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产观指导下的泉州石湖码头环境整治

2023-05-30何苗

广东园林 2023年2期
关键词:泉州

何苗

摘要:石湖码头位于泉州石渔村,是古代泉州港繁荣商贸活动的重要见证。石湖码头的环境整治工作是在遗产观指导下的一次探索,遵循遗产保护的原真性与完整性两大原则,研究了石湖码头的历史价值,以及古码头与其所在海岸、村落地形地貌的历史空间格局关系,并且深入调研了村民现实需求,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当代人的生活需求。通过环境整治,还原了古码头历史格局,恢复了周边区域传统风貌,改善了村庄环境,促进了村民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同与配合,实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当代生活的融合。

关键词: 环境整治;文化遗产保护;泉州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3)02-0065-04

收稿日期:2022-02-13

修回日期:2022-07-21

Abstract: Shihu Ancient Wharf, located in Shiyu Village, Quanzhou, is an important witness to the prosperous business and trade activities of ancient Quanzhou Port. The landscape renovation work of Shihu Ancient Wharf is an exploration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heritage. Following the two principles of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of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historical values of the wharf,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spatial patter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harf and the coastal and village topography, have been studied. In addition, in-depth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actual needs of villagers, fully considering the living needs of contemporary people while respecting history. Through landscape renovation, the historical pattern of Shihu Ancient Wharf and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ound it have been restored, the village environment has been improved, villagers' recogn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have been promoted, and the harmony and unity betwee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contemporary life have been realized.

Key words:Landscape renovation; Cultural heritage; Quanzhou

泉州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海上贸易城市。唐朝起,泉州与广州、扬州就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大港口。宋元两朝时期,以泉州为中心的航海贸易成为国际海洋贸易龙头,与亚洲多片海域的航海贸易实现了连接与互通,形成了东方世界的海洋经济圈。当时泉州港是国际重要的贸易港,也是中外各种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石湖码头位于泉州城区南郊石狮市蚶江镇石渔村。1990年5月,石湖码头以“林銮渡”之名被石狮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石湖码头与六胜塔、万寿塔、江口码头、真武庙合称为“泉州港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泉州启动了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泉州市政府开展了对相关遗产点的环境整治。

1 遗产观指导下的环境整治

1.1 文化景观与文化景观遗产

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是文化地理的研究主题之一,也是风景园林师重要的实践领域之一。很多学者对文化景观概念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梳理,也从不同角度对文化景观的概念进行了剖析。单霁翔[1]认为文化景观是文化在空间上的反映,是一种落实于地球表层的文化地理创造物。汤茂林[2]认为,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林菁等[3]提出文化景观反映了文化的线索,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解读文化景观是理解地域上曾经和正在生活的人们如何生存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途径。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公约中界定了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范畴。随着对文化遗产认识的加深,受到人们重视与保护的文化遗产类型也不断丰富,其都体现出了自然与文化的密切联系。“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也进入遗产保护的视野。文化景观于1992年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类别下的一个亚类。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也出现了新的概念。2005年2月版的《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中出现了“遗产线路”(Heritage Routes)概念,2008年11月《文化线路宪章》通过,文化线路被确立为一种遗产类型。文化线路是一个遗产体系,各遗产组成部分通过交通线路及其蕴含的历时关系而连接起来[4]。 “系列遗产”(Serial Properties)概念首次出现于2005年版的《操作指南》,随后在2011版《操作指南》中进行更新,其内涵得到进一步完善。系列遗产具有“多个相关联部分组成”“整体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和“一致且可管理”3个特征,其关键点是整体的普遍价值认定,或者说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5]。系列遗产概念揭示了突出普遍价值可以存在于一系列不相邻的地点所构成的整体中[6]。

2014年大运河、丝绸之路基于文化线路概念申遗成功,泉州的申遗工作也在此背景下展开。泉州遗留了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商贸活动的众多历史遗存,申遗工作基于文化线路、系列遗产等概念进行探索,重点围绕挖掘海上贸易文化价值展开。

1.2 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原真性和完整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两大原则。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是衡量文化遗产和文化意义的内在统一程度,其体现在设计、材料、工艺和环境4个方面[7]。完整性是指遗产未受干扰的原始状态或原初的完整。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既指范围上的完整性(有形的),也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无形的)[8]。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认识的加深,完整性的概念从为了确保纪念物的安全而保护其周边环境,扩展到经济、社会等方面因素对遗产的影响,再到如今包含了有形与无形、历史与现在、人工与自然等多方面因素[9]。

除了对文化遗产物质存留的保存与保护,近年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也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提出,如何在环境功能和空间中找到遗产与民众生活的关联点,通过环境品质提升,助力遗产的价值呈现,促进民众对遗产的感知与理解[10]。

1.3 文化遗产环境整治技术路线

环境整治是我国常见的城市治理手段。由于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对遗产环境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不利影响,环境整治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文化遗产环境整治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整治和景观设计项目,有其自身的技术逻辑:在充分认知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记载、历史影像、口述历史等各种资料,研究分析文化遗产的历史环境,识别出对文化遗产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通过技术手段消除不利影响,恢复遗产历史环境特征,达到保护、展示等多重目标。

石湖码头规模不大,但它是海上贸易繁盛时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进行海上货物运输活动的见证。在石湖码头的环境整治前,设计团队与遗传保护专业人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明确了环境整治工作不仅要改善遗产周边环境品质,更重要的是展现石湖码头的历史价值,呼应和表现系列遗产的整体普遍价值。

2 石湖码头概况

2.1 历史价值

石湖码头位于泉州城东南17 km的石湖半岛西岸,是一处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码头,与六胜塔同属石湖港的历史遗存。石湖码头核心价值在于其在水陆交通网络中的节点意义,其与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等共同体现了宋元泉州由内港码头、外港码头、航标塔等共同构成的河海运输网络[11](图1)。

根据石湖码头考古发掘报告,出土遗物在时代上分属五代至清代各个时期,在产地上来自省内外多个窑口。这一方面说明码头的使用有较强的时间延续性,另一方面也佐证了区域间相对频繁的贸易流通。石湖码头不仅是泉州湾进出航道上的中转站,同时也是本地商品就近出海的水陆转运据点[12]。

2.2 历史环境

根据历史记载,通济栈桥将海岸与海边的一块大礁石连为一体,成为顺岸码头,方便船只在大礁石处停船靠岸。在高潮位时栈桥本身亦可成为靠岸的设施。现通济栈桥保存完好,其上部可见后代对栈桥的多次修补痕迹,最下层仍保留宋代石质桥基,石坡上曾经凿出的数级石阶梯、系船缆的石柱及安放石柱的石坑,至今仍依稀可辨。栈桥建于2座天然岩石之间,长66 m,宽2.2 m,高出海滩1.5~2.9 m(平均2.41 m),基础以纵横的花岗岩长条石顺海岸分层砌筑而成,上横石板。

从历史影像图(图2)可以看到,20世纪70年代通济栈桥仍然保持突出海面的格局,之后的30年间栈桥周边环境发生了巨大变迁,栈桥两侧填海,建造了蟹塘、广场以及民宅。整治工作开展前,通济栈桥西侧为大量蟹塘,东侧填海建造了硬质广场,广场地面标高超出栈桥,对栈桥本体安全造成威胁。

2.3 石渔村环境整治面临问题

石渔村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建设粗放、建筑环境风貌杂乱等问题。村内道路、公共空间、设施建设大量使用混凝土等現代材料,建设粗糙,地域特色模糊。村内海岸边建筑垃圾无序堆放,村北部海滩的采砂场、西部的大量养殖蟹塘等,都对古渔村的风貌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

除了环境风貌的不协调,大部分石渔村村民不了解古码头的悠久历史,不知其与泉州历史上繁盛的海上贸易活动之关联,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缺乏认同,不理解环境整治工作。

3 石湖码头环境整治

基于石湖码头在泉州系列遗产中水路交通网络的码头节点意义,确定其历史码头格局是体现其历史价值的核心。栈桥两侧的蟹塘和广场改变了遗产的历史环境特征,是威胁遗产安全的最不利因素,而石渔村混乱的环境风貌以及村民对文化遗产的消极态度,也对石湖码头的保护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石湖码头的环境整治工作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3.1 保护遗产本体

石湖码头环境整治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对遗产本体的威胁。通过去除影响栈桥本体的蟹塘、广场等负面因素,还原通济栈桥历史环境特征,维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经过多年的粗放建设,古码头东侧已建设大量民房,环境整治无法做到完全复原历史环境。考虑到实施难易程度,经过与文物专家探讨,设计团队提出两版整治方案:实施难度较低的方案从最低限度上实现栈桥本体高于两侧地坪,末端探入海面与礁石相连;相对理想的方案则是完全拆除栈桥东侧广场和上面部分建筑,使栈桥超过三分之二的长度能够探入海面。经过与村民多次沟通讨论,最终实现了相对理想的方案,清晰地展示了码头的历史空间格局(图3~4)。

3.2 重塑遗产周边空间环境

石湖码头与其周边环境包括大海、礁石、栈桥、英烈侯宫、寨墙和村道的空间关系,都是遗产价值与内涵的体现与展示。基于完整性原则,保护古码头也应保护其所处环境的整体格局与风貌。环境整治工作从遗产本体扩展到“村口—古街—寨墙—货场—栈桥”区域(图5),在铺装、挡墙、置石、建筑立面的整治中运用传统材料、工法,还原海边古朴渔村的环境风貌。

村口是传统村落中的重要节点,往往也是村内重要的公共场所。整治前的村口空间被当作停车场使用,环境杂乱,空间氛围消极。经过协调,在村口不远处新增了停车场地,村口则作为村民的休憩、交流空间,以原有大榕树Ficus microcarpa为核心,于树下增设自然置石,地面采用闽南地区传统的条石铺装。村民在这里纳凉、聊天,给空间重新注入了活力。

村道临海一侧原本被违建、工棚占据,风貌杂乱,阻碍了村内看向海面的视线。通过整治拆除,打通朝向大海的视野,设置观景平台,增加了传统形式的坐凳,为村民提供了休憩空间(图6)。村道整体更换为传统的石条铺装,坡度较大的区域增加了台阶,原本横穿道路的通向海边的雨污管等作入地处理。村道旁的古寨墙、寨墙边的巨石和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也都是“村口—栈桥”空间序列中的重要节点,整治工作对其周边铺装、绿地进行了修葺,呈现出自然、古朴、和谐的空间风貌。

3.3 兼容村民需求与遗产保护

石渔村原是伴随石湖码头的存在而发展,然而随着码头实际功能的衰落,村落与码头不再被认为是一个整体。古码头的维护与村民实际生活剥离,村民无法产生自觉守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组通过与村民座谈、入户调研等形式,对村民阐述遗产价值,宣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也充分了解村民诉求。以环境整治工作为契机,在改善环境风貌的同时,满足村民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增加公共活动场所,考虑村里老年人活动出行等需求,切实提高村民日常生活品质。

整治后的村道更方便村民出行,沿线增加了多处公共休憩空间。栈桥边的广场拆除后,考虑到村民对宗教祭祀、集会活动空间的需求,在原广场东侧的废弃地新建一处面积更大的广场。在环境整治过程中,项目组多次访问老村民,收集历史故事,并召开遗产保护工作宣讲会,让村民对身边的古码头和其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加强了村民的社区认同,让村民意识到保护古码头就是传承自己社区的历史与文化。项目完工后,村民在新建广场自发举行了庆祝活动,村内制定了《文明行为公约》,共同保护遗产,且成立了专门的队伍,承担日常的巡视、向外来游客进行宣传等工作。

4 结语

2021年7月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被正式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石湖码头是泉州外港码头的珍稀物证,实证了宋元泉州优良的建港条件,与江口码头共同呈现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陆转运系统[11]。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内容广泛复杂,在实践过程中也会受到遗产价值评估、多元主体利益协调、经济投入平衡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石湖码头的历史价值与历史环境特征认定相对清晰,环境整治工程规模有限,整治工作在小范围内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村民利益的平衡,消除了威胁文化遗产本体的不利因素,重塑遗产周边环境风貌,并以环境整治工作为契机,让村民们了解了石湖码头承载的历史,也看到整治工作切实提升了村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品质,强化了村民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同与配合。

由于整治工作局限在“村口—栈桥”较小范围内,对于整个石渔村的历史文化以及环境风貌研究仍有不足。随着泉州系列遗产申遗成功,石湖码头和石渔村会被更多人所知晓,相信对石湖码头和石渔村的历史文化挖掘工作会更为广泛而深入。

注:图4为陈起拓拍摄;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1] 单霁翔.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探索[J]. 南方文物,2010(1):1-12.

[2] 湯茂林.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00(1):70-79.

[3] 林箐,王向荣. 风景园林与文化[J]. 中国园林,2009,25(9):19-23.

[4] 王建波,阮仪三. 作为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文化线路宪章》解读[J]. 城市规划学刊,2009(4):86-92.

[5] 章玉兰. 系列遗产概念定位及其申报路径分析[J]. 中国文化遗产,2017(3):47-57.

[6] 傅晶,王敏,梁中荟,等.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整体价值及要素构成研究[J].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1,6(3):5-21.

[7] 阮仪三,林林.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2):1-5.

[8] 张成渝,谢凝高. “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2):62-67.

[9] 镇雪锋. 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整体性保护方法 ——遗产保护国际宪章的经验和启示[D].上海:同济大学,2007.

[10] 傅晶. 拥抱未来的遗产环境 超越“整治”的视角[J]. 世界遗产,2016(6):114-117.

[11]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简介[EB/OL].[2022-06-16]. www.qzworldemporium.cn.

[12] 楼建龙,林聿亮,林博,等. 石狮市石湖码头考古发掘报告[J]. 福建文博,2020(10):46-52.

猜你喜欢

泉州
泉州
泉州大剧院结构设计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夜游泉州西湖
泉州九仙山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泉州打造孕产全周期健康保障服务
吴其萃作品选
精心准备 做好泉州石化大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