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中国电影年度产业报告

2023-05-30陈旭光张明浩

中国电影市场 2023年3期
关键词:猫眼购票灯塔

陈旭光 张明浩

【摘要】本文从票房、供给、消费、类型格局、营销状况、产业新格局六个维度,根据已有数据分析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新变化、新趋势。2022年年度总体票房下降、月度票房波动性高,但通过历年对比与控制变量分析,能够发现2022年票房迟缓发展表象背后其实有着一种蓄力而动的发展趋势。供给方面,尽管供给数量与备案数量下降,但电影总体格局呈现出一种优化趋势:“头部电影”拉动力不够、“腰部电影”不足,“尾部电影”过多的格局问题得到缓解与改善,电影的总体口碑有提升。消费方面, 20-30岁青年成为消费主力,女性消费主体地位在不断提升;消费市场正逐步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在类型上,总体保持平衡发展格局,科幻类型表现出强大潜力,悬疑类型也有较大潜力。在营销方式上,短视频营销成为常态化营销,“以映代销”对一些中小成本电影颇为合适有效。系列电影表现出较高的市场号召力与票房潜力,系列电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明显趋势和重要动力源。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报告 2022年中国电影 消费 供给 类型 营销 系列化

2022年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尤其是对中国电影创作、中国影院发展来讲,是波动较大、不确定性较强的一年。这一年,受区域性疫情爆发与全国性疫情爆发的影响,影院“全年46天营业率不足50%, 1/3影院年票房不足百万”[1];这一年,受疫情区域性不确定性管控的影响,电影的摄制等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尽管2022年对中国电影市场而言充满着挑战与不确定性,但2022年中国电影依旧在蓄力待发之中发展,取得了全国电影总票房300. 67亿元的成绩,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255. 11亿元,在总票房中占比84. 85%,国产电影持续三年占比年度总票房的80%以上。[2]

危机也是轉机,不确定性发展下的静待,是为了迎接更好地发展。对2022年中国电影产业数据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有助于我们从“数字变化”之中发现电影产业变化的规律或趋势,利于在全国全面放开后的未来中国电影市场中把握创作方向。

本文将结合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3]与猫眼研究院《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4]的年度梳理与资料数据,在已有“数字”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分析、预测,为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现实启示与经验。

需要指出的是,受疫情影响, 2022年的产业数据表现出一种非常规的状态,故数据分析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但尽管如此,我们依旧能够透过数据,总结经验教训,发现趋势。

(一)年度票房的“整体性”与“历时性”分析

自2020年起,全国电影年度总票房相对于2017—2019年逐年稳健上升且高票房的成绩而言,有诸多不确定性与较大的波动性。根据猫眼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559. 11亿元, 2018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609. 76亿元, 201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642. 66亿元, 202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204. 17亿元, 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472. 58亿元, 2022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300. 67亿元。其中, 2020—2022年三年均值对比2017—2019年三年均值而言,恢复了54%。”[5]可见,尽管疫情的不确定性影响电影市场较大,但中国电影市场依旧尽可能的在静待之中蓄力、缓步而行。

从中国电影疫情前的稳健上升趋势(见图1)与2021年疫情影响下中国电影依旧高达近500亿元的票房成绩来讲,中国电影市场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

而2021—2023年春节档的数据又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电影整体发展的“向上趋势”与“受众相对稳定趋势”。一方面,这几年春节档的观影人次基本呈现出一种相对的稳定性。据猫眼数据统计, 2018—2023年春节档观影人次(除去2020年春节档)分别为: 1. 45亿、1. 32亿、1. 6亿、1. 14亿、1. 29亿[7],甚至疫情相对稳定的2021年春节档观影人次实现了赶超之前春节档观影人次的成绩。显然,无论是赶超还是相对稳定的观影人次,都在说明,在基本相同的环境(这几年春节档基本没有受到疫情影响)下,受众的观影需要并没有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这几年春节档档期票价持续上升,也没有太影响到观影人次,就足以看出受众对观影的需求———2023年春节档票房成绩为67. 58亿, 2022年春节档票房成绩为60. 39亿, 2021年春节档票房成绩为78. 42亿,而2018年、2019春节档票房成绩分别为57. 71亿、59. 03亿[8]。2021—2023年春节档的成绩高于2018年与2019年,这说明,在基数相对相同、档期相同的情况下,受众并没有因观影票价上升而放弃观影,表现出一种观影的稳定性。此外,根据拓普数据《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前瞻》最新数据总结,截至2023年2月14日, 2023年的同期票房已经高于2018—2022年的同期票房:截至2023年2月14日, 2023年票房为129. 7亿,同期, 2022年票房为118. 2亿、2021年票房为95. 2亿、2020年票房为22. 5亿、2019年票房为119. 4亿、2018年票房为63. 7亿。[9]显然,结合2023年最新数据来看,更能够发现2022年中国电影所处于的蓄力、静待状态。

由此,我们能够在票房总体变化之上看到,中国电影受众基础的相对稳定,以及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向上发展”趋势。尽管2022年全国电影票房相对于2021年减少了36. 4%,但通过“整体性”年度阶段分析,不难看出,一方面受众基数相对稳定(在各种条件都相对一致的情况下);另一方面,受众观影消费欲望也相对稳定(比如在春节档,受众基数与受众消费不会因票价上涨与疫情波动而发生较大变化)。由此,我们或能推测未来中国电影市场将逐步向2017—2019年的电影市场状态恢复,如果再加上质量提升,完全有望在总体票房上赶超之前票房成绩。

(二)月度票房与档期票房分析

根据灯塔数据统计, 2022年超2亿票房的月度及月票房为:“1月27. 1亿, 2月103. 6亿, 3月9. 1亿(当月17天影院营业率低于60%)、4月5. 7亿(当月28天影院营业率低于60%), 5月7. 2亿(当月27天影院营业率低于70%), 6月19. 2亿, 7月35. 1亿, 8月37. 1亿, 9月12. 8亿, 10月21. 4亿, 11月5. 7亿(当月22天影院营业率低于70%), 12月15. 6亿。同比2021年超2亿票房的月度及月票房为: 1月33. 3亿, 2月122. 7亿, 3月25亿, 4月25亿, 5月48. 6亿, 6月21亿, 7月32. 3亿, 8月20. 5亿, 9月20. 3亿, 10月75. 8亿, 11月18. 7亿, 12月27. 1亿。”[10]

与月度票房同步,将月度票房数据与档期票房数据结合、对比,我们能更为具体地了解月度发展、档期票房背后的潜在趋势。根据灯塔数据统计显示, 2021年春节档78. 4亿, 2022年春节档60. 4亿; 2021年情人节档14. 7亿, 2022年情人节档5. 3亿; 2021年五一档16. 7亿, 2022年五一档3. 0亿; 2021年暑期档73. 8亿, 2022年暑期档91. 4亿; 2021年国庆档43. 9亿, 2022年国庆档15. 0亿; 2021年贺岁档31. 1亿, 2022年贺岁档16. 4亿。[11]

据此,根据月度票房数据与档期票房数据,我们能够发现2022年月度票房与档期票房都受疫情影响较大,很多月份、档期受疫情影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其中, 2022年3-5月月度票房受影响最大, 10-12月月度电影发展受疫情影响而低缓发展,尤其是10月的国庆档远远没有发挥出以往国庆档应该有的水平,仅仅以大约相对于2021年国庆档的1/3票房成绩收官。另一方面,就档期而言, 2022年的贺岁档、情人节档、国庆档、五一档都没有发挥出已有的档期效应,甚至五一档、情人节档与之前相比差别巨大。当然,我们需要承认这些数据受到了疫情影响,存在地区管控下档期票房不稳定情况,但相对而言,这也与档期上映的电影、档期期间受众的审美偏好等相关。

也就是说,尽管档期与月度票房的分月度、分档期的不确定性与疫情相关,但我们从相较于稳定的档期或月份成绩中依然能够看出,其实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相对于2021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而言是相对平和的发展趋势,甚至有一种“赶超”2021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趋势。

显然,对比两个年度的票房成绩等要在相对统一的背景环境下进行,而2022年的不确定性加大了这种对比难度。但从暑期档与7-8月票房成绩及相对稳定的疫情背景来看, 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消费潜力与受众动能,并不比2021年少。

通过控制变量分析的方式,我们能够发现7-8月份即暑期档期间, 2021年、2022年的其他变量(尤其是疫情不确定性)都较为一致,由此对比研究,能够发现一些潜在的趋势。

2022年7月与2022年8月的月度票房超过了2021年同期月度票房。2022年暑期档赶超2021年暑期档近20亿票房。灯塔数据显示, 2022年暑期档是疫情以来最高纪录的暑期档,同时也是近三年來唯一一个保持正增长的档期。7月的《人生大事》《独行月球》, 8月的《独行月球》助力这两个月份的票房增长。[12]

显然,相对于2021年暑期档疫情相对稳定的情况, 2022年暑期档7、8月能够在疫情地域性反复与地区封控中依然能够超过2021年,就足以说明暑期受众的观影迫切性与观影消费欲望是呈现出上升趋势的,这种观影消费诉求可能因封控等原因而受限,但这种增长趋势的背后,寓意着一种消费需要的增长趋势。据此,笔者可以预见, 2023年暑期档7、8月份的票房成绩应该会取得超越2021年甚至超越2019年疫情前的票房成绩———因为从这种管控下依旧正向增长的趋势之中我们可以预见, 2023年全面放开后,受众暑期的这种观影消费会得到全面满足,而相应的, 2023年暑期档的成绩,也将值得期待。

另一方面,这种不确定性管控背景下的增长趋势,也直接说明了,受众期待与受众消费的扩大化,因为基数相似、还有不确定地域封控情况,依旧能够提升,这便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基数扩大了,即观影需要的受众扩大了,想要观影的总人数增加了;二是在基数相同、被不确定管控这一固定量化的基础上,部分受众的观影频次提升了。

由此,通过局部分析,我们也能够窥见,在变量相对统一的情况下, 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相对于2021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发展、消费动能都是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的。所以,表面上看似总体票房或月度票房缩减、被影响的背后,其实是中国电影市场在不确定性背景下依旧在蓄力发展,并且消费潜力不断增长的一种重要未来趋势。

(三)影院与银幕数据分析

受疫情的不确定性影响, 2022年影院与银幕发展都呈现出一种近乎“观望”“静待”的状态。投资者似乎在投资影院与银幕上更为谨慎。影院方面,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2年中国营业影院数为12568座,相对于2021年的12442座与2020年的11977座,在增速上放缓许多: 2020年的增速为4. 4%, 2021年的增速为3. 9%, 2022年的增速为1. 0%[13]。与影院增速放缓的情况一致, 2022年中国银幕增速也呈现出缓慢增长状态,增速低于前几年增速较为明显。2022年中国电影银幕数为76486个,相对于2021年的75377个、2020年的72710个,也呈现出缓慢增长趋势,且增长相对于之前增长呈现出一种下降趋势: 2020年的增率为6. 4%, 2021年的增率为3. 7%, 2022年的增率为1. 5%[14]。

影院与银幕的缓慢增长与影院经营密切相关。影院作为线下实体经营场所,需要场地费用。而银幕则更需要成本费。在疫情管控的情况下,多数影院受限,无法进行正常经营,进而影响其收益。根据猫眼数据显示, 2022年,全年46天营业率不足50%, 1/3影院年票房不足百万[15]。并且, 2022年全年186天未能发挥最大放映能力的50%[16]。另一方面,根据灯塔数据统计, 2022年中国电影场次总数为10194万次,相对于2021年的12312万次,呈现出下降趋势。显然,放映总场次的下降以及营业率的下降,都直接使影院生存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根据图2所示,我们发现,自2022年3月疫情以来,全国影院营业率基本都在85%以下,有13个周的影院营业率都是70%以下。营业率直接影响影院经营,进而会间接导致影院为在有限时间内回本而提升票价。

但另一方面,从影院、银幕尽管增速放缓,但依旧增长趋势来看,影院、银幕的发展与投资,尽管在2022年处于一种缓慢发展甚至倒退式发展的状态,但到2023年可能会有所发展。如今,在三四线城市受众观影需求不断增加、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影院的未来建设可能会呈现出一种下沉趋势,而银幕发展也会随之下沉。

生产决定消费。影片的供给直接影响着电影格局与电影发展。

2022年影片上映数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2年上映影片数为326部,其中进口片占上映总数的17%,国产片数量占上映总数的83%,进口片票房占年度总票房的15%,国产片票房占年度总票房的85%。2021年上映影片数为607部,其中进口片占上映总数的12%,国产片数量占上映总数的88%,进口片票房占年度总票房的16%,国产片票房占年度总票房的84%。2020年上映影片数为325部,其中进口片占上映总数的19%,国产片数量占上映总数的81%,进口片票房占年度总票房的16%,国产片票房占年度总票房的84%。[18]根据数据可见, 2022年的影片供给相对于2021年的影片供给,直接缩减了将近一半。供给的严重缺少,显然直接影响年度票房———按照定量研究思维,给出的量化指标或纬度越高,一般研究就相对于越准确,供给同样有此道理,供给的越多,产生爆款的可能性就越大。

2022年中国电影不仅上映数下降,备案数也呈现出缩减趋势。根据猫眼数据显示, 2022年1月至8月全国电影剧本备案故事片数量为1274部,同期, 2021年为1763部, 2020年为1879部, 2019年为1916部, 2018年为2382部, 2017年为2148部。[19]“故事片备案数由2017—2019年的3000部左右下降至2020—2021年的2500部左右,截至2022年8月, 2022年故事片备案数较2019—2021年同期也有30%的下降。”[20]其实,影片备案数,也是一种“制作方”制作热情或制作计划的一种直接表现,从备案数下降来看,国内部分制作公司在影片开发、制作上,依旧是一种保守态度。

这种上映的、备案的保守具有双面性。一方面直接带来了总体票房数据的下滑与产生爆款的可能性降低。但更多的是,相关制作方在多方考量下的一种“自我保护式”选择。因为毕竟疫情环境下不确定性因素太多,若贸然制作、开发或上映,给影片带来了很大的不可预知性。所以从另一纬度来看,从供给的保守中能够看出2022年中国电影在蓄力之中,伺机而动。这种“静中有动”的总体格局或思维,表现在上映数量的恢复度上,根据猫眼数据显示, 2017—2019年均值上映国产电影数量为400部, 2020—2022年均值上映国产电影数量为322部。2020—2022年,国产电影上映数量已经恢复至2017—2019年的81%。在进口片上映数量方面2020—2022年进口片上映均值数量为57部,同比2017—2019年进口片上映数量均值的110部,恢复至2017—2019年的52%。[21]根据数据我们能够看出,尽管2022年上映数下降,但依旧在全局、整体上,有向正常状态恢复的努力尝试。

或者可以说,数量减少与备案减少,是中国电影结构的一种“优化”趋势。这一观点的直接佐证体现在,相对于2021年较为明显的中国电影格局的头部电影较少、尾部电影诸多的格局问题, 2022年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头部作品扩大,腰部作品集中,尾部作品减少。根据灯塔数据统计, 2021年10亿及以上的电影数量占比总数的1. 8%,票房占總票房的57%; 2022年10亿及以上的电影数量占比总数的2. 1%,票房占总票房的55. 7%。2021年5-10亿的电影数量占比总数的1. 6%,票房占总票房的15. 9%; 2022年5-10亿的电影数量占比总数的2. 5%,票房占总票房的20%; 2021年1000万以下的电影数量占比总数的75%,票房占总票房的1. 1%; 2022年1000万以下的电影数量占比总数的72. 1%,票房占总票房的1. 0%。[22]

根据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2022年中国电影在“超10亿”“5-10亿”电影数量上均有所上升,这表现出一种“头部”“腰部”电影的合理化发展趋势及拉动性逐渐变强的趋势。

而另一方面, 2022年“尾部电影”(1000万元以下票房)下降了三个百分点,这种下降对于中国电影整体格局来说是利好的。因为这说明,很多“一日游”“半日游”“幽灵场”的、可能会赔本的电影正在逐渐减少。显然,电影产业是一个“大盘”,仅仅头部电影表现得再好,若有一些“长尾巴”一直“拖着”电影发展,也将是不利于电影生态格局的。因为我们不光要看到、呼吁头部电影的拉动作用,更要呼吁一个生态平衡,大片、小片都有不错发展的电影生产格局。笔者曾对理想的电影生产格局、票房格局做过呼吁,希望不能仅仅生产如《战狼2》等超高票房的电影,因为这些电影成功有偶然性,我们更应多生产、注重策划创意一些10亿以上的电影,以及提升尾部电影的票房收益[23]。而从尾部电影依旧占比数达总生产数的70%以上的发展格局来讲,中国电影依旧需要重视小片生产,尤其重视尾部电影的创意生产,在尾部效应提升与尾部票房增生等方面,依旧需要中国电影产业及相关导演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不断探索。

这种“结构性优化”趋势还体现在电影口碑的提升方面。根据猫眼数据显示, 2022年9分及以上的电影占比为31. 2%; 2021年9分及以上的电影占比为17. 7%; 2022年8分-9分的电影占比为52. 1%, 2021年8分- 9分的电影占比为33%; 2022年8分以下的电影占比为16. 7%, 2021年8分以下的电影占比为23. 8%[24]。根据数据可见, 2022年的高口碑电影占比总体的1/3以上,并且高出2021年近一半的百分点。而低口碑电影占比缩小到20%以内。显然,这种高口碑占比提升、低口碑占比下降的良好发展态势,是一种电影结构优化的体现。

据此,我们可以发现, 2022年的中国电影,尽管在供给端呈现出一种“保守”的特质,但“保守”“静待”的背后,也有一种利好优势,在票房表现与口碑评价方面,都呈现出中国电影供给侧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趋势。

消费(购买)及其购票的人群与城市,能够反映出消费端的微妙变化。消费决定生产,对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消费整体与消费购买进行系统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受众的审美变化与新型消费诉求。

(一)消费基数与观影频次分析

消费基数下降,是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最为明显的市场表现。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2年中国电影年度观影总人次为7. 1亿,相较于2021年的11. 7亿次,减少了4. 6亿人次; 2022年中国电影上座率为5. 8%,相较于2021年的7. 9%、2020年的8. 1%, 2022年的上座率,是近年来的最低[25]。显然,需要承认的是,观影总人次与上座率的下降与疫情相关。但观影总人次的大幅度下滑,其实也在侧面隐约说明着———受众群体的易动性与不牢靠性———电影观影依旧处于非必须性消费品的境地。

而从观影频次上,我们又可以发现,尽管消费基数呈现下降趋势,但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基本上具有稳定性。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0—2022年,人均观影频次及其占比具有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数据显示, 2020年人均观影频次为2次,观影一次的人数占比观影人数的60%,观影2次的人數占比36%,观影6-9次的占比3%,观影10次及以上的占比1%; 2021年人均观影频次为2. 3次,观影一次的人数占比观影人数的55%,观影2次的人数占比37%,观影6-9次的占比5%,观影10次及以上的占比3%; 2022年人均观影频次为2次,观影一次的人数占比观影人数的60%,观影2次的人数占比35%,观影6-9次的占比4%,观影10次及以上的占比1%[26]。根据数据可见, 2020—2022年人均观影频次并没有很大的浮动, 2022年观影高次数人群占比相对于2021年观影高次数人群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但大部分人依旧是观影2次及以内———2021年观影二次及以内的占比92%, 2022年观影二次及以内的占比95%。

根据如上数据我们能够发现,尽管2022年观影总人次呈现出缩减特质,但人均观影的观影习惯(频次)保持着以往的稳定性。这也就说明,观影总人次受到了疫情影响而下降,但观影习惯已经相对固定,倘若没有疫情影响,观影总人次也相对稳定。这种趋势也给未来电影格局以启示,大部分(90%以上)的受众观影频次是确定的,所以在影片上映前更要注重采取相对吸引人的策略(如生产的品牌策略、制作的系列策略、宣发的明星策略等)进行布局。

(二)消费群体的结构性分析

通过购票数据能够助力于我们发现2022年中国电影消费群体结构的特质。

女性群体依旧是中国电影消费的重要群体,其消费比重呈现出上升趋势。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1年男性购票用户数占总购票用户数的47%,女性购票用户数占总购票用户数的53%; 2022年男性购票用户数占总购票用户数的44%,女性购票用户数占总购票用户数的56%[27]。显然,从购票占比之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女性的购买意愿与消费能力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也启示未来电影创作应注重女性群体的审美喜好。

在购票年龄上,女性购票年龄多分布在20-34岁(占女性总购票人数的38%),而男性购票年龄多分布在20-29岁(占男性总购票人数的21%)。女性的购买意愿相对于男性更高,并且女性群体消费电影的年龄区间要比男性更为广。女性消费电影的欲望以及女性消费电影的能力都相较于男性更为强烈。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2年男性购票年龄分布为,青少年占比2%、20 - 24岁占比为9%, 25-29岁占比为13%, 30-34岁占比为9%, 35-39岁购票占比为6%, 40岁及以上购票占比为6%。2022年女性购票年龄分布为,青少年占比3%、20-24岁占比为12%, 25-29岁占比为15%, 30-34岁占比为11%, 35-39岁购票占比为7%, 40岁及以上购票占比为8%[28]。据此, 20-30岁的男女性群体具有较高的重叠度,也是购票的主力,应值得关注。

但票房与购票年龄主要群体并不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根据猫眼数据显示, 2017年分账片前十名平均观影年龄28. 2岁, 2018年分账片前十名平均观影年龄28. 1岁, 2019年分账片前十名平均观影年龄28. 1岁, 2020年分账片前十名平均观影年龄28. 5岁, 2021年分账片前十名平均观影年龄29. 8岁, 2022年分账片前十名平均观影年龄30. 3岁。[29]显然,相对于20-30岁的主要购票群体,能够促进电影成为爆款的群体依旧年纪偏大。这与年龄的购票能力相关。而且从2017—2022年分账片票房前十名的观影年龄都在28岁以上便可以看出,虽然青年受众为购买主体,但具有较大消费能力与消费潜力的依旧是28岁左右的群体。这种群体性结构,也就决定了他们所喜爱的影片不会全是以青年审美为趋向的爱情片(现实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而是偏爱于具有社会话题性或影响力的现实题材类作品, 2022年的《人生大事》《奇迹笨小孩》等作品,便属于此类作品。

由此,我们可以对消费的结构性群体进行简要归纳:目前国内市场的消费主力依旧为女性群体, 20-30岁的群体具有较强的购买诉求,但若生产爆款,还应尊重28岁及以上左右年龄的中青年群体的审美爱好。

(三)消费主体的粘度性分析

受众粘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受众群体十分牢固等情况。猫眼研究院曾就“新冠疫情后对观影是否会产生‘期待’改变”这一问题进行了数据调研。猫眼数据显示,新冠感染后观影意愿“增强”的占比总调研人数的30%,这30%基本都为高频观影用户,在年龄上,多为小于25岁的女性与小于35岁的男性;新冠感染后观影意愿“没变化”的占比总调研人数的30%,这30%基本都为中频观影用户,在年龄上,多为大于等于35岁的女性;新冠感染后观影意愿“减弱”的占比总调研人数的33%,这33%基本都为低频观影用户,在年龄上,多为25-34岁的女性与大于等于35岁的男性。[30]

根据数据可见,高频观影人群、小于25岁的群体以及小于35岁的男性群体,在观影意愿上具有较为强烈的观影需求。而且,根据如上“没变化”及以上占比数据来看,有60%的受众,并没有太受到新冠感染的影响。而作为受众主体的女性群体, 25-34岁群体的观影变化波动性较大,需要未来在市场或观影养成上进行引导。

(四)消费城市的结构性变化分析

购票城市及购票城市变迁背后有着创作隐喻及格局隐喻。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2年一线城市购票占比15%,二线城市购票占比44%,三线城市购票占比20%,四线城市购票占比22%。2021年一线城市购票占比17%,二线城市购票占比44%,三线城市购票占比18%,四线城市购票占比21%[31]。

根据数据可见,三四年城市消费能力提升,并且三四线城市的购票分占比都已经赶超了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购票合力与票务拉动力较高,并且三四线城市单独购票能力也已经呈现出良好的购票生态。三四线城市的居民对“消费电影”而言,更加接受将其视为一种“文化消费品”。

城市购票格局的变化,在给电影生产创作提供启示:电影生产不能仅仅依靠一线、二线来实现票房成绩与商业护航了,而是要将视角关注、关心到三四线城市之中,这将改变电影生态创作格局———电影不能仅仅成为迎合一二线城市的、高雅的、小众的艺术品,还要更接地气,更关注“小镇青年”“县城青年”的消费爱好。其实,从《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人生大事》等中小成本作品获得优异成绩来看,我们就能够发现这些作品的主题天然的与三四线城市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应该也会影响到电影格局与电影票房。《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就是一部喜剧搞笑片,这种诙谐幽默的设置,更能够抓住三四线城市“消费娱乐”的需求。而《人生大事》对焦的就是“县城青年”迷茫的故事,天然的与三四线城市的受众有密切的呼应性与贴合性。

另一方面,从档期分线城市占比来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为明晰影片如何在不同等级城市进行不同档期宣发与上映。根据灯塔数据显示, 2022年,有春节档、情人节档、七夕档三个档期,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占比较为均衡:春节档一二线城市票房占比51%,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49%;情人节档一二线城市票房占比48%,三四線城市票房占比52%;七夕档一二线城市票房占比52%,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48%[32]。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三四线城市在“春节档”实现了一种“反超”,这种“反超”其实从城市体量及消费能力来说是来之不易的,因为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力有着根本性差别,能够追平一二线城市,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已经不易,而这种反超,恰恰说明了,三四线城市的消费群体大多可能为结伴而行的情侣,情人节档对三四线城市来讲更为火热。

而贺岁档、圣诞档档期中,一二线城市的票房占比相对于三四线城市的票房占比高出许多,贺岁档一二线城市占比71%,圣诞档一二线城市占比72%。贺岁档因都于春节上映,观众群体较为集中,一二三四线城市都会消费,而贺岁档的一二线城市远远高于三四线城市就可以看出一二线城市在“合家欢”消费上的人数、消费欲望、消费能力都是高于三四线城市的,也可以说明一二线城市的消费群体基数大。而圣诞档一二线城市的高占比,则与“圣诞节”的普及与节日氛围相关,一二线城市对圣诞节的“节日氛围”更为认可,而三四线城市可能并不会“过所谓的圣诞节”。这种票房差别,同样也为电影上映档期选择提供着经验,选择贺岁档上映的影片应该注重合家欢属性,而选择圣诞档上映的电影,则更多要考量一二线城市的受众审美。

此外,从2022年均购票次数来看,观影的社交属性基本已经形成。2020年平均购票张数为1. 9; 2021年平均购票张数为1. 9; 2022年平均购票张数为1. 9。2020年双人观影占比总观影类别的60% (单人观影占比28%,多人观影占比12%); 2021年双人观影占比总观影类别的58% (单人观影占比29%,多人观影占比13%); 2022年双人观影占比总观影类别的57% (单人观影占比29%,多人观影占比13%)。[33]显然,双人观影及均购票指数的将近2票,足以看出,如今的电影观看,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交活动或消费娱乐活动,在“休闲日程”安排上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也正是这种双人(很大程度上是恋人)观影结构,使2022年的诸多“爱情片”都取得了较为不错的票房成绩,如《想见你》(票房4. 01亿)、《十年一品温如言》(票房1. 67亿)、《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1. 65亿)、《暗恋·橘生淮南》(1. 35亿)、《一周的朋友》(1. 21亿)、《好像去你的世界爱你》(1. 10亿)等[34],这些爱情片都基本上为中小成本制作,位于年度电影票房的“腰部”位置,尽管没有“头部”电影的强拉动性,但依旧成为一种矩阵式腰部支撑。由此,社交属性及爱情片的相关发展也在启示未来电影生产要尊重爱情片的持续开发,但要避免爱情片陷入套路化之中。

总体来讲, 2022年各类型基本上保持平稳发展趋势。根据灯塔数据显示,剧情、喜剧类型电影连续三年位列票房贡献前两名,科幻电影在2022年取得了质的提升。此外,剧情、喜剧、战争、动作、历史、冒险等几个类型一直保持“类型影响力”,位于年度电影票房贡献量的前列。2022年各类型票房贡献比分别为,剧情片占比总票房的48%,喜剧片占比总票房的31%,科幻片占比总票房的24%,战争片占比总票房的21%,动作片占比总票房的22%,历史片占比总票房的16%,冒险片占比总票房的15%,动画片占比总票房的12%,爱情片占比总票房的10%。除科幻片外,其他几种类型基本与往年的票房占比相似,波动不大。

科幻片在2022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票房号召力与票房份额占比量, 2020年科幻片占比当年票房总额仅为4%, 2021年科幻片占比当年票房总额仅为6%,而到了2022年,科幻片占比直接飙升至24%。2020年、2021年科幻片票房号召力及占比额度小的原因与当年科幻片上映數量等密切相关。尽管说2022年科幻票房占比与科幻电影数量相关,但显然,这种票房占比也足够说明受众对科幻想象、未来想象的巨大消费力诉求。以《独行月球》为代表的融喜剧、科幻等多元类型的科幻片的强势表现,直接说明了中国受众对“未来”的想象期待。不仅如此,科幻作为一种类型元素也在2022年不断地被泛化,比如《外太空的莫扎特》将现实空间与“外星人”进行融合,将受众想象的“重科幻”变为了一种“现实生活中的科幻”,使科幻具有现实性与想象性双重属性。再比如动画片也在积极探索科幻元素,《新神榜:杨戬》《熊出没:重返地球》都是动画电影探索硬核科幻的一种尝试。显然,科幻电影的巨大想象力消费诉求,是与近年来中国科技普及、中国技术发展以及受众更关心未来世界格局的想象密切相关的。但中国依旧缺乏如《流浪地球》那般的“重科幻电影”。2023年《流浪地球2》以超40亿元的票房成绩收官时,就足以说明,科幻这一超越人类已有想象力的类型,将会持续发力。我们也应从这种科幻格局之中,呼吁、鼓励中国式科幻电影的创作。这种创作可以是“软科幻+喜剧”的类型尝试(如《外太空的莫扎特》),也可以是硬科幻式基建景观美学、未来世界景观美学的宏观展现(如《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

而在类型格局与类型的票房占比中,有一种类型值得关注———悬疑。悬疑类型在2022年并没有取得如2021年票房占比年度总票房17%的优异成绩,而是仅仅以4%的票房占比收官。尽管悬疑在2022年表现不佳,但这与2022年上映的悬疑片数量不多、文艺性过强等密切相关。比如2022年的《断桥》,尽管是悬疑类型,但通片过于文艺、高挑,不接地气,作者风格浓郁,这都影响了、折扣了其本身“悬疑”所带来的票房号召力。另一方面,悬疑类型其实近年来影响力颇大, 2022年《回来的女儿》等剧集类悬疑作品的高影响力与号召力便能够说明悬疑类型的潜力,而以爱奇艺“迷雾剧场”为代表的悬疑类作品的集体出圈,更能说明悬疑类型的巨大潜力。但显然,悬疑类型要紧紧围绕类型本身的“通关”“解密”属性来进行一种“高概念式生产创作”,而不能过于作者化、艺术化,否则会让受众看的不知所云、难以下咽。这方面, 2023年春节档影片《无名》的“悬疑”争议,便能够说明这一问题———悬疑要尊重受众一般的接受与理解,不可有过于浓郁的作者风格或艺术手段,否则会降低受众期待度。在此, 2021年的《扬名立万》则是悬疑探索的一种典型代表与可参考案例。《扬名立万》作为“中小成本”电影,能够“逆袭”票房,成为黑马,在于其以一种符合青少年审美爱好的“剧本杀”思维有关,受众在观看电影时,如同在线下玩剧本杀,不仅情节具有把玩性,叙事节奏也十分明了,便于普通受众接受。相较之下, 2022年的《断桥》则过于压抑,并且戏剧冲突以一种“对话”为线索贯穿,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悬疑探案的部分乐趣。所以,我们提倡未来中国电影继续大力发展中小成本的“悬疑类型”,因为一方面悬疑能够以小博大成为一种“腰部电影”,促进良好电影生态格局的形成;另一方面能够吸引以青少年为代表的“游生代”受众,产生一定维度上的社会效益,在电影格局、受众期待等多维度,都具有优势。

(一)短视频营销常态化

借助于短视频平台进行营销,是近年来中国电影营销的重要策略。“抖音从自媒体快速剪辑拼贴及生活记录,逐渐扩展到影视作品再阐述、解读、宣传,这为影视作品宣发提供了天然的空间———一方面,以制作方为代表的宣发不断,另一方面,也有很多自媒体账号为热度、话题性而自发成为影片的‘自来水’。”[36]根据灯塔数据调查显示,抖音播放量与电影成为爆款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两个纬度方面的相关,一是抖音播放量越高,电影爆款可能性越高;二是电影影响力越高,抖音爆款视频出现的可能性越高。据此可见,电影爆款与抖音短视频营销之间是一种“互利共赢”的相互性关系。

短视频营销在2022年中国电影营销之中表现出一种“常态化”特质, 2022年国产电影高票房TOP10中,所有的电影都进行了“短视频营销”,并且发布数量基本都在250条左右,以一种“议程式”的方式,不断使影片出现在受众面前。根据笔者统计抖音相关数据,《长津湖之水门桥》沿用《长津湖》的抖音账号,共发布短视频161个,总获赞为9493. 8万,粉丝共计280. 3万,抖音短视频最高点赞量达330. 9万;《独行月球》抖音短视频账号共79. 9万粉丝,共发布作品538个,共获点赞量为6041. 6万,其短视频内容包括明星好友打榜、影片片花、演员逗趣视频、观影后观众感受、影片制作后期花絮、影片本体宣传短视频等;《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抖音粉丝54. 2万,发布404个作品,共获赞3114. 1万,最高短视频点赞获201. 2万;《人生大事》抖音短视频账号粉丝115. 0万,共发布视频280个,共获赞5876. 1万;《万里归途》抖音短视频账号粉丝90. 0万,共发布视频427个,共获赞6727. 1万;《奇迹笨小孩》抖音短视频账号粉丝52. 8万,共发布视频275个,共获赞3509. 1万;《熊出没:重返地球》采用以《熊出没》IP抖音短视频账号为支撑的方式,其中“熊出没”短视频账号粉丝已经高达1721. 0万,发布作品共929个,累计获赞量高达2. 4亿;《狙击手》抖音短视频账号粉丝24. 3万,共发布视频210个,共获赞1648. 9万;《新神榜:杨戬》抖音短视频账号粉丝37. 7万,共发布视频218个,共获赞1958. 2万;《哥,你好》抖音短视频账号粉丝15. 8万,共发布视频321个,共获赞931. 4万[38]。显然这些在抖音上的短视频加速了影片的传播与宣发。

不仅如此,以抖音为代表的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其实是在依靠一种“算法”思维运行。这种“算法”思维之下,“算法使人们潜意识的‘喜好’‘趣味’等进行了一种‘推荐’式的‘可视化’呈现,算法依靠计算人们的使用数据、学习人们的使用取向,而成为‘人的大脑’,甚至成为比‘大众更懂得大众’的‘存在’。”[39]

所以,借助抖音进行一种“算法”式精准定位的营销宣传,是数字技术时代电影未来的重要策略与趋势。

(二)“以映代销”趋势及其“口碑营销”本质

“以映代销”是2022年中国电影营销的重要趋势与尝试。所谓“以映代销”是指依靠“点映”的方式进行影响力扩大与销售的销售模式。这种“点映”方式在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之中就有较为成功的实践,而2022年,很多电影都使用了这种营销策略。

比如《独行月球》借助“以映代宣”,依靠“内容”赢得“长尾效应”。根据猫眼数据显示,《独行月球》的定档较为快速,在2022年7月19日映前10天定档,定档后想看人数便增加了6. 3万。从“想看”总指数来看,映前想看82. 2万,映前10天想看新增31. 5万,占整体的38%。《独行月球》的想看数据自“点映”后便不断攀升,并且在点映时以“大范围”与“反馈后增加点映场次的策略”———上映当周周三9000场,周四全国就到了7. 8万场,电影票房总计1. 19亿。[40]

除《独行月球》之外, 2022年其他诸多电影也都在采用一种“点映”之“以映代宣”的方式,并且部分电影的点映票房在影片总票房占比中占比较大。根据猫眼数据,除《独行月球》外, 2022年还有9部真人电影点映票房突破千万,“《明日战记》在七夕档点映,获得票房6289万,贡献了档期票房总量的16%,占比自身总票房的9%;《阿凡达:水之道》12月14-15日点映3000场,票房达3620万;《人生大事》采取了双轮点映的策略,在6月19日点映2200场,场均人次73人,点映开分9. 7分,在此基础上, 6. 23日又开始增加点映场次到3. 1万场,贡献当日电影大盘票房的51%,两轮点映下来后,点映总票房便高达了3268万;《边缘行者》于清明档期前后4月2日―4月5日点映,点映四天票房达2098万,占电影票房大盘的15%;《想见你》点映周期较短,但反馈依旧不错,该片在上映前1天点映,点映票房达1871万,贡献大盘票房的33%;《邓小平小道》采取映前长线区域点映的策略,点映票房达1308万,占总票房的49%;《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连续四天点映,并且点映场次与受众反映均表现出一种递增趋势,累计点映票房为1275万;《绝望主夫》采取两轮点映的策略,两轮点映总计票房1016万;《钢铁意志》也采取“区域点映”的策略,在映前区域点映了5天,获得了1002万的票房,占自身总票房的10%。”[41]正如猫眼研究院所总结的, 2022年这些电影的点映已经不同于《我不是药神》《哪吒之魔童降世》那般仅仅为“口碑”而点映的时期。2022年这些电影的点映其实也是在早期圈定市场份额、占据场次、提前服务核心受众的一种新型宣发策略。[42]

从如上“点映”格局与“点映策略”我们能够发现,像《人生大事》这类的中小成本现实题材作品,正是依靠其“分段”“双轮”点映、预热、扩大影响的策略,使其能够“以小博大”。

《邓小平小道》等偏于小众、传记类的电影,其“长期区域电影”策略,也值得今后同类小众类电影、文艺类电影学习———文艺、小众电影可以不进行大众放映,而采取“区域点映+映后交流”的“路演式点映方式”,针对具有消费潜力的区域进行点映,在提高此类电影的影响力的同时,抓住核心目标受众。

在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中,还有一个重要产业趋势,即系列电影发展趋势引人瞩目。

一方面,系列电影表现出较高的票房能力。在2022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年度票房TOP10之中,《长津湖之水门桥》《侏罗纪世界3》《熊出没:重返地球》《阿凡达:水之道》都是系列电影,都具有以往“品牌”“IP”作支撑。另一方面,系列电影的号召力及“映前受众拉动力”十分显著。根据灯塔数据显示,在2022年11月23日《阿凡达:水之道》官宣定档后的两日, 2022年11月25日,此片的淘票票新增想看人数两日内新增数量高达10. 9万人;在2011年1月13日《长津湖之水门桥》官宣定档后,仅一日,到2022年1月14日,该片的淘票票新增想看人数便高达10. 5万人增幅[43]。

不仅如此,作为系列电影的《长津湖之水门桥》的“预告片”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播放量,被灯塔数据统计定义为“最强预告片”。根据灯塔数据显示,《长津湖之水门桥》2022年1月14日发布的预告片《〈长津湖之水门桥〉终极预告 揭秘最难一战》的播放量高达5954. 4万。相对于年度最强预告片的第二位《独行月球》预告片的1005. 5万播放量与年度最强预告片的第三位《萬里归途》预告片的656. 6万播放量,《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播放量远远高于后两者,呈现出一种“断层”式播放量数据格局。[44]

这种“断层”的格局形成,与《长津湖》系列的名牌属性、系列拉动力等各个因素密切相关。这能够看出“系列电影”的魅力———系列电影能够依靠影片以往形成的“系列品牌”吸引受众,使老粉丝带着“期待视野”的“观看欲望”购票,也使新粉丝带着探索新发展的思维“观看”。所以,从系列电影刚刚官宣上映后的“极具上升的”“想看人数”与系列电影预告片的超高播放量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系列电影借由其品牌号召力与系列影响力,在电影宣发上的实力与在电影票房上的潜力。因为“系列电影”不管受众以往观看与否,都依然被大部分受众所熟知其“品牌”,从而保证影片上映前、上映时的影响力与号召力,进而一定程度上具有“票房护航”的实力与“减少宣发投入”的优势。所以,从吸引受众、确保商业回收、扩大影响力等多维商业思维来看,系列电影、系列品牌电影将会在未来中国电影市场发挥较大作用。我们也应该鼓励电影的系列化生产。

再以《熊出沒》系列生产为例,我们依然能够看到系列电影生产的影响力与“想看”号召力。《熊出没》已经是一个十分具有影响力、品牌力的系列品牌作品。根据猫眼数据统计, 2012年1月至2022年8月,“熊出没”系列共播出16部剧集共1052集,院线电影8部,电视电影2部,舞台剧2部,互动剧1部。并且,“熊出没”的百度搜索指数,一直处于动画电影的榜首, 2017—2019年“熊出没”百度搜索指数均值为37618, 2020—2022年“熊出没”百度搜索指数均值为14715[45]。这种“系列品牌”的拉动力体现在其“想看”指数与“长尾效应”上。根据猫眼数据显示,该片上映五周后,长尾效应依旧十分突出,在上映第十周清明档期斩获票房186万,在其上映的第十四周五一档依旧影响力较大,斩获票房522万,六一档票房获219万。不仅如此,《熊出没:重返地球》下映后,其搜索指数依旧上涨,并且在国庆档进入猫眼搜索前十名。[46]这足以看出“熊出没”系列作为品牌、系列、IP的巨大影响力。这种系列影响力与IP号召力在“熊出没”的最新上映之2023年春节档《熊出没:伴我熊芯》的想看数据之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伴我熊芯》的想看指数截至2022年12月31日便已经达到了17万人次(“春节档”稳居票房前三甲),这种高度关注度的获得与其系列品牌效应及稳定的系列化发展密切相关。

尽管2022年的中国电影在总票房上表现出下降趋势,在总观影人次、上座率等方面表现出缩减趋势,但我们通过控制变量的局部分析对比研究方法,以及参照2023年中国电影最新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电影是在“静”中“动势”发展、螺旋式上升的。

供给侧结构的调整与消费侧结构的转型,同时使电影生产与消费进入到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供给侧结构的缓慢调整过程中,启示我们要继续加大“头部作品”开发,且要注重处于“腰部”或“尾部”的中小成本电影的创意生产。而消费侧消费主体的青年化趋势,女性观众上升及主体性的加强,以及科幻电影的强势发展与现实主义类作品的回归,也启示我们开发能够引起青年群体兴趣的想象力消费类电影,以及引起女性群体共鸣的现实题材类作品。

在类型开发上,不仅要保持各种类型的均衡,可持续发展,更要大力开发以科幻电影为代表的“想象力消费”类作品,同时发展颇有观众潜力的悬疑类型电影。而营销方面的短视频营销常态化以及“以映代销”营销新方式,都展示了未来电影营销的多元化路向。此外,系列电影生产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受众吸引力也促使我们期待一个中国式系列电影生产之新时代的来临。正如笔者通过2022年以及2023年春节档的观察而认识到的,“中国电影要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做好具有超级IP特质,可持续发展的系列电影,是一个重要的动力源和发力点。”[47]

显然, 2022年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而言具有特殊性,但即使是在这种强大的不确定之下,透过各种数据的分析,我们也能感觉到(也是一种强烈的愿景)其背后预示着的一个蓄力后蓬勃发展的电影时期即将来临。

毫无疑问, 2023年春节档的火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然,这只能留待下一个年度的产业报告去分析总结了。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猫眼数据《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2]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3]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https: / / m. taopiaopiao. com/ tickets/ dianying/ pages/ alfheim/ content. html? in _ wuli = 1&id = 2204648&displayType = mvp, 2023年1月1日。

[4]猫眼研究院:《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s/ N1Zr2OqK49O4 _ tTV3UGGyw, 2023年1月1日。

[5]数据来源:猫眼研究院《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6]猫眼研究院:《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s/ N1Zr2OqK49O4 _ tTV3UGGyw, 2023年1月1日。

[7]数据来源:猫眼研究院《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8]数据来源:猫眼研究院《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9]数据来源:拓普数据《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前瞻》。

[10]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11]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12]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13]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https: / / m. taopiaopiao. com/ tickets/ dianying/ pages/ alfheim/ content. html? in _ wuli=1&id= 2204648&displayType = mvp, 2023年1月1日。

[14]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https: / / m. taopiaopiao. com/ tickets/ dianying/ pages/ alfheim/ content. html? in _ wuli=1&id= 2204648&displayType = mvp, 2023年1月1日。

[15]数据来源:猫眼数据:《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16]数据来源:猫眼数据:《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17]数据来源:猫眼数据:《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18]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19]数据来源:猫眼数据:《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20]数据来源:猫眼数据:《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21]数据来源:猫眼数据:《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22]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23]笔者曾经针对“头部”影视剧反思,“这些电视剧、电影,在中国影视发展行业都起到了某种‘头部’的作用,但是‘头部’不能集中在一两部作品。与其只有一两部头部电影和电视剧,不如有十来部、二十来部中等体量的,‘中層工业美学’的影视剧,这才是常态的影视生态格局,是影视剧产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之策。”参见陈旭光《当下中国“新主流影视剧”的“工业美学”建构与青年文化消费》,《电影新作》2021年第3期。

[24]数据来源:猫眼数据:《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25]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26]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27]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28]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29]数据来源:猫眼数据:《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30]数据来源:猫眼数据:《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31]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32]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33]数据来源:猫眼数据:《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34]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35]数据来源:猫眼数据:《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36]陈旭光、张明浩:《2021中国电影年度产业报告》,《中国电影市场》2022年第2期,第4-16页。

[37]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38]数据来源:抖音短视频APP。

[39]张明浩:《数字技术时代电影工业生产的“算法”思维及“算法工业美学”建构———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接着讲”的“数字算法”之纬》,《电影文学》2022年第23期,第37-44页。

[40]数据来源:猫眼数据:《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41]数据来源:猫眼数据:《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42]数据来源:猫眼数据:《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43]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44]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砥砺前行,向阳而生———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45]数据来源:猫眼数据:《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46]数据来源:猫眼数据:《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47]陈旭光《2023中国电影春节档:观察与启示录》,《文化艺术研究》2023年第1期。

猜你喜欢

猫眼购票灯塔
不同的购票方法
猫眼里的星空
我心中的灯塔
引航的灯塔,始终在线
灯塔看守人(节选)
直击痛点的“候补购票”可多来一些
铁路候补购票服务扩大到全部列车
神奇的猫眼
灯塔
喵、猫眼太阳镜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