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别对待高水平大学向中西部省份异地办学

2023-05-30陈廷柱

教育家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中西部高水平异地

陈廷柱

如果从山东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在山东威海办分校算起,我国高水平大学在异地办学已有近40年的历史。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委婉提出“高等学校可以到外地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积极加入异地办学行列,对于扩大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愈演愈烈的异地办学行为也带来了系列问题,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大多选址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沿海城市创办异地办学机构,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地域差距问题更为突出。所以,在我国高等教育转向内涵发展为主之后,在回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有关提案时,教育部多次申明不支持、不鼓励高校异地校区办学。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强调:“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新申报设置的学校,须不存在跨省异地校区。”自此,有舆论认为,我国高校异地办学政策终于落地,异地办学被按下“暂停键”。

高水平大学在中西部省份异地办学已有较多先例

高水平大学参与异地办学往往遵循市场逻辑,注重当地的资源禀赋与自身的办学收益,异地办学机构因此多为强强联合、双向互补的产物,故尤以深圳、青岛、珠海、苏州等沿海发达城市的异地办学机构居多。我国中西部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尤其是与沿海城市相比,差距更大。我指导的一位博士研究生正在研究高水平大学异地办学,他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显示,自2009年开始,截至2022年12月底,至少有22所高水平大学面向中西部省份跨省设置了43个研究院或校区。从这些异地办学机构设置的年份来看,2009年、2012年各1个;2015—2018年合计设置12个,连续4年均有新设,每年2—4个;2019年为6个;2020年为16个;2021年为5个;2022年新增2个。从这些异地办学机构分布的省份来说,21个设置在中部的河南、山西、安徽、江西4省,22个设置在西部的重庆市、四川省以及广西、宁夏与内蒙古3个自治区。当然,这些在中西部省份设立的异地办学机构,也主要集中在重庆(10个)、合肥(7个)、成都(5个)、郑州(4个)、南昌(2个)、太原(2个)等地。比较而言,高水平大学面向中西部省份设立异地办学机构,起步晚、数量少,且多数为可进可退的研究院。但只要政策允许,高水平大学面向中西部省份异地办学肯定会有较大空间。

综上,“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政策不仅与中西部省份有关,而且对中西部省份也会产生相应的冲击。中国科学院大学计划在甘肃创办兰州学院,并被写入甘肃省人民政府于2021年2月公开发布的《甘肃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问到了此问题,2022年3月16日,甘肃省教育厅回复:“就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分院办学情况,省教育厅分管负责同志和相关业务部门专题赴教育部当面沟通,教育部明确反馈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分院属中国科学院大学异地办校,不支持也不鼓励异地办校区。”

高水平大学面向中西部省份异地办学应另当别论

主张“区别对待高水平大学向中西部省份异地办学”,显然与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够均衡的现状密切相关。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纾解中西部高校的发展困境,我国早在2001年就正式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并连续实施了20余年;2004年启动实施省部共建,重点建设了一批中西部地方高水平大学;2012年启动实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2018年启动实施部省合建,重点支持尚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中西部省份各建设一所高水平大学。通过持续不断的政策、资金与项目支持,中西部高校的办学水平、资源状况以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均有了显著的改善或提升。到目前为止,我国东中西部高校的数量占比与其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基本持平。此外,教育部之所以“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并非全是因为高水平大学在决策异地办学事项时普遍选择“东南飞”,确实要考虑异地办学带来的诸多问题,如异地校区办学成本较高、缺乏较为稳定的师资队伍与经费来源等。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主张“高水平大学面向中西部省份异地办学”应另当别论?

综合各种角度来看,我国东中西部在优质高等教育与创新资源方面的差距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甚至还有所扩大。据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卢彩晨教授统计,截至2020年4月底,共有5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创建了166个异地办学机构,东部省份共有145个,占总数的87.35%,而中西部共有17个。这其中,还有不少是中西部省份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贡献给东部地区的。从高水平大学异地办学的角度讲,中西部省份可以说是入不敷出。如果把人才流失、地方教育经费投入状况等因素也考虑进来,我们不能对中西部的高等教育过于乐观。至于异地办学存在的实际困难,也不是绝对的,更不是弊大于利。况且,也有很多异地办学的成功案例。而且,异地办学也有多种选择,并非只是以容纳更多扩招生源的新校区或研究生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国中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要赶上去,或者说不至于被东部地区甩得更远,要坚持走教育、科技与人才协同并重之路。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我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难点在中西部地区,我们需要站在国家大局与大业的高度看待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与路径问题。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学校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西安交通大学参观了交大西迁博物馆,充分肯定了交大西迁之于西部大开发和西部高等教育崛起的重大意义,勉励师生要一代代传承“西迁精神”。可以说,即便是在今天,解决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是需要有外部支持。正常情况下,高水平大学选擇异地办学,当然会考虑当地特有的办学资源。只要办在异地,必然要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如果能够结合中西部地区特有的物产或文化资源等,就像上海交通大学在包头市和银川市设置包头材料研究院和银川材料产业研究院,或者像中国农业大学携手呼和浩特市共建内蒙古现代农牧业研究院,有目标与特色地创办包括研究生院在内的异地办学机构,多方都有好处,是否需要鼓励甚至是激励呢?

高水平大学面向中西部省份异地办学须有必要支持

2018年,我们做过“部属高校从地方获得的经费支持差异研究”,发现位于东中西部的部属高校从地方获得经费的经费支持差别很大。东部有5所“985工程”高校,每年从地方获得的经费均在1亿元以上,有的高校部分年份经费可达10亿元以上。处在中部的5所“985工程”高校,只有少数年份能够从地方获得1到3亿元的经费支持。处在西部的5所“985工程”高校,获得5000万元以上的年度经费支持都不容易。可见,高水平大学面向中西部省份异地办学,很难从当地获得比较满意的经费支持。异地办学需要较多投入,即便是东部沿海城市,如果不能提供可观的土地、经费等支持,高水平大学也未必前去创办异地办学机构。高水平大学面向中西部地区创办研究院或产教协同育人基地等类别的异地办学机构,根据合作双方的投入情况与支撑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国家也须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中西部各省份各有各的困难与短板,高水平大学也同样面临着办学资源与绩效压力。毕竟是在异地办学,办学资金、协调管理、师生态度及地方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毕竟是办在当下,高质量发展成为各高校的首要任务,申请增量招生指标越来越不现实,而竞争国家各种项目资源的收益与成效更加显著;毕竟办起来之后还要考虑如何办好的问题,最终需要多少投入和能够办成什么样子,均不是很好把控的事项。所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各高校不会轻易选择异地办学,尤其是面向中西部省份异地办学。主张支持和鼓励高水平大学面向中西部省份异地办学,与其说是满足相关大学扩充办学空间与资源的需要,不如说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策略选择。除了必要的经费支持之外,还需要给予面向中西部省份异地办学的高水平大学必要的政策支持。

【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实施路径研究”(18JZD049)】

责任编辑:邢晓凤

猜你喜欢

中西部高水平异地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如何开拓异地市场?
河北平原中西部中更新世非海相沉积体系魏县组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