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艺圆融:“一代儒宗”马一浮的书法哲学

2023-05-30刘超

华夏文化 2023年1期
关键词:马一浮六艺哲学

马一浮(1883—1967),初名福田,字耕余,后自改名浮,字一佛、一浮,号湛翁,别号太渊、宛委山民、圣湖野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长塘乡人(今绍兴上虞市)。幼年习儒家经典,十六岁时参加绍兴县试,名列榜首,一举成名。青年时学西文,办翻译社传播西方文化,受雇清政府参加第十二届世界博览会兼办留学生监督公署工作,游历美国。短期游学日本,与谢无量、马君武一起学习日、德文,研究西方哲学和文艺。1905年回国,同谢无量在镇江焦山西海庵读书治学,第二年先生移居杭州,住外西湖广化寺阅读文澜阁《四库全书》。1912年3月,蔡元培任民国教育部总长聘马一浮为秘书长,自述不擅做官,辞归杭州。4月,南京临时政府授汤寿潜为南洋劝务公债总理,先生随汤至南洋考察民情、人文、物产。1933年,梁漱溟、熊十力率北大弟子来杭拜访马一浮,“三圣”首聚,合影于灵隐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先生避寇离杭至桐庐,与门人弟子和丰子恺等有短暂的“桐庐负暄”生活。1938年,先生考虑到随行亲人、弟子以及书籍的安全保障,随同浙江大学西迁,在江西宜山、广西泰和先后为浙大师生开设“国学讲座”,期间首次阐发“六艺统摄论”。1939年,由宜山经贵阳入川,从重庆前往乐山,选址乌尤山创办“复性书院”并担任主讲,历时一年零八个月,后因经费等问题罢讲鬻字专事刻书。1946年复归杭州,读书鬻字,潜居不出。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避寇集》、《蠲戏斋诗集》、《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续编》等。先生一生游走经学、西学、道学、佛学,最后返归儒学弘扬“六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梁漱溟总结其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马一浮先生是“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被时人尊奉为“中国书法界的泰斗”。在“现代三圣”中,其学术路径又区别于熊十力和梁漱溟,由于他一生多数时光以隐居读书、习字和作诗三件事充斥而融会其日常生活之中,注重体证内究是其学问的一大特色。同时,其学问又是圆融无碍而古今会通的,所以马一浮书法是其生命哲學中的“体道”学问。我们品鉴与研究他的书法艺术应该首先站在哲学文化的立场上来对待。马一浮以“六艺论”思想指导其书法的实践,返过来他同样以书法来丰富“六艺论”思想体系,笔者认为马一浮的书法符合“书法哲学”的范畴和标准。

马一浮的书法具有哲学的实践意义和理论的指导深度。然而,以往我们在研究传统艺术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关系时,大多数学者会陷入宋儒“艺为余事”或“书为小道”的认识论中,把“艺”完全抛弃在“道”之外。如果我们能够绕开宋明理学思想的成见,上溯到孔子所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原始本意,就会领会出此处“游于艺”的“游”具有涵泳之意而不是所谓的“游戏”之余事。马一浮先生特别注重“依仁游艺”四个字,在其论诗和论书时常常挂在嘴边,“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本体,“依仁游艺”成为马一浮书法本体的最高价值。他把“六经”称之为“六艺”,并提出“六艺论”理论体系,这正是回归孔子重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源头归结为“六经”。书法的修持实践,不仅仅是艺术的审美活动,在马一浮看来它是向内体究、涵泳心性的重要课程内容,这就统一了孔子“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即称:大“六艺”)和“礼、乐、射、御、书、数”(即称:小“六艺”),达到“仁”之为人的整全性。他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内容构建的“六艺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思想体系。他通过“六艺统诸子”、“六艺统四部”推演“六艺统摄中土一切学术”,并且从西方学术分科和“真、善、美”的价值评判为视角论证“六艺统摄西来一切学术”。六艺之间的统摄与互摄以及《易》在六艺中的地位,恰恰为马一浮的书法哲学构成一个体系提供了完整的思想渊源,即构建出一个从六艺统摄到五体兼修,从六艺互摄到碑帖互融,从易学总纲到隶书总纲的书法哲学体系。书法对于马一浮而言既是“六艺论”学术思想体系的一个部分,也是其“六艺论”学术思想的具体实践运用的一种方式。

马一浮的学问体系归结为“六艺论”,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根柢来统摄天下诸学(古今中外一切学问),其内容具有广大深厚的哲学意蕴和圆融无碍的学科体系,既令后世学人们难以窥其涯涘,又使学者难以具体把握其学旨趣。具体可以从其书法之“体、工、用”三个层面来探析。

马一浮论书法哲学之体,有三个层次的内涵。其一,书法的书家所承载的“仁”的内化,“依于仁”方可“游于艺”,书法不仅仅停留在艺术层面的欣赏,而且是知仁、识仁、体仁的生命体道方式,这是马氏书法哲学的“不易”之体。其二,马一浮的书法包含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不分碑帖,融合诸家,在篆隶书方面临摹功夫很深,楷书和草书(章草)的成就不凡,行书是最具自家面目且成就最高,总的来说以取精用弘的习书观念形成“不名一家,不拘一体”的书法面目,这是马氏书法哲学的“简易”之体。其三,马一浮认为书法如其人更如其时代,时风世变是书法书风转变的原动力,欣赏历代书法可以抚阅世事的变化与无常,习书可以体世道,“世变所系,微眹可观”此为马氏书法哲学的“变易”之体。

马一浮论书法哲学之工,在实践方法上特别重视对古人经典的临摹,书法临摹和程朱的读书穷理、尽性、至命的功夫一样,把“主敬涵泳”、“切己体察”作为用功的方法。首先,“调心”、“自适其适”的涵养功夫是马氏书法在书斋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因为它能够达到自娱自乐、与古为乐。其次,“摄心”、“心印”的心性功夫是马氏书法实现“性功两见”的重要方式,因为它归结为由艺臻道、以道统艺。

马一浮论书法哲学之用,基本上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一,书法可走向诗教的德性。通过评“骨力”、言“刚毅”、说“入雅”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书法与诗歌的互融会通,并把书法从“温柔敦厚”之《诗》教扩展到广义之“诗教”即到达人之德性的整全。第二,书法可达到礼乐之和序的状态。笔法是礼,气韵是乐,在古今碑帖不同风格的书法中汲取营养,达到礼乐的美学境界,具体而言可以用“多数的统一”来理解书法的礼乐和序。第三,书法可以完成人格的整全。书法可以使书家在观碑读帖、运笔理墨中潜移默化地变化气质、涵泳性情,在体证内究中复归其性,并促成释回增美完成人格。

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的冲击,以及近现代教育体制下学科分科,当代书法史往往局限于艺术史领域视角下的研究,缺少文史哲大文科理论视野的观照。马一浮先生“明统类、始条理”的学术理念和六艺论理论体系下的通而不局的哲学思维,把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循文字发展的规律,注重文字学与书法字体的演变流传关系,把书学重新回归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以触类旁通、一以贯之的学问理路化解学科分科的壁垒,以此能够构建一个新文科体系下文史哲互通互现的新书学。关于书法创作方面,马一浮先生认为一切书法技法都是见闻、知识、才能的经验学问,能够通过书法临摹与创作经自家心性体验而有所感、有所悟才是书法实践的最终极目标。书法实践的目的与读书趋同,可以达到变化气质和复性立人的目的,这是马一浮的书法哲学实践的内核,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

(作者: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讲师,邮编430205)

作者通讯:

刘超,哲学博士,湖北美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书法文化。

猜你喜欢

马一浮六艺哲学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经典体系的重建*
菱的哲学
长沙市六艺天骄星城园学生作品展示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一浮不回熊十力的信
马一浮不回信
马一浮“新《六艺》论”论稿
独白与多元——马一浮国学观检讨
马一浮的“六艺之教”在文献学上的意义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