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朝士大夫的书房

2023-05-30

新传奇 2023年18期
关键词:藏书书房苏东坡

宋朝士大夫的书房什么样?以司马光为例,他的读书堂南侧有一座小池塘,池塘里引出两条小溪,从东西两侧绕过。北侧是一座更大的池塘,池塘中央堆起一座人工岛,岛上栽种着竹子,里面藏着一间“钓鱼庵”,读书累了可去岛上钓鱼。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记载,他的好友李公择少年时在庐山五老峰下的白石庵读书,书房名曰“李氏山房”,藏书多达九千余卷。后来,李公择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将这些藏书留在李氏山房,供周边好学者免费阅读,为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做了一件善事。

这个故事反映了宋朝士大夫书斋生活的一角。那么,宋朝士大夫的书房到底什么样?

苏东坡曾拥有三间书房

在苏东坡小时候,其母程氏便在小院南侧盖了一间小屋,取名“南轩”。这就是苏东坡和弟弟苏辙的书房。

多年以后,苏东坡写过一篇《梦南轩》,苏辙写过一篇《南轩记》,都是对这间书房的回忆。从回忆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出南轩的大致模样:屋顶是茅草,墙壁是木板,屋外有几畦菜,窗前种着一片竹子,常常有野鸟飞来,在竹丛中鸣叫。总而言之,这间书房结构简陋,但环境很雅致。

1075年,苏东坡在密州当知州,在后衙西侧的空地上建了一座超然台,在其南侧修了一座花园,并盖了一间书房,取名“西斋”。按照苏东坡诗文里的描写,西斋旁边种了很多石榴树,每年农历五月石榴花开,景色很美。

1079年,苏东坡因为写诗讽刺新法,被押到京城,在御史台蹲了大狱,史称“乌台诗案”。

1080年初春,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由于生活贫困,当地官员出面帮忙,在黄州城东南拨给他几十亩废弃的军营土地。之后,他开荒种田,并将田地命名为“东坡”。

1082年,“东坡”丰收,好友陈季常送来一笔钱,苏东坡便买砖瓦、雇工匠,在田地旁边盖了五间房,正中一间作为书房。这间书房的四面墙壁被苏东坡刷上白灰,并画满雪景,取名“雪堂”。

1084年,苏东坡奉命前往汝州就任,他把雪堂送给了门生——潘大临和潘大观。

宋朝富贵之家的书房有多奢华

北宋后期,有一幅关于书房的名画《人物图》,曾经被宋徽宗收藏,作者失考。画中的书房可谓讲究到了极致:空间很大,正中间有一扇极高的屏风,屏风上画着花鸟。屏风前,主人坐着,手拿一卷书,眼睛看向一个为他烹茶的男仆。男仆身后是一个造型精美的莲花型炭炉,对面是书桌。书桌附近还有一个高高架起的花盆,里面鲜花盛开。通过这幅画,我们能看到宋朝富贵之家的书房有多么奢华。

史料记载,宋朝高薪养廉,很多官员把书房搞得很气派。以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为例,晚年他在洛阳闲居,买了20亩地,盖了一座“独乐园”。中间有一间书房,藏书五千卷,取名“读书堂”。

司马光在《独乐园记》中描述,读书堂南侧有一座小池塘,池塘里引出两条小溪,从东西两侧绕过。读书堂北侧是一座更大的池塘,池塘中央堆起一座人工岛,岛上栽种着竹子,里面藏着一间“钓鱼庵”,读书累了可去岛上钓鱼。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书房也非常气派。1108年,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宋代金石学家)从京城回到老家青州,在青州建造“归来堂”。这是一排十几间的书房,堆满了字画、古书、拓片和青铜器。

北宋灭亡后,李清照计划去江南逃难,将归来堂里的书籍和字画古玩装车运走,整整装了十五车。

1129年,赵明诚病逝,李清照担心东西被抢,将她认为最珍贵的书籍托付给赵明诚的妹夫、时任兵部侍郎李擢代为保护,其中书籍两万卷,拓片两千卷,青铜器装满一船,成套的玉器和金银器可以招待百官。

相比之下,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家境贫寒。直到1190年,60多岁的陆游才在绍兴老家盖了一间书房,取名“老学庵”。这座书房位于镜湖之畔,空间逼仄,用陆游的话说,只能放一张小桌子。

印刷术空前发达,涌现众多藏书大家

宋朝士大夫书房里都有什么?首先肯定有书、笔墨纸砚,其次还有香炉、茶具、花瓶、古玩以及名人字画。插花、挂画、焚香、点茶并称“四雅”,是当时高规格书房里的必备元素。

南宋大藏书家晁公武是苏东坡门生晁补之的侄子。宋高宗在位时,他在四川做官,得到上司馈赠的五十箱藏书,再加上家里的旧藏,共计两万四千五百卷。晁公武将这些书存放在衙门后院的书房里,忙完公务之后整理书目,写了《郡斋读书志》,介绍了将近一千五百种藏书。

到目前为止,《郡斋读书志》是现存于世的最早的私家藏书目录,也是所有藏书家、书目学家和古文献学者都绕不过的一座丰碑。

要论藏书数量,晁公武并非宋朝第一。早在宋哲宗时期,藏书家田镐拥有三万卷书籍,而当时皇家图书馆崇文馆的藏书数量才三万六百多卷,田镐一人的藏书数量已逼近皇家。

为什么宋朝会涌现出这么多藏书大家?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宋朝重视科举,皇帝倡导读书。宋真宗在《劝学》里写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北宋官员许载写道:“只把文章谒帝居,便从平地蹑空虚。分明有个上天路,何事儿孙不读书。”由此可见,在当时,读书就是进身之阶、立身之本。所以,上至朝堂,下至乡村,到处都有读书声,藏书家自然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第二,宋朝印刷术空前发达,出版业空前繁荣。当时,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和地方教育机构州学都在印书,四川、浙江和福建的民间出版商经营着成千上万家书坊,连南宋大儒朱熹也经营着一家刻书的作坊,他编印的书籍供不应求。

苏东坡在《李氏山房藏书记》里说:“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意思是说以前的读書人想买《史记》和《汉书》都买不到,只能借来抄。宋朝书商崛起,诸子百家书籍被竞相出版,易买易得。

南宋时期,闽北建阳有一个麻沙镇(又名“麻阳镇”),是民间出版中心,家家刻书,不仅畅销全国,而且销往朝鲜、日本和越南。

每年春天,麻沙镇会有大规模集会,各家书坊展出新书,各地书贩云集于此,从事雕版印刷的刻字工匠也前来应聘,有点儿像现在的书展。出版业繁荣到这个地步,宋朝人的书房里自然不愁无书。

(《北京青年报》2023.4.27)

猜你喜欢

藏书书房苏东坡
把自己关进书房
童年的小书房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品鉴书房
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学无止境
珍惜每一本藏书
大师们的书房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