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论析

2023-05-30吴盈蒂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立德树人

吴盈蒂

摘  要:“四史”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課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更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新时代高校“四史”教育面临大学生对其认识不够、课程资源配备不齐、历史虚无主义的不断干扰、与高校其他课程未能有效融合等现实困境。提高新时代“四史”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就要加强阵地建设,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开发优化课程资源,配齐强大的师资队伍,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3-0009-04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1]。

“四史”中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内涵、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伟大的精神力量,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勇担使命的必修课。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充分发挥历史教育人、感化人、激励人的重要作用,对引导大学生在新时代读史明智,增信笃行,勇于担当时代使命,主动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

学史可以明道、知责、立志。高校应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四史”教育的价值与意义,重点推进“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合。“四史”具备独特的思想教育功能与强大的精神力量,是青年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的必修课,更对国家未来发展根基的稳固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新时代人才培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与未来栋梁的重要使命,要主动适应形势格局变化,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途径、标准来看,“四史”教育无疑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是高校促进新时代人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各高校应重视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作用。“四史”教育在高校的推进需借助一定的载体与方式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而发挥以史明智、以史育人的作用。“四史”教育在高校推行的主要途径便是与高校思政课有机结合,“四史”教育的功能和目的也与高校思政课的使命和要求高度契合。

第一,在教学目标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二者均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借助一定的知识、理论为载体,用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基础。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高校“四史”教育内容不仅涵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节点等历史现象,还包括其中蕴含的历史本质、历史规律与历史思维。不仅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还包含着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成果、历史精神等,与高校思政课一脉相承。第三,在教学要求方面,“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讲授之中,都承担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的基本任务。由此可见,“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应时应势之举,“四史”教育同立德树人是高度贯通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关键举措。

(二)推进教学改革,优化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存在着学生反馈机制欠缺、相关教学生态系统之间疏离、日常思政工作生态系统的疏离[3]等现实问题,“四史”教育同样面临着系统性教育不足和碎片化的客观现实。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利用“四史”中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有效丰富、优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突出思政课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以“四史”内涵的思想成果、智慧结晶和民族精神充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4]。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意味着两者都有了更为坚实的教育教学基础,二者互补互促,共同推动教学改革。教师要强化学生本位的教学意识,融会贯通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层面、思想高度层面、实践推动层面都可以有力推动教学改革,体现了鲜明的教育优势。

(三)坚定理想信念,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高校思政课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引导学生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培养青年学生成长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的时代新人。

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中国乃至世界社会发展的历程,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性、长期性与自身历史责任的重大,从而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生活,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精髓,不断提升政治站位与思想道德水平。同时,学生能够更好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状态、进取的姿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一)历史虚无主义扰乱大学生的正确认知

随着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与世界格局的激烈变化,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愈演愈烈,承载着不同利益诉求的社会思潮层出不穷。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又给错误思潮的传播与发酵提供了机会与条件,其传播手段更多样、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影响力更强。

历史虚无主义对“四史”教育的危害尤其严重,是一种试图否定“四史”的社会思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特征往往是贬低中华文化,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歪曲党史、国史,歪曲改革开放史[7]。历史虚无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用错误的历史观、错误的结论严重干扰青年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用一些拼凑解构的碎片化“历史真相”混淆视听、迷惑大众,用错误的历史唯心主义冲击“四史”教育的正当性与必要性,挑战党和国家的权威,消解社会认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使大学生对“四史”产生了一定的误解与误判。大学生涉世未深,辨别是非能力有待提升,对错误社会思潮的识别与抵御能力较弱,容易受错误思潮的动摇与侵蚀。因此,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传播正能量,加强“四史”教育,培养学生“慎思”“明辨”“识势”的能力,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分析历史,为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8]。

(二)“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度不够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四史”内容与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与融合已经取得较大成效。例如,高校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融入了“四史”内容,使青年学生对“四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从整体来看,“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度仍不足。

首先,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方面的创新性与整体性不足。目前高校的“四史”教育尚未形成完善的专门教材,且偏重单纯的历史过程描述,缺少对“四史”内容的深入解读和创新性发展,教学效果欠佳。课程相关资源的配备也未完善,缺乏明确的整体规划与统一部署,学生对“四史”的了解较为片面、零散,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其次,对“四史”内容的阐释与支撑不足。部分教师未能深入理解“四史”内涵与本质,只生硬地照本宣科,没有揭示其中的历史规律及其本质,价值观正向引导作用大大削弱。机械的描述自然难以发挥“四史”教育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作用。最后,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在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欠缺。部分高校的实践活动存在形式化、同质化、功利化的现象[9],难以达到深化“四史”教育效果的目的,影响了“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实效性。

(三)缺少“四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兼强的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融合离不开优秀教师的推动作用,尤其需要“四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兼强的教师,将“四史”讲好讲活。但目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偏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而对于“四史”的研究则有所欠缺,“四史”功底较为薄弱。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中无法收放自如地将“四史”内容融入思政教学中,甚至会出现张冠李戴、生搬硬套的情况[11]。加之当前高校对于“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经验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前期准备工作、教学过程中及后期考核评价都筹备不足[12],影响了教师对于“四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深入研究。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为提高“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就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理论阐释、教学内容方法优化、教师技能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等多方面着手。

(一)夯实阵地,厚植爱国情怀

“四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史”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工作,要加强阵地建设,注重理论阐释。“四史”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教育,还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让学生在史实中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将“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有机结合,可引导学生知史爱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承担历史使命。

在進行正面宣传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对错误思潮的批驳,提升“四史”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对于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各种错误思潮,教师在“四史”教育过程中要进行科学有力的批驳,充分挖掘“四史”中的史实、数据、故事等资源,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思想,帮助学生擦亮眼睛、拨开迷雾、辨析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

(二)重视主体,优化内容方法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提高教育的整体效能。从整体性视角出发,结合各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部署。推进“四史”教育教材的修订与完善,厘清“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为教学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从主体性视角出发,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维,以青年学生为对象开展的“四史”教育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又要“主动调节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使其接受教育”[1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不断优化教法,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利用小组合作、主题活动、专题学习、信息技术、著作导读等多种形式,深化“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实效性,推动“四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三)提升素养,提高教师能力

思政教师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主导力量,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与思想水平决定着“四史”教育的成效。因此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与专业素养极为重要。

首先,思政教师要主动、深入、持久地学习“四史”知识,不断研究“四史”问题,保持积极的学术态度,在提升个人专业素养的同时注重“四史”涵养。同时要注重教学相长,在教学实践中挖掘灵感。其次,学校在鼓励思政教师自主学习“四史”知识的同时,可定期开展相关培训讲座、学术论坛等,加强教师队伍间的交流与互促。最后,建立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并督促教师深入学习研究“四史”,激励教师在“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二者融合方面进行创新性与创造性研究。

(四)坚定自信,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与突出优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14]。教师应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坚定有力的精神力量,推动“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更好地融合。运用传统节日、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展览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在学习历史、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坚定“四个自信”,更好地构建起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

四、结语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要达到“四史”教育铸魂育人的根本目的,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四史”教育提质增效。“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系统性、结构性的教学变革,更需要久久为功的毅力与守正创新的信念。务实笃行,迎难而上,将“四史”教育真正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将“四史”教育与各门课程相融合,使学生将“四史”中的精神内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筑牢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之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43.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

[3] 张微. 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态性研究:主体、困境及优化[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36(02):75-79.

[4] 冯霞,刘进龙.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维审视[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2):118-122.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4.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7]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8] 王文臣. “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课教学的内容切入与现实意义[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5):94-98+126.

[9] 林于良. 高校“四史”教育:价值旨归·现实困境·路径选择[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8):62-64.

[10] 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

[11] 黄岩,朱杨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1):81-86.

[12] 苑素梅,宋学珍.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创新研究[J]. 山东教育,2022,(Z4):99-102.

[13] 胡凯.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初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03):52-56.

[1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2021-11-17(001).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课立德树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