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2023-05-30杨宁宁黄圆圆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资源整合高质量发展民办高校

杨宁宁 黄圆圆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历经恢复发展、快速增长、规范调整、分类管理四个阶段,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的必然选择,是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但因历史和现实因素,民办高校面临配套政策有待完备、社会观念难以逾越、治理结构不够规范、内涵建设力度不强、资源基础较为薄弱的高质量发展困境。鉴于此,民办高校应从以下方面探索发展策略:健全配套政策,细化发展标准;塑造学校声望,打造学校品牌;完善内部治理,强化组织保障;推进内涵建设,实现特色发展;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共建共享。从而推进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品牌;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4-0034-04

高质量发展理念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1]。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也理应推进高质量发展。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推动力,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全方位、高水平、可持续的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一、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

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是符合政策导向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民办教育相关政策的发布与实施,为民办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表明了国家对于发展民办高校的决心,加快推进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成为民办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政策导向之一,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也逐渐提高。在持续优化的制度环境下,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是必然选择。其次,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客观要求。伴随着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入学机会供给到优质多元化教育资源供给,民办高校的粗放规模发展已经无法满足高等教育需求,理应从规模扩张转向创新变革、高质量发展。最后,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主动选择。相对公办院校,民办高校市场竞争力较弱,资源获取、发展基础都处于劣势,甚至不少民办高校面临着生存危机。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高质量发展成为民办高校的必然选择。民办高校理应主动抓住契机、创新变革,把高质量发展作为自身办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在要求。

二、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民办高校配套政策有待完备

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逐步出台,分类管理新政策为民办学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但是多为宏观引领,配套政策及细化规则较为缺乏,有待完备。一方面,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推进效果并不显著,大部分省份民办高校分类登记落实缓慢,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并不明确,且地方性政策创新性不足。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执行落实仍然滞缓,缺乏财政扶持方式、税费优惠、激励政策,民办高等教育公平、规范的政策环境仍未建立,这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法人属性不明晰,一些优惠政策无法落实,也增加了管理难度[2]。“民办非企业”单位既无法按照企业化方式实现自主经营和管理,也没有事业单位的身份认定,不能在资金扶持、土地划拨、税收减免等诸多方面享有优惠待遇。另外,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资源环境、制度环境等差异较大,无法将公办高校的标准对照使用。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标准与公办高校理应差异化,形成民办高校群体的标准[3]。发展标准的不合理参照,随之带来的是难以实现科学有效的评估。政府和教育部门通常以统一的标准来评估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评估结果对于民办高校不具有科学性。

(二)民办高校社会观念难以逾越

民办高等教育是特殊时期作为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出现的,初始发展阶段地位偏低。且在民办高校规模扩张阶段,办学多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规划,形成诸多遗留问题,办学质量难以提升。部分民办高校教学设施和科研条件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后续发展潜力不强,且相对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收费较高,“高收费与低产出”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进而影响生源质量与结构[4]。另外,民办高校办学层次较低加剧了公众对民办高校的固化观念。目前全国700余所民办高校,仅有不到10所高校取得碩士以上学位授权点,重点学科及重点基地名单中也很少看到民办高校[5]。社会偏见和声望不高制约了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

(三)民办高校治理结构不够规范

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实际运行中,多由出资者、举办者控制学校运行。董事会成员结构不合理,主要由家族、出资人控制、垄断,职能削弱,专业机构职能受限,监事会尚未建立或者形同虚设,委员会辅助决策模式运行不够完善,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尚不成熟。一方面,这使民办高校的发展依赖于投资者办学理念,加大了学校风险。另一方面,举办者的高度集权化会影响学校行政管理,校长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缺乏话语权,影响学校办学活力。

(四)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力度不强

专业发展实力能够彰显出一所高校的实际办学水平,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要着力点,但目前民办高校专业建设仍旧偏好低成本专业,同质化显著,与办学定位和区域发展需求不相匹配。一方面,民办高校受规模和成本限制较大,以低成本粗放型专业建设为主[6]。多以文科类专业为主,理学、教育、医学及农学类专业设置比例相对较小,校际趋同化严重[7]。另一方面,规模扩张阶段,民办高校为获得生存空间,扩大招生地域,开设热门专业。关注短期成效明显的项目,力求实现学校快速发展,难以考虑到区域发展需求和长期专业规划。

科研水平是一所高校质量提升的内在生长点。与公办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截然不同的是,民办高校教师对科研重视不足,科研水平过低。加之民办高校科研产出的外部环境不利好、成果发表困难,削弱了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信心。民办高校科研成果产出难,科研成果转化低,对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创新研究明显不到位,是民办高校各项工作中的短板。

(五)民办高校资源基础较为薄弱

一是生源基础薄弱。一方面,近年来高等教育生源下降,民办高校从市场竞争全面转向质量与特色竞争。我国大学适龄人口处于继续波动下降阶段,这将对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生源结构等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市场中,优质生源涌入公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生源受限。在本科录取中,民办高校多是第三批次录取高校,虽然大多省市第二批次和第三批次现已合并,但是“民办高校属于三本”还根深蒂固于公众观念中,生源质量与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公办高校有很大差距,使民办高校发展规划受到极大制约。二是师资队伍匮乏。民办高校教师在福利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差距较大,且存在一定的社会偏见。青年教师成为民办高校教师的主要力量,多为硕士毕业,科研能力与教学经验都不甚理想;兼职外聘教师较多,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民办高校对高层次教师无法提供足够的吸引力,难以引进和留用。三是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充足的资金是高校运转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教师激励、科研经费资助及科研成果转化都离不开资金支持。但公共财政对民办高校扶持较弱,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学生学费,学费占学校总收入的85%以上甚至90%以上。多数地区对于财政补贴具体标准和条件还不清晰,实际纳入同级预算的较少[8]。

三、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一)健全配套政策,细化发展标准

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顶层制度设计和政策法规的完备程度、对民办高校发展标准的制定,都对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追求,相关配套政策和发展标准还是有所欠缺,需要健全与细化。一是要细化分类管理配套政策,使“新政策”可操作。依据《民法典》,应明确民办学校法人属性,对营利性民办学校,按“营利法人”进行登记管理,对非营利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法人”中的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登记管理。同时要完善配套政策,針对民办高校营利性法人和非营利性法人两大类型,对两类学校实行差异化行政管理和扶持,在财政、税收、用地、金融等方面出台相关配套制度,强化民办教育专项扶持资金,引导民办高校实现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二是要细化发展标准,使“高质量”差异化。高等教育是个复杂多维的系统,“高质量”标准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民办高校的特点分类制定科学合理的差异化评估体系及高质量高校认证体系,使“双一流高校”“高质量民办高校”各安其位,错位发展,实现公平竞争,逐步分批建成一些高质量民办高校标杆[9]。

(二)塑造学校声望,打造学校品牌

公众对民办高校固有的社会观念,影响民办高校的生源基础、师资队伍、资源引进、共享合作,严重制约高质量发展。民办高校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同时,也要学会打造学校品牌,改变公众对民办高校的偏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其一,提升办学层次。办学基础较好、办学能力较强的民办高校可以尝试申报、举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着重发展应用型科研。另外,职业大学的设立打开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通道。符合条件的民办高校要抓住机遇,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努力提升办学层次。这也是突破办学资金不足、生源萎缩和师资力量薄弱等劣势的有效方法。其二,树立精细化学校品牌。明晰学校整体品牌定位,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加强学校子品牌、产品品牌对整体品牌的支撑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转化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三)完善内部治理,强化组织保障

完善的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是学校长远目标实现和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民办高校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清学校主要决策管理机构的权责划分,规避个人控制的现象,实现从“个人治理”转向“制度治理”,切实提高民办高校治理能力,保障学校健康规范发展。其一,完善董事会制度建设。确保党组织负责人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学校董事会,健全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完善党组织与董事会、校长的沟通协商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依法理顺理事会、理事长、校长之间的关系,完善理事会成员结构,吸纳高级管理者、教职工及校外人员等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决策,促进学校治理体系专业化。其二,健全校长工作机制。赋予校长充分的治校权,加强校长团队建设,健全校长选任制、工作责任制以及激励机制,提高其决策执行力。确保校长的管理自主权,用专业的教育管理能力,引领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其三,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使教代会和监事会真正发挥作用。健全党委领导教代会制度,明确其职权与运行机制,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的权利,建立监事会制度,明晰监事会的权力配置、成员结构、职权范围、资格聘任、激励约束等事项,使监事会独立行使监督权力[10]。其四,有效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健全学术委员会制度。

(四)推进内涵建设,实现特色发展

粗放短期的发展模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只有真正强化内涵建设,才能行稳致远。首先,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民办高校应改变专业低成本取向,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既要优化现有专业结构,对现有专业重新整合归类,建设一批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专业和专业群,又要长远规划,深入市场调查,提前布局符合办学定位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专业。其二,发展应用型科研。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较为年轻,在科研管理、教师考核制度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激励,鼓励其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五)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共建共享

高质量发展需要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和资源支持。民办高校自身资源短缺,要正视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多条路径补齐资源短板,克服资源差异,激励全社会共建教育资源,促进全社会共享教育成果,强化高等教育普惠性价值[11]。

一方面,公共财政支持要适当向民办高校倾斜。民办高校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缩小与公办高校的差距,必须解决经费短缺的难题。政府在公共财政支持方面要适当向民办高校倾斜,特别是为办学质量优、能力强的民办高校提供更多资源扶持,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扶持,助推优质民办高校更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提高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投资积极性和捐赠积极性,可以通过税收减免或优惠的方式激励企业投资或捐赠。另一方面,鼓励民办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民办高校依托学术资源和专业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策划、咨询,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自身服务创收。民办高校应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应用型科研能力也将获得提升。发展校办产业,兴办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从企业获取资源和资金支持[8]。与行业组织共设专业、共建实验实训基地,获取社会资源,促进办学条件的改善。同时,从行业企业中引进适合的专业教师,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发展。最后,要促进社会共享教育成果。民办学校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标准,把教育改革成果体现在师生发展、社会服务中,让高等教育成果惠及全民[12]。

四、结语

“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引领民办高校发展的关键词。民办高校要主动创新变革发展,努力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特色化的教育供给,推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优势互补,自觉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引,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不断加强内涵发展,走出适合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杨刚要,阙明坤. 新发展格局下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实现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21(19):83-88.

[2] 李虔,卢威.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十大未决问题探析[J]. 中国教育学刊,2018(08):5-12.

[3] 黄小灵. 我国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面临的困境与实践路径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6):67-72.

[4] 熊坚,顧建民. 新时代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提升路径[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22,22(01):11-18+35.

[5] 全国政协委员张改平:建议明确民办高校法人属性,落实扶持政策[EB/OL]. (2022-03-0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824334163199367&wfr=spider&for=pc.

[6] 周海涛,廖苑伶. 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J]. 复旦教育论坛,2021,19(03):69-74.

[7] 潘奇,阙明坤. 民办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基于129所民办本科院校的调查[J]. 教育发展研究,2016, 36(17):79-84.

[8] 阙明坤,王云儿. 我国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动因、瓶颈及对策[J]. 现代教育管理,2022(02):74-83.

[9] 李和平,郭婧. 困境与破局: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发展之路——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1,21(06):12-20.

[10] 李旋旗. 民办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重维度探讨[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22,22(02):9-17.

[11] 陈斌.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推进策略[J]. 重庆高教研究,2022,10(01):34-45.

[12] 廖晓衡. 新发展理念下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困境及其超越[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03):29-35.

(荐稿人:赵军镜,西安欧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资源整合高质量发展民办高校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