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怀要深

2023-05-30李键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2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

李键

摘  要:“情怀要深”既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也是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着力点,思政课教师的情怀需要在思政课教学的情感之温度中落实和体现。在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丰富的情感意蕴——我将无我的人民情怀、道践于行的实干情怀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作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历史经验;情感意蕴;人民情怀;实干情怀;世界情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6-0026-04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思政课教师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衡量思政课教师是否有较深情怀的重要尺度之一就是其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情感的温度,是否能够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以情化人。思政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之一,理应以“高势位”的情感价值熏陶青年学子,塑造并引领他们的价值观[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无疑是对中国革命历史最好的凝结。因此,基于“情怀要深”的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并渗透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所包含的情感意蕴,是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

一、“情怀要深”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必由之路

思想的深度、政治的力度和理论的高度是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这些要求也内含“情怀要深”的意蕴。“思想”是在实践过程中,客体作用于主体的感官后在人的意识中所形成的抽象的、系统的、理论的观念体系。实践作为人类主体性的表达方式,是在主观能动性下发生作用的,而情感作为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是不可规避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的深度就体现为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情感的认知程度。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在丰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情感始终是党谨守初心、牢记使命的动因,揭示这种情感和党历史演进之间的内在逻辑,是提升思政课情感吸引力和思想深度的重要途径。

“政治”关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而社会生活从本质上讲也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其生产生活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社会生活离开了实践就缺失了发展的动力。而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立场和观点,总是无法摆脱好与坏、正义与非正义的情感价值。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党领导中华儿女踔厉奋进,从胜利走向胜利,形成了一整套政治观念,并基于这套政治观念所提供的情感价值判断基准经营社会政治生活。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应突出这种政治观念的情感面向,使学生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上理解并自觉接受这种基于人民立场的政治理念。

“理论”是由人们在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系统化而成。理论是实践的产物,是时代的反映,是对社会问题的回答。质言之,理论因社会的需要而产生,而理论也指引社会发展的方向。基于历史选择论而言,人们在进行历史选择的时候,总是从现实各种条件的综合出发,有目的、有意识、自觉地进行选择。虽然选择是基于现实的选择,然而在选择的过程中却不免产生主观的情感倾向。因此,理论不仅在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在其发生作用的过程或领域中也受情感因素的制约。理论具有情感价值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人民和历史所选择,之所以能够实现成功的中国化,与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的情感特点息息相关,也与二者内在包含情感互通不无关联。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之所以能够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一方面是由国情所决定,另一方面也是受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结果。中国道路是适合中国的道路,也是中国人自主选择的道路。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为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说明和阐释理论所蕴含的中国情感和中国自主重要且必要。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蕴藏的情感意蕴

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意蕴。党在领导人民拼搏奋斗、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百年历程中,高度重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以及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并逐步总结概括出十大历史经验,充分体现了党“我将无我的人民情怀”“道践于行的实干情怀”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的情感意蕴,不仅揭示了百年大党何以风华正茂的情感密码,而且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情感动力。

经验是人们对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进行的总结与概括。《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2]。从语义学上讲,“伟大”“进取”“奋起”“宝贵”等表述均内含著强烈的情感意蕴。情感是人们在实践中,主体经由实践桥梁与客体发生作用而产生的对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关系的态度、观念和感情。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党高举救国救民大旗,从建立之初,就饱含深情地坚守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并在百年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对“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以及“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凝练成为十大历史经验。探究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的情感意蕴,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决议》的重大意义,也能从情感的视域探究并揭示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具体而言,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的情感意蕴至少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将无我” 的人民情怀

《决议》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自我革命、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說明党高度重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体现的是党我将无我的人民情怀。

“我将无我”的人民情怀是党一切奋斗的精神之源。《决议》指出,“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因为党“能”;党之所以“能”,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彰显的是物竞天择的政党气度。”只有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更新和自我提高,才能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确保人民信任党、跟随党、支持党,“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以政党魅力释放强大感召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进一步“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自我革命、坚持统一战线的圭臬是坚持人民至上。党的领导的直接目的是“治理好”。何谓“治理好”,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如何达到“治理好”的目的,这就要求党必须不断自我革命以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运用好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提高党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一百年来,党从来“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将我将无我的人民情怀融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之中,因此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信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党执政兴国的最重要立场。党的百年奋斗史本质上就是领导人民实现自我解放、追求美好生活踔厉奋进的历史。思政课肩负着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理应在教学中有机融入党史案例,使学生产生对“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与此同时,也应有力地驳斥关于思政课“洗脑论”的错误论调,引导学生认知党的人民立场,明确党的价值追求经历了历史和实践证明才为人民所选择和拥护,才能够万众一心取得今天的成就。

(二)道践于行的实干情怀

《决议》将“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和坚持中国道路”作为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表明党注重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体现的是党道践于行的实干情怀。

道践于行的实干情怀是党一切奋斗的实践准则。理论创新、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和敢于斗争,是一百年来党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总结、概括和凝练而成的“道”。“道”源于“行”,也践于“行”。在“道”的指引之下,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两个结合”论,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党直面“改造世界”的永恒课题,以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回答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创造实践的伟大成就和认识的伟大飞跃。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创造的伟大成就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张,自己来处理”。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盲目效法他人必遭失败,以致沦为他人附庸。因此,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坚持开拓创新的原则,“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守正创新。

坚守革命本色,经千难而魂魄不散,历万厄却生机勃然,党的百年历史是斗争的卷册,在斗争中成熟、在斗争中强大、在斗争中胜利,并由此形成“不断革命”的理论。党领导人民不断回应时代之问,“勇于推进改革,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契合中国实际、回应中国需要、融通中国文化的正确道路。一百年来,党以道践于行的实干精神赢得了广大人民的信任,坚定了全体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信仰,提振了中华儿女对民族复兴的信心,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培养了信仰坚定的党员干部。

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因此,思政课教学中,应结合相应课程的特性,以案例分析法和挑战性作业法,引导学生在对党的情感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的前提下,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投身国家民族发展大业。

(三)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决议》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证明党关注如何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表达的是我们党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党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追求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种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自身使命担当的情感认同,二是对自身与世界辩证发展的情感认知。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学说。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3]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基于为人类求解放的情感认同,党不仅是爱国主义的政党,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国际主义的政党,始终是一个拥有世界情怀和全球担当的政党,从李大钊的“青春之地球”[4]到毛泽东的“取世界主义”[5],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6],无不证明党是拥有胸怀天下之情怀的政党。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的提出,表明党自觉将中华民族复兴和世界发展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情感认知,即毛泽东所言“世界好,中国才能好”。鉴于此,党在谋求中华民族发展的同时,一直在谋求对国际社会的贡献。毛泽东于1956年就曾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7]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脉搏,洞察世界大势,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证明,党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一百年来,党以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并在开阔的全球视野中不断找定位、谋发展、促繁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了更好的国际环境,也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支持。

历史证明,党在建立之初就有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对人类文明的追求。党不仅要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要为世界谋大同。鉴于此,塑造学生对人类命运和世界发展的关怀,也是思政课为党育才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结语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情感作为实践主体精神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领导,其主体能力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着党能否坚守初心和使命、能否坚定伟大事业必胜的信念以及能否在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如马克思在《揭露科伦共产党人案件》中所强调的那样,“心的意向就是命运的声音”[8]。党百年奋斗史沉淀和凝结而成的“我将无我的人民情怀”“道践于行的实干情怀”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不仅揭示了百年大党何以风华正茂的情感密码,而且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情感动力。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德,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因此,自觉汲取党史中的营养剂,是思政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党史是最好的思政课教科书,不仅有党不断开拓创新的伟大奋斗,披荆斩棘的高尚情操,将这些高尚情操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增强思政课情感之温度,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认同,而情感认同是更深刻的认同。情感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知、情和意的基础上,建构对党、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认同,必然会激发学生自觉在“行”的层面上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参考文献:

[1] 陈秉公. 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30年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解读[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78-85.

[2] 习近平.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7.

[4]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 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70.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80.

[6]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3.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9.

[8]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536.

(荐稿人:马良玉,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
新疆“三反”运动的历史经验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俄罗斯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理论价值浅析
借鉴历史经验 加强作风建设
中国共产党统一全党思想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中越友好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