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随内心的声音

2023-05-30高帆

青年文学家 2023年9期
关键词:桃李王维陶渊明

高帆

千年之前,陶渊明一声高喝:“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从此,他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种了一个归园之梦。尽管这个梦此起彼伏,却很少有人有付诸现实的勇气。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一旦回归田园,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的孩子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的父母能不能享受良好的医疗条件,当这些问题排山倒海地涌来,田园之梦就像夜晚的霓虹灯,“唰”地一下全灭了。我们在黑暗中沉睡过去,把梦搁浅在梦里。

陶渊明是行动派,从“开荒南野际”看来,他真的回归了农村。农村和山林不同,王维隐居的地方叫“辋川别业”,那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幽静之地。王维本人过得是半官半隐的生活,朝廷需要时,就出山,其他时间就闲居在别业里。恐怕王维的隐居才是多数人向往的隐居状态。可陶渊明不一样,他生活在乱世,家中孩子又多,吃穿是第一大问题。因此,他回归田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垦荒地,亲自种田。好在陶渊明还小有资产,有房有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有了这些家产,也就有了回归田园的底气。

事实上,陶渊明的这些家产在乱世中实在算不上什么。首先,陶渊明并不善于种地,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言外之意是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农活儿了,他需要乡邻们告诉他。其次,陶渊明回归之后的那几年,逢水旱等,他的那些地根本不足以养活家人。后来,陶渊明遭遇了火灾,家里仅有的几间茅屋也烧光了,他的日子越来越艰难。当然,这是后话。我们先看一下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状态吧!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归园田居》其一

有了这几句,农村摇身一变,成了田园。或许有人会问,农村和田园有什么区别?当然不同,田园是“诗意的农村”。农村让人逃离,田园催人回归。生活还是那样的生活,但多了一层诗意,马上就不一样了。诗意让人的精神生出幻想,让泥土变成心灵的栖息地。

诗人门前门后的榆柳和桃李就让生活有了遐想。桃李树下一壶酒,榆柳堂前一盘棋。那迷茫隐约的村庄,村落里飘起的袅袅炊烟,有一种朦胧之美,若再加上鸡鸣和狗吠,又多了点儿烟火气,让人有了家的归属感。

诗意的田园生活一定来源于心底的诗意,诗意的内心有一个前提:有余闲。我把这首诗读来读去,还是感觉这三个字太重要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陶渊明之后的苏轼道出了“閑”的真谛,有闲情雅致为第一,但更要有超然于物外的清闲,从容面对人生挫折的悠闲,有了这种人格魅力,才能把朴素平常的生活过得如此有诗意。

这首诗在情感上还有一组对比—开篇的悔恨和结尾的庆幸。也就是说,陶渊明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也走过一段弯路,但最终找到了自己心灵的方向。

“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的本性是和自然一致的,不喜欢人世间的喧扰。越靠近自然,就越接近心灵的方向,也就越能追逐到心灵的幸福。因此,他才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轻松和愉悦。

这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生活状态。当一个人活到一定年龄的时候,若能沉静下来,想一想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便能刹住前行的脚步,哪怕不是回归田园,也能找到心的家园。

我想,这就是陶渊明这首诗给我的最大的启示。

猜你喜欢

桃李王维陶渊明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你好,陶渊明
走哪条路好
桃李面包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桃李满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
只为桃李现芬芳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