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议题式教学中涵养学生学科素养和法治观念
——以“共筑生命家园”教学为例

2023-05-30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初级中学唐建荣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余村议题长江

文/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初级中学 唐建荣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既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又要留住乡愁、守望相助,守护人民的生命家园和精神家园。本框基于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怎么办”的角度出发,分析当面对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时,我们的态度与选择、行动与策略。

2. 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已经开始渗透生态文明理念了。到了初中学段,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中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更加深刻,迫切需要让他们了解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认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

2. 理解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方法和行动。

2. 教学难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如何处理好人类、自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呢?接下来,让我们在本课“共筑生命家园”中找到答案吧。本课的总议题是:如何共筑生命家园。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主题。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回顾,让学生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和方案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观。

教师过渡:共筑生命家园,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纪录片叫《话说长江》,它是这样赞颂长江的……

【活动过程】

子议题一:开发与利用,是否意味着一定会造成破坏?

环节一: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1. 情境再现

教师播放《话说长江》。

长江的干流从青海出发,流经西藏、四川等10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注入东海。长江的支流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南、贵州、广西和浙江。整个长江流域的面积多达18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

…………

长江江面宽阔,它的水运量占全国内河水运量的80%以上,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它可以顶替40条铁路。而目前,还只是两条铁路的作用。长江源远流长、水面辽阔,它是淡水鱼生儿育女、长大成材的好水乡。长江淡水鱼产量可占着全国的三分之二呢。

…………

长江流域沃野千里、雨水充沛、气候适宜,它拥有4亿多亩耕地,占我国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棉花产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棉花产量占全国的33%以上。

长江流域居住着3亿多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从广义上讲,我国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同饮一江水”呀!

2. 学生活动

(1)“长江之功”

教师:请结合材料独立思考,概括出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2)“长江之伤”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

教师:结合现实,思考人类对长江生态造成了哪些破坏?这些破坏又会反过来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3)“长江之护”

个人展示——让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查找到的我国在保护长江方面采取的措施。

3. 自主构建

厘清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4. 教师小结

教师: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滋养、创造条件,因此,人类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并为开发和利用后的自然进行补偿和修复。这样做可以使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设计意图】环节一以长江为话题,通过“长江之功”“长江之伤”和“长江之护”三个活动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环节二:感悟人类的智慧选择

1. 情境再现

教师展示英国“伦敦杀人雾事件”PPT。

2. 学生活动

(1)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

(2)从伦敦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中谈对我国雾霾治理的启示。

3. 举一反三

教师:在牧场饲养牲畜,牧民们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适当控制牲畜头数,追求人类、牲畜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尽可能多地增加牲畜头数,最大化地追求经济利益。假如你是牧民,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略)

4. 教师小结

教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的智慧选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限度,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长久共生为目标。

【设计意图】我国曾经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给环境造成了伤害,但这绝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经破坏自然,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正吸取西方工业化发展中总结的经验与教训,为的是要打赢碧水蓝天保卫战。

环节三:寻找我国的发展之路

1. 学生活动

(1)合作共享。以小组为单位,分享搜集到的国际社会和我国在保护环境方面做出努力的案例。

(2)深度思考。思考为什么有些行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

2. 教师小结

教师: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各方的发展共识。我国还提出了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及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国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也强调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国际社会和我国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作出的承诺和采取的行动,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全球保护生态环境所面临的艰巨挑战,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更要让学生知道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上的态度和方案。

教师过渡:怎样才能走好这条绿色发展之路呢?让我们走进浙江省安吉县的余村,看看他们是如何走好这条绿色发展之路的。

子议题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到底该怎么走?

环节一:余村的迷惘

1. 情境再现

(1)阅读《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84页“探究与分享”中的内容,之后观看视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对于关闭村里的水泥厂,人们有以下看法。

村民王婶:虽然水泥厂曾给村子带来经济效益,但它违规排放的污水废气会危害自然环境以及大家的身体健康,所以我赞同关闭该厂。

厂长:要想生产过程环保,就需要给水泥厂购买一套排污设备,太贵了,不合算。再说了,哪有水泥厂不污染周围环境的?不少村民在水泥厂打工挣钱才能养家,所以造成一点儿环境污染,也可以忍受。

2. 学生活动

(1)请你比较一下,余村走过的两条致富道路有什么不同。

(2)结合视频,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

(3)你如何看待王婶和厂长的观点?谈谈理由。

环节二:余村的发展

1. 情境再现

余村对土地、矿山、竹林等集体资产和流转到村集体的毛竹山林、农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成立“两山旅游公司”,将昔日炸成坑洼的矿山建成矿山遗址公园,建起荷花山漂流、田园采摘农庄,往日泥泞的村间小路变身“乡间绿道”。经过多年努力,余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综合业态,不断延伸的产业链让这个小山村走上了“绿、富、美”的康庄大道。目前余村从事旅游休闲产业的农户有40多户,从业人员300多人,2021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明显提高。

2. 学生活动

(1)从该村的发展中寻找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应该坚持的方式和倡导的生活方式。

(2)了解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3. 教师小结

教师:法律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法治保障,厉行法治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增强法治意识,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同时,我们还要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让我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余村,在这里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作为课本中的素材,需要学生结合案例,通过余村的巨变认识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并以余村发展为线索,让学生理解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就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明确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价值取向、行为选择和制度建设。

教师过渡:本课的课题是“建设美丽中国”,请描绘出你心目中的美丽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子议题三:共筑生命家园,我能做些什么?

1. 学生活动

(1)描绘出心目中“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2)探讨为了共建美丽中国,可在日常生活中做些什么?

2. 观看视频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未来中国有多美》。

3. 教师小结

教师:同学们憧憬了未来中国的美丽样子,老师想告诉大家,美丽中国不仅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还有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

【设计意图】学完整个单元后,需要学生对美丽中国有更新更全面的认知。明确子议题三中由他们憧憬的美好愿景,需要人们的行动才能实现。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共筑生命家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课堂总结】

分享课堂收获,共建美丽中国树。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建美丽中国树,让学生认识到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国家出台正确的方针政策,需要公民做出积极自觉的行动。由此激发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培养出他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教师寄语】

教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实践作业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期主题板报,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六、点评

本课例的议题式教学思路为: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引出总议题“如何共筑生命家园”,以介绍纪录片《话说长江》设置子议题一“开发与利用,是否意味着一定会造成伤害”,以余村的迷惘和发展为例,展开子议题二“坚持绿色发展,到底该怎么走”的探究。这样的思路清晰、明确,有利于学生学习。

本课例的学生活动设计层次分明。子议题一的学习活动包括“长江之功”“长江之伤”“长江之护”。这样的设计对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帮助。

本课例用情境驱动学习任务。例如,在第一个子议题教学中,教师利用情境驱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个人展示”等。在开展第二个子议题教学时,也是先展示村民王婶与厂长表达观点的情境,再让学生结合情境完成了学习任务。

点评人:王从斌

猜你喜欢

余村议题长江
浙江余村体育服务营创设规划与市场分析
安徽余村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及潜力分析
长江之头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余村青松
浙江临安余村五代墓发掘报告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