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劳动课程与数学课程融合中发展学生量感

2023-05-30李金瑞刘秀瑶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2期
关键词:量感黄瓜劳动

李金瑞 刘秀瑶

数学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量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劳动课程中融入数学元素,可以让劳动过程成为量感形成必经的可持续的实践过程。学生在劳动中发现、体验、感悟、描述量感的形成,在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同时又提升了学生劳动的成就感。每一次的劳动实践,在提升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核心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课程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因此,手脑并用、强化实践体验,亲历过程也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经途径。劳动教育与数学课堂融合,可以把抽象的数学课堂延伸到生动的劳动生活中,扩展数学学科综合与实践的主题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劳动中发现数学、思考数学,密切联系数学与现实生活,将枯燥、抽象的量感教学转变为具体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量感形成的过程,在劳动的体验中悟出量感。反之,数学元素的融入,提升了学生劳动的兴趣,驱使他们带着探究的需求在实践中提升劳动能力,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自觉自愿、吃苦耐劳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劳动精神。

本文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劳动实践指导手册里的“美味凉菜我调制”为例,在劳动教育中融入数学元素,对发展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和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在劳动中发展量感信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材上的素材、情境往往缺少真实感,常处于童话情境或创设的虚拟情境之中,学生有感但难悟。而劳动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动脑的真实的实践过程,在劳动教学中加入数学元素,学生的劳动过程就可以为量感的培养提供(创设)一个主题活动,一个超越四十分钟,甚至每天都能操作、实践、体验、感知的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持续的活动中发现,在实践中思考和感知,在失败、反思中感悟。同时,劳动过程也是数学作业应用在生活上的延伸,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在劳动实践中的可视化、具体化。

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美味凉菜我调制”一课后,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劳动作业的同时还要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于是,学生发现了:到超市买食材要运用人民币的知识;买黄瓜、大蒜等要注意单价和重量;在对腐竹和木耳进行焯水时感受1分钟的时长;悟到切断黄瓜的过程与“锯木头”的题目相似……采购食材的购物实践,是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的巩固与应用,对货币单位和货币知识再次的体验,积累辨认货币和交易的经验。黄瓜、大蒜等食材的重量以及焯水时间的发现,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前建立相应的计量观念,对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有更清晰、更真实的认知和感悟,建立对克和分钟的初步概念,深刻感受到了1克重量的轻重和1分钟时间的长短。

数学信息的发掘与发现,可以让学生和家长意识到劳动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劳动与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清楚劳动实践是提高数学理解能力的必要补充,从而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劳动,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领悟劳动精神奠定了基础。

二、在实践中体验量感的形成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史宁中教授曾经说过:“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量感必须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身感悟。完成劳动作业是量感形成的体验和实践过程,而劳动知识到劳动技能的提升过程,是量感形成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量感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持续的体验和感悟的实践经历。学生在经历体验的过程中,有时也能根据劳动经验,结合数学作业中的问题,把劳动实践变成数学实验的过程,从而进入验证推理、深刻理解的深度学习状态。

在完成凉拌黄瓜的过程中,学生也完成了对货币、长度的实践体验过程,建立对质量(克)、时间(分、秒)等量的概念的初步认识和感知过程。在切黃瓜的时候,学生小佳联想到切黄瓜的过程和二年级知识与能力训练上的“把一根木头锯成2段需要4分钟,按这个速度,锯成7段一共需要多少分钟?”这一题中的“锯木头”相似。于是,我们要求其他学生把切黄瓜当成“锯木头”的数学实验,把黄瓜切成7段。在实验中边切边思考,从猜测到验证,在实践中理解了4分钟的来由,在过程中感悟“段”与“次”的区别,从而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掌握并顺利解决了“锯木头”问题,进而拓展延伸到解决类似的问题。

亲历过程、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才能更好地观察、思考和表达现实世界。在之后的劳动实践中,学生从西红柿炒鸡蛋里感知了一个鸡蛋、一个西红柿的重量,对50克、100克的重量初步建立了概念;在包饺子过程中,学会了把饺子摆成方阵以及估算饺子的制作成本;在上下楼梯的过程中悟到了楼层与楼梯的区别,理解了“间隔”问题,等等。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自觉自愿、更积极主动地去劳动,去寻找和探索劳动中的数学模型,逐步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

三、在经历反思中发展量感

量感是直观感知,量感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量感一开始是以“直觉”的形式产生,在亲历过程中不可能总是可以顺利地建立起来,实践失败后对实践结果不断的验证、纠错、反思,更有助于学生量感的发展与内化,也为量感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在“凉拌黄瓜”的第一课时,先给出了食材的配备表,其中要求食盐10克。但学生对克还没有概念,家中又没有厨房秤,不清楚10克究竟有多重,有学生想当然地认为10克就是10小勺盐,结果可想而知。第一次的失败反而激发了学生探究10克的重量、再次实践的动力。在纠错、反思以及再次的实践中,学生对10克的感悟和理解更加深刻,成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量感经验的积累,为其他计量单位的体验和感知提供了方法,也为后续学习质量单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真实的劳动过程中感悟,在反思中提升,让课堂上的“虚探究”“假探究”在劳动生活中成为“真探究”,不但让学生进行多维体验,经历思维发展过程,学会将数学知识与劳动生活关联、类比、猜想、验证,也让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劳动中的实际问题,整合各学科的习得过程,实现“学习逻辑=生活逻辑+学科逻辑”,同时还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珍惜劳动成果的劳动品质。

四、在展示表达中描述量感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劳动教育与数学课程融合,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描述体验知识的过程,创建展示学生作品的宣传、评价阵地,提升学生劳动创作和发现数学的成就感和主动参与的内驱力,将劳动教育和数学学习渗透到日常家务劳动和学习之中,使之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劳动学习过程。

每一次的劳技课,我们都会收集学生劳动时的照片、视频,然后混编制作成一个成果展示的微视频,发到班级分享群里或在教师的视频号、朋友圈等宣传阵地中予以展示,接受大家的评价、点赞。每个人对学生劳动成果展示的评价、点赞,都是学生继续前进的动力。

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学生以视频版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劳动过程,发现数学信息、经历数学实践过程,描述或表达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方法。创建的“数学问题我来讲”微视频展示活动,包含了“视频版数学日记”“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数学问题我来讲”等内容,让学生结合劳动经验与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劳动过程和劳动技巧,与同学们分享学习;用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方法感悟量感的形成过程,探究数学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以讲解数学题的形式,用自己的语言和理解来表达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目前为止,已有600多人次参与。据不少家长反映,参与讲解的学生在劳动的兴趣与技能、口头表达能力、数学思维的提升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用微视频方式展示鼓励学生的课后说或课后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碎片化的数学知识点融入一节劳动教育课或一次劳动实践中,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劳动中把所学数学知识点串联起来,深入观察、思考、感悟,表达自己对数学的理解。

总之,劳动课程与数学课程的融合,或者说跨学科课程的整合,均指向新课标背景下的核心素养。在劳动过程中融入数学元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积极参与日常劳动。将数学课堂延伸到生活劳动之中,可以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需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发掘劳动中的数学信息,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观察、思考和表达现实世界。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量感黄瓜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清新脆嫩的黄瓜
兼收并蓄
黄瓜留瓜要注意两点
我喜欢黄瓜
热爱劳动
摘黄瓜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