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四大传统竞争哲学观

2023-05-30

新传奇 2023年13期
关键词:兵家不争法家

中国传统竞争哲学,基本上由儒家、法家、道家和兵家这些学派构成,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竞争观,影响着中国人的竞争行为。其中,力量、道义、耐心、策略四个要素至今还在影响中国人的竞争观。

要理解中国人的竞争战略,首先要理解中国人的竞争哲学。中国传统竞争哲学基本上由儒家、法家、道家和兵家这些学派构成,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竞争观,影响着中国人的竞争行为。其中,力量、道义、耐心、策略四个要素至今还在影响中国人的竞争观。

儒家:以道义为核心的竞争哲学

儒家的核心概念是仁,仁就是爱。儒家关于社会竞争观念的基本看法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在儒家看来,从本质上来说,人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良性互动的、相互依存的,而不应该是紧张的、冲突的和对立的。

儒家思想在竞争上的基本价值观就是追求和谐。“保合太和,乃利贞”,这是《易传》的和谐观;“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是《中庸》的和谐观;“德莫大于和”“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这是董仲舒的和谐观。对和谐的追求,可以说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传统。这是中国人竞争观的一个重要特点,竞争本身不是目的,竞争是为了达到和谐合作。

儒家的竞争观其实是以道义为核心的竞争哲学。在儒家看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好的竞争应该是君子之争,也就是应该出于道义的目的,使用道德的手段,并应该受到道德的规范。所以孟子说“仁人无敌于天下”,强调“以德服人”。

儒家竞争观的价值在于,它将人类向善与合作的可能性充分地揭示了出来。《论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竞争中的利他精神和道德自律。《易传》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的是竞争中的宽厚品格。《中庸》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强调的是对于人类和平、和谐及人类的共同命运的执著,代表了一种伟大的王道精神。这都是中国文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不过,对“和谐”与“一体”的过分强调,也使得儒家思想从总体上也出现了贬低冲突与竞争的倾向。

法家:以实力为核心的竞争哲学

与儒家和谐的追求不同,法家认为这个世界本质上就是竞争的世界。争什么?争利益。靠什么来争?靠实力。所以韩非子说这个时代是大争之世。

在法家看来,人类的历史就是竞争的历史,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竞于道德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我们这个社会就是靠实力说话,“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有实力,别人就屈服于你,没有实力,就只能屈服于别人。

与儒家相比,法家的竞争哲学在我们今天看来功利而冷酷,但却很现实。在竞争的环境中,实力比什么都重要。敢战才能言和。竞争以利益为目的,以实力为基础,以斗争求生存,这是法家的清醒与现实之所在,也是法家竞争哲学的意义之所在。

不过,在法家的眼中,这个世界的竞争本质是一种零和博弈,要么胜利为王,要么失败为寇。为了竞争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因此往往就会陷入你死我活的竞争升级,“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国家竞争、企业竞争、人际竞争中,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例子:不断升级的恶性竞争,一步步演化成竞争者的彼此伤害,最终使得竞争的舞台上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所以,我们提倡理性竞争,是为了给自己创造一种更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良好环境,而不是陷入更大的恶性竞争。

道家:以耐心为核心的竞争哲学

如果法家的竞争观关注的是冲突的胜负,那么道家的竞争观所关注的则是长远的发展。

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柔弱胜刚强”。从竞争的角度来说,柔弱之所以胜刚强,就是“柔弱则不争”。

“不争”并不是一味地消极退让,而是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不妄为、不强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争而善胜”的目标,“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也就是说,“不争”实际上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人不与争,则可以养精蓄锐,潜藏待机,一旦时机到来,时至而动,争则必得,争则必胜。老子事实上是在竞争中引入了时间的维度,把竞争看成了一个力量的此消彼长而不是力量的直接对抗的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把握力量转化、力量消长的节点就特别重要。老子說“动尚时”,范蠡说“圣人不巧,时反时守”,一定要待时而动。道家因此发展出了避敌锋芒、韬光养晦、保存实力、后发制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一整套竞争理念。

从竞争战略的角度来说,道家提供的其实是一种大战略的理念,强调的是自制、低调、守柔、待机,而不是一味逞强。道家对中国人竞争理念最大的影响,是不要仅着眼于一时的胜负得失,而要着眼于长远的力量消长。这就需要竞争者有足够的战略耐心,要学会隐忍、克制与耐心地等待。事实上,克制与耐心本身就是好的竞争战略的高贵品质。

兵家:以策略为核心的竞争哲学

兵家所从事的是战争,这是竞争的最高形态。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可以说专门研究在对抗环境中如何取胜的策略,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所以可以将其称之为以策略为核心的竞争哲学。

中国的兵家在竞争哲学上受到道家的影响很大。道家认为最好的竞争是不争,兵家认为最好的胜利是全胜。《六韬》讲:“全胜无斗,大兵无创。”这反映了兵家对于竞争最高境界的理解。所以孙子讲:“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百战百胜不是高手中的高高手。不用打就能赢,这才是高手中的高高手。

“百战百胜”的重心在哪里?在“战”。“战”就是对抗、冲突。不断地通过对抗、冲突的方式来取胜,一定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消耗。所以,战争中经常有这样的例子:赢了眼前,却输掉了长远;赢了局部,却输掉了全局。因此,用对抗的思维去处理事情,即使是赢了,往往也是残局。

所以在兵家看来,最好是不用打就能赢,要打的话,就要用智慧去打。这就是孙子所说的“上兵伐谋”。所以,中国人对竞争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实力的对决,而是智慧的较量。因此就有了兵法的这些原则:五事、七计、全胜、先胜、任势、击虚、诡道、出奇、并力、主动、机变、先知等。这些原则其实就是让人更好地用战略来赢得竞争。

(《北京日报》 宫玉振/文)

猜你喜欢

兵家不争法家
张之洞的“三不争”
艾草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不争的函谷古道
不 争
兵家名言录
《兵家史苑》第一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