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背景下幼儿运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3-05-30陈琪恋周照杰曹秋月张象

当代体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友好城市儿童运动

陈琪恋 周照杰 曹秋月 张象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象征着儿童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目标之一。虽然近几年全球范围内儿童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儿童肥胖和体质下降问题仍然是我国教育和体育两大行政部门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本研究主要选择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幼儿运动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1.国家政策影响;2.体育环境影响;3.社区家庭教育;4.早期运动干预。并结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背景,提出政策、环境、教育理念与运动习惯四个方面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幼儿体质健康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近年来,全球多个国家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的道路上,从自身国情出发,充分发挥各自特色,联合国已经通过了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儿童友好城市认证。与此同时,在2021年9月,我国国家发改委联合22个相关部门所发布的《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通过这一举措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大众内心。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应该将关注点聚焦于儿童本身,幼儿作为儿童初期,其运动能力的良性发展势必会为其将来的茁壮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学者针对青少年运动能力方面的研究居多,而针对学龄前儿童,也就是幼儿的运动能力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在发展儿童体育的过程中,提出科学有效的战略目标,就是要落实国家战略,满足时代要求,也是促进中国乃至世界儿童健康成长的紧迫任务。因此,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探寻幼儿运动能力的提升策略,不仅可以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起到正向促进作用,更能为幼儿的体质健康发展提供路径的指引。

1 幼儿运动能力影响因素

1.1 国家政策影响

在影响幼儿运动能力的许多方面中,国家政策往往起着引领作用,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政策才能有效地促使幼儿运动能力的提升。目前,在我国来说成都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在2022年1月,成都市政府颁发《成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对成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起着重要意义,也对幼儿运动能力提升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五年行动计划》中,成都未来城市建设从社会政策、公共服务、保障权利、成长空间、发展环境五个方面进行规划。首先,政策明确提出将儿童友好融入城市发展,响应儿童身心发展,满足儿童服务和活动需求,为成都市儿童体质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其次,在成长空间中提到,将重点改善社区儿童专项服务,鼓励社区打造儿童“游乐区”,合理增加安全的室内外游乐设施。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政策指引和相关文件的出台无疑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一个国家的儿童的基本权利发展往往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其中幼儿运动能力的提升更是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2 体育环境影响

体育环境指的是以人类體育活动为中心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的活动空间领域和体育活动相关的事物情况,包含硬件体育环境和软件体育环境。其中,硬件环境包括园林、场所、设施、设备和自然等,软件环境的创建涉及提高体育思想认识,提高适应体育环境的质量,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开展体育活动的能力等。提高儿童的运动能力,需要营造适合儿童运动的环境,在适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背景下,应该多站在儿童的角度,创造适合儿童运动能力发展的条件,成都要想建设适合儿童生长的城市,就应该建设一个适合儿童生长的城市,根据2021年成都市体育局工作总结,成都新建了70个“公共运动角”,在天府绿道新建健身空间203个,在天府绿道植入了近1500个体育设施。为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丰富的空间,鼓励儿童体育在社会上发展。距今为止成都已建成各类体育场地共计5.5万余个,总面积达4841万平方米。整个成都市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费用服务市民健身超500万人次。在2021年9月成都市发布的《成都世界赛事名称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健身朝气蓬勃之都。建设全域运动空间体系,利用城市各种空间打造运动场所,例如天府绿道、公共体育场所等,都是全域空间重要组成部分,达到市民能够在家门口锻炼,这也为幼儿参与运动和运动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3 社区家庭教育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推行以“一米高度看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构成,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区是连接家庭和城市之间的媒介,社区体育文化影响每个家庭的体育文化,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程度也是影响幼儿运动能力的因素之一。发挥好社区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作用非常重要,凸显社区为依托,打造适合幼儿体育文化的发展之地,打造幼儿运动公园,完善幼儿运动硬件环境;推动各种家庭体育文化活动建设,定期举行社区幼儿游戏活动,丰富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为幼儿锻炼提供优质的服务配套设施。家庭观念指的是个体对家庭所持有的一种主观意志,影响着个人经营家庭生活与处理家庭事务的最终结果,幼儿参与体育锻炼也受家长和家庭观念的影响。家庭体育氛围对儿童体育活动参与度的影响较大,父母是否参与体育活动、父母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两者都决定了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度。父母越支持,学龄前儿童体育参与的程度越高,相反父母越反对,学龄前儿童体育参与程度越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中,要求落到每家每户,每个家庭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态度,保持体育锻炼的行为,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家长以身作则积极响应国家政府政策,打造家庭体育文化,给幼儿灌输正向的体育锻炼思想,促使幼儿主动地参与锻炼,从而提升幼儿运动能力。因此,家庭观念也是影响幼儿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1.4 早期运动干预

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数据统计显示:全球范围内超重或肥胖婴幼儿(0~5岁)大多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其增幅高于发达国家30%以上。长期发展下去,2025年超重婴幼儿人数将达到七千万。若不对儿童肥胖问题进行及时干预,那么肥胖问题将会困扰其健康成长,这可能会导致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时期的肥胖,更不利于其运动能力的发展。在运动干预对4-6岁在园儿童体质健康水平的评估研究中,最能表明柔韧度的坐位体前屈、代表协调性的双脚连续跳、代表灵敏速度的10米折返跑和平衡性的走平衡木均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此阶段的幼儿,运动干预对其柔韧度、协调性、反应度、平衡性方面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根据5-6岁儿童身心发育特点、动作发展规律再结合现目前功能性训练涵盖的“多维度多关节”“人体运动链”和“人体核心区”理念,提出有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更能显著提高儿童粗大动作能力。因此,结合幼儿年龄阶段特征设计与之身体相符合的训练计划,加强其早期的运动干预,对于其体质健康的提升有显著的效果。健康的体质是提升运动能力的前提,所以早期运动干预能够为对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2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背景下幼儿运动能力提升策略

2.1 落实政策指导,优化资源配置

严格履行政府的基本职责。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土地经济利用,开发区域内未利用土地或未利用住房资源,制定现有土地或未利用住房资源利用发展规划,统筹安排,逐一激活、合理利用。提升幼儿运动能力的方式之一就是采用游戏的方式,在安全的社区进行游戏不仅能够使家长放心,也能促使幼儿参与动机的提升,在参与游戏的同时提升了运动能力。最后,在发展环境中提出加强儿童文体服务普惠供给,推动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对儿童采取低收费或者免费开放,鼓励营利性文化体育场所向儿童提供免费的开放日,对有需要进行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的儿童在运动场所方面提供的有力的支持,减少了儿童对没有篮球场、足球场从而降低运动的需求,这也从侧面推动了幼儿运动能力的提升。从另一个层面而言,政府在推动幼儿运动能力来说起到总领作用,由政府牵头,在各个层面发展,实现全方面、全方位、全覆盖,为幼儿运动能力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关注儿童身体健康,提升儿童运动能力,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只有不断落地落实儿童发展政策才能更好地推动幼儿运动能力的提升。

2.2 完善基础设施,创造优质环境

研究表明,体育环境与4-6岁幼儿运动能力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相关值为0.376,P>0.05,说明良好的体育环境能够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其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体育场所和体育活动的便利性和体育活动的组织性两个维度,其中被测体育环境各项之间最明显的相关性是场馆设施设备的种类、数量和体育活动的引导。因此,体育设施环境越好,对幼儿运动能力的提升越有利。但是体育活动场所与设施、体育活动组织不是依靠少数人的努力就能改善的,这需要政府部门提供支持,结合现有资源,不断完善社区、公园等娱乐地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各个方面的力量,领导创建体育活动组织的同时,倡导人们共同创造优质的体育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优质的运动场所。同时,软件环境也是影响幼儿运动能力的影响因素,软件环境就可以大致归于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从侧面影响幼儿体育活动的参与度,组织不恰当也直接影响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所以创设适合幼儿的体育环境,不仅要从硬件环境入手,而且要有达标的软件环境。创新幼儿运动方式,利用体育环境,让幼儿有足夠的时间锻炼,从而提升运动能力。

2.3 推广运动课程,转换教育理念

体适能是指个体在除开胜任繁琐的日常工作外,还有额外精力享受娱乐以及应付突发性事件所带来的身体适应能力。与未接受体适能课程的幼儿比较,发现接受体适能课程的幼儿的运动能力整体强于没有接妥体适能课程的幼儿,证明体适能课程训练是有效的,体适能课程的设置是针对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规律制定的,符合幼儿的生长规律,对幼儿的运动能力的发展有着科学意义。根据体育活动实施场地、天气气候特征、儿童生理发展特点等,合理安排体育活动的时间。首先,学校加强体适能课程研发,主动引入适合幼儿的体适能课程,可聘请校外专业体适能教练进入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将学校教师推荐到培训机构参与学习,提升学校教师相关专业知识与能力。其次,在研发体适能课程时,应以学生为中心,关系幼儿兴趣与爱好,研发以游戏为主的体适能课程,增强幼儿的兴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最后,加强家、校、社三方面的联系,促使幼儿在家庭、学校、社区都能参加锻炼,保证运动时间。

2.4 发展基本技能,养成运动习惯

“运动技能发展高峰理论”认为,1~7岁年龄段为幼儿基本运动技能形成阶段,7~12岁为幼儿基本运动技能的运用阶段,儿童只有在此过程中熟练掌控基本运动技能,才能够保证后期在学校生活以及终身体育活动过程中,从而有条不紊的适应各类运动项目与运动环境,提升运动自信,增强体育锻炼参与意愿。而面对处于基本运动技能形成阶段的儿童,要多注重各项基本技能的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幼儿阶段是终身体育养成的关键时期,习得各项运动基本技能以及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其日后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日后的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当前,体育活动教育和学龄前教育都需要重新认识儿童运动技能学习的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符合儿童的运动项目,认清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终生参与体育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关系。在往后的运动技能发展阶段,将儿童运动技能学习的起始点向前提到学龄前发展阶段,合理制定各阶段的体育活动的目标。为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也为青少年健康促进政策和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为幼儿发展提供了机遇,通过落实政策指导、创造优质环境、转换教育理念以及养成运动习惯等方面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提升,幼儿运动能力的提升为其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这也从结果直观地反应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良好效果。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不仅仅要关注基础设施以及社会软环境的建设,更应该从儿童本身出发,将关注点聚焦在幼儿发展上,通过幼儿的良好发展,从而激励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本文系成都大学2022年度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研究院课题,课题编号:2022ETYHCSJS12。

课题负责人:张象(1978.6-),男,汉族,四川射洪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友好城市儿童运动
战后国际友好城市的发端与发展(1945—1969):基于法国视角的研究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不正经运动范
2012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主题:“幸福城市,绿色生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