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考

2023-05-30徐芦荻

当代体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育运动体育课

徐芦荻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联合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份纲领性文件,将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明确提出了要把健康教育作为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为具体和详细的指引,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学校体育工作。以上两个文件,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水平呈继续下降趋势的当前,意义重大,对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的学校体育工作,意义重大,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和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1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国家政策性文件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要求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从教学改革、办学条件、评价机制、组织保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的主要目标。对于学校体育工作,尤其是高校体育工作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时间紧,任务重,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开始着手逐步落实,就有可能无法达到国家政策的相关要求。

2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

2013年2月25日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指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扭转学生体质与健康持续下滑的状况,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2014年公布的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状况公报显示,我国的大学生群体身体素质状况与2010年相比,仍呈继续下滑的趋势。整体看,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堪忧,扭转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下滑的趋势,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对此,我们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几条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

2.1 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参与意识不强,锻炼习惯不佳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两份重要的政策性文件中,均对青少年学生体育运动时间有详细要求,要求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从目前来看,多数学生尚不能达到这个标准,从我校目前的情况看,除平均每周一次,每次6分钟以内的晨跑锻炼外,并未对学生的体育课外活动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硬性约束,即使是平均每周仅一次的晨跑锻炼,也有不少学生一个学期下来参与次数为零。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级中等教育阶段中,体育教育的硬伤仍然是存在的,表现为重知识教育,轻体育教育的特点,体育课教育教学被简化,体育课教学时间被挤占,国家虽然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在一系列的升学考试过程中进行体育考试加试,但效果有待观察,是否出现专门的为加试而应试性的教学、突击性的强化,体育技能发展不够,体育兴趣培养不足,终身体育习惯无法养成的现象,仍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和综合评估。当下的情况是,在经历了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长达12年的体育教育教学后,大多数学生仍未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除了被动要求而参与每周必上的两节体育课教学外,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运动技术水平不高,甚至在大学阶段,出现了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笔者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时,经常听到有学生说,目前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如立定跳远、1000米等,要比中学阶段最好成绩差,也有大学三、四年级的同学说,在结束了大学前两年的体育课程学习后,就很少再参加体育运动,这种现象是令人担忧的。

2.2 “信息化”时代成为学生不良生活方式的诱因

目前,我國已经处于“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令一方面,也对传统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冲击。在“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前,青年学生最常见的休闲娱乐活动之一,就是邀约三五好友,一起参与各类体育运动,笔者是90年代末进入体育学院读书的,在读书期间的周末,也时常去周边的高校寻朋访友,当时各个高校的体育场地在周末时间人是很多的,在一些高校内,体育教师甚至搞起了交谊舞的培训,报名者相当踊跃,体育在这里体现得不仅是健身功能,还体现了社交功能,满足了青年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脑和电子游戏的普及,青年学生的社交模式和休闲娱乐活动模式有所改变,他们越来越多的将时间花费在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与他人进行社交和游戏的活动中去,甚至沉迷于信息洪流所构成的庞大的碎片化信息和网络游戏带来的快感中,网络游戏的开发者们,在设计开发一款游戏时,会深入研究人性的特点,尽可能的贴合游戏参与者的兴趣,其目的就是使人沉迷于游戏而流连忘返。因此,这些活动占用了他们大多的时间,除了把他们绑定在电脑桌前,无法参与体育运动外,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活作息时间、饮食时间的紊乱,造成了身体素质水平和健康状况的下降,严重影响了包括体育课在内的课业任务的完成。笔者曾长期在学生工作部门任职,任职期间,每年都有一定比率的同学为沉迷网络而造成了多门功课不及格和重修,有部分同学因此一蹶不振,出现中途退学和毕业时因为学分不够无法拿到毕业证书的现象。体育运动如何能满足青年人的需要,吸引青年人的参与,让青年人在锻炼身体、在挥洒汗水的同时,不仅体验到身心愉悦,还能体验到归属与爱,体验到成就感、荣誉感,是体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拿出与电脑游戏研发者相同的热情,来对校园体育教育工作进行升级。

2.3 体育课程的开设方式和评价方法有待优化

传统体育课教学,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在具体形式上,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主要有两种类型,以自然班为单位的综合体育教学和以专项为模块的分班教学模式。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对于学生体育运动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对于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和行为表现重视不够,对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运动技能水平差异化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主动锻炼习惯,主动进行运动技術学习的意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了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止于服从教师指令的被动状态。根据李玲英的调查研究,大学生每周两学时的体育课,从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看,有60.3%的学生活动时间在30分钟左右,其中在35分钟左右的占37.6%,按有效密度35%计算,学生每周运动参与的时间不超过40分钟,在对于“身体不好的原因”进行选择时,88%的学生选择了“缺乏体育锻炼”,说明学生普遍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在对于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进行选择时,有64%的学生选择“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就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虽然配合教务部门,完成了学分制改革,实现了以专项为模块的分班教学,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指令性教学方式,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分组分层不够,学生运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度欠缺,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运动强度与国家政策要求有差距,体育课程改革是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4 其他因素

受学生欢迎程度比较高的运动项目场地器材受到限制,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是限制学校体育水平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其他因素。

3 对策与建议

对于提升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水平,提高高等学校体育课内课外活动的学生积极性与参与度,并以此为依托扭转学生体质与健康持续下滑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多研究,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的贾于宁对于对上海市10所参与“大学体育个性化”改革项目的试点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研究显示,各校学生对于本校公共体育改革开展状况的总体满意度、课内满意度、课外满意度的前两名,均为东华大学和上海外经贸大学,前5名中均包括东华大学、上海外经贸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其中东华大学遥遥领先。通过对于全国和上海市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所获得的经验,总结对策与建议如下:

3.1 发挥传统体育课在“三基”培养方面的优势

以体育基础课的形式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水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目前普遍的身体素质、身体健康水平趋势性下降,运动能力不强的现状,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或者第一年,宜采用体育基础课的形式,在体育课程中,设计较高的训练强度和训练密度,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水平,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为主要目标实施统一的课程教学,在课余时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校内体育社团活动,使学生在进入专项选修前打好基础,做好准备,熟悉在学校开展的各类体育运动。

3.2 提升专项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提倡课内分组教学,并逐步发展为课程分层教学。高等学校招生生源来自于全国各地。体育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之间,身体素质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差异是比较大的,来自相同地区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也因人而异,存在差异。在体育专项选修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有部分学生的专项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可以自发的组织和参与对抗水平较高的体育比赛,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却还要从最基础的技术开始学习,需要在基本技术上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因此,在专项选修课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不同,在课内分组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课程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多个层次的班级,在满足水平较差同学基本技能学习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为水平较高的同学创造高质量的活动和竞赛平台,避免了各水平层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干扰,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分层教学,在高校的非体育类公共课教学中并不鲜见,在体育类课程教学中,还比较少,但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是非常有必要的,进行课程分层教学,对体育课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显而易见。

3.3 积极进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建设

实现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建设,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参与和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参与度。体育俱乐部是以增进身体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水平而组织起来和睦的进行持续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也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革——旧贵族的衰落和中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兴起,使得体育参与的意愿和能力都大大增强了,于是体育俱乐部应运而生,成为了人们为了参与体育、锻炼身体、发展社交、融入社会而自发建立起的共同体。学校的体育俱乐部教育受此启发而展开,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相比,体育俱乐部教学更具备了自发、自主、自愿的特征,并强调在体育活动中团结、协作、奉献的人文精神,让青年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在挥的同时,能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体验到归属感、成就感、荣誉感,增强体育运动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上海市10所参与“大学体育个性化”改革项目的试点学校也都在进行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尝试,其中,东华大学的体育课程总体满意度、课内满意度、课外满意度三项指标均排在第一名,显著优于其他学校,东华大学采取课内教学与俱乐部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了31个俱乐部的专项课程,在所有试点学校中开展的俱乐部课程教学数量最多。

体育俱乐部课程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生课内、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藩篱,有利于实现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目标。多样化的项目设置和灵活的组织方式,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让俱乐部中运动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同学,通过传帮带作用,使得体育俱乐部课程能吸纳和组织更多的学生同时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达成国家政策要求的学生每天参与体育锻炼1小时,每周保持三次以上中等强度体育活动的指标。

体育俱乐部课程教学,对于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构成更加多元化。从以往的重视体育技术、技能、体能指标的硬性评价,转为体育技术、技能、体能指标和学生的运动参与、情感反应、发展状况并重的评价方式,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为教师评价和运动训练和竞赛的组织者、参与者共同评价、相互评价,考虑到了俱乐部参与者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发展状况,更为公平合理。

3.4 继续加强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大师生的体育运动场地器材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距离国家对高校体育工作建设的要求,尚有差距,需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投入。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两份重要的政策性文件,既给高等学校的体育工作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也给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契机,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我们必须应难而上,以创新理念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开创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上海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体育运动体育课
体育运动
体育课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