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和发展

2023-05-30兰菲

学理论·下 2023年2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法治特色

兰菲

摘 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遵循和哲学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无论是事关当代中国发展基本点的全局把握和对调查研究方法论的多维运用,还是“双创”理论的鲜明提出及法治思想的完善发展,皆为以该思想路线为核心精髓,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动演绎。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2-0018-03

黨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回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肩负的重大时代课题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皆为坚持从实际出发、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新时代下,坚持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核心精髓而形成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表述,不仅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而且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用以指导中国实际,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持续完善和进步发展,使得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在新的发展时期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世界奇迹。

一、实事求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1]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贯穿我们党全部实践、全部理论的核心精髓。能否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关系到我党政治路线及方针政策的科学制定,关系我党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良好树立。中国共产党人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坚持以认清世情、国情、党情为基本原则,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了一以贯之。无论是基于正确分析敌友形势基础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制定,还是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基础上“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抑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辟、完善和发展,皆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一思想路线的生动演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坚持实事求是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意义,深刻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2],要求“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新的历史方位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贯穿党全部工作的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开辟、完善与发展,在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夺取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

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高度自信,赋予中国发展以新的阶段性特征,赋予政策理论以新的时代需要、赋予决策部署以新的依据遵循。基于当代中国处于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客观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从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对事关社会主义建设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点进行了重新考量。诸如:重新界定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局分析

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机遇、全面提出了相互作用的“三个新”的政治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上发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出了相互作用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论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客观实际进行精准定位后做出的科学判断,基于新的历史起点,充分认识到人们需求已超出物质文化的满足程度,正向着内涵丰富的“美好生活需要”发生现实性转变;充分认识到当今中国处于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阶段;充分认识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关系,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新时代阶段性特征,深刻把握事关社会主义建设和当代中国发展若干基本点的根本遵循,而且有助于深刻认识我国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关键历史时期,从而能够在客观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之中进一步深入理解我国战略布局及方针政策的科学性、时代性、正确性,有助于进一步凝聚中国力量,激励中华儿女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真正汇合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调查研究方法论的多维运用

调查研究是人们通过深入实际的考察调研,在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基础上,使得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知与客观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相符合的一种科学方法。它不仅是了解实情、联系群众的重要过程,而且是问计于民、科学决策的必备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无论是从实地指导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到悉心关注涉及民生之住房、养老、就业、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还是从系统谋划长江经济带发展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到深入剖析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总是牢牢掌握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着重强调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其称为自我学习提高的一个过程和解锁问题的一把钥匙,不仅乐于体察实情,而且勤于常态推动,在不断调查研究丰富内涵的基础之上将这一科学方法做到了多维运用。

其一,强调实事求是与调查研究的内在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1]客观存在的实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对其主观印象并不总是符合客观实际,所以,调查研究就是为了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实际,而只有真正深入地了解实际,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由此,“实事求是”与“调查研究”二者具有一致的目的性,即做到主观认知与事物本质相符合,从而摒弃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和不合实际的主观认知,力争减少因脱离实际而造成的决策失误。

其二,强调调查研究内容的全面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4]可见,调查研究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很广,并无中央与地方之分,也无干部与群众之别,一切对于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经验总结、考察探究、政策制定、科学决策有意义的环节和要素,皆为调查研究所涵盖的重要内容。

其三,强调调查研究所掌握的基本方法。调査研究定要坚持问题导向,除此之外,还要秉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必须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到“深、实、细、准、效”,要在全党推动形成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的调查研究之风,要俯得下身子、迈得开步子、拓得宽路子,认真倾听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不仅“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具体而言,在调查研究的具体过程中,要堅持以问题指引调研方向,坚持以求真贯穿调研始终,坚持以实干践行调研使命,察实情、听真话、辨曲直,力争斩断因重调查轻研究、以偏概全、一得自矜等导致主客观不符的影响因素,真正摒弃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中所切忌的“蜻蜓点水”式调研、“走马观花”式调研、“钦差”式调研、“作秀”式调研、“采蜜”式调研、“嫌贫爱富”式调研,从而将调查研究思想方法在新时代进一步传承发扬。

四、习近平“双创”思想基于建构“中国现代性”的实践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相激荡,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诸多新难题新任务新挑战,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外部因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复杂、广泛。外来文化以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为介质向我国输入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西方国家企图用话语霸权抹黑中国形象,诋毁我国历经千辛万苦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意消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定程度讲,“意识形态若脱离了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支撑,更易受到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5]。因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逻辑关联,通过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再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进而巩固意识形态安全,这是新形势下面对各种错误思潮做出的现实回应。费孝通学者强调:“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逻辑必须深嵌于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必须建立在历史连续性和文化主体性之上”[6]。基于复杂信息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挑战的现实状况,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文化领域急需建构“中国现代性”的现实需求,鲜明地指出:“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7]。一方面,建构“中国现代性”包括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重构。“中国现代性”的时代建构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有益因子以新的时代内涵,其核心要义就是将中华传统文化有益因子根据时代需求加以创造性转化,包括在理念、内容、表达、形式等方面,力求其与现代社会相契合、与民众需求相接轨、与文化发展相适应,最终实现其现代性超越。正如学者所言,“激活传统文化当中有价值的因子,使得传统的文化资源在当代中国获得重生”[8]。因此,在“中国现代性”建构中,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超越,使其丰富的思想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精神支撑,已成为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和时代必然。另一方面,建构“中国现代性”包括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的重构。建构“中国现代性”还包括在激活传统文化有益因子的前提之下,着眼于未来,深思中华文化发展走向这一重大问题,即除将传统文化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之外,还需将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在回答时代之问、破解世界难题中挖掘、提炼融入时代进步的文化内容,从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亲和力、感召力。因此,基于迫切构建“中国现代性”而提出的“双创”理论,意在消除“传统”与“现代”的裂痕,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方式促进文化主体的自我觉醒与文化自信的自我实现,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走向强大。

五、习近平法治思想基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适应当今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理论产物,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武器和必然举措,体现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代遵循。

其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完善发展离不开对世情的全局把握。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逐步意识到涉外法治在全球法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国涉外法律亟待补齐现实短板,即建立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由此,习近平总书记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地提出“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按照急用先行原则,加强涉外领域立法”[9]。新发展格局下,只有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协调运用、共同发展,才能推动全球治理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以完善健全的国际法律法规为国际事务健康运转保驾护航,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从而为解决国际经贸争端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其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完善发展离不开对国情的精准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新时代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的转变,即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等各个领域,满足人民对民主、文明、安全、公平、环境等日益增长的需求,已成为新时代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领域皆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都需完善的法治思想为其保驾护航。除此之外,我国面临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的现状,为更好地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秩序、促进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发展实际,坚持发挥法治全方位、各领域、多环节的突出作用,做到将法治贯彻到改革发展稳定、国防内政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的方方面面。

其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完善发展离不开对党情的现实分析。新形势下,针对党内存在的部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现代化,并提出 2035 年关于法治建设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始终秉持“永远保持清醒冷静,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的高度自觉、深刻把握依规治党作为党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着重强调法治思维作为整顿基层党组织涣散问题的有力武器,高度重视高素质法治队伍建立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在坚持以法治方式抓党建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攻克了有损党肌体健康的顽瘴痼疾,增强了党的政治领导力,促使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六、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胸怀大局、着眼实际、聚焦问题,全局把握了事关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点、多维运用了调查研究方法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双创”理论、完善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做到了一以贯之。在踏上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新征程中,无论前方遇到何种可以预见或难以预见的矛盾和问题,无论前方形势何等复杂,都要以科学态度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用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指导新的实践活动,在科学判断“事”形势的基础之上善于探求隐藏于其中的“是”,始终以变化发展的实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做到坚持真理,遵循规律、主动作为,勇于创新、不务虚功,真抓实干,在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难题中不断创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磊.实事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J].党建,2022(7).

[2]林国标.把实事求是贯彻到工作全过程[N].人民日报,2021-10-19.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李福杰.提高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能力[N].学习时报,2020-03-20.

[5]李世珍,郑士鹏.以文化自信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理路[J].江西社会科学,2019(10).

[6]刘亚秋.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和人的主体性——费孝通学术反思的两个主题[J].人文杂志,2020(12).

[7]朱继东.在立破并举中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局面[J].红旗文稿,2018(24).

[8]李新潮.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1.

[9]黄惠康.准确把握“涉外法治”概念内涵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J].武大国际法评论,2022(1).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法治特色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特色种植促增收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中医的特色
“实事求是”定乾坤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