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博古纹装饰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

2023-05-30高敬瑶

今古文创 2023年17期
关键词:艺术风格陶瓷

高敬瑶

【摘要】 博古纹最初来源于青铜器语汇,后来作为一种装饰图案应用于各种工艺品当中,其独特的写实风格发展到明清时期成为陶瓷界的一枚新星,明朝时期瓷绘博古纹凭着突出的中国风格名扬海外,清朝时期博古纹表露的吉祥意味也颇受人们喜爱。本文通過对明清时期博古纹兴起的历史背景、构成要素等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博古纹的特征,回顾博古纹发展的脉络,揭示了其随着时代发展而呈现出的艺术风格的变迁。

【关键词】 博古纹;陶瓷;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7-009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7.030

“博古”一词最初起源于北宋的《宣和博古图》。《中国古陶瓷图典》中对博古纹是这样说明的:“博古纹,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之一,由《宣和博古图》一书而得名……后来,‘博古的含义被加以延伸,凡鼎、尊、彝、瓷瓶、玉件、书画、盆景等被用作装饰题材时,均称博古,在各种工艺品上常用这种题材作为装饰,寓意清雅高洁。” 博古纹最初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广泛应用于各种工艺品上,其题材包含青铜器皿和文房古玩。“博古纹”即有通今博古、清雅高洁之意,其秀美淡雅的气质被文人所喜爱。后由宋开始,受仿古风气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以古玩为装饰题材的博古纹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开来。

博古纹饰从图案装饰角度解释,其实是把现实生活器物通过白描的表达方式真实描绘出来,并且这种装饰图案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据现有资料来看,博古纹在宋代被广泛应用于书画、家具、玉器、建筑等艺术领域,到了明清时期,在陶瓷上应用为最多,开始于明代末年嘉靖时期。一件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必然和当时的时代精神与周围的风俗息息相关。同样,博古纹的发展与变化,与大众的审美风向、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工艺技术的提升和西方文化的流入等因素也必然密切相关联。

一、传统博古纹装饰的文化内涵

(一)康熙时期对古雅文化的追求

与其他纹样相比,博古纹的特征就是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它是由博古收藏风与金石学兴起而产生的。随着文人风气的影响逐渐扩大,这种在文人画中常见的博古图开始出现在瓷画当中。早在明代中叶,官窑上的瓷器图案主要表现的是宫廷题材,而少见以民间题材为主。当时的民窑在生产和技术方面都十分落后,主要供应的瓷器也只是满足平民老百姓的生活用具需求。随着政府对民窑的管制放宽,民窑的发展道路也走向繁荣,为了满足了文人阶层的需要博古纹才由此出现。到了清康熙时期,博古纹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与文人倡导的“玩古”风尚和统治者对文人文化的推崇密切相关。

清初康熙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取得文人阶层的拥护爱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让汉族人士当朝为官,参与国政要事;扩招科举名额,广招人才;弘扬儒学,提倡“尊孔崇儒”;兴办学堂,加强对基层平民的文化教育。而康熙帝本人的汉文化素质非常高,也具有浓厚的文人情怀,他虽为满族,但对汉族文化却十分重视。因此,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在宫廷艺术中也充满了浓厚的文人典雅气息。“一代文风的形成,既离不开文学内部发展的自身惯性,也有外部的因缘际会。这外部条件中,帝王,特别是颇有作为的帝王,对当世文风的导引作用尤其明显。” 在此背景下,具有清雅气质、符合社会风尚的博古纹成了宫廷绘画题材之一,常见出现在岁朝清供图和青花瓷中。康熙帝对文人文化的推崇也使得民间形成文风盛行的现象,由于民间文人风尚蓬勃发展、文士阶层人口急剧增长,博古纹瓷画的需求量也由此增加,而制瓷业的再次兴起直接推动了博古纹的发展。

(二)逐渐走向世俗化的博古纹寓意

中国传统纹样不仅追求图案的形式美感,纹样还需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吉祥寓意能与之相契合。在古人对图案的艺术化处理中,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风向、风俗习惯等。

在吉祥纹样中,每个特定的图案都对应着一种含义。例如极具宗教色彩的敦煌藻井纹和为皇室代言的凤纹、龙纹,还有一些由民间故事、民俗传统演变而来的吉祥纹样,它们寓意着祝福、辟邪、消灾、警示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康熙时期,博古纹瓷画不仅是文人追求的纯粹体现,而且还包含了大量的民俗内容,特别是其浓郁的吉祥寓意,表现出了清代文人文化的世俗化。当博古纹饰开始走向普通阶层被平民所需要,它已经不再只是士人阶层或者是喜好附庸风雅的文人们的趣味爱好,而是逐渐成了被社会所需要的审美题材。康熙瓷画中的博古纹图案具有丰富的吉祥寓意,瓶、鼎、香炉等与民间吉祥题材相关的博古器物在图案组合时也常常被使用。与博古纹组合搭配的则有如意、磬、琴、扇、盘等吉祥古物以及江涯海水纹、云纹、仙鹤等清朝常用吉祥元素。

二、传统博古纹装饰的表现形式

(一)博古纹和其他元素组合的表现形式

在经过兴衰发展变化的过程后,清朝时期博古纹的构成表现形式已经逐渐成熟。总的来说,传统瓷绘博古纹的构成表现形式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开光”属于瓷绘装饰的一种,其来源于古代建筑的开窗,亦称“斗窗”“斗框”。瓷器中“开光”是指在器物的主要部分,根据器物的形状或大小勾勒出形态各异的边框,边框的构成有很多种,常见以几何形、扇形、果形、花瓣形等。最后在“开光”内绘以主题纹饰,例如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等;开光外部多见以吉祥纹样搭衬,为了凸显开光内的主题纹饰通常采用织锦地装饰图案,也俗称“地”,常用云锦纹、龟背纹、钩藤锦纹等装饰纹样。开光技法在器物上分割出多个装饰面,使画面主题突出,整体的层次感、故事感强,增添画面的情感和语言。

在康熙时期,常见的瓷绘开光装饰突出了博古纹符号化的时代特征。青花冰梅开光博古纹罐,罐身上为冰梅地三开纹饰,花瓣形开光中装饰的是博古纹和八宝纹图案,画面精美细致,工艺精良,蓝白相间色彩绚丽,展现出富有浓厚的文人意境。博古纹与冰梅地的组合也是康熙时期极具特征的瓷画表现形式。

通景是指在绘画中画面整体呈现为一个连贯的构图,其中可分为“中国画式通景博古”和“散点式通景博古”,通景式构图体现在瓷绘上的特点就是让观赏者在把玩器物的同时可以随着不断延伸的画面环绕欣赏,达到立体的效果。

瓷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在笔墨工方面有许多的共通之处,在绘画艺术中讲究对意境美的塑造和形象的生动刻画,而瓷画艺术中也追求着传统绘画里浑然天成、形神兼具的意蕴。明崇祯时期的中国画式通景博古瓷画,在青花博古纹筒瓶和青花清供图筒瓶中,画面整体清新典雅,布局舒适,图案富有层次,绘画性强并结合白描技法,极具装饰趣味,罐子的地皮景分别采用了雨点状点苔和鳞状点苔,博古器物中的花卉纹样精致,花枝疏朗,整体塑造博雅古典的艺术氛围。

清同治时期的散点式通景博古瓷画较其他时期多一些。例如同治粉彩博古花觚,整体风格繁缛,纹饰紧凑,构图追求盈满,绘画细密工整,其装饰意味更浓重。

(二) 博古纹融入吉祥寓意的表现形式

从博古纹的诞生到发展,都与中国文化的赏古情怀和插花艺术息息相通。然而,随着清朝国力逐渐减弱赏古情怀和插花艺术开始没落。因此在清代中后期,博古纹开始表现出另一种时代特征,即博古纹开始被赋予强烈的吉祥寓意。吉祥纹样自古以来皆有之,发展到了清朝装饰图案的题材也愈加广泛,并出现了一大批吉庆祥瑞的作品,自此博古纹就作为吉祥装饰题材被人们在各种载体上所应用。前述提到,博古纹图案自身就具有丰富的吉祥寓意,比如瓶、鼎、香炉等与民间吉祥题材相关的博古器物。常与博古纹组合搭配的有如意、磬、琴、扇、盘等吉祥古物以及江涯海水纹、云纹、仙鹤等清朝常用吉祥元素。

现代工艺美术师过焕文的缂丝作品《博古纹》绢本挂屏,其摹缂的参考画稿为清朝缂丝《博古图》。在过焕文大师的作品中,有以莲形开光内缂有盖罐、瓶、水盂及壶为主题的,“瓶”谐音同“平”“穗”谐音同“岁”,因此有“岁岁平安”的吉祥寓意;也有以簠、瓶、盒及兰花为主题的,簠是古代一种食器,器中盛满稻米,喻示着生活富足,瓶与盒的组合则代表着平安和谐的美好祈愿;还有的则是内缂书画、瓶炉及插有牡丹和灵芝的尊,组合在一起寓着意花开富贵、长寿如意。

另外,花卉题材与博古纹也经常组合在一起,受插花风气影响,博古插花图因为其秀美雅致的气质被人们所钟爱。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浅绿色缎绣博古花卉纹袷袍,浅绿缎上绣有博古纹饰,共有八组古瓷插花瓶。中间白地花瓶中绣有牡丹花朵,两肩上花瓶中,各绣葵花和月季花。前襟下左右各绣有青花瓶与蟠螭瓶一件,两瓶中各绣着芙蓉花与罂粟花。袷袍背后的瓶中插有牡丹花,下幅左右瓶中分别插有茶花、海棠花和梅花,并在花瓶间也饰有花卉纹饰和蝴蝶。下摆饰以江涯海水纹并结合各色杂宝,意为“寿山福海”。衣领和袖子搭配为青色并绣有牡丹花朵,意为“玉堂富贵”。此袷袍绣工精致,图案层次分明,画面主次有序,色彩搭配柔和素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三)风格单调而缺少创新的博古纹

清末博古纹在图像组合搭配上,呈现出的样式趋向多元化,随着博古纹世俗化的加深,在组合题材上也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文人相关纹饰题材转向吉祥寓意题材。但是在圖案风格上,博古纹的变化相对单调,且在造型上变动较小。就清代瓷绘博古纹而言,在造型上没有突破以往具象的形态,缺乏创新。在风格上呈现有油画风格和古代界画风格两种,但主要还是以写实博古器物为主。

油画是西方绘画的一种门类,油画以写实的手法能把立体事物、现实情景的体积感真实描绘出来,它往往以细腻逼真的效果赢得观赏者的赞叹。“西方艺术早在明末时即已进入我国,但并未引起过多关注,而至清康熙时期,西方艺术对中国影响加深,一批西方传教士画家如郎世宁等甚至进入宫廷中担任画师,西方静物油画亦随之传中国。”康熙时期油画风格博古纹的形成不仅受西方绘画的影响,而且当时青花分水技术的提升也对此付出了不小的贡献。博古纹在瓷器绘画工艺上主要采用勾线和分水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博古器物的造型比较繁复,通常采用严谨的线条来勾勒,物体的层次则用分水技法来处理明暗关系。

清康熙青花博古纹茶壶,腹部绘以由炉、尊、罐、书、册、翎尾、犀角、如意等博古纹,有序铺排,主次分明,造型端正优雅,分水层次明显,设色深郁。在造型的处理上,油画风格的博古纹更加自然写实且刻画细致,这种偏向写实细腻的风格与博古纹题材自身的具象特征相辅相成。

界画通常是指用界尺刻画建筑物等工笔山水画的画种,创作出线条工整、造型写实的绘画作品,这种绘画手法常用于宫廷绘画中。传统界画风格对于画面透视关系的表达与西方素描、油画等艺术创作不同,西方素描、油画用的是焦点透视法而在传统界画风格中常用的则是多点透视法。多点透视法中不追求画面的远近关系、虚实关系和色彩冷暖关系等,重在表达对线的极致追求,着重刻画物体的造型与特征,传统界画风格的艺术作品常常呈现出平面化的效果,因此平面化、规范化就是古代界画风格博古纹的特征。王伟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此种界画韵味极浓的博古纹为同治朝所首创,发展到光绪年间更加完善精美,是别具一格的博古纹。”

清光绪博古浅降彩帽筒,该瓷器出自御窑大师许品衡之手,画面中博古器物造型准确,对细节之处描绘规矩,线条笔直流畅,博古器物身上装饰用平面传统纹样填充,牡丹花凸显主题,设色艳丽、层次分明,物体之间前后遮挡关系准确但是画面略显拥挤、繁满,整体施色淡雅中和了繁复的视觉效果,给人清新愉悦之感。除了在器物中插入花卉之外,还摆放佛手、柿子等具有浓烈吉祥寓意的果蔬丰富画面。古代界画风格的博古纹图案艺术性较强,规矩沉稳又赋予节奏变化,但是此类构图饱满、堆叠重复的视觉效果容易让欣赏的人产生疲惫之感,整体欠缺美感不耐看。

博古纹发展到清末和其他元素组合的样式多种多样,但是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开始减少,其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博古意味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融入吉祥寓意的装饰图案。在图案艺术表现上清代博古纹创作手法趋向统一,博古纹繁复的外观造型在经过艺术加工后还是以具象形态出现,但是博古器物规矩的外观没有进行概括凝练的提取,虽然保留了其本身自然形态的美感,但是整体缺乏创新性。

三、结论

博古纹的出现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因为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在古时被广泛地应用,成了一种艺术表达。在当时,有很多艺术门类对于博古纹的应用都颇为常见,其表现形式从最初在卷轴画和器物纹样中为艺术表现内容之外,还应用于家具雕刻的装饰图案和陶瓷上的绘画与镶嵌纹样。其中,陶瓷博古纹最为突出,应用最为广泛,而陶瓷发展史跌宕起伏的变化对博古纹的发展进程也始终影响着。在经过陶瓷界兴衰发展变化的过程后,清朝时期博古纹的瓷绘构成表现形式已经逐渐成熟,传统博古纹的构成表现形式一般有开光博古、通景博古两种。开光构图是把画面分割出多个装饰面,使主题突出,整体的层次感、连贯性强。而通景构图是指在绘画中画面整体呈现为一个连贯的构图,可分为“中国画式通景博古”和“散点式通景博古”。在同治朝极具界画风格和光绪朝油画风格博古纹的出现之后,也为博古纹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博古纹的风格趋于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263.

[2]唐飞凤,黄建军.康熙与清代文风建构之关系[J].学习与实践,2016,0(3):126-134.

[3]刘文胜.清康熙瓷绘博古纹兴盛原因与内涵探究[J].中国陶瓷,2012,(5):33-35.

[4]王伟.论近代陶瓷中的博古纹[J].景德镇陶瓷, 2007,17(1):32-33.

[5]曲家辉.清代瓷绘博古图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6]宋璇珊.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艺术中的博古纹饰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陶瓷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漂亮的陶瓷彩绘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金意陶陶瓷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