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感官、新美学与新发展:纪录片《众神之地》的创新发展路径

2023-05-30李思杰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发展纪录片

李思杰

[摘要]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和媒介融合的发展,纪录片焕发新活力。借助新媒介创作思维和HDR、杜比音效技术,业界关于纪录片真实性的表达有了新的延展。文章以纪录片《众神之地》为例,论述纪录片在创新发展路径上的新感官体验、新美学风格和新发展趋势,为融媒体时代纪录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众神之地》;纪录片;新感官;新美学;新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创作形式、技术手段、传播载体发生了新的变化,纪录片创作者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转变,数字技术的进步为纪录片制作提供了新的空间,纪录片的展映与传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数字技术作为塑造纪录片非虚构的手段,增强了个体对纪录片真实性的感官体验,强化了纪录片的真实属性,营造了生动的声画氛围。同时,数字技术应用于纪录片的视听语言编排和内容制作,优化了叙事方式,凸显了纪录片的新美学风格,形成了纪录片新的创作形态和美学审美。在媒介融合的形势下,纪录片创作也呈现新发展趋势,展现蓬勃的生命力。

当前,除了借助传统的媒介形式进行展映和传播,纪录片还以新媒体平台为切入点,通过融合多种媒介和多种传播主体进行有效传播。以bilibili官方网站为例,“哔哩哔哩纪录片”作为bilibili官方网站的纪录片发行账号,从2015年开始,收获了56.9亿人次播放量、4995万人次点赞数,拥有巨大的用户市场。由哔哩哔哩出品的纪录片《众神之地》通过该账号发布,两个月就获得6765.1万人次播放量、11.5万条弹幕、55.6万人次追剧和哔哩哔哩9.8的评分。由此,文章以纪录片《众神之地》为例,结合数字技术与媒介融合,探讨纪录片在创新发展路径上的新感官体验、新美学风格和新发展趋势,为融媒体时代纪录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纪录片《众神之地》由曾海若导演,其在延续《第三极》等纪录片的优秀视听感官体验的同时,结合HDR、杜比音效、数字手绘动画等手段,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验,开拓了纪录片创作的新发展和新路径。

一、纪录片的新感官体验

在纪录片诞生之初,约翰·格里尔逊作为电影理论家、制作人和英国纪录片运动的领袖,是英语“documentary(纪录片)”的命名者,该词原意是“文献性的、有文献价值的,文件式的”,最终被约翰·格里尔逊进一步阐述为“the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大致意思指“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在此之后,无数优秀的纪录片诞生,通过记录影像再现客观世界,孜孜不倦地追求视听语言在客观意义上的真实,还原受众感知与记忆的真实。早在1980年,伊士曼柯达公司的罗彻斯特就做过一个实验,其让50名观察者从931个孟塞尔彩色色样中选择他们的记忆颜色,最后每一种记忆颜色都更具有相关物体的主导颜色属性的特征,例如草更绿、砖更红等[1]。可见,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体记忆中颜色的饱和度和亮度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增加。当面对展现在眼前的影像作品时,个体会将影像作品的画面色彩和个体记忆中的色彩进行相应对比,以核验其“真实性”,而这个“真实性”又受到个体主观认知的影响,与自然世界的真实存在相悖的情况。张同道教授在《纪录片的真实观念》中做过关于哲学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探讨,他认为,“真实性,它的参照系是非人力之外的自然世界。如果按照这一标准去要求,在人类可以想象的智能生物中只有一人是合格的纪录片工作者—上帝,无私无欲,无所不知”[2]。

当前,人们对影像真实性的理解,早已超出了纪录片初期简单的镜头运用和受技术限制所呈现的普通画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纪录片的刻板印象。大量的数据表明,个体会把自然世界的真实画面元素的实际视听感受与理想视听感受结合起来,如天空、草原、雪山、湖泊、动物等。同时,部分研究结论也表明,个体记忆的视听观感与自然世界的真实观感存在差异。相较于自然世界真实物体的实际原始色彩,个体普遍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自然色彩的饱和度和亮度,并作为理想色彩,同时认可影像作品的平稳运镜、分辨率高的画面更接近真实的自然世界。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只有具备优秀的声画表现,才能在众多同类内容作品中脱颖而出,并以优质的内容和叙事获得广泛关注,赢得良好的口碑与市场反馈。截至2020年9月20日,笔者采用Python作为爬虫编程语言,从“哔哩哔哩纪录片”账号上的纪录片放映页面获取纪录片《众神之地》第一集《荒野上的轮回》的弹幕23238条,经过过滤去重,得到有效弹幕18708条,该弹幕内容涉及“可爱”的弹幕,数量多达750条,如“好可爱”“好可爱啊”“太可爱了”等;涉及“美”的弹幕,数量达到650条,如“太美了”“好美”“好美啊”等。从上述弹幕数据可以看出,受众对纪录片的视觉感官体验和真实性具有較高的需求。而纪录片《众神之地》在构图、色彩、运镜、音效等方面表现得可圈可点,使纪录片呈现新的感官体验。

首先,纪录片《众神之地》在构图和造型上“做减法”,契合苍茫、荒野、神秘的影像调性,凸显纪录片的主题效果。其中该纪录片片头分别采用斜向构图、九宫格构图等基本技法,大气、浑然。通过高原牦牛的画面,可以看到电影《黄土地》的构图技法,苍莽的草地、辽阔的雪原使高原氛围立现;在一片青蓝的海水中,中华白海豚跃出水面,画面动静结合、主体突出,运用现代设计的构图技法,让受众沉浸在影像中。

其次,纪录片《众神之地》的影像色彩执行标准非常高。笔者通过直方图与矢量示波器分析《众神之地》的画面发现,该纪录片严格遵守电影等制作安全标准,使用了高宽容度的摄制设备,使画面色彩没有纯黑或超白的部分,并通过调色过程将高光处理得特别柔和,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高光细节,后期还做了相应的处理,从而凸显纪录片色彩。同时,该纪录片色彩的中间色调过渡得非常柔和,红、绿、蓝三色清晰而规律,不仅体现了纪录片对色彩的独特理解,还展现了画面构图的设计和规则。除了色彩的反差与调整,《众神之地》的色彩还体现在雪山的灰白、草原的黄绿、夕阳的金黄、大海的蔚蓝和树皮溢出的金色辉光、海豚凸显的粉与白。如果说色彩的运用是锦上添花,那么HDR的技术支持对《众神之地》则是如虎添翼,该技术拓展了《众神之地》色彩表现的亮度范围,凸显了更多的亮部和暗部细节,为该纪录片画面带来更丰富的色彩和更生动自然的细节表现,使该纪录片画面更接近人的肉眼所见。

再次,纪录片《众神之地》的镜头运镜流畅。《众神之地》的镜头运用分为两个类型:地面镜头和空中镜头。地面镜头大多采用高宽容度的摄影设备,依靠脚架等辅助工具来完成,体现微小的移动运镜,平稳而克制。该纪录片还大量使用长焦镜头来拉近受众与动物之间的距离,为受众提供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众神之地》导演曾海若说:“团队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拍摄野生动物,来不及等待技艺成熟就去了荒野,经历了危险与漫长的等待,能有一点点收获,也许是每个人心底单纯的想法得到了荒野的回应。”该纪录片的运镜流畅,所呈现的绝美神秘之景给受众带来极好的观看体验。如果说该纪录片的地面镜头还原了野生动物的原貌,那么其空中镜头则得益于航拍技术的迭代、演化和成熟,为该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稳定的运镜完全呈现野生动物追逐的画面,以不一样的视角,让人重新审视“众神之地”。

最后,纪录片《众神之地》的声效温润。相较于画面表现的直接而猛烈,该纪录片解说刘琮的声音则悠远厚重,娓娓道来高山、雪原上的生动故事,还原了拍摄现场的声学环境,比如海豚或者野生鸟类的人工拟音编排到位,为受众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的新奇的感官体验。同时,《众神之地》的配乐清新自然,由日本的殿堂级乐队神思者首次为动物纪录片配乐。该纪录片活泼可爱的配乐描绘的是森林的日出清晨,万物苏醒,野生动物渐渐在草地与树林间忙碌起来的场景,乐曲轻松跳跃、俏皮可爱,也不缺少大气磅礴和优美动人的旋律,凸显了充满生命力的自然主题。此外,《众神之地》还采用了杜比音效和多声道的环绕音效,为受众提供丰富、清晰且撼人心魄的感官体验。

二、纪录片的新美学风格

除了声画美学的感官体验,纪录片《众神之地》的美术特效包装也别具风格。随着技术的发展,纪录片的美术特效包装适应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若镜头的视觉包装设计无法匹配纪录片的整体风格与内容节奏,那么其对纪录片的意义表达也是有碍的,技术的发展终究不能替代纪录片整体的叙述语境。为了使美术特效包装与纪录片的风格相统一,《众神之地》在美术特效包装上极为克制,将文化内涵、人文气息与自然力量、生命力相结合,通过数字动态插画、图腾纹样、字体设计等方式进行处理,控制各部分比例与内容,追求细节,使各种元素与整个纪录片融为一体。

纪录片《众神之地》的四幅分集海报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技法,其将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融为一体,并将圆形构图元素贯穿始终,呈现了纪录片的主题,传递了纪录片的美学思想和观念。《众神之地》第一集的《荒野上的轮回》海报,将牦牛、高原和人物相结合,如同该纪录片的绰珠巴盛会,将山神、牦牛、人合为一体。《众神之地》第二集的《粉红色的回忆》海报,所呈现的画面主体是中华白海豚与船只,将人、神、自然融为一体,同时在画面的中心有一块黑色的区域,让人猜测那是纪录片中夭折的幼年海豚,几只成年海豚围绕幼年海豚不断地游动。《众神之地》第三集的《寻找故土》海报,展现亚洲象、护象者和人类居所的场景,凸显该纪录片表达的主题。《众神之地》第四集的《山神归来》海报,与前三集的海报有所区别,其结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触展现东北虎的形象,海报画面没有过多的人物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该集特邀执行导演中国东北虎研究权威专家冯利民所关注的内容:一个野生虎种群的长期生存必须有一个大面积、食物链完整且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纪录片《众神之地》的海报制作精美,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值得称道,更重要的是其将纪录片的主题、故事融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近年来国内美学作品的代表之一。

同时,纪录片《众神之地》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并加以编排,形成该纪录片的片头,设计简约、不复杂、有内涵,通过恰到好处的美术设计营造浑然的视觉冲击。《众神之地》的书法由鹿和靖参与创作,在他的笔下,《众神之地》的神秘苍莽跃然纸上。

此外,纪录片《众神之地》的插画也具有独特的美学视角。笔者通过将该纪录片的所有镜头进行场景剪切和分析发现,《众神之地》第一集《荒野上的轮回》出现半牦牛半人像的抽象画、人群和牛群的放牧图,将壁画图腾融入其中,吻合纪录片的主题,将人、神、牦牛合为一体,呈现“众神”的生命力和原始信仰,打造整部纪录片的美学风格;第二集《粉红色的回忆》采用近年来类似电影开篇的背景介绍,或使用合成动画的形式来表现中华白海豚的历史,或是以游戏常用的过场动画来还原难以传说的故事;第四集《山神归来》则运用古典画作来讲述古代故事,画作更具明清画作特点。综上所述,纪录片《众神之地》的整体美学设计风格具有一体性,其美学特效包装和设计與内容节奏相匹配,烘托了该纪录片“众神”的主题。

三、纪录片的新发展趋势

当前,纪录片的展映和传播不再单纯依靠传统院线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腾讯视频、爱奇艺、bilibili等新媒体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3]。受众信息接收习惯的改变以及新平台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纪录片亟须拓展展映与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当下,NHK和BBC的纪录片深受广大受众欢迎,也是公认的具有高水准的纪录片制作。在此背景下,国内纪录片制作既要直面NHK、BBC、国家地理等纪录片制作巨头的冲击,也要不断推陈出新,增强受众对纪录片的感官体验,提高纪录片的审美趣味和美学价值,以适应新时代纪录片发展的多元化。目前,《中国通史》《守护解放西》《人生一串》《人生第一次》等纪录片拥有4K高码率的清晰度,具备优秀的美学包装设计,呈现了新的美学追求和人文精神,引领了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风潮,受到广大年轻受众追捧。《众神之地》作为bilibili官方网站首部HDR调色的杜比音效自制纪录片,展现各种极致的自然地貌和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探寻人、动物、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以特殊的方式展开人与自然的对话,通过技术运用彰显人文风采,增进受众对人与自然、国家与发展的了解,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近年來,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HDR显示设备,其通过数字电影摄影机可呈现高动态范围的HDR视频。HDR视频可在一个单独镜头片段中记录更宽的范围,而且信号不会被裁切。纪录片《众神之地》通过HDR工作流程,呈现了更丰富的色彩及其层次,提高了色调的明暗对比,增强了视觉的纵深感和内容细节,使影像画面更趋近于真实世界,为受众提供了更优质的视觉感官体验。bilibili平台采用的HDR标准为“HDR10;Rec.2100PQ;HEVC(h.265);BT.2020;YUV4:2:0;10bits”,与其他的HDR相比较,这样的参数很好地适配了流媒体平台的特性,以相对较低的码率,使绝大多数的受众可通过手机、电脑、电视上等媒介观看HDR视频,并且其基于bilibili官方网站自身的转码系统,只要纪录片上传者上传HDR标准的视频,该视频即自动转成SDR进行呈现,与传统的SDR视频相比已无较大差异,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纪录片创作者的工作量。

纪录片《众神之地》在显示技术上使用了HDR标准,在听觉语言上使用了杜比音效技术。传统的立体声只有两个扬声器:左(L)与右(R),而环绕声则拥有多个扬声器。例如,7.1环绕声标准就有7个环绕声扬声器与1个低音扬声器。这些扬声器在理论上同处一个平面。而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在环绕声的基础上,增加了位于空中的扬声器,将声场扩大到空间维度。《众神之地》使用了杜比音效技术,只要在用户终端上开启杜比音效,受众就能获得杜比音效所带来的感官体验。《众神之地》的解说、配乐和环境音效等声声在耳、层次分明,为受众带来极佳的临场感官体验。

在纪录片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新技术的融入对纪录片的真实性有了新的延展。HDR与杜比音效技术的普及也给受众的视觉与听觉带来了更接近真实世界的感官体验,这是纪录片新的发展趋势。

四、结语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今天,数字经济已成为稳增长、促转型、保民生的重要支柱。在网络互联的媒介融合道路上,纪录片借助媒介焕发新的发展活力,既增强了纪录片受众的感官体验,形成了纪录片的新美学风格,又迎来了纪录片新的发展趋势。《众神之地》作为网络发行的国产纪录片,采用了新的技术和制片思维,增强了纪录片的传播效果,收获了良好评价,形成了品牌口碑,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参考文献]

[1]Bartleson C.J.Memory Colors of Familiar Objects[J].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60(01):73-77.

[2]张同道.真实:支点还是陷阱?:纪录片的真实观念[J].电影艺术,2004(01):111-114.

[3]李政葳.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22-09-02)[2022-10-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2786088658799209&wfr=spider&for=pc.

猜你喜欢

新发展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新发展理念下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向
房建工程节能技术新进展
再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