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意象之美

2023-05-30于海英

文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青玉案辛弃疾赏析

于海英

内容摘要: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不同时代背景中,均有层出不穷的优秀词作诞生。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哲学,包含着中华儿女丰富而博大的精神情感…——自强不息、诚实质朴、忠心爱国、吃苦耐劳等。稼轩词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该词内容精致、婉转,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抒发内心深沉的情感,使读者阅读过后不自觉的联想和深思。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作是辛弃疾具有丰富意蕴的典型词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从知人论世出发,分析词作内容,最后重点赏析《青玉案·元夕》意象之美,进而探讨辛弃疾作品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意象 赏析

诗词作品不仅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作者情感宣泄的载体。赏析词作的审美意象,了解诗词的从中掌握创作技巧、了解作者内心情感,这既能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又能为诗词赏析起到助力引导作用。本文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为例,着重分析其意象之美,优美而别有意蕴的意象选择,有利于气氛的渲染,使情感的抒发水到渠成,使诗歌产生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意象像晶莹闪烁的珍珠,耀动着自己的清辉光芒,词人以作品做丝线,将颗颗珍珠连缀,使其成为熠熠生辉的艺术精品,对我国文化艺术宝库起到点缀作用。

一.人格魅力崇高的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文坛瑰丽且霸气的一张名片。他少年立宏伟之志,心怀宽广,作为南宋豪放派词人,他所创作的词作品具有情感真挚、文化意蕴浓厚、热情洋溢等特点,至今,他的词作依然魅力四射、影响深远、回味悠长。辛弃疾词荡气回肠,宏伟壮丽,与北宋词坛的豪放派领袖苏轼合称“苏辛”;与千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年轻时先后担任掌书记、转运使、安抚等职,中年时不幸被贬,但对胸怀报国之志的辛弃疾而言,无疑都是闲愁。花甲之年提出的抗金理念以及对抗策略未被重视。辛弃疾结合自身理想以及生活阅历,将字和号分别定为幼安和稼轩,足以见之辛弃疾内心浓郁和壮阔的爱国之情,无奈仕途多舛、壮志未酬,为抒发内心悲愤情绪,唯有借助词作表达内心真实情感,并在词作中寄予对个人发展、朝局稳定、国泰民安寄予厚望,因次,他的作品也紧紧围绕抗金救国、英雄失路的主旋律展开。

金兵入侵的沉重的时代环境、耳濡目染的爱国主义家庭教养、都坚定了辛弃疾幼时树立的实现汉人独立的伟大志向。为此,辛弃疾参与抗金起义,开启了政治生涯。殊不知,这仅是人生的开端,辛弃疾跌宕起伏的仕途之旅也由此开启。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南宋,人民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痛苦挣扎,面对强敌,朝廷内部有两种呼声,主战派和主和派尖锐的矛顿,统治者苟且求和的态度,注定使辛弃疾无法实现保家卫国的夙愿。壮志未酬的实况和窘境,对于其文学创作而言,却成为一大幸事,为其后来的词作品创作提供了条件。加之其沉重多思的个人品性,使他的词中闪现着清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他将自己对社会的清醒认识,对现存秩序的强烈不满,辛弃疾在词作中将民族热情、个人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稼轩词生机洋溢、包罗万象,并且词作领域甚广,如朋友之情、内心独白、政治生活、日常生活、文学哲理、恋人之情、阅读体验、田园风光等。随着写作内容的变化,情感基调以及文学样式不尽相同。由于辛弃疾主观情感丰富、写作理念执着,语言镌峭、熔铸一代人的热情、痛苦与热情,典故的引用将历史、现实、社会和读者在词的内在意蕴得到共鸣,故而,稼轩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尤其《青玉案·元夕》这篇作品,其内在的意象美不言而喻,下文将做具体介绍[1]。

二.《青玉案·元夕》内容

1.创作背景

《青玉案·元夕》创作于南宋淳熙元年。當时,统治阶级不思恢复,偏安江左,委曲求和,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内忧外患,国土沦丧,国势日下、民心涣散的形势,无形更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作为觉醒者的先锋,辛弃疾洞察时势,救国热情高涨,试图探索抵御外敌、强国富民的有效战略。他奋力挣扎,欲补苍穹,然却徒劳无济。

2.词意总结

《青玉案·元夕》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其中,上阕主要描写元宵节灯火绚烂、乐声萦耳、热闹非凡的盛况,下阕描写孤高冷傲、超群脱俗、不与金翠脂粉同流的女性形象。作者构思巧妙,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上阙和下阙形成鲜明对比。

辛弃疾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中获得灵感,顺势写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之后描写热闹街市景象,如车马、乐器、歌舞、社戏等,借此烘托热闹氛围,实则,由衷赞美下阕女性形象。下阕围绕女主人公阐述作者对当时世道的认知,即借助“知人论世”这一方法来表达内心情感,同时,呈现诗词意象美。总体来讲,《青玉案·元夕》词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并且言短意长、写作手法独特,这也是作者词作风格的一贯体现。其中,上阕和下阕的紧密配合,将作者孤高品格巧妙呈现。

3.词作点评

清代彭孙遹和谭献对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作给出的评语为:“秦、周之佳境也”、“起句赋色瑰异,末句和婉自然”;近代梁启超和王国维对《青玉案·元夕》词作同样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辛弃疾作者对兴国富民持满腔热血,并且该词内在意象美只有优秀词作家能创作出。

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意象之美赏析

(一)元夕词

《青玉案·元夕》借助传统节日——元夕节描绘节日庆祝的欢乐景象,其中,元夕节最早兴起于汉代,每逢元夕节,人们会满心欢喜的组织活动、参与活动。据史料、诗词记载,唐、宋时期元夕节庆祝盛况最为壮观。换言之,元夕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词人创作的过程中,内心丰富情感油然而生,故而,创作完成的诗词作品蕴含丰富内涵,能为后代诗词研习者提供思路,将词的意象美全面诠释。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以传统文化为基调,通过介绍元夕节热闹景象——“马车、凤箫、玉壶、鱼龙舞”来吸引读者,引导读者构造想象空间,并抒发内心情感,从而实现借景抒情的创作目的。上阕内容看似平淡,实则为下阕意境阐述起到铺垫作用,这是作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创作意图的具体体现。纵使借助元夕节进行词创作的词人不在少数,但真正彰显意象美的词人数量却寥寥无几。

(二)主旨分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主旨可谓仁者见仁,部分学者认为该词作属于节令之作,个别学者认为该词作表达了爱情,然而,多数学者却持这样的认知,即辛弃疾将自身比喻为女主人公,虽身处闹市,但并未在闹市中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只能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作者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完成《青玉案·元夕》的赏析,这首词意象之美分析的过程,则为中心思想传递的过程[2]。

辛弃疾一心渴望脱离金国统治,但辛弃疾才华施展空间受到了层层限制,并且所提出的救国战略得不到重视。仕途生涯中几经调度,这无疑增加了辛弃疾在内心深处的愤懑。自此,辛弃疾辗转于政治生活和文学创作,他借助文学创作力量来传递政治失意的无奈之情。可见,《青玉案·元夕》不单单是节令之作,除了歌颂元夕节、寻找心上人之外,更多的是宣泄壮志未酬的消极情绪,借助傲慢、独立的女主人公形象来表达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悲愤[3]。诗词创作方面,作者多出运用比兴手法,词上阕描写热闹的元夕节,词下阕描写孤寂的女主人公,前后形成对照,从而突显作者的失落和忧郁。加之,词作品意象呈现效果与时代背景存在紧密联系,《青玉案·元夕》传递意象美的过程中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这也是词作品耐人寻味之处。此外,这首词作品的意象之美,在于它透过现象传递内在感染力,使读者阅读过后产生深刻印象,读者日常生活能够自然引用词句,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词风解析

辛弃疾诗本人虽属于豪放派代表人物,但并不意味着词作品无婉约之美,可谓刚柔并济,比喻、象征、典故等多种修辞手法汇聚,写词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擅长采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其中,《青玉案·元夕》这篇词作既具有壮丽气质,又传递幽思之情,使读者为之动容,下文对《青玉案·元夕》词作品的词风予以解析,以便从多角度了解这首词的意象美。

1.上阕意象美

《青玉案·元夕》上阕意象美体现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灯火辉煌,星光如炬,色彩绚烂,声音,。元夕节之际,人们纷纷加入到景色布置的活动中来,这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词句中直观显现,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来表达内心兴奋状态,如“花千树”、“星如雨”。之后作者再次渲染元夕节的喜庆程度,通过描写“车马、乐器、歌舞”等活动来升华繁荣景象。读者阅读上阕词句后,仿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不自觉融入到热闹的元夕节活动中,从而放松身心,尽情体验元夕节带来的快乐[4]。

2.下阕意象美

《青玉案·元夕》下阕着重描写人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词的动态美。元夕节夜晚出现美丽动人的赏灯女子,作者着墨介绍女主人公服饰、妆容、姿态,以期女子转身,一睹女子芳容。此情此景,作者猜测女子家庭背景,并产生与之攀谈的想法,不料女子如风一般消失得无踪迹,留下的只是作者的无奈和惆怅。这时作者通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句来表达内心失落之感。冷静分析可知,作者本人只是元夕美景的观赏者,对于美景和美人,只适合远观,纵使付出全部努力,也不会改变现状,最终还是会留下遗憾和无奈。联想作者自身的仕途经历,二者存在雷同之处,无论是爱情,还是仕途,终究会与其擦肩而过,剩下的只有遐想和忧思。

分析《青玉案·元夕》全词可知,词句不仅包含丰富的文学哲理,而且词句艺术感染力十分丰富,即使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并不影响词意向美的散发,同样能为读者带来精神食粮,使读者在《青玉案·元夕》的研习中得到启发,故而,读者能够不畏将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当前,我国面临内部治理和外部市场拓展的双重情境,即使阻力重重、前路漫漫,国民也应重振旗鼓,客观分析当前局势,从而做出可行的、合理的发展战略[5]。

(四)意象探究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的末句,被评为千古佳句,下文就“那人”意象展开具体分析,从佳人、孝宗、稼轩三方面予以阐述,从而正确把握作者创作意图,从诗词的文化意蕴中得到启发,为今后优秀诗词文化传承贡献积极力量。

1.灯火阑珊处——佳人

赏析《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的意向美时,应紧密联系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辛弃疾生于宋朝,并见证宋朝政权更迭,作者切身经历文人备受推重到漠然无视的局面转换,这无形当中打破了作者原有的平衡心态,并激增了作者内心的悲愤与不满。基于此,激发作者的词创作欲望,借助词创作来描述客观现状,以及真实的内心感受。据史料记载可知,当时宋朝经济发展呈繁荣态势,这从元夕节热闹景象中得以证实,虽然宋朝走向没落,但当时的繁荣景象不容亵渎。由于作者内心十分失落,故而会融情于景,赏灯期间留心观察的美丽女子在人群中若隐若现,最终未能与该女子结识,这无疑为元夕节庆祝活动增添遗憾。

2.灯火阑珊处——孝宗

《青玉案·元夕》创作期间,正值宋孝宗在位,宋孝宗执政期间颁布了较多的治国战略,如废除宵禁、文武兼备等。宋代文人为实现官职梦,抓住文人治世这一机遇,通过每日苦读来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自我价值。从中能够看出,文人在当时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宋孝宗主张冤案平反,并重用功绩突出的武士,从而增强战斗力,将失去的疆土大量收复。此外,宋孝宗严惩贪官、重视扶持农业,为百姓提供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基于以上原因,宋代经济、政治空前繁荣,文化发展空间得以拓展,这为辛弃疾坦途之路开启提供了良好条件。自此,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客观介绍元夕节热闹盛况,间接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相对富足、社会呈欣荣态势。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辛弃疾借助《青玉案·元夕》抒发内心情感,故而,灯火阑珊处是孝宗皇帝的象征。

3.灯火阑珊处——稼轩

辛弃疾创作《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时,身兼提刑官这一要职,并为当朝圣上解决了失地收复的棘手问题,自此升职为秘阁修撰。然而看似是升职之喜,但对辛弃疾来讲,他更注重武将方面的褒奖,辛弃疾渴望为国开疆扩土,在战场中展示英勇才能,故而,此次文官晋升,并未给诗人辛弃疾带来快乐,更多的是增添忧思。值此元夕节之际,辛弃疾致力于改变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他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看到百姓在元夕节自娱自乐时,内心满是焦虑和无奈,自此,辛弃疾借助女主人公形象表达自我不甘被逐流这一心境。长此以往,辛弃疾习惯借助词创作的形式来抒发内心的悲愤,即通过文字力量来间接表达自我观点,故而,创作完成的词作品使读者回味无穷[6]。

由于读者打开方式各异,因此,读者对《青玉案·元夕》词作品意向美的领悟不尽相同,但唯一不变的是,《青玉案·元夕》词作品文学魅力持续散发,这对我国文学事业持续发展、优秀文学作品大量创作有促进意义。

我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要想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应循序渐进地提高诗词作品意向美分析能力,掌握诗词意向美探究技巧。对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作品,应从元夕词、主旨、词风、意象等方面着重分析,准确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全方面掌握词作品文化内涵。这对今后优秀词作品创作、词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传播范围,从而增强国家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趙菁.何人恰置灯火阑珊处——浅析《青玉案·元夕》意象之美[J].现代职业教育,2017(12):50-50.

[2]黄灿松.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哲理赏析——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和儒家思想为切入点[J].大众文艺,2017(15):30.

[3]张晶晶.社会符号学视阈下宋词《青玉案·元夕》英译对比分析——以许渊冲、徐忠杰译本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1):29-32.

[4]赵雯雯.《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4):282-283.

[5]谢娇.从《青玉案·元夕》两英译本看社会符号学意义的翻译[J].安徽文学月刊,2017(8):116-117.

[6]潘丽妃,彭俊.《青玉案·元夕》中比喻的英译探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31(3):60-65.

(作者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青玉案辛弃疾赏析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锦诗: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