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文人的自卑与愤怒

2023-05-30胡桂林龙在宇

领导文萃 2023年2期
关键词:严嵩纸条皇帝

胡桂林 龙在宇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严嵩行走在流血的仕途上,有一个重要助手,便是儿子严世蕃。严世蕃是公认的严党智囊,在《泾林续记》这部史料笔记中,更被称为“万古奸雄之魁”。

严世蕃非科甲出身,靠父親荫职才进入官场。嘉靖十年(1531)四月,以严嵩为礼部左侍郎考满三年,荫19岁的严世蕃为国子监监生。四年后依靠严嵩的权势外放为官,历任都督府都事、经历,顺天府治中。此后,随着严嵩官阶提升,严世蕃水涨船高,先后担任尚宝司少卿、光禄寺少卿、工部侍郎,最高还被嘉靖皇帝加工部尚书衔。

当然,比起这些官职,严世蕃“小阁老”的身份才是最显赫的。谁都知道,他是严嵩的儿子,严党的核心人物,朝中一般的尚书、侍郎岂可望小阁老之项背。

《明史》说严世蕃“颇通国典,晓畅时条”。所谓“国典”,指明朝各大典章制度、律法条文,严世蕃精通于此项。《泾林续记》记载:“尔且于我朝令甲典故,尤极熟谙。凡各部院有疑难事请教于嵩,嵩弗能臆断,试以问蕃,即援昔证今,合于律例,凡所处分,人皆帖服。”就是说,明朝各部门官员关于朝廷典章制度、律法等问题,去问严嵩,严嵩不能回答的,就试着问严世蕃,结果严世蕃处理得完全符合朝廷制度、律法,中外官员大为叹服。

严世蕃不仅对朝廷各项规章制度熟悉,处理政务驾轻就熟,就连贪污索贿都比一般人厉害。严世蕃任工部侍郎时,随便瞄一眼工程项目,就知道大概要耗费多少银钱。有一回修理河道,下属贪污了银两,严世蕃要他交出赃款,对方死不认账,严世蕃怒喝道:“定不下万余!汝曹短智,是欺我邪?”在严世蕃看来,通过这项工程,下属起码贪了一万两银子。事后证明,他的判断十分精准。

比起“颇通国典,晓畅时条”,严世蕃还有更大的本事,就是揣摩嘉靖皇帝心思。

当年倭寇入侵,东南数省大乱。浙直总督周琉抗倭不力,嘉靖皇帝有意换掉周琉,他给了严嵩一张字条:“宪似速,宜如何?”

一开始,阁臣们都以为,皇帝的意思是:“胡宗宪似乎升官太快了,(你认为)应该怎么办?”严世蕃却说,关键不在“宪”,而在“宜”。这个“宜”是指苏松巡抚杨宜。嘉靖皇帝认为,胡宗宪升迁太快,杨宜担任浙直总督怎么样?果然,严嵩上疏推荐杨宜,嘉靖皇帝大为高兴。

还有一次,在内阁当值的严嵩等人收到嘉靖皇帝的纸条,上面只有两个字“子胖”,这让一帮大学士们摸不着头脑。严嵩派人把纸条传出宫外询问严世蕃。严世蕃说,“子”是指孔子的论语,“胖”是指半个月,十五天,暗指《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十五章,“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嘉靖皇帝是要大家贫穷依然不忘乐道,即便富有了也不要忘记好礼。

除了猜纸条,严世蕃在写青词上更是一把好手。嘉靖皇帝当年做藩王时受父母影响,笃信道教,即位后一发不可收,被人称“道士皇帝”。道教进行斋醮法事时,需要陈词进表,请降天恩。这些道士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文书,用朱笔书写在青藤纸上,便是青词,要求形式工整,用词华丽。随着道教兴盛,撰写青词的人越来越多,青词慢慢演变成一种文体,其难度极大,远在八股之上。

在嘉靖时,青词这种文体达到了巅峰。为取悦嘉靖皇帝,许多人苦练青词。自嘉靖十七年(1538)后,14个内阁大学士,有9个通过写青词入阁,被朝野称为“青词宰相”。

严嵩写作的青词,相当多靠严世蕃代笔。严世蕃写青词,从来不用深思熟虑,往往一气呵成。尤其严嵩年老后,体力不支,脑子也不灵光,写青词这种事几乎全靠儿子严世蕃。

对于聪明这件事,严世蕃颇为自负。他曾经说过,当今天下奇才,唯三人而已,其一曰杨博,其二曰陆炳,第三人便是自己。

写到这里,严世蕃的聪明已跃然纸上,史学界也大致认为,严世蕃是绝顶聪明之人,可惜聪明用错了地方。不过,笔者却要大胆提出一个假设,严世蕃固然不傻,但他的那些聪明,也是被拔高了。

首先,严世蕃玩的都是小聪明,在大事情上从没展现出什么过人之处。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之变发生。因为互市要求得不到满足,蒙古鞑靼部大汗俺答率领三万大军攻入明帝国,兵临北京城下。接着,明朝历史上最荒诞的一幕发生了,十三万明军赶来京师却不敢出战,眼睁睁看着鞑靼在京郊烧杀抢掠,最后满载着战利品扬长而去。

庚戌之变发生时,严嵩已是首辅,据说就是他害怕在天子脚下吃败仗,令明军坚守不战,眼睁睁看着京郊百姓被鞑靼兵劫掠一空。

当鞑靼骑兵呼啸而来,满朝文武焦头烂额时,昔时聪明无双的小阁老严世蕃却隐身了。由此看来,严世蕃不是把聪明用错了地方,而是他的聪明只能用在贪污索贿、陷害忠良上。论起治国安邦,小阁老一点都不聪明。

数年之后,张居正当国,一面整军经武,一面利用蒙古内部矛盾彼此制衡,让帝国的北疆安枕无忧。比起“张神童”的智慧,严世蕃那点小把戏实在不值一提。

其次,仔细审视严世蕃那些小聪明,无论猜纸条还是写青词,其实都指向一点——他能号准嘉靖皇帝的脉。严世蕃并不比徐阶、张居正,甚至他的父亲严嵩聪明多少。他能屡屡猜中嘉靖皇帝心思,只因为他俩是脾性相投的同一类人。

嘉靖皇帝与严世蕃是哪一类人?简而言之,就是那种爱读书却又考不起功名的人。这种人,前有黄巢,后有洪秀全,落魄时又变成孔乙己。

这类人绝非目不识丁之徒,相反,他们饱读诗书,自我感觉良好。但不知是学习方法有问题,还是其它原因,考试成绩总不尽如人意。那些走科举正途,正儿八经的读书人,讥笑这类人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或称其野狐禅。

将严世蕃归为这类人是毫无疑义的,他在科场屡屡碰壁,最终只能靠荫职进入仕途。插句题外话,严世蕃科场不顺,倒也说明明代的科举制度更加完备,或者严嵩的人品还有可取之处。总之,严嵩没有像南宋宰相秦桧那样,硬把自己孙子弄成探花。

嘉靖皇帝大概也是这类人,从他给臣下们写的那些纸条来看,神神叨叨有余,真材实料不足,像“子胖”这种纸条,完全是故弄玄虚。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嘉靖皇帝与那些出身在北京的帝王不同,他生在湖北,只是藩王之后,恐怕做梦都没想过自己能当皇帝。自朱元璋以后,明代藩王尽管衣食无忧,但受到各种严格限制,日子过得并不逍遥。若不是明武宗玩得太过,早早殒命又没留下子嗣,嘉靖皇帝一辈子只能困在湖北王府里。

有时想来,嘉靖皇帝写出纸条让严嵩、徐阶、张居正这样的大知识分子去猜,实在为难了众人。就像洪秀全写出那些打油诗,曾国藩等人看了哑然失笑,能怪曾国藩不聪明,读不懂吗?

在严格实行科举制度的明代,围绕在嘉靖皇帝身边的大臣,全是严嵩这样的饱学之士。只有严世蕃例外,他没有功名,却有一个当首辅的爹,一来二去混成了部院大臣。像严世蕃这样读了点书的混混痞子,市井上比比皆是,朝堂上当真不多。偏偏在嘉靖皇帝看来,这种人刚好对上自己脾气,早年的抑郁不得志与文化的欠缺,让两人具有了某种相似性。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像严世蕃这种人,一旦得势往往会对整个社会有一种报复心理,要变着法子折腾那些科场得意者。比如严世蕃的索贿,管你什么六部九卿、督抚重臣,通通给老子拿钱来,更像是通过索贿来凸显自身价值。

我们只能这样理解,孔乙己一朝得势,当然会把那记耳光还给赵老太爷,还要在赵家人面前好好显摆一番。

若干年后,李自成的大军攻占北京,推翻了大明王朝。在李自成身边,也有一批牛金星、宋献策这样没有功名的小文人,在他们撺掇下,一个叫比饷镇抚司的机构成立,以暴力逼迫明朝勋贵交出金银财宝。京城的那些士大夫们,又一次被折磨得死去活来。

这些长期受压抑的小文人的内心的自卑与愤怒,或许是共通的。

(摘自《廉政瞭望》)

猜你喜欢

严嵩纸条皇帝
两张纸条儿(上)
纸条大侦探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明代大老虎严嵩可能不是穷死的
李绅和严嵩
五张纸条
皇帝怎么吃
严嵩父子的贪经
神秘的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