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千年的共鸣

2023-05-30陈寞塬

青年文学家 2023年9期
关键词:农谚荠菜诗经

陈寞塬

《诗经》美在哪儿?它的起源、语言、所选用的意象……无一不被今天的我们研究学习,比起用专业知识进行鉴赏,我更珍视《诗经》里的人、事、物让我产生的情感共鸣。它所反映的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让我觉得它是我们农耕文化里“土生土长”的精神宝藏。

城市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下,它也继续活在我的生活中,总有一些时刻,我这样的“下里巴人”也在生活里找到了三千年前的“阳春白雪”,可能是物质生活里的花花草草,也可能是精神生活中的悄喜轻愁。

一、奶奶的“诗”

我向来觉得奶奶是有些文学细胞的,她不识几个大字儿,却总在不经意的时候让我觉察到她的智慧—那些关于月令、关于花草甚至医药,还有关于为人处世之道的谚语。我常常打趣奶奶是“诗人”,倒也不是毫无根据。《诗经》里采集的各地民歌,其中大多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样看来,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怎么不能是诗人呢?

“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九月九,没事不往河边走。”

奶奶说过很多农谚,这是我儿时印象最深的一句,因为关乎我的吃和玩儿。我的老家在南京,到了三月三,荠菜花儿开得正盛,老一辈人就会采来荠菜煮鸡蛋,说是吃了之后一年都不会头痛。我喜欢吃荠菜煮鸡蛋,味道像茶叶蛋,但多了份青草味,清甜清甜的。如今学到《诗经·谷风》,其中有一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诚不欺我。至于九月九,正是江南换季的时候,早晚凉意足,出门要披个长衫或小褂儿,奶奶说这时水边阴气重,晚上路过会有“阴邪入侵”,不准我出去玩儿。

翻了翻日历,今年的九月九恰逢国庆节,是回南京在奶奶家过的,没往河边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传唱出一方独特的农谚。要是在广州,九月九的白天依然酷热,晚上沿着临江大道吹吹珠江的风倒是惬意,想来也不存在“阴邪入侵”的危险。

农谚多是经过口口相传而来,奶奶的“诗”可能不是原创的,或许原作者也读过《诗经》吗?我是在城里长大的孩子,我想正是奶奶的“诗”,在我真正学习《诗经》前,就让我对《诗经》中那些花草树木、耕作农时的选材有了最初的认识,使我在学习《诗经》时对那些农家风物有了最初的共鸣。

奶奶还常跟我说:“不怕不识字,就怕不识事。”奶奶不识字却识事,奶奶是我的老师。

农谚与《诗经》的关系,就像春野里的荠菜,三千年轮转后,扎根在同一片农耕文化的沃土之下,向上开出了点点碎花,还是如初的甘甜。

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詩经·氓》中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算是被我们高中班主任教明白了,经过二十余年的一线工作,她已是老练而又不苟言笑的模样,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学作品从她嘴里念出来也几乎都是一个调儿。可是,自从她带我们学了《诗经·氓》之后,我忽然发现了她的可爱,也发现了《诗经》的可爱。

试想,当一位雷厉风行的语文老师面对好言相劝却又屡教不改的顽皮学生时,我想她脑中会有至少一百个句子来表达她的不满,诸如“你别蹬鼻子上脸”等,简直纳入了每个班主任必备的语料库。

可是我们也不会想到,她没有破口大骂,反而抱起胳膊,伸出一根指头,别过头去,斜眼指着那位顽皮的学生,吟出一句“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我们愣了一下,哄堂笑开了。这句《诗经》里的诗突然就跟着班主任脸上的皱纹一起“活”了起来。

后来,这句话也成了老师的口头禅,我也久久地忘不了。原来语文老师教训人也能这么可爱,诗意般可爱。我自认是不善于欣赏文学作品中“高贵典雅之美”的,却喜爱《诗经》语言的言简意赅、通俗自然,哪怕是用在日常语境中也不觉突兀,这是一种语言本身不蔓不枝的美。

凑巧的是,我也准备着成为一名语文老师,“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也会继续“活”在我的课堂里,我想我还要向着《诗经》回溯,挖掘出更多能为我所用的语料来。语文老师嘛,披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华彩,也要可可爱爱。

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客旅思乡、临别不舍,这是一个亘古命题,也是我不时就能在《诗经》中找到共鸣的话题。

高考后,我考取了离家一千多公里的广州某院校。广州的琼楼玉宇或许会让我眼前一亮,却难在心里激起浪花。究竟什么事物能代表一座城?我以为是那些深深扎根在土地里的,是树、是花,是土地孕育出的文化。

我也是在这异乡的土地上慢慢地领悟到古人为什么总是寄情于自然景物,尤其是离愁别绪的生发,总在诗人察觉到异乡独特的自然景观之时。与南京的满城梧桐不同,广州的行道树多是榕树、木棉,甚至杧果树;与南京的银杏叶黄不同,广州十一月的秋风里还盛放着美丽的异木棉;与南京雪染蜡梅的肃杀不同,广州的春节仍能买到各式各样鲜艳的“年花”。

2022年寒假,我坐上返乡的列车,看着从南到北的景色变化,来广州的时候正是枝繁叶茂季,如今再回家已是细雪纷落时。其实南京和广州同属南方城市,不过两地的风土、气候仍有不小的差别。此情此景,或许三千年前那位感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战士比我有更深的感触。

其实,一开始我想到这句诗时,觉得自己有些矫情,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样的情感其实很可贵。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时空距离极大地缩短,情感的感受能力、外界事物的捕捉能力相应地也会弱化。那位远征的战士若能穿越到现代,他有了QQ、微信等现代媒介后,还会选择让杨柳、雨雪为他的离愁别绪代言吗?

从杨柳到雨雪,意象变换的同时也是空间变换、是时间流转,更是对故土情感的绵延。《诗经》的意象为何能被世代称道、沿用?为什么我们能通过意象观照诗人的情感?我想就在于意象的生命力。有的意象是土生土长、自然生发而来,有的则是被人赋予了文化情结(譬如历史建筑),有生命力的意象才能成为鲜活情感的载体。

今年国庆我抽空回了家,我在朋友圈中发了一条:“回来看看梧桐树啦!”像庄子口中的鹓鶵,我的思念在满城的梧桐树上落脚。

能留心四时光景的变换,和古人产生一点儿共鸣,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这些跨越千年的共鸣,不是大彻大悟,更像是埋头赶路时,迎面来了一朵云,吹过一阵风,捎来了轻盈的、细腻的诗意。

猜你喜欢

农谚荠菜诗经
蝗虫农谚试析
荠菜入饺春味鲜
荠菜的生存策略
荠 菜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荠菜青
秋日,跑在农谚里的父亲
农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