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与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建构

2023-05-30丁玲

学理论·下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优势意义

丁玲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建構于一贯的反思与超越中,它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超越了西方国家单向度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模式,破解了人类大规模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创造了契合世界发展大局的文明形态。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因其更加注重巨大规模人口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加注重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加注重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道路而日显其独特优越性。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创新;优势;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2-000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要言之,我们党所成功推进和拓展的现代化既非对我国历史文化母板的简单延续,也非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中社会发展模板的简单套用,更非对西方殖民性现代化抑或新兴国家依附性现代化的简单效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我们党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内生动力,以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为基础的经典原创。它于民族危亡之际开启,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持续探索之中形成,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深刻彰显了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于世界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史无前例,它在宣告“历史终结论”终结和“社会主义失败论”失败的同时贡献了解决世界发展难题和人类发展困境的中国智慧,开启了人类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拓创新

(一)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跨越“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晚年对俄国农村公社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之后提出的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革命手段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构想。马克思并未将其在《资本论》中阐述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奉为圭臬,也从未试图给人类历史发展打造一把“万能钥匙”,相反,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俄国农村公社所具备的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因素的研究认为在俄国农村公社两重性的相互博弈中公有制成分极有可能战胜私有制因素而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的起点和支点,从而提出俄国具有“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的可能性”[2]这一设想。随后,列宁也指出,走向社会主义是一切民族不可避免的,但在民主的形式、无产阶级专政的形态抑或社会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显然,基于当时中国经济文化落后且国内外环境相当复杂的现实而言,在选择革命和建设道路时决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而必须充分考察实际情况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不懈革命将中国从一盘散沙、积贫积弱中成功解放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科学改造,促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根本性变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此基础上开启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使我国摆脱了过去仅依靠农业发展而积贫积弱的状况,加快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初具规模的国民经济体系,从而顺利完成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在科学研判世情、国情、党情的前提下阔步改革,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现代化推向了“快速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在现代化浪潮中勾勒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概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动态过程,它深刻回答并诠释了我们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以及未来应该怎样继续成功的历史性问题。

(二)超越了单向度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模式

以世界历史观之,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无一不是伴随着战争、殖民与扩张,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自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3]。“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3]。一言蔽之,在以资本积累为核心逻辑的现代化国家发展模式下,私有制、自由市场和两极分化这些产物就必然造成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同时加剧的社会发展悖论。在此悖论性社会中,“发展”一词就不可避免地被画上了“单向度”的符号,如马尔库塞所言,西方的现代化尤其是早期的现代化造就了异化的、单向度的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恰恰与之相反,它坚定不移地奉行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协调的发展理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4]。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突破了早期西方现代化的“单向度”模式,摒弃了恃强凌弱、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完成了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时空压缩”,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坚持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贯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满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擘画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新局面。简言之,实现对单向度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模式的突破和超越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探索进程中的又一创举。

(三)破解了全人类大规模发展的世界性难题

占世界总人口约六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迈进现代化进程绝不是轻轻松松、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我们党改革的智慧和谋略,也昭示了我们为解决人类大规模发展这一难题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决心。第一,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构建过程中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从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处于世界上最贫困国家行列的基本现实出发,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摆脱了贫困,逐渐实现了小康这一夙愿。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将反贫困置于国家发展的关键环节,将脱贫攻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组织并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作为全人类减贫事业中极端重要的一环,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精准科学的扶贫、脱贫工作中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政府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在全球减贫实践中树立了榜样和典型。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构建推进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尤其需要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从新中国成立之时的11%以下提高到了现在的60%以上,可以说,我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所经历的世界上规模最大且速度最快、质量较高的城镇化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构建过程也推动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不是一维的、单向的,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体人民福祉为愿景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进程。我国建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解决巨大规模人口的良好发展夯实了基础,受教育水平、医疗健康水平以及社会保障水平都在以极快的速度和极高的质量推进。要言之,作为超大规模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构建深刻改变了世界整体面貌,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人类发展问题、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了智慧。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显著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最早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在他看来,“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自“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以来,我们党秉持着“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理智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信念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显著优势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一)更加注重巨大规模人口的全面发展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实质与核心,而中国式现代化首要特征就是人口规模巨大。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视之,人是社会历史活动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最具创造性的力量,可以说,人口规模巨大既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挑战也是实现这一目标可依靠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相比于发达国家人口体量较小的现代化而言,中国作为人口体量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找到一条既符合现代化规律又切合自身实际且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化新道路和新模式。于是,我们在上下求索中找到了一条与西方“串联式”发展不同的“并联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从而大大推进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了时空压缩式和叠加式发展。另一方面,面对如此体量的人口规模,我们旗帜鲜明地贯彻“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发展思想,通过在人口智力水平、社会文明程度、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满足着巨大规模人口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了更多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就这一意义而言,推动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理应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最为显著的优势。

(二)更加注重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做斗争的历史,追求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美好夙愿,不论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还是《礼记·礼运》所描绘的“小康”社会,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公平富足生活的强烈憧憬,这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目标高度契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样一种制度,这样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强的……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5]。因此,通过土地革命和实施一系列土地政策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翻身做了主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也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4]。我们党以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设计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循序渐进地提升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妥善解决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难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衔接转变。进入新时代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精准扶贫、科技扶贫、教育脱贫等一系列消除贫困的举措,持续优化就业结构,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由此观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构建过程始终闪耀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亮底色,彰显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鲜明特色,是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又一重要优势。

(三)更加注重推進“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不可忽视的反作用,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6]。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所包含的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双重属性决定了这条道路的构建必须以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为价值指向。早在1940年时毛泽东同志就曾提出:“我们不但要创造一个政治上、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创造一个文明先进的中国”[7]。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把建设一个具有“四个现代化”的中国作为奋斗目标,更加丰富了我国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一辩证的、全面的、系统的观点为工作方针,把两者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比翼双飞。由此可见,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坚持“两条腿”走路,“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优越性的显著标识和集中体现。

(四)更加注重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恩格斯曾严厉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8]。反观西方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不难发现他们所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无一不是以对资源环境的攫取为代价,随之而来的是重大环境公害和环境灾难。生态环境是不可替代的财富,也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9]。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因此,如何权衡“颜值”与“价值”,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重目标成为摆在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的一大难点。新时代以来,我们立下决心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之以恒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国土绿化行动。与此同时,着眼于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探索重点行业和地区碳达峰路径,积极开展气候投资国际合作,在国际环境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言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国之大者”,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单元。因此,超越西方传统现代化的“老路”而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然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优势所在。

(五)更加注重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道路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10]。中华文明向来反对穷兵黩武的扩张和野蛮殖民的攫取,其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精神品质孕育着实现国泰民安、睦邻友好和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注重和平发展既表明了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搞扩张的坚定立场,也昭示了中国绝不屈服于外来侵略的决心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高举合作共赢的旗帜,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维护国家和世界发展的良好秩序。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疫情交织叠加、世界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强的形势下,中国坚持继续开展对外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坚持继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身作则积极回答着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愈加宽阔,“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愈加显著。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它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它将会始终不渝坚持和平发展,充分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和优势,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人类现代化之大格局。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意义

评价一个国家一段历史的重大意义和地位,绝不能简单且单纯地看自然时间长短而是必须依据其所取得的成就、推动历史进步和对人类世界做出的实际贡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构建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它宣告了所谓“普世价值”“唯一道路”的破产,在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上提供了中国思路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一种全新的选择、一个光明的前途。

第一,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和“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历史终结论”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视作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尤其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世界社会主义遭遇寒潮,“社会主义失败论”煊赫一时,这无疑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历史的刻意粉饰和对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的歪曲否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1]。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构建与探索是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成绩又遭受严重挫折的历史中、从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过程中一步步取得成功的,也是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重心加快“自西向东”位移过程中不断被证明了的。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从一穷二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弱国无外交开始迈向世界舞台中央、从一盘散沙凝聚成为钢铁长城。简言之,今日之中国不论是国家实力还是国际形象都无可辩驳地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和“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无可辩驳地证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胜利,中国已经以自信的姿态和睿智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填写了满意答案。

第二,贡献了解决世界发展难题和人类发展困境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何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摘掉“穷帽子”走上“富裕桥”是当今人类社会普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回顾历史,在二战后一些民族国家伴随着旧的殖民体系的崩溃陆续开始了其现代化进程。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后,那些曾被誉为后发现代化道路经典模式的“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在拉美国家深陷债务危机的现实面前不得不遭受质疑,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个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的依附地位并未根本改变,反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与日俱增。而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如何处理好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何把改革的力度、速度、质量结合起来,把人的发展与摆脱贫困结合起来,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等问题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十分有效地解决了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此外,在众多西方国家视域中资本作为撬动现代化的有力杠杆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的逻辑就单一地、固定地体现为资本的逻辑,二者之间可以画等号。而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巨大的成功昭示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的逻辑,在进一步改变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化认知的同时丰富了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概言之,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链条上的重要环节,既有各国现代化的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贡献的观念和思路本身就透射出深远的世界意义。

第三,开启了彰显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文明趋势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形态皆是以民族国家之间的功利性关系为逻辑导向,并依靠其矛盾推动而产生和变化的,能够完成对功利性的反思与超越进而从物质文明升迁到精神文明为主导的文明形态才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人类文明新形态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文明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辉煌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成就所做出的新总结、新概括,它发源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与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征程。在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重新激活了中华文明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价值,因此可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亦是未来形态。此外,我们还必须明确,只有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对概念放在世界历史进程这一坐标中才不会遮蔽其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地包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實现共同富裕理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念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高度契合了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为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以及进一步实现人类新的文明形态提供了核心密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19(1).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优势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有意义的一天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矮的优势
生之意义
画与话
诗里有你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