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记忆视野下的高校研究生培养探析

2023-05-30陶然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集体记忆研究生培养意向性

陶然

摘  要:集体记忆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向性、历史性和中介性是集体记忆的三个重要属性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用集体记忆的产生、维系和传递过程,结合其基本的属性,探索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培养工作,无论从学理还是实践意义上都尤为重要。隨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较高层次群体——研究生,其特殊的集体记忆内容以及产生过程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主题,坚持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强化正确历史观的塑造,全员参与,鼓励交流和沟通,强调仪式教育,发挥其在构建研究生集体记忆中的作用,进而丰富和完善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培养工作。

关键词:集体记忆;意向性;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4-0097-04

一、集体记忆与集体意向性

(一)集体记忆的内涵

集体记忆这个概念虽然出现得较早,但是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界定还是没有达成共识。俄罗斯心理学家维哥斯基、英国心理学家巴特雷特、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等专家、学者具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

“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着过去的过程和结果,确保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和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记忆的连续性。”[1]哈布瓦赫曾在他的文章《记忆的社会性结构》中对此进行了阐述。同时,另一位社会学家保罗·康纳顿(Paul Connerton)虽然没有明确界定集体记忆的意义,但他指出“一个群体通过各种仪式形成的共同记忆,不仅是每个群体成员私人记忆叠加的产物,而且属于这个群体本身”[2]。

通过上面两种对集体记忆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角度。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概念侧重于个体主义思维,认为个体累积组合成一个集体,集体的概念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集体记忆是无数个个体记忆的组合。保罗·康纳顿更强调集体记忆是一个主体的记忆,并不是松散的个体集合起来的记忆总和。这是一种整体主义观念。

不论从何种角度,可以这样来说,一个群体对过去的共同记忆就是集体记忆。这个群体必须有一定的身份认同和特定的文化凝聚力,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利益集团或一个小团体。同时,这种共同的记忆可以是历史的、官方的、集中的、书面的,也可以是分散的、碎片化的、口头相传的。总之,统一的记忆和特定的人群构成是集体记忆的必要要素。

记忆可以说是一种人的具体心理、社会活动,受主观性影响很大,一个集体或者具体点说一个研究生群体这方面的记忆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否也受意识的影响?这就涉及集体意向性的问题了。

(二)集体意向性的概念

“意向性”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布伦塔诺最早提出的,作为心理名词在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均有涉及,并都得到深入的研究和扩展,后来慢慢变成现象学的一个专用术语。意向性是指一种与行动(实践)密切相关的有意向的状态,是指人们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与指向性,即人们在意识活动过程中总是指向一个具有一定目标的对象,集体意向指的是集体行动(实践)的意向状态。“在外部世界被人类有意识的意向之光照亮之前,它是黑暗的、混乱的、毫无意义的、无序的。只有当意识的意向之光投射到外在的事物上,当外在事物成为意识的对象时,它们才有秩序和意义。”[3]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中是否存在集体意向性呢? 其实社会本身和制度就是对集体意向性存在的重要佐证。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实际上我们就是真实地生活在一个集体意向性所构建的世界。国家战争、企业竞争、戏剧表演、篮球比赛等,这些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体之间的汇聚、累加,不能够完完全全用个体行为来加以阐释,个体意向也无法保证像支配个体行动那样来完全控制这些活动。比如一场《梁祝》的戏剧表演,有的做演员,有的做场记,有的做幕后,这是不同学生的个人意向,但是这个团队的意向则是我们在表演或者完成观众喜欢的表演,可以看出个人的意向相加不能得出集体意向,同理集体意向也不能完全还原成个体意向之和。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集体行为与个人行为有着天壤之别。

在学术界,对集体意向性分为两种不同的理解和界定的逻辑思路和思维方式,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其中整体主义思维认为,在一个群体之中,成员之间通过互动形成一个有机的集体。

集体意向的意识主体正是这个集体本身,个体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作为集体的组成部分而存在。这个观点与上文保罗·康纳顿所持观点的角度、立场一致。而与之相反,个体主义则认为,所有的集体都是由个体同意并出让部分权利而组成的,不存在一个超然的集体可以凌驾于个体之上。如果要从个体主义角度去讨论集体意向的问题,这里的集体意向是个体参与集体行动之后才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个人意向,在未形成集体时不具备,也不拥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论整体主义还是个体主义的观点,都表明了集体意向与个体意向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是不能还原为个体意向之和。

引入意向性的概念是因为集体记忆作为一种集体的意向活动,本身在行动过程中就有了意向性这个重要的特征,正如胡塞尔所说的,“意向性不仅是我们对实际存在对象的意识的特征,而且也是刻画我们的幻想、预测和回忆等的特征”[4]。集体记忆不仅具有集体行动的一般属性意向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两个特殊的属性——历史性和中介性。

二、集体记忆的历史属性

作为“向后的共同一致”的时间形式的集体记忆具有很强烈的历史主义色彩。正如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说,将记忆“从其能力心理学上的平均化之中解放出来,将之作为有历史性的人之在的一个基本特点来认识”[5]。在这里我们可以从更人性化、更接近于人的存在方面来理解历史与时间。人们的感觉、知觉、想象都处于类似流水的绵延之中,这种绵延就是时间最原初的基础,即时间就是基于人们当下感受、记忆存留和期盼的,这是一种类似于威廉·詹姆士的意识流的体验。但是我们的理性意识将这些连续的绵延割成分离的片段,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历史的塑造过程。

胡塞尔认为,任何一个时间客体的构建首先是从原初印象开始的,“持续对象的‘生产可以开始的‘起源是原始印象。”这种最初的印象是由行为人的知觉产生的,它是指客观物体直接作用于人脑感觉器官的反射。因此,首先必须有一些客观对象,这样才能进行时间对象的建构。而立足点一定是原来的印象,对于行为体来说,即知觉阶段。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当第二个原初印象开始出现,第一个原初印象就成为过去,进入持存(或者称作保持),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回忆阶段;第三个原初印象出现,第二个也成为过去,进入持存,而原始的第一个原初印象经过多次的变更将会离得更远。这样的延续行为一直持续到这个客体的构造完成。在时间客体的持续构造过程中还有一个概念——预存,即是一个指向未来的意向,在这里就是指想象。想象是能够把不直接在场的或者是知觉不能直接感知的东西呈现出来,是直观的。由此可见,知觉是被察觉,想象和回忆则是被给予的[6]。

这样知觉、回忆和想象就构成了一个“时间晕”,它以知觉为核心,回忆和想象为晕圈,是时间意识结构中最基本、最稳定的结构。“时间晕”本身是动态的,它的范围会随着知觉的点的移动而改变。随着原来的“回忆”被移出晕圈以外,原来的“知觉”会变成新的“回忆”,原来的“想象”会变成“知觉”,一层一层地递进。由此可知,这个晕圈是个动态的流动结构,会随着主体关注对象的转移而不断流转。

集体记忆是作为时间的“持存”而存在的。这个“持存”既可以理解为当下时间的前一个阶段,又可以理解为前历史时期的“原初印象”和“预存”。集体记忆既保留了前历史阶段知觉、想象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也作为当下历史和时间发展的出发点提供大量的素材。可以看出,集体记忆作为时间、历史的一部分,本身具有很强烈的历史属性。

三、集体记忆的中介属性

现实中,人们要相互交往必须进行对话,对话就是交往的一种重要表现。在大学校园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能够平等、自由地对话和交流,相互阐明自身的观点和立场,这是没有强制的开放式的相互协商和对话的形式。哈贝马斯曾说过,如果把社会行动看作是一种有效的规范行动,那么行动理论就必须与那些带来互动行为过程的规范相联系。由于规范最初是以符号的形式给出的,这就类似于从语言交际的条件中推导出一个行动系统。只要行动的边界是由语言的边界界定的,语言的结构就决定了互动行动的渠道。人们寻求通过行为语境进行交流,然后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协调行动[7]。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过程,个体之间表现出共通性、差异性等内涵特性,产生了主体间性,进而将一个个具体的集体记忆抽象为一种共有的知识,又将这些共有的知识上升为一种宏观的规范结构。

这种宏观的规范结构对原先的具体集体记忆具有一定的制约和改造作用,通过提倡、宣传主流的规范、文化,使得行为体对此加以接受,对与规范结构一致的具体集体记忆加以保留,对不一致的加以抛弃。现实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集体记忆的非连续性,对规范有利的被意识形态化了。

从上文可以看出,要将集体记忆转化为共有知识甚至是规范结构,其实是一个行为体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在社会、校园、家庭中确定自身所处的位置、角色及其相互关系,并塑造出相应的文化和规范。可以看出,集体记忆就是这其中的媒介[8]。

四、集体记忆理论对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集体记忆作为一种集体的意向性活动,本身是不能还原为个体意向之和的。在具体的培养管理之中主要体现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集体主义意味着个人从属于集体,个人利益应服从于群体、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特别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而进入研究生阶段更多地需要注重科研工作的分工与合作,不再是以往单打独斗的学习和工作。通过各种研究生组会进行分工合作,将大课题或者科研项目细分成多个内容,每个人负责一部分,相互对话与交流,保证科研项目的整体和谐并向前推进。在这里塑造集体主义观念的集体记忆是必要的,也是与科学研究的路径相互耦合的、相互促进的。当代研究生以“95后”为主,绝大多数都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娇生惯养,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薄弱,自我意识强烈,严重阻碍集体主义观的培养。因此,在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需依托课堂、组会、实践、网络、日常生活等阵地,根據研究生的心理、兴趣特点,典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针对性地开展集体主义观念教育。

(二)培育正确的历史观,塑造丰富的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是作为时间的“持存”而存在的,因此具有很强烈的历史性。每一个集体记忆,都需要依托一定时空边界的群体这种载体而存在。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共同的历史经历、感受,这些构成他们自我认同、自我依存的基础。研究生经历了中学、大学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生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这里既包括对历史的阐述,也包括用正确的历史观分析历史,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对自身生活、学习实际的体验和理解。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集体记忆,这些植根于他自己脑海里的观念、理解和体验,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对于教育者来说,既要有意识地把历史观问题始终如一地贯彻到日常教育中去,又要避免脱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生活实际,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结合等。

(三)正确引导研究生科研、工作、社会交往,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体记忆”

由于社会化经验不足,研究生在各种价值取向的判断与取舍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会受到局部的、眼前的或某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在认知上发生一些偏差。不仅如此,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使得很多研究生只注重科研能力,自私、急功近利、对他人淡漠、社会参与度低、重权谋等问题十分普遍。因此,教育者要重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通过与同学、导师或社会人员的交流、沟通,不仅可以加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还能把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加以“现实化”。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对话,管理者和老师通过主流价值观和人文思想教育引导学生、鼓舞学生、激励学生,从而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体记忆”,进而将一个个具体的集体记忆抽象为一种共有知识,进而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结构和文化。

(四)强调仪式教育,发挥其在构建研究生集体记忆中的作用

仪式是要社群记住集体的认同特征[9],通过各种纪念仪式来保持并强化原有的集体记忆,多次操演和回顾,保证研究生形成习惯的记忆,将这种共同的记忆合法化和持久化。以重要庆典、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纪念活动为契机,让研究生在广泛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道德观念和政治态度受到影响,心灵大受震撼,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民族意识,促进国家认同感的形成[10]。

五、结语

集体记忆的形成、维系与传递是个体互动与交流产生的,这对当代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文化传承、知识传授、人文素质教育,将群体的发展与个体联系起来,相互促进和发展。既促进个体意义、价值的发现,赋予个体生活的意义,又进一步促进群体的凝聚力、向心力,最终激发研究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互动交流中来。

另外,集体记忆转化的共有知识或是规范结构(文化)还会起到将无序社会以有序、社会生活以规范、协调人际关系等重大作用,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

因此,文章探究当代研究生集体记忆的形成和重塑,对其个人素质的提升、良好社会规范的形成、社会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莫里斯·哈布瓦赫. 论集体记忆[M]. 毕然,郭金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Connerton P. How societies remember[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 成远镜. 论文学的意向性接受图式[J]. 娄底师专学报,2003(03):36-40.

[4] 丹·扎哈维. 胡塞尔现象学[M]. 李忠伟,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4.

[5] 伽达默尔(H. G. Gadamer). 真理与方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3.

[6] 胡塞尔.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M]. 倪梁康,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1.

[7] 德特勒夫·霍斯特. 哈贝马斯[M]. 鲁路,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0.

[8] J.B.默茨. 历史与社会中的信仰[M]. 朱雁冰,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6:211.

[9] 保羅·康纳顿. 社会如何记忆[M]. 纳日碧力,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

[10] 葛耀君,李海. 从个体到集体:心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J].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1):2073-2082.

(荐稿人:曹文波,南京工程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集体记忆研究生培养意向性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选择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群众集体意向性——读《井冈山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