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激情,在这里点燃!

2023-05-30刘朝晖

新民周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体教运动员上海

刘朝晖

小骑士挑战马术场地障碍赛。摄影/张福明

2022冬日的上海,寒流不断袭来,但一场充满蓬勃青春朝气的体育盛会却似一股热流,覆盖了全市各区,“泳”往直前、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各项赛事激战正酣。以“‘沪动青春、‘运育未来”为主题的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成为上海青少年体育健儿激扬青春,展露风采,弘扬体育精神的高光舞台。

作为上海市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综合性运动会,这个四年一次的盛会,也是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发掘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检阅体教融合工作成果的重要平台,为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谱写了一曲昂扬奋进的青春华章。

史上最大规模市运会 

“沪”动青春 、“运”育未来,是本届市运会的响亮主题口号。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宋慧解释道,“沪”是上海的简称,体现了上海的城市元素。“沪”动青春也聚焦了市运会青少年参赛主体,充分展现了市运会的动感活力与互动交流。“运”指运动会,不仅紧扣市运会后备人才培养的主旨,“运”育未来也与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形成呼应。

本届市运会设青少年组和高校组两个组别,共设置38个大项、53个分项、1401个小项,首次将智力运动、攀岩、滑板、冰球等列入正式比赛项目,是迄今为止项目设置最全、报名人数最多的一届市运会。本届市运会共有3万余名青少年运动员参加到各项赛事激烈的角逐中来。

青少年组设竞赛板块和活动板块,其中竞赛板块以奥运会、全运会、智运会项目为引导原则,共设置36个大项50个分项1060个小项。除传统的足球、篮球、排球、手球、足球等项目外,本届设项增加了棋牌、攀岩、滑板、冰球、短道速滑5个大项11个分项(11个分项为: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国际跳棋、五子棋、桥牌、攀岩、滑板、冰球、短道速滑、三人篮球)。表演赛项目共设4项,除航空模型和航海模型外,增设了霹雳舞、帆船(诺卡拉级)两项。

高校组则全新设置甲组(普通学生)、乙组(高水平运动员)、丙组(高职高专学生)三个组别。其中,甲组设置32个大项,乙组设13个大项,丙组设2个大项,共设置398个竞赛小项(仅计分不计奖牌)。

市运会的运动员注册人数,是近年来上海市青少年体育不断普及推广发展成果的直观呈现。本届市运会的参赛“门槛”更低,还适当放宽了非沪籍运动员参赛限制,原来要求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参加市级锦标赛的非沪籍运动员才能参赛,现调整为年度注册成功即可报名参赛。对比2018年上一届市运会时的全市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数为33039人,本届市运会的注册人数则是增长到了约51461人,涨幅达到了60%左右。

冰球少年逐梦冰场。

从分散到各大项的注册人数来看,2018年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时仅有篮球、游泳等少数几个大项注册人数超过千人,而如今注册人数达到千人级别的项目数量已经达到16项。

“动员最广泛的青少年参与体育,选拔最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传播最海派的体育文化”,这是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的办赛目标,其中特别将“体育文化”点出,着力打造青少年体育的氛围,展现出了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广度和厚度。

为了让更多青少年走近海派体育文化,感受上海体育魅力,本届市运会期间,市运会组委会与多家媒体合作,开设了“我的體育家”“体坛幕后人”“我的体育情缘”“话当年 竞未来”“‘沪动青春”“‘运育未来”“青春梦飞扬”“局长话市运”等8个市运会专题栏目和节目,从市运会青少年选手、青少年运动员家庭、体教结合优质学校、基层教练员、基层科医保障人员、知名运动员的成长故事等多个维度,生动讲述市运会有关拼搏、努力、付出、热爱的台前幕后故事,让更多人体会、了解海派体育文化。截至1月8日,本届市运会相关媒体报道共计近3万条(含新媒体、含转发),阅读量达8500余万。抖音#上海市运动会#话题播放量超过1340万。

此外,组委会还引导青少年走访参观各类体育博物馆以及各项上海体育地标,沉浸式体验体育精神和魅力,并开展市运会征文活动,展现市运成长故事,凸显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传承与发展。“奔跑吧·少年”迎市运青少年体育主题活动、小伙伴线上快乐运动、“金牌之声”市运会金牌小解说选拔赛等各类线上线下青少年体育活动,以市运会为平台,动员普通青少年广泛参与体育运动,让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

孕育世界冠军的摇篮

今年是上海竞技体育走过的第70年。70年前,上海市体育训练班在南昌路57号成立,此后70年里,上海竞技体育历经风雨砥砺,形成了独具上海特色的都市型竞技体育发展格局,铸就了辉煌的历史,一代代优秀运动员为祖国荣誉而战,为上海城市增光添彩。

上海市运动会也走过了近70年。作为四年一届的上海市最高级别体育赛事,从最早举办于1953年的人民体育大会开始,市运会逐渐发展为统领全市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项目布局的“指挥棒”,成为发现和培养奥、全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孵化器”,是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摇篮”。

在南京西路的上海体育博物馆内,本届市运会期间开设了“上海市运动会(1953-2022)主题展”。展区内的展品琳琅满目,吴敏霞的劳伦斯奖杯、陶璐娜的射击世界杯冠军奖杯、钟天使在东京奥运夺冠时的同款“凤鸣”头盔、火亮的世锦赛金牌、王励勤的世乒赛单打金牌、姜冉馨在东京奥运会比赛时随身携带的小纸条……这一切都在诉说着上海竞技体育不凡历程和冠军们的拼搏奋斗之路。

从1984年首次参加奥运会到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海共有运动员348人(次)参加比赛,获得金牌24枚、银牌43、铜牌31枚,进入项目前八名的有235人(次)。上海作为南方城市还培养了四名运动员历史性地参加了2022北京和2018平昌两届冬奥会。从上海市运动会走出的世界冠军已达70名。

而这些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几乎都曾在市运会的赛场上崭露头角。从这片赛场起步,“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上海的体育后备人才进而逐步走上全国、世界的赛场,弘扬体育精神、展现青春风采,彰显着上海这座城市的体育荣光。

这是上海体育的传承,也是面向未来的“未雨绸缪”。未来的奥运赛场,也许正有今天市运会上出现的矫健身影。

体教融合推动以体育人

自1953年第一届市运会(首届人民体育大会)开始,上海便对市运会的发展不断探索,将其从全市体育运动水平的大检阅,发展到培养选拔青少年力量的大平台。2014年的上海市第十五届运动会是市运会在历史上最大的一次 “变脸”:由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市教委共同主办,让广大青少年当上了“主角”,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从1999年开始,上海对于青少年体育的普及与提高,一直在理念、体制和办法上寻求突破创新,本着以体育育人的宗旨,走出了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可行化实践之路,打造了体教融合的“上海模式”。

长期以来,传统体校一直是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进一步做强主阵地,上海积极探索体校改革,将一些原本的三集中模式的少体校,通过与学校联办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体校育人的功能。目前,上海有市级体校3所,区级体校34所。2017—2020周期,共有20所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其中有9家是国家级重点基地。

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赛艇比赛(青少年组)共有13个区的319名运动员参加,参赛人数为历史之最。

本届市运会武术项目首次实现了16 个区全部组队参赛,参赛人数也创新高,充分体现了上海武术项目布局进一步拓展。

垒球队员们在赛场上挥洒拼搏的汗水,真实地感受着每一场比赛带给他们的各种“收获”。摄影/ 张福明

在学校办二线运动队的先河,也早在上海开启,开辟了“把运动队办到学校里,让运动员从校园里走出来”的育人路径。2019-2022周期,上海在全市布局了81支学校办二线运动队,并实施优秀教练员进校园工程,促进学校课余训练水平的提高。在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上,上海取得了金牌、奖牌、总分三大榜单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

自2019年起,上海就推进高中阶段学校按一定比例与初中、小学组成基本的“一条龙”布局,实现教学、训练系统衔接。2021年,上海市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工作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上海推进体教融合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了完成市区两级学校体育“一条龙”布局。由1所高中与2-3所初中、4-6所小学,共同组成“一條龙”布局单位,形成各学段间有序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67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特色高中的市级“一条龙”及116所区级“一条龙”布局,以及93个体育“一条龙”项目,基本明确了新周期学校体育办训的格局。

在市运会的赛场上,有许多运动员就来自于非传统体校的普通学校。

2022年11月19日,在本届市运会田径比赛(青少年组)男子A组110米栏(低栏)决赛中,年仅16岁的小将陈圆将跑出13秒03,夺得了该项目的冠军,并打破了卡塔尔选手巴罗在2018年创造的13秒17的亚洲少年纪录。

陈圆将目前就读的闵行区七宝中学,就是“一条龙”布局中的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去年东京奥运会赛艇女子四人双桨决赛中,中国队选手陈云霞、张灵、吕扬、崔晓桐摘得金牌。陈云霞也曾是七宝中学学子,还是学校田径二线运动队队员。此外,全运会标枪冠军徐家杰来自于行知高级中学,上海男排的卞世杰来自市北高级中学……越来越多普通学校涌现出更多优秀人才。

普陀女足的“一条龙”,是上海体教融合的一个典型缩影。在此前的亚洲杯中国女足23人大名单中,唐佳丽、赵丽娜、杨莉娜、张馨4人都来自上海普陀女足。普陀女足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养模式,为国家队输送运动员53人次,生动诠释了“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彰显体育独特的育人价值。

赛事搭建、场地保障,也是体教融合的重要一环。在上海,不少学校“班班有队伍、年年有联赛、人人都参与”。赛事成为撬动青少年体育普及的杠杆,也是普通学校、竞技体育、社会俱乐部彼此交流的平台和渠道。

体教融合,离不开基层专业教练的默默耕耘与付出。一批批青少年运动员的好苗子,正是在他们的辛勤浇灌中开花结果。

扎根在青少年篮球教育第一线30多年的李章民,为上海乃至中国篮球事业扮演着“打地基”的角色,在他为国家输送的一批又一批好苗子中,就包括姚明;普陀女足的钱惠,从大学毕业就来到普陀足校,30多年里将一支仅有11人的女足队伍发展成如今的200多人,先后向国家队输送运动员53人次……

如今,上海引进优秀高水平教练、运动员等专业人员进校园,推进实施兼职教师到校带训工作制度,更多的优秀专业教练员来到基层,助力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比如在七宝中学,不仅引进退役的优秀运动员作为中长跑专职教练,还聘请上海田径队原总教练林民伋、跨栏运动员陈雁浩等担任短跨和投掷项目外聘教练。

沙滩排球比赛中运动员们充分体现了不畏挑战的拼搏精神。

上海少年时常笑傲全国青少年智力运动会。

在上海根宝足球基地、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等一批社会力量办训机构中,优秀专业教练也发挥着极大作用,还有诸韵颖打造的韵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孙吉、孙祥创办的上海吉祥足球运动俱乐部等社会办训机构都为青少年体育人才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

传统体校办训、学校体育“一条龙”办训、社会力量办训三种模式协同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进一步拓宽了申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渠道,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来自上海市体育局的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数达到了51461人,相比2019年增长36.93%。同时,优秀的体育后备苗子也不断涌现,2019-2021年,上海青少年运动员获得全国青少年单项最高级别比赛金牌128枚、银牌116枚、铜牌113枚。四年间,全市各级各类二、三线运动队向一线运动队输送体育后备人才359人。

青少年体育助力强国建设

在本届市运会开幕前一个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体育、健康等关键词多次被提及,对于体育强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论述。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体育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普通人多以为体育只是踢球赛跑,平常说教育救国,而体育不在内,这都不对。体育实在是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 这是曾为清华大学服务了超过50年的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的话。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让近代中国社会接受体育乃“教育之王”,竭力想在文化革新、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中植入一条“体育新民”的活泼新路。在今年马约翰诞生140周年之际,他的话让我们再次回溯到体育教育的本源。

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一章总则中提出“国家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坚持体育和教育融合,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体魄与人格并重,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这为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供了法治保障,是进一步夯实青少年体育在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中基础地位的路径选择。

也正因此,本届上海市运会,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除了对接奥运会全运会,突出人才选拔,更重要的是搭建活动平台,以“体教融合,协同推进;以体育人,健康成长;人才选拔,促进发展”为引导方向,引导青少年广泛参与,注重以体育人,传播体育文化,强化仪式教育,弘扬体育精神。

市运会是一场竞争激烈的比赛,也是一个以体育人的“大课堂”,一系列青少年体育文化活动成为“以体育人”的生动实践,让体育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在体育运动活动中,青少年不仅掌握了体育技巧,锻炼了体魄,也促成了健康人格的形成。

自行车奥运冠军钟天使在本届市运会开幕式上说:“我希望每名小朋友因为热爱、因为喜欢选择这个项目,从事到这个事业当中,你会因为这一次的胜利收获很多的喜悦,这样你会越来越热爱这个项目,越来越喜欢这个项目,在这个当中体会到体育的魅力。再一个是坚定的信念,训练当中不管什么项目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只有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梦想,你才能非常坚定地往前走。”

“市运会对于年轻运动员而言,就是开发潜能的一次经历。在完成从0到1的目标之后,就会在人生的赛场上变得无比强大。”曾经参加了第十二届、十三届市运会的女子台球世界冠军潘晓婷说,“2000年我来到上海,在这片土地上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我是上海培养的世界冠军,我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能參与体育,因为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能帮助我们在遇到困难和压力的时候渡过难关。”

青少年体育是一项长久的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目前,上海市运会各项赛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青少年正充分展现青春活力、绽放独特光彩,凝聚起建设体育强国的新征程上的澎湃力量。以本届市运会为契机,在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精神指引下,上海将强化体教融合发展思路,深入推进青少年体育全面改革,不断提升青少年体育发展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以体育人的综合价值,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水平,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为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目标的实现,再添沉甸甸的砖石。

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增设了帆船(诺卡拉级)为表演赛项目。

猜你喜欢

体教运动员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