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中国式军地高等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5-30杨成余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杨成余

摘  要:创新中国式军地高等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质量推进军事人才培养融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充分挖掘军地高等教育资源,突出军地高等教育强强联手,高质量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军事人才,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主要围绕创新构建中国式军地高等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现状、模式、路径和保障措施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军事人才教育;军地高等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4-0113-04

一、创新中国式军地高等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军事教育属于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军事教育属于国家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为推进军事高等教育融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提供有力的法理支撑,有利于加快整合军地高等教育,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创新构建军地高等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1]。

(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无论是科技还是创新,人才是根本,离开人才,科技与创新都是空谈。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军事高等教育都取得辉煌的成绩,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军队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要打造二十一世纪人才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必须推进军地教育相互融入,取长补短,整合资源,加法驱动,高质量创新中国式军地高等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地培养各种高素质、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

(二)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打造未来人才高地,必须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支撑国家和军队现代化长远发展。推进军地高等教育融合,实现强强联手[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可以实现军地教育共享国家教育资源,又可以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高等教育精神融入国民教育,二者相互融入,形成合力,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三)深入实施人才强军的现实需要

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人才是关键。建设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高质量的新型专业化军事人才,单靠现有的军事高等教育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日益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因此,在以军事教育为主体的情况下,坚持开放育人,坚持融合协调育人,推进军事高等教育深度融入普通高等教育,充分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创新构建中国式军地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切实有效的育人体系,高质量培养新型专业化军事人才,已经成为紧迫的现实需求。

二、创新中国式军地高等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融合意识不强

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二者之间互不隶属,互不干涉,融合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国民教育序列认为军事高等教育不属于国民教育,在国家教育整体发展方面,自然不会将军事高等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的整体规划;另一方面,军事教育认为军事高等教育具有军事特殊性,依靠国民教育承担不了军事教育的特殊任务,长此以往两者分离运行的模式趋于固化,二者之间很难形成统一的整体。

(二)融入主体归属不同

由于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二者序列不同,二者之间主体归属自然也不同,国民教育归属国务院,军事教育归属中央军委。近十多年以来,军事教育尝试着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比如依托地方院校培养国防生,尝试了将近二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该项目也于2018年停止执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融入主体归属不同,融入体制不健全,缺乏专门的组织体系和机制保障整合运行。

(三)融入制度不规范

军地教育整合在体制机制方面不健全,融入制度不规范。一是立法层次较低,从已有的法规制度来看,主要是一些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至今没有出台国家法律层面的融入制度。二是融合制度缺乏整体性,内在逻辑联系不紧密,制定出台的都是调整阶段性工作的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相互之间缺乏整体性和持续性。三是融入制度缺乏系统性,军地教育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各方面的权利义务,缺乏统一运行的融入系统。

三、创新中国式军地高等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中国式军地高等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既符合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又能满足培养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种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当前军地高等教育实际,展望未来发展,中国式军地高等教育融合模式设想为:“一体化融合”“选择性融合”“项目式融合”三种模式,为推进军事高等教育深度融入普通高等教育,擘画军地高等教育融合人才培养蓝图,高质量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提供了理论探索空间。

“一体化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整体性、全过程、全方位推进军地高等教育整体融合,使军事高等教育与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合二为一,资源共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大融合”,具有整体性、人民性、长远性、高效性本质特征。换句话说,就是将军事高等教育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序列,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做到上下一盘棋,真正实现全方位的军地高等教育一体化,真正意义上做大中国式军地高等教育,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赋能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军事人才。

“选择性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也称“部分融合”模式,是指在军事高等教育融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坚持原有的军事高等教育与地方普通教育运行轨迹不变,根据军事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军事需求为导向,以军事高等院校为主体,选择性地将部分军事人才培养融入地方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借助国家教育资源培养军事人才的一種融入模式。从层次类别讲,可以选择融入地方“985”“211”高校或地方一流大学,也可以选择融入一般性的地方高校;从军队院校来讲,可以是各军兵种的某一个兵种院校的融入,也可以是多个兵种院校的融入,从规模大小来讲,可以是大规模融入,也可以小规模融入。二者的关系是交叉关系,具有一般性、需求性、选择性、差异性特征。

“项目式融合”模式,又称“特色融合”模式,是指在军地高等教育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中,根据军事高等教育紧缺专业或特色专业需求,在地方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某些特色领域小部分融入,具有个性化、精准化的特色。可以根据军事需求融入紧缺专业、融入前沿交叉专业、融入个别一流大学或一流专业,突出特色,从时间上讲,可以长期融入,也可以短期融入或者阶段性融入。二者属于交集型关系,“项目式融合”模式,主要借助国家教育资源为军队培养某一领域或者某一个紧缺专业的军事人才,为实现军事人才培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改革做出特色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军地高等教育战略构想的三种模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各有优势和缺点。“一体化融合”模式的优点是一次性实现整个军地教育资源一体化,实现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一盘棋同步推进,彻底解决军事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其1+1>2的作用,有利于国防军事现代化建设。难点是改革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推进速度缓慢。“选择性融合”模式既可以保持原有军事教育的优势核心不变,又可以借助国家教育的优势资源发展军事教育,缺点是融入范围、融入程度、融入方法很难选择和把握,能不能长期坚持下去不确定。“项目式融合”的优点是灵活、及时,可以点对点地选择,涉及范围窄,容易操作,缺点是达不到长期效果。

四、创新中国式军地高等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军队院校应当积极引进地方教育资源,开展联合办学,共建学科专业,培养师资力量”,为军地高等教育融合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提供了指南。

(一)推进军地高等教育融合的统筹规划

推进军地高等教育融合是一项实现军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家战略,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军事人才需求,将军事人才培养纳入国家教育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的不同阶段进行战略部署;第二,共享国家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将现有军队院校承办的非作战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全部剥离出来,融合到地方普通高等教育,集中军事教育资源,让军队院校只培养军事作战类、军事指挥类军事人才。

(二)推进军地高等教育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融合

融入地方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层次,是指将军事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融入地方普通高等教育,包括融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三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共同培养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尤其要加强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融入不同类别的地方普通高校,是指融入地方综合学术型的大学和应用型的专业大学。融入地方综合学术型的大学,主要培养研究型的军事学术人才、军事专业技术人才、军事管理人才等,融入地方应用型专业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的军士技能人才。

(三)推进军地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军地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受军地高等教育分离运行现状的制约,军地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也是各自为政,实现军地高等教育深度融合,首先必须建立一支既懂军事教育特色,又懂地方高等教育规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其次,要培养具有军地特色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学科专业带头人是加强军地高等教育融合的关键,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进一步认证了加强军地高等教育融合培养学科带头人的重要性。再次,培养具有特殊贡献的院士队伍。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建设一支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院士攻坚队伍,攻克军事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四)推进军地高等教育共建新型学科专业

当前世界军事变革瞬息万变,军事生存发展压力剧增,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化、区块链等先进科学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军事领域正面临科技变革的严峻考验,紧缺专业人才和高科技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单靠军队院校培养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融入地方高校共建“四新”专业、“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以及“新型交叉”学科,充分整合军地高等教育的优势资源,集中培养军队亟需的高科技军事人才[4]。

(五)推进军地高等教育共建高质量的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不仅体现出学科专业建设质量的高低,也是推进军地高等教育融合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加强军地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其次要制定高标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再次,推进课题体系实战化教学改革,努力打造一批线上课程、具有代表性的“金课”体系以及高质量的教材体系。

(六)推进军地共建高等教育大学

共建军地高校是构建中国式军地高等教育融合的具体形态,主要表现:一是在地方普通高校内设二级军事教育学院,负责在地方大学开设军事公共课和培养预备役军事人才。二是在军队院校内设非军事类的二级学院,培养地方需要的各行业人才。比如参照国防科技大学的模式,既培养军事人才,又培养非军事类人才。这样才能做到相互融合,深度融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可以实现在地方高校中融入军事学院,又可以在军队院校中融入地方普通高等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壮大军地高等教育规模,才能促进军地高等教育融合长期发展。

五、创新中国式军地高等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与保障

推进军地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必须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抓紧行动,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强化保障措施,加强顶层设计,搞好规划对接、政策对接和工作对接[5]。

一是军地高等教育融合基础好。当前,无论是军事高等教育,还是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状态良好。首先,地方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完善,规模庞大,培养人才成效显著,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突出,已经具备了融合军事高等教育的功能和条件。军事高等教育经过多轮改革和体制机制的变革,军事特色鲜明,兵种院校齐全,内涵发展丰富,具备了与地方高等教育相互融合的基础。因此,推进军地高等教育融合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关键在科学把握融入的方式方法。

二是军地高等教育融合可借鉴经验丰富。军地高等教育不仅是我国培养军事人才的优良传统,世界发达国家也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第一,要总结我国军地教育融合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国防生,这一项目持续将近二十年,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要加以深度总结和成果转化,为进一步发展军地高等教育提供可直接借鉴的成功经验。第二,借鉴发达国家的军地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从中吸取有益经验。第三,继续巩固深化现有依托地方专业院校培养军事技能人才的成果,将其转化为推进军地高等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予以大力推广。

三是做好保障,加强工作对接。军地高等教育融合涉猎范围广,涉及领域多,纵向涉及党、政、军、民等多种国家机构和社会群体,横向又涉及教育、科技、财政、民生等社会领域,纵向层次多,横向跨度大,必须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总揽全局。第一,做好保障措施。加强人力物力和组织保障,确保军地高等教育融合顺利推进。第二,搞好军地高等教育融合的整体规划,把军地高等教育工作对接好。第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推进军地高等教育融合改革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李海红,张建卫,赵辉.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双一流”建设战略:耦合机理与推进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6):22-26.

[2] 王君学. 优化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N]. 解放军报,2017-04-21.

[3] 教必成. 新中國成立70年来军队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 军事历史,2019(05):28-33.

[4] 教必成. 引领新时代军事教育 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N]. 解放军报,2020-07-20.

[5] 范文. 军民融合办学的实践及启示[J]. 武警学术,2017(11):33-34.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