王威

青年文学家 2023年9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悲剧红楼梦

王威

古典文学作为中国文学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展现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瑰丽璀璨,也彰显着民族文化精神传统发展脉络。曹雪芹以独特的审美情感在《红楼梦》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塑造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显著的研究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对传统文化观念的生成与重建;反过来,读者通过阅读《红楼梦》也能与这些传统文化观念产生强烈的共鸣。本文将以《红楼梦》为例,探究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意义及文学价值。

一、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意义

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有利于读者更加清晰地梳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古典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刻画、叙事场景描绘、民俗文化渗入等内容,可让读者探索文学作品背景时期的经济盛衰、文化导向等综合情况,感悟新的人生价值,有利于增强读者的历史视野和文学底蕴。

(一)清代风俗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涵盖清代园林建筑、饮食习惯、民间习俗、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由点及面反映着清末社会显性及隐性状态。因此,《红楼梦》也被称为“清代风俗的百科全书”,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解读《红楼梦》,能够让读者深度了解清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和民俗风情,归纳起来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红楼梦》的内容涉及礼仪风俗、衣食住行、岁时等,作者广泛、深入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将生育、婚娶、交际、饮食、文化娱乐、医药、工艺美术等关于中华民族风土人情类别的内容遍布作品的所有章节回目中。作者在描写岁时风俗中,对二十四节令及对应活动都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通过人物活动来体现节令的意义价值。例如,作者描写元旦吃年酒、元宵花灯、中秋赏月、除夕贴春联等场景活动,反映节令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精神内涵;在文化娱乐方面,既有射覆、射鹄子等浓郁的满族娱乐活动,也有猜灯谜、行酒令、扎放风灯等汉族文化娱乐活动,基本上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社会娱乐活动。在《红楼梦》中,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人物服饰、节令活动、文化娱乐等多维度内容,让读者能够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来感受清代社会的民俗特征和生活习惯。

第二,《红楼梦》的内容均立足于真实历史背景,在人物服饰、岁时、节令活动、婚丧嫁娶等方面的刻画都是依托真实史料,并不是作者的杜撰,这样使其具有较强的科学参考价值,后人通过作品解读可清晰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首先,体现在“拣佛豆”“结寿缘”上。《红楼梦》第七十一回,作者对贾母过八十大寿的风俗活动进行了描写,体现了当时达官贵人对添寿的痴迷程度,也反映出当时民间迷信盛行的社会风貌。其次,体现在品茶上。《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作者描述了妙玉为贾母等人选茶、煮水、泡茶及品茶的过程。关于茶叶,贾母和妙玉有一处对话,贾母说自己“不吃六安茶”,而妙玉笑说“这是老君眉”。关于茶水,妙玉给贾母沏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关于茶具,妙玉给贾母用的是“成窑五彩小盖钟”,给宝钗用的是“瓟斝”,给黛玉用的是“点犀”,给宝玉用的是“绿玉斗”,以及给众人使用的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等。作者通过茶叶、茶水、茶具的深入描写体现了当时《红楼梦》中人物的骄横奢侈、锦衣玉食的奢靡风气。妙玉面对刘姥姥喝过的茶具,对拾茶具的道婆说:“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她又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这充分说明了妙玉对普通人物的嫌弃和鄙视,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上层阶级对百姓的蔑视态度。此外,作者通过妙玉对茶道的细致描述可让读者深度认知煮茶、品茶等传统茶文化知识。最后,体现在螃蟹宴上。《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作者借刘姥姥之口对螃蟹宴费用进行详细计算,得出一顿螃蟹宴可够庄家人一年开销,如此奢靡阔绰的贵族生活与百姓的穷苦直接对比,反映出当时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

第三,《红楼梦》采用大量叙事手法生动、形象地还原了清代社会生活场景,作者通过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刻画和生活的动态场景描述,让整个故事内容具有立体性和真实性。例如,在《红楼梦》第十四回,秦可卿的葬礼上凤姐的哭灵部分:“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凤姐坐下,放声大哭。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接声嚎哭。”这段细腻且生动的描述,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浮现“哭灵”的场景,使故事场景具有极强的立体感,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阅读感。

《红楼梦》中,荣国府和宁国府的生活场景、风俗文化折射出当时社会民俗风情和社会风貌。风俗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足迹,《红楼梦》作者通过真实的风俗习惯描绘和细腻的生活场景刻画,使其成为了解清代风俗鲜活的科学资源和史料素材。

(二)独特的艺术创造手法

《红楼梦》不仅具有独特的史料研究意义,也具有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作者曹雪芹以一种特殊的文艺创作手法生动细腻地刻画了《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及故事场景,创造性地将场景内容进行艺术性描写,让其具有强烈的鲜活感及立体感。

第一,作者巧借民俗揭示主题内容,让主题内容具有深刻性。以《红楼梦》第一回为例,其以中国传统神话“女娲补天”为楔子引出贾宝玉等人物,让整个故事背景富有艺术性。此外,作者依托“通灵宝玉”这一故事情节,从浪漫主义文学角度编织了“绛珠还泪”的奇丽神话,引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线,并通过“绛珠还泪”“通灵宝玉”烘托出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和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作者将神话故事与人间现实爱情悲剧融合在一起,既表达了自己对封建制度的痛斥,也通过浪漫主义色彩让故事场景更富有情感性和生活性,使得评判意蕴更加深刻。

第二,作者运用民俗体现历史背景,增强了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在《红楼梦》中,作者对人物的服饰大量着墨。在《红楼梦》第三回中,作者描述王熙凤为“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丹唇未启笑先闻”,浓墨重彩的外貌服饰描写让读者能够清晰、生动地想象出王熙凤的贵妇人模样。再如,关于贾宝玉的描写:“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这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贾宝玉公子哥儿的装扮特征和性格特点。曹雪芹通过人物服饰的描写细致且充分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同时也符合古时“衣以章身”“观衣识人”的思想观念。

第三,作者借助民俗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性。民俗生活反映着当时社会文化意识及生活方式,通过民俗场景可深度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特征,有利于塑造夯实的人物形象。在《红楼梦》第十三回中,作者通过铺陈豪华铺张、繁文缛节的丧礼场面,一方面体现王熙凤过硬的管理才能,让其有胆有识、精明过度等性格特点充分展现出来,让读者对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有一个立体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凸显贾府鼎盛时期的生活场景。曹雪芹在人物形象描绘中都会把人物放进民俗生活场景中,通过不同事物的发展来丰富人物性格,让读者能够结合真实事件来深度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作者描寫晴雯临终含悲咬下红指甲以赠宝玉留念,来突出其炽热的情感和倔强的性格。再如,作者描写王夫人逼死金钏,又为给她新衣服做装裹,却“打算”向黛玉要,又故意跟宝钗提及,实际由宝钗提供,揭示王夫人满嘴仁义慈悲,却是双手沾着血的伪善、虚伪性格。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既融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也掺杂着浪漫主义色彩,将荣国府、宁国府真实的民俗生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衰败、奢靡的本质现象,并且独特的艺术创造手法让他的批评思想体现得更为深刻。

二、《红楼梦》在古典文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作品结构创作价值

《红楼梦》作为一部跨越时空且具有极强感染力的文学作品,汇集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之精华,其意蕴深厚的内容撰写及入木三分的人物形象刻画造就了独特且鲜明的艺术特征。通过深度解析《红楼梦》,读者可感悟中国古典文学的整体框架及结构脉络。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多数是以悲剧开头、喜剧结尾,遵循“欲扬先抑”的创作原则,通常是以美好的结局来释放读者内心的情感。但《红楼梦》是以兴盛开头,从众姐妹齐聚大观园的人声鼎沸,到最后朱楼坍塌、人去楼空的悲剧结尾,大部分内容是围绕人物失意来撰写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情爱情故事、薛宝钗独自守寡、王熙凤误了卿卿性命,以及贾府从“门庭显赫”到“树倒猢狲散”等,作者将自身的人生不幸及悲惨命运通过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形象表现出来,既让作者的情感特征得到彰显,也塑造了各类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从作品结构上看,《红楼梦》通过以悲剧为中心进行外延的创作方式填补了我国古典文学悲剧主义文学作品的空缺,让文学作品更易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观的感悟。曹雪芹以痴情男女的爱情为主线,将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及人物境遇,通过不同的生活场景描绘出来,让《红楼梦》具有较强的普遍意义,每个读者都能从不同人物历程中感受与自己内心相辅相成的情感,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让读者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寻求到心理及情感的寄托与慰藉。此外,作者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凸显出当前社会不可抗拒的矛盾,让贾府走向灭亡成为必然,从而造就这本中国文学著作巨大的文学影响力。

(二)文学内涵价值

《红楼梦》在人物形象描述中融入了对应的神话色彩。曹雪芹将神话故事与现实进行了巧妙衔接,如贾宝玉是女娲补天遗弃的补天石,林黛玉是一株绛珠草所化,并巧借“警幻仙姑”来安排了大观园众姐妹的悲惨命运,正所谓“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作者让整个故事具有了一定的虚拟性质,让作品的悲剧主义更加深刻,同时也让作品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了一个让人在情感上难以承受,却无力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中。这不仅是作者个人的人生经验总结,也是清初社会感伤思潮的具体表现。作品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首先,从作品的题材表层意义看,《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曹雪芹通过自问为什么贾府这“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竟然在几年之间,“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一是作者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护官符”等事件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毫不掩饰地揭露出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官僚家族已经到了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的解体崩溃边缘;二是通过“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元妃省亲”“秦可卿葬礼”等声势浩大、骄横奢侈、铺张浪费的场景揭示出这个曾经的“富贵大厦”何以濒临倒塌及必然崩溃的结局。

其次,从深层文化层面看,作者通过不同人物形象刻画让读者从贾赦、贾琏、贾珍这些丧失廉耻的贵族后裔身上看到社会教育的失败,并以薛宝钗、林黛玉的典型人物形象揭示了新思潮文化与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势如水火的关系。在整个悲剧爱情中,薛宝钗作为爱情的胜利者仅是依靠当时社会传统固化的女子形象,她失去真实才情表露后才获得婚姻的成功,却也成了爱情的失利者,林黛玉则截然相反。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悲惨命运对当时社会进行了一种隐晦且强有力的抨击。

最后,从人生哲理的层面看,《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而是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作品不仅昭示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还以贾宝玉出家的方式提出了解决人生悲剧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贾宝玉的出家并不完全是由于个人命运的灾难,而是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人类的悲剧充分感悟后所作出的解脱的选择。

《红楼梦》自始至终都是悲剧性的,突破了古典文学以悲剧开头、喜剧结尾的框架结构。作者以不同的民俗生活场景、人物发展历史将自身的民族感悟及梦想扎根在古典文学根基之上,能够引发读者的内心情感共鸣和人生价值观的深度感悟,同时也能让读者在心理和情感上寻求一定的慰藉。由此可见,《红楼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是经典之作。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悲剧红楼梦
伟大的悲剧
更正说明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於于野谈》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考察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猫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