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舞蹈模块融入传习课的教学探究

2023-05-30杨晋越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1期

杨晋越

[摘 要]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舞蹈教育在文化传承与教育中也愈加重要,相关课程的开设与民族文化的弘扬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普通高中舞蹈模块中的民间舞传习课作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教学手段,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为主旨,以发展美育为目标,为传承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传统舞蹈文化开拓了一片天地。文章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出发,对舞蹈传习课的开设进行探讨,并以广西瑶族祭祀性舞蹈融入普通高中舞蹈模块传习课为例,分析其现状与困境,探索适合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传习课;舞蹈模块;瑶族祭祀性舞蹈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3-0013-03

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当前普通高中的美育平台主要以音乐课、美术课为主,舞蹈则作为音乐大类的其中一个模块来进行教学。舞蹈传习课的开设不仅丰富了普通高中舞蹈模块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完善了普通高中音乐学科教学体系,而且拓宽了教学的空间,使得教学是有多种可能性,彰显了素质教育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知识的更新换代,传习课逐渐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它不再是一味输出的单一教学形式,而是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模式。这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是有利的。

一、传习课开设现状

普通高中舞蹈传习课的开设不仅是学习民族舞蹈的动作,而且在于能够对民族舞蹈文化进行承袭,把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新文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的消亡速度比人们想象的要快,一些传统艺术门类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况,久而久之,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可能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人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逐步增强,传习所、传习馆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各类院校也在积极对传统原生态的民间舞进行采风调研、编创排演,这给普通高中舞蹈传习课的开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普及民族传统文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考范本。普通高中舞蹈模块课程的开设不如专业舞蹈院校那么系统化,舞蹈传习课的开设可以算是对普通高中舞蹈教学体系的一个补充。一般教师都会教授规范的“学院派”民间舞,而舞蹈传习课与民间文化、地域风情、地理环境丝丝相扣,让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体验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传习课的困境

舞蹈传习课的开设在大小城市之间各有差异。舞蹈传习课在一些一线城市的开设相对健全,如北京舞蹈学院的民间舞表教专业就开设有“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这门课,如汉族舞、藏族舞、朝鲜族舞等主要课程,都会请相关专家来教授,教学时间为一个学期,而许多小民族舞蹈的教学时间虽不足一个学期,但也算让学生有所接触。但是小城市舞蹈传习课的开设就显得不尽如人意。个别学校虽开设有相关课程,但多处在尝试阶段,对教材知识的归纳与总结不够全面,舞蹈动作单一或程式化,组合的编排仍停留在剧目改编层面上,并非具有古朴民风的原生态传统民间舞。部分中小学学校虽聘请专家来上传统的民族舞蹈传习课,实施“非遗舞蹈进校园”项目,但大多是为了完成学校和教师的某一课题,没有形成长期的规范课程,缺乏延续性。而且,部分学校的传习课舞蹈种类不够多元化,主要注重所在地区几个比较突出的原生态民族舞蹈,而对于其他地区的民族舞蹈鲜有接触,这是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地理因素的阻隔。

纵观整个大环境,舞蹈传习课的开设主要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课题研究所需。广西瑶族祭祀性舞蹈是一种礼仪性舞蹈,具有寄托情感、缅怀故人的独特社会功能,但该舞种并未纳入普通高中舞蹈模块教材中,模块课程内容也没有专业院校要求的那么高,并未形成特色校本课程,可能只是短期内为了课题研究而布置的一项任务。第二,学生对于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觉悟程度。部分学生因受西方流行文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影响,认为舞蹈传习课可有可无,觉得传统原生态的东西过于陈旧、老土;部分学生甚至没有见过广西瑶族祭祀性舞蹈,只有少数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传承的重要性,这无形中加大了开设广西瑶族祭祀性舞蹈传习课的难度。第三,民族舞蹈艺术氛围。虽然支持学生参加文艺活动,但趋向于流行艺术和西洋艺术,关于本民族艺术的表演不多,甚至出现冷场、提前离场的现象。第四,文化课学习压力。在普通高中的课程里,学生不仅要学习舞蹈,而且要承受较大的文化课学习压力,若是开设民间艺人传习课,恐怕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习压力过大。第五,资金来源。资金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邀请民间艺人授课或开设舞蹈论坛讲座都需要资金的扶持。聘请民间艺人需要资金,课程建设需要资金,购买课堂服装道具也需要资金,如果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课程就难以顺利开设。第六,民间艺人的时间以及传授的民族文化。民间艺人不是单纯待在传习所里研究民族舞蹈文化的,他们有其他的工作,邀请民间艺人来授课也需要考虑他们是否有空余时间,或者他们传授的民族文化是否是学校所需要的。

三、关于传习课的设想

(一)开设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特色课程

开设特色课程是让广西瑶族祭祀性舞蹈走进普通高中舞蹈模块课程的关键步骤。特色课程与传统课程不同,传统课程是按照教材里的内容学习民族舞蹈,学习内容仅是代表性的舞蹈律动、基本步伐等,侧重点是动作的规范性和特点。这种训练方式容易形成本本主義,对教材以外的知识关注不够。特色课程更多的是注重人文环境的熏陶,让学生体验某一技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比如金秀瑶族的黄泥长鼓舞,它是在“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中所表演的原始祭祀性舞蹈,为了使鼓的音色洪亮,就在母鼓的鼓面抹上黄泥调节鼓音,鼓声阵阵,传至千里,此舞因此而得名。舞蹈时四个公鼓围绕母鼓边击鼓边跳舞,周围还有师公、歌师、歌妹进行伴唱,在母鼓的带领下从傍晚一直跳到第二天天亮,围观群众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加入歌舞行列,场面十分热闹。整个舞蹈过程展现了瑶族人民对先祖“盘王”的崇敬和悼念,通过敲击长鼓边歌边舞与神灵进行“对话”,仪式感和艺术感并存,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若是能把该舞蹈引入课堂中,配以音乐和道具,进行艺术化的修饰,在浓郁的民俗文化熏陶下,学生不仅能学到舞蹈动作,而且能体会到民族舞蹈的内涵,了解该民族的分布和历史文化,明白每个舞蹈动作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历史意义,最重要的是还能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建立传习工作室与非遗实践基地

传习工作室和非遗实践基地是普通高中舞蹈模块课程的深入探究平台。传习工作室的民族文化保护模式在云南地区普遍存在,它以一种教育的形式来完成文化传承的使命。传习工作室能够吸纳各民族中有威望的民间艺人,同时招揽不同层次热爱民族艺术的艺术家一起研习少数民族舞蹈等艺术形式,使民族艺术薪火相传。传习工作室体现的是艺术爱好者的生活愿望和内心追求,在学校建立传习工作室,优点首先是它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教师与学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有效地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接纳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文化的认同感;其次是它能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文化知识和第一手的学习资源,有更多机会与民间艺人面对面地交流,这是通过多媒体设备学习所不能企及的;最后是它能使民间舞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传习工作室是灵活的、多功能的,它的教学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纳程度而定,以传授技艺为主要目的,而非生硬地学习肢体动作。通过传习工作室的学习活动,学生能相对自由且全面地获得舞蹈技艺的提升,并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是校内课程所不能企及的。

2019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在南宁市教育局的号召下成立了特色艺教工作室,主要是针对广西少数民族舞蹈进行研究。工作室成立至今,已编创了《三月木棉红绯绯》《琴声悠悠映我心》等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剧目。非遗实践基地是还原少数民族精髓文化的基地,其中包含各种体验室,有民族乐器、舞蹈、服饰、绘画、手工纺织等传统项目。非遗实践基地走进校园是一项有益的活动,学生可亲身体验民俗歌舞,了解手工技艺、纺织技艺等,不仅动手能力有了提升,而且也知晓了相关文化的由来、变迁的历史背景。

(三)建设校外研学基地

校外研学基地是普通高中舞蹈模块教学的活动平台之一。校外研学对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有较大影响,比如举办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瑶族祭祀性舞蹈就是其中一项内容。夏令营或冬令营是开放式的,学生在活动中能潜移默化地学习舞蹈文化,不需要正式的课堂,不需要死板的教材,只有相互交流和欣赏。学生在活动和玩乐中接受了民族文化的洗礼,产生了民族认同感,有了对民族文化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会传播民族舞蹈文化。

(四)推广民族舞蹈文化

文化与人并存共荣,文化的发展能造就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广民族舞蹈文化有以下几个方式:第一,采风研学活动汇报演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瑶乡开展采风研学活动,在采风研学活动结束时进行汇报演出,把参加采风研学活动时学到的内容呈现到舞台上,宣扬民族文化。第二,编创瑶族祭祀性舞蹈健身操。如今广场舞盛行,趁此机会,可把瑶族祭祀性舞蹈融入广场舞当中,编创瑶族祭祀性舞蹈健身操,让大家既能強身健体,又能了解瑶族文化。第三, 趣办学术讲座。学术讲座是校园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道风景线,请专家和名师来进行学术讲座,分享研究成果和见解,对高中生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对活跃学术气氛、完善知识结构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今学术讲座与时代相结合,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促使人们关注东南亚舞蹈;瑶族祭祀性舞蹈文化的发扬光大,能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瑶族祭祀性舞蹈知识讲座可每个学年举办一次,长期的学术熏陶,能让学生不断地深入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广西瑶族祭祀性舞蹈历史悠久,是多元文化融于一身的古老的舞蹈形式。它不仅在传统祭祀仪式“还盘王愿”中盛行,在婚礼、丧礼、成人礼、民俗节日中也均有展现。作为祭祀神灵、缅怀先祖的礼仪性舞蹈,广西瑶族祭祀性舞蹈不是单纯地反映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念,而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映像,体现出了瑶族人民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多元化态势发展的广西瑶族祭祀性舞蹈所产生的巨大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无论是对普通高中舞蹈模块课程的完善,还是对广西瑶族祭祀性舞蹈的发展走向,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将广西瑶族祭祀性舞蹈融入普通高中舞蹈模块教学,是我国艺术教育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不仅完善了舞蹈教材内容,而且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有积极影响。

对广西瑶族祭祀性舞蹈而言,民族民间舞蹈是从民间来再到民间去的,广西瑶族祭祀性舞蹈经过艺术工作者的加工修饰,被瑶族人民认可后又融入日常的舞蹈活动当中,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经过了艺术加工、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为广西瑶族祭祀性舞蹈文化的向外输出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广西瑶族祭祀性舞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舞蹈,主体功能也从娱神向娱人转变。对传承与保护而言,广西瑶族祭祀性舞蹈在融入教学后,被学生群体所认知和演绎,并将动作形态和舞蹈意识传达给人们,在传播瑶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拓宽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道路,使广西瑶族祭祀性舞蹈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生生不息。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广西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  《民族舞蹈研究文集》编委会.民族舞蹈研究文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  黄小明.广西特有民族民间舞蹈:原生元素教学组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农春雀.瑶族祭祀性舞蹈教学[J].大舞台,2012(6):210-211.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