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升级的理论逻辑与路径研究

2023-05-30赵莉孟令育

经济师 2023年3期
关键词:双循环发展路径

赵莉 孟令育

摘 要:“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的战略性决策,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升级提供了指导。文章基于“双循环”视角,探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升级的理论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尽管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具备产业升级的基础,但是加工生产、生产经营和品牌培育方面存在矛盾。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应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依托,以供需两端与国内外两侧为核心的理论逻辑,从消费内需体系、有效供给能力和产业政策体系入手,完善流通市场建设,实现产业全面发展并增强产业政策能力。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升级 理论机制 发展路径  双循环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3-111-03

“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其中,绿色食品产业为黑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黑龙江省也应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加入“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推动创新驱动,加速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升级的基础

绿色食品产业在黑龙江省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在自然基础方面,黑龙江省“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的地貌特征、珍贵且肥沃的黑土地、充足的光照以及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为多种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为绿色食品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充分的自然禀赋;鸭绿江、七星河等水域水质良好,为人工养殖渔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1]。此外,平坦开阔的地势也有利于机械化标准模式的发展。在社会基础方面,黑龙江省地理位置优越且对外交通便利。省内对外开放口岸类型齐全,水陆空兼具且客货运兼有,在“一带一路”中更是肯定且明确了黑龙江省“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区位优势。在全球化进程与“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下,黑龙江省区位优势与交通网络便利的特点,不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还可以实现将黑龙江省内优秀农产品向国外输出,有助于增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在国际间的竞争能力,带动国内绿色食品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在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加持下,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前景可观,《绿色食品统计年报》(2021)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省内有效用标绿色食品单位数1211家,位居全国第七;省内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态势良好,截至2020年底,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共有1103家,产品产量1699万吨,产值达到1598亿元,实现利税90.2亿元;产业监测面积逐步扩大,在2011年至2020年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环境监测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重从26.8%上升至54.6%。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三大矛盾

(一)精深加工与微观生产的矛盾

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主要还是以粗加工的方式为主。粗加工的特点在于产品基于原材料有限加工,原材料运用率低下,普遍存在浪费现象,并且在不能保证产品种类相对齐全的情况下还难以生产出具有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故而加工收益率较低。2020年1月至5月期间,黑龙江省共宰杀生猪247万头,其中包括散户代宰47万头和企业自营宰杀200万头,尽管企业宰杀占比高达81.1%,但是切割加工率仅为8.9%,对加工副产物的再加工能力较差,市场整体倾向于低端且利润较薄[2]。此外,发达国家的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一般处于90%以上的水平,但是黑龙江省目前仅有40%左右,其中,农产品初加工比例高于85%,并且绝大多数的优质绿色农产品以原料或者低端加工产品投向市场[2]。由此可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巨大潜力还没有被彻底释放,产业价值很大程度上被原料加工方式掩盖,距离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绿色农产品精细化深层次加工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生產集中与经营分散的矛盾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认证生产面积逐年增加,居于全国第一,《绿色食品统计年报》(2021)数据显示,2021年末,省内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9.7%,具有较强的绿色食品原料供给能力。然而,黑龙江省的经营分散是制约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整体呈现“大面积、小生产”的特点。“大面积”在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个体分布广泛,尤其在蜂产品、林产品、果蔬等农产品的种植培育方式的选择上,在很大程度上农户拥有自主安排生产的权力,以山货、肉类等为原材料的大小加工企业遍布黑龙江省全域;“小生产”在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普遍来看个体生产量较低。总体而言,这种生产特点不利于市场发展,生产主体由于体量较小且分布零散,对于大定单的承接能力有限,同时面对大客户的议价能力下降;小企业或个体经营者收益相对较低且该收益在对定单的激烈竞争被进一步摊薄,而大中企业的大量产能则处于闲置状态。

(三)龙头品牌与品牌培育的矛盾

黑龙江省龙头品牌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一批具备一定影响能力的本土龙头品牌,但是就省域范围而言,品牌建设能力有待提高,不能完全发挥品牌优势。首先,品牌繁多但知名品牌占比较低,诸如五常大米、九三大豆、北大荒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屈指可数,而多数品牌市场占有率较低,品牌知名度没有打响,例如,萝北蜂蜜、鸡西刺五加、梅里斯哈拉海大米等,消费者对其更缺乏广泛的接触与了解。其次,黑龙江省个体分散经营方式不利于品牌培育。小微企业占比较高,经营分散在地理及产业链方面双重影响了品牌发展,呈现出分割性的特点,产品定位偏向于中低端,对于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较弱,品牌推广与宣传方面缺乏精准且有效的合力,不利于品牌影响力的扩散。最后,对于品牌监管与品牌保护的实际力度不够完善。在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仍存在着假冒行为,次品不仅影响了正品的信誉,也挤占了正品的生存空间。

三、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双循环”背景下升级的理论逻辑

作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在面对当前国家政策与“双循环”经济格局下,黑龙江省应响应国家号召,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升级转型进程,缓解绿色食品市场需求与产品服务供给之间的不平衡。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应推进产业融合,为供需两侧搭建桥梁,依托社会再生产理论形成以政策导向为核心,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这四大环节为骨架,建立以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相互促进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双循环”的基本理论逻辑框架。

(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双循环”的辩证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四大环节。国内市场经济循环与国际市场经济循环,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由于当前国际社会不确定因素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目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推动国际大循环的辩证逻辑已成为共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应着眼于产业链优化升级、收入与要素合理分配、市场流通、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以及消费内需体系构建这五大关键节点,吸引国际优质资源,助力国内市场高速、高质量发展[3],加速国内循环的转型升级;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螺旋上升,将嵌入全球价值链作为推动龙江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基于生产生态协同的理论逻辑

黑龙江省应基于净初级生产力权衡假设构建的生产生态协同提升模式,发挥绿色食品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生态的供给与服务功能,保护生态与修复生态兼备,提高绿色食品生产质量与产量[4],加强绿色食品产业中自然生产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为高质量加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生产应以“第六产业”理论為转型升级脉络,鼓励农户发展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方式,着力加强第一产业力度并拓宽第二、三产业发展道路,以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价值,为乡村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5],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视建党百年以来“三农”工作带来的启示,坚持以农户为中心,为农户谋福利,重视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的重要地位[6],运用当下信息技术手段改变绿色食品产业种养及商业模式,应用新能源、生物科学等新兴技术满足绿色生产并提高生产效益,形成绿色食品生产的新模式与新业态,实现农业种植与工业生产的“共同进化”并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三)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分配优化的理论逻辑

中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通过将财富与资源要素合理地分配给各个主体,并利用这些财富与资源要素实现生产、营销、消费、再生产的价值再造的活动闭环,形成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价值链条,这个产业价值链又分为三个部分,即上游是生资端,主要是由生产资料企业构成;中部是养殖、种植部分,主要是由绿色食品经营者构成;下游是流通加工端,主要是由流通企业、加工企业以及各个商贸主体构成。在初次分配中,在绿色食品经营主体通过生产产品或提供相关服务以谋求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这一过程中,龙头企业通过其强劲的实力吸引配套的中小企业加入产业链条,扩大网络集群效应,提高了绿色食品产业市场的响应能力[7];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全面提升农户抗市场、资金及自然风险的能力,保护了农户的切身利益,提高了农户在商业谈判中的地位[8]。在再分配中,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中种植业比重较大,基于其时效性、自然依赖性等产业特点,需要与二、三产业融合以提高产业自身的保障,同时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财税政策优惠等方式对产业进行补贴扶持,以实现社会分配对绿色食品产业相关经营主体的社会公平性。

(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市场流通的理论逻辑

市场流通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产品和服务循环再造的血管。随着5G时代下大数据、物联网、生命科学等技术在各产业多方面的渗透与融合,绿色食品供应链也在逐步进化,现代物流的理念开始更深层次发展。农产品现代供应链是指由农产品生产者、采购者、销售者和物流配送者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体系,并且是一种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体化运作模式,以流通基础设施体系为基础,通过全方位信息监测服务体系的形成,优化市场各关键节点的资源配置,实现多主体间的信息共享,提高国内市场流通效率。此外,由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多以农业为主,此模式有利于引发“一带一路”合作者在思想上的共鸣,提高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国际影响力[9]。

(五)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居民消费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认为消费既是生产的动机,也是生产的目的。从提升消费规模和改善消费结构两方面入手,构建符合时代背景的国内消费市场需求体系,使其成为产业升级与对外输出的强大引擎便显得尤为重要。在消费规模方面,市场经济作为需求导向型经济,居民的消费提升才是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10];在消费结构方面,居民的需求从低端转向高端,反向推动产业供给侧改革创新[11]。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在满足基本必要传统农产品消费后,对更高层次的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上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业的精深加工及产品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了相关企业产品设计创新与工艺流程优化的进程;随着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人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中国老龄人口的逐年上涨,居民对乡村旅游、休闲养生、特色养老的需求也日益提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服务功能得以更近一步地发挥。

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发展路径

(一)需求侧:构建消费内需体系,完善流通市场建设

1.满足市场消费需求。把握好新冠疫情促使居民健康意识觉醒的契机,结合中国对于绿色食品产业的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地进行绿色食品市场开拓与深挖,满足当下百姓对于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的需求。重视中国市场消费结构中体量超大的中等收入消费群体的力量,揣摩该群体在绿色食品领域中的消费需求,开发利基市场,提高产品或服务的附加价值。

2.加大居民消费刺激。首先,通过发放绿色食品消费券、进行绿色食品消费补贴等方式,使更多居民主动接触绿色食品,有利于提高绿色食品消费占以往居民日常消费中的比重。其次,提高产品的针对性,尤其把握好作为新型消费主力军的“Z世代”对于消费体验与消费品味的要求,从原料生产到加工方式再到包装营销,推出具有休闲便利、功能性强、营养健康等标签的新型绿色食品及其衍生产品。最后,注重绿色食品产业消费新模式的培育,加快绿色食品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进程,提升居民消费体验。

3.加强数字技术应用。产业中各经营主体应时刻保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应用大数据对经营数据的动态变化进行剖析,以区域、客单、消费场所等分类标准对消费者进行画像描绘并预估未来市场需求趋势,制定符合预期的经营发展计划。将物流装备及新型物流基础理念引入到市场流通环节中,使流通通路成为绿色食品产业中产出者、经销者、消费者高效连结的纽带,加深各城各乡之间在空间与经贸方面的联系,使市场流通呈现出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态势。

4.推进海外市场建设。一方面,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与其他国家的相关主体积极在商务、海关、技术、展览等方面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提高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国际影响力并降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出口阻力;另一方面,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也应向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延伸,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企业控股或企业兼并等方式,主动参与当地绿色食品经贸市场建设活动,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搭建商业渠道,便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向国际输出与国际高质量产品流入。

(二)供给侧: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实现产业全面发展

1.构建产业合作平台。运用云技术加持产业平台的构建,实现双向的信息共享,提高信息沟通效率。行业协会和政府通过定期对消费者消费数据和企业生产经营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形成详细有效的绿色食品行业分析报告并通过产业平台向各个企业发布,帮助企业精准定位目标市场;企业将必要的生产经营信息上传至产业平台中,并将生产业务数据及财务报表予以公开,便于行业协会和政府进行数据统计与企业绩效评价,行业协会和政府根据绩效评价结果予以在资金、资源、指导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2.建立龙江产業集群。以产业政策为思想指导,以龙头企业的主营业务为主骨架予以支撑,以各大中小企业嵌入龙头企业上下游环节为组织进行发育,构建和谐的产业集群体系,有利于企业在日常业务交互过程中实现工艺流程优化,助力中小企业从低端生产环节向更高水平的环节跃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并提高区域竞争能力,提高产业对于市场环境变化的整体应对能力。

3.重视人力资源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优势与产业痛点为脉络,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在产研学体系中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作用,为绿色食品产业定向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此外,政府和企业都应积极组织开展交流会议及展会会等活动,改善研发人员的薪资待遇,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吸引外地高素质人力资源涌入龙江绿色食品产业,促进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4.布局创新驱动战略。在产前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及生产痛点问题,注重生产资料品质改革相关技术研发项目在绿色食品产业中根源性关键作用;在产中方面,重视生产工艺与生产流程再造,并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生产过程中关键节点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实现绿色食品生产的精细化及标准化;在产后方面,对营销模式进行有效创新,重视线下各层次市场铺开及线上营销渠道拓展,将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相互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先进的保鲜技术及物流运输能力,提高信息与物流效率,降低仓储及物流成本,保障绿色食品的以新鲜的品质端上消费者的餐桌。

(三)产业政策:充实产业政策体系,增强产业政策能力

1.注重收入分配保障。国家应当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通过在政策方面的宏观调控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提高中低层次消费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整体中所占比重,进而推动消费规模的增长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政府也应当提高居民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保障居民收入的稳定上升,在消费市场方面为产业升级提供稳定的经济基础。

2.加强产业监督管理。在生产方面,加强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建设,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监管方面,加大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审查抽检力度,坚决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为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安全且透明的营商环境;在企业税收方面,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声誉、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阶梯式税收增收或减免,以此激励企业全方位发展;在研发创新方面,将研发理念从重视数量转向为重视质量,对研发创新结果进行绩效评估,在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减少研发税收的同时还应严格把控好科研项目的有效性和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实现科研资金及相关资源的有效配置。

3.营造开放经商环境。政府应当简政放权,侧重于对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的指引,推进绿色食品行业协会的规范化建立及行业规范的标准化。通过政策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体系,在国内市场中重视省际之间的交流协作,努力构建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在国际市场上加强沟通合作,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龙江食品质量,扩大龙江食品输出,并以此为媒介引进国际市场优质资源,实现高水平的“走出去”与高质量的“走进来”。

4.促进产业融合延伸。通过绿色食品产业融合,尝试对绿色食品进行订单化生产加工或服务供给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培养一批较为优质的绿色食品服务业企业,以实现对绿色食品产业链的补充与延伸。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升级测度与路径研究”(19JYD194)]

参考文献:

[1] 刘鑫.从地理区位优势分析黑龙江省特色发展[J].经营者,2017,31(12):19.

[2] 李彦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20(08):1-4.

[3] 张辉.以国内国际“双循环”引领新型全球化[J].企业观察家,2020(09):16-17.

[4] 武俊喜,潘影,李振男,张燕杰,赵忠旭,张宪洲,余成群.基于NPP分配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协同提升模式——以西藏拉萨河谷半农半牧村为例[J].生态学报,2021,41(11):4596-4605.

[5] 黄宁.日本农业第六产业的发展与我国农业产业融合的思考[J].现代农业,2020(01):80-81.

[6] 彭玮,龚俊梅.百年大党“三农”工作重心转移与政策变迁[J].学习与实践,2021(12):23-32.

[7] 赵艳丽,崔艳阳.数字化平台赋能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1(12):15-16.

[8] 黎梓生.全球价值链视域下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J].农业经济,2021(10):13-15.

[9] 王建华,宋娟.面向“一带一路”区域的农产品现代供应链构建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07):121-123.

[10] 林桥兵,吴钟,陈子禾.消费驱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0(11):84-90.

[11] 陈洁.后疫情时代产业和消费“双升级”的动力机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5):100-111.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商务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作者简介:赵莉,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产业经济;通讯作者:孟令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双循环发展路径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张明:如何系统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双循环战略下我国化肥业发展的思考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