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3-05-30英明

党政干部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文明

[摘  要]以大历史观为世界观和方法论透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起源,可以从更加深厚宏阔的文化底蕴、历史根基、理论视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出发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因,在世界近代史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特征,在新中国史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以资本为中心、以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超越物质主义膨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越破坏掠夺自然、以走和平与发展道路超越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弊端,拓展了现代化实践途径,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关键词]大历史觀;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3)01-0016-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也表明:“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2]68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现在、未来,不能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的历史性叙述为研究范畴,而是要以大历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参照,从更加长久的时段、更加宏阔的领域、更加深入的层次审视对象,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坐标、时代坐标、未来坐标,对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因、逻辑必然、世界意义,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大历史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叙事方式。它是指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观察、审视事物,从而分析事物演变机理、汲取成功经验的科学历史方法。总体而言,大历史观就是从拉长时间距离、扩大领域范畴、深入事物肌理去认识、理解、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3]14这就启示我们要以大历史为指导,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大历史视野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来龙去脉,通过深入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从文化底蕴、历史根基、理论现实的维度,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因认识时代局限而导致的形而上学思维,打开因视域狭窄局限而产生的主观臆想,从而以更加科学的、更加客观的、更加系统的、更加理性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认识中国式现代化。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

运用大历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透视中国式现代化,可以从整体上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孕育、生成与发展。它根植于光辉灿烂的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构筑于近四百年世界近代史,生成于七十多年新中国发展史,体现着中华文明基因,彰显着世界现代化普遍特征,是历史的必然逻辑。

(一)在中华文明史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国诸子百家思想、历朝历代治国理政制度、中国人民生存发展的价值理念等构筑了中华文明基因,不断为人类创造着多样化的文明形态。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遵循着世界文明史的普遍规律,也彰显着民族文明史的中国特色。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中曾预言,人类的归宿在中华文明。汤因比不仅论证了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文明,而且还作出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者的科学预见,这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社会交往、民族传统等存在差异,因而孕育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形态。

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这就启示我们,要运用大历史观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内在固有的历史穿透力、思想引领力、价值凝聚力、时代号召力,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底蕴。我们必须打破西方把中国式现代化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框架下产物的偏见,要从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文明历史出发,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和历史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等理念,蕴含着亲民、为民、尊民、爱民、贵民、安民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本特征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典籍描绘的“小康”社会理想,记载的“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共同”“富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延续进程中形成了中国饮食、中国服饰、中国建筑、中国交通等领域物质文明,也孕育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崇尚和谐、奉献担当等层面精神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特征汲取了中华文明优质成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智慧。中华文化内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社会理想,彰显着中华民族胸怀天下的气度,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就没有中国特色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特质。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并未脱离中华文明,而是延续着中华文明的当代实践,长在中华文明这棵大树上,流淌着中华文明的血脉,彰显了中华文明的魅力。

(二)在世界近代史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特征

运用大历史观透视中国式现代化,要有更加广阔的世界历史视野。只有把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才能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進而把握其彰显的世界现代化的普遍特征。现代化进程起源于世界近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和主要内容。现代化进程是从16世纪开始的,表现为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开拓、宗教改革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张等,它使民族历史逐渐融为世界历史,提升了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极大程度推动了人类文明向前进步。到了20世纪,科学技术经历了第二次和第三次革命,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变革,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整个社会结构科技含量增多,加速了现代化发展进程。这一时期呈现的现代化特征,在技术层面实现了工业化信息化,在物质生活层面实现了向“生活质量”和“大众消费”的转变,在政治层面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在思想层面实现了理性(民主、自由、平等)战胜迷信和愚昧。自20世纪以来,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促进了生产力快速发展,更加迅猛地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大量输出、过度依赖殖民地、世界市场重新分割调整等因素,使世界现代化进程展现出不平衡性。原发性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靠技术工具、对外扩张、掠夺殖民地、资本大量输出等手段推进,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把现代化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并不局限于科技革命或工业革命领域,也不意味着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全部内容或表现形态,而是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整体性社会变革的现代化。马克思在考察现代社会发展时,始终以“世界历史”这一大历史视野,“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来考察”[5]143。马克思的《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现代化)的双重矛盾,“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5]775-776。这就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逻辑框架下催生的现代化既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进步做出卓越贡献,也陷入现代性悖论的现实境况。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工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拓、社会财富的剧增,为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工具发展反而造成劳动者的饥饿和疲劳,财富增长反而成为贫困的源泉,技术理性反而消减人的生存价值,人类越控制自然反而越成为自然的奴隶,逐渐陷入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同现代贫困与衰颓的双方对立,从而加剧了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对立。尽管如此,世界现代化并没有具体的衡量指标,但却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全球化发展、物质财富增加、思想文化进步、自然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等要素。中国式现代化既吸收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成果,也体现了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作为实现人类现代化的一种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并没有偏离现代化本质规定,而是沿着人类现代化的价值方向,开辟了一条通往人类现代化的新路,因而彰显了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三)在新中国史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

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开启于新中国成立。提及新中国成立,必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决定性地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一种本质的关联。”[6]自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中国也由此开启了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纵观百余年党史,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把民族复兴作为奋斗主题,持之以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始终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植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现实情境,从一开始就摆脱了现代化即西化的思维定式,并把探索适应时代发展主题、适合中国实际国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的现代化作为首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在全面铺展新中国的建设的辉煌历程中,一以贯之地致力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尽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没有成立新中国,但其伟大胜利却为中国式现代化扫清了政治障碍、创造了政治前提,使中国人民不再受剥削、压迫、奴役,实现“站起来”这一人自身解放的政治前提,开启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提出了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和国家提出“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蓝图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基础上,高瞻远瞩、顶层设计,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战略,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守正创新。这些充分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新中国建设和发展进程中不断被探索,规避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固有的天生缺陷,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在建设、改革、发展长期实践中探索的人类现代化成果,是一项伟大光荣而且十分艰巨的人民事业。党的二十大再次吹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号角。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伴随着新中国发展和建设,生成于、擘画于、创造于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光辉历程,体现了历史规律客观必然性,因而是历史的必然逻辑。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

当我们运用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把它置于历史长河与空间比较中,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它既区别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也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现代化,而是有着自己的本质特征,实现了世界现代化普遍性和中国现代化特殊性的统一。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探索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也展现了其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因为现代性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赢得了绝对力量、掌握了绝对主动,摧毁了一切地域和民族间的壁垒,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5]404。先前的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而开辟出世界历史。这一发生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世界历史转变,所有地区或民族概莫能外,全部卷入。中华民族也一样被迫卷入世界市场大潮,从而卷入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深重危机,近代中国被迫卷入现代性开辟的世界市场,自然也被迫卷入现代性固有的支配——从属关系中。西方殖民主义为了掠夺扩张,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开始在中国铺展西方现代化,这形成了一对矛盾结构,即处于支配地位的西方现代化同处于从属地位的中国现代化的矛盾。换句话说,西方现代化处于支配地位,中国现代化处于从属地位。这就意味着,古老的中国不能再继续“自我循环”,其面临的现代化任务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而展开。依据上述这一矛盾结构,中国的现代化面临着双重任务,既不得不直接面对西方现代化殖民扩张引发的民族危难,又不能脱离本民族本国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情境,探索符合民族复兴实际的现代化道路。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政治力量,对现代化做过“模仿”“效仿”,均以失败而告终。基于现代化在中国铺展的历史情境和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直到今日,这一领导力量没有改变,并且永远也不能改变。

用大历史观透视中国式现代化历程就可发现,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任务,始终谋划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进行着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擘画了人类现代化的美好图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全领域开展现代化建设任务,开创了全新的人类现代化模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可能、之所以取得成功、之所以持续推进的前提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中国最具现代性特征的先进力量,这种现代性就体现在对世界现代化普遍性和中国式现代化特殊性的结合上。中国共产党自觉担负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马克思在其鸿篇巨制中很少使用“现代化”这一专有术语,也没有提及“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但字里行间却透视着对现代化的理解和运用,比如“现代”“现代社会”“现代工业”“现代生产方式”“现代技术”“现代冲突”“现代的产物”“现代国家”等术语。这些含有“现代化”意蕴的词汇,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也就是说,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与资本主义建立了关联,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发展,但其就像资本主义自身发展一样,在发展过程中愈来愈陷入难以克服的困境。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逻辑框架下生成、铺展的,与社会主义建立了内在本质性关联。

尽管现代性的力量使现代化成为中国的历史命运,但是现代化进程本身不会自我完成,而是要依附于、借助于中国的经济社会现实并伴随其发展而铺展。而这场社会革命铺展,则取决于当时中华民族特定的经济社会现状和所处历史境遇。随之而来的是,选择什么样的“主义”、在什么样的“主义”下铺展现代化,也是进行社会革命为现代化奠基的首要前提。在那个时期,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和无数仁人志士,针对以社会主义方式还是资本主义方式展开现代化进行争论,有的对上述“主义”进行了实践和验证,有的模仿了西方资本主义构筑的排他性现代化模式,都以失败而告终。经过历史的一番较量,社会主义最终占据了真理、道义、实践的主导地位,历史地成为中国社会革命的定向,进而成为中国展开现代化的主义。社会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建立了内在的本质联系,这恰恰是因为中国历史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7]邓小平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979年邓小平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8]237。换句话说,中国式现代化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现代化,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前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这是我们党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展开、推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内在于社会主义进入到中国、建设于中国、发展于中国的历史进程,历史地印证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建立的本质关联,充分彰显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毫不动摇和一以贯之。因此,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历史的必然逻辑,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性质。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生成、擘画、创造的,必然合乎逻辑地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虽然不是原发性国家的现代化,但却有着后发国家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它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创造了一条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断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超越了资本至上的现代化,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选择、价值内核、价值目标。让我国全体人民都实现现代化,艰巨性前所未有,复杂性前所未有,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式现代化才与西方式现代化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客观要求其任务目标、发展途径、推进方式等都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國情。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超越了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也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理想追求。让全体人民在整体上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或者少数人富裕。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区域间、城乡间、阶层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必然要求国家坚持系统观念,使社会生产以所有人富裕为目的,统筹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再分配,从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超越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22-23我们既要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创造更多物质条件,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也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从而促进人民群众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超越无限向自然索取的现代化。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是生命共同体。恩格斯告诫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9]998中国式现代化在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从而保障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永续发展。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超越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气度和胸襟。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不是靠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铺展和推进的,也不是以牺牲他国人民利益为代价的,而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倡议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的辩证统一,从而推进人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从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开启了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现代化历史已经走过了二百多载的历程,以工业、技术、资本、掠夺为核心要素的西方现代化,的确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但也暴露出一系列弊病。以技术、工业为主要标志的西方现代化,是否是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已经证明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式现代化独立自主探索了一条人类通往现代化的新路,以自身的积极创造和主动发展,对人类现代化产生了世界历史性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弊端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资本主义以现代性力量开辟了世界历史,改变了人们从前的交往方式,从有限的自然交往向普遍的社会交往转变,使各地区各民族都被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潮流。资本主义现代化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人类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物质文明的创造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405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看到了其本身固有的无法解决的矛盾及其逐渐暴露出的一系列弊病,原先那种以启蒙性、革命性、神圣性为叙事方式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已经与人类现代化本质要求相悖。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尖锐地指出,资产阶级发明的“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为自己所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成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10]518。如果“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1]66。因此,资本主义现代化凸显的“二律背反”结构性矛盾,在当今时代仍然处于进行时,仍然展现着强大的生命力。

资本主义现代化因内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其先天性缺陷日益凸显,并且愈演愈烈。针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先天性缺陷,列宁认为:“只有无产阶级专政,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达到而且真正达到了高度的文明。”[12]113不可否认的是,资本主义也在尽力拯救、治理其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凸显的矛盾问题,但无论如何,它没有跳出资本逻辑的悖论。这也充分证实:“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3]297物质利益至上、个人利益至上,自然合乎逻辑地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掠夺扩张、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精神贫困等,自然合乎逻辑地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战争危机、价值危机、信任危机等,都源于资本主义现代化过度追求的技术理性,导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失衡、人的现实性丧失。纵观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就可发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探索、推进、拓展现代化任务进程中,矢志不渝地遵照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要求的现代化指向,科学汲取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关于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良基因,彻底摒弃了资本扩张、掠夺侵略、破坏自然的西方现代化老路,走出了适合自己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铺展现代化那一天起,就没有完全按照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预设框架铺展,力图把摒弃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端当作中国式现代化必然的选项。

(二)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现代化实现途径

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审视,实现人类现代化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一种道路,而是有着多元模式、多条道路的。西方现代化由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在先性”地位,自然成为后开启现代化地区或民族的效仿和追随对象。如果我们再用大历史观审察西方现代化生成演进的复杂性、内在张力、理论困境时,就会发现现代化的基本机理和实现现代化的多种进路。换句话说,人类通向现代化,除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现代化即美国化”模式以外,还有多种路径通向现代化理想目标。针对西方现代化的单一理论局限,有西方学者提出了“多元现代化”“另类现代化”“复数现代化”等方案,力求治理西方现代化迷局,從这些文字的背后,我们可以体会西方现代化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不是某些发达国家或民族的“专利垄断”,而是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追求。实质上,“现代化”作为一个概念范畴,本身也是一个开放、包容、发展的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不同国家或民族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古谚,正是“殊途同归”的最真切阐述,也正是对现代化模式多样性的最通俗表达。各国人民拥有根据基本国情、民族地域、历史文化等要素,探索适合自己的实现现代化模式的权利。

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超越了“现代化即西化”的思维定式,拓展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的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为建立先进工业国、促进人民群众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推进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我们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遵循现代化建设的普遍规律,把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尽管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国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式现代化仍然是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基本路线、战略布局、战略任务等而进行的。这深刻阐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为我们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目标提供了指南,也充分表明了现代化的推进和铺展是世界现代化普遍性和本国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这进一步表明,各个国家和民族必须要立足于自己的历史、文化、现实、需要、目标而推进现代化任务,完全沒有必要亦步亦趋地步资本主义现代化后尘,毕竟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更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科学社会主义在今天的中国展现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抵达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2]64。

(三)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视野中,文明大体上通过三个维度表达,在物质层面表达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成果,在精神层面表达为全体人民的智慧结晶,在社会层面表达为社会发展进步。但是,文明类型的表达方式和呈现形态,却不是唯一的,而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人类推进现代化的历程,就是人类文明形成发展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从本民族立场出发,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吸收中国特色文明基因,在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吸收有益成果,立足于不同时期的中国基本国情,结合所处历史方位逐步设定和调整现代化任务,实现了现代化“一般”和中国式现代化“个别”的辩证统一,开辟了一条既不完全等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又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实践中,统筹“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伟大创造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承担起推进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任务。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较高的普遍性,所以彰显了它的世界历史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从一般向特殊,再从特殊向一般的转化。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彰显鲜明的世界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上的现代化强国的实现,更在于其推进、实现本国现代化任务的同时,还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形态也规范着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烈反对丛林法则,积极主动推动新型大国关系;反对文明冲突、文明隔阂、文明优越,倡导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多样,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胸怀天下,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等等。所有这些理论主张和实践选择,都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承担的世界历史任务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总之,用大历史观透视中国式现代化,可以从更长时段、更宽视野、更深层次上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过去、现在、未来,从大历史的纵深中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因、历史必然、世界意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J].求是,2022(18):18-2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2021(06):30-48.

[7]习近平.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6-01-22(3).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文明[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王  雨

[收稿日期]2022-10-31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老龄化社会治理创新研究”(L20BED008),主持人英明。

[作者简介]英明(1982— ),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四个自信”研究与课程思政指导中心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