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融、互通与共建:新媒体时代高校开展“党史育人”工作新思路

2023-05-30廖卢琴

传播与版权 2023年3期
关键词:新思路新媒体时代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不断革新,高校的“党史育人”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党建工作,紧密贴合当代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收信息的方式是文章研究的逻辑起点。相比传统的“党史育人”载体和方法,新媒体更具趣味性与互动性,有利于高校顺利开展“党史育人”工作,增强育人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党史育人;新思路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开展“党史育人”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党史育人”工作一直是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板块。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党史育人”工作实效,各高校通过上党课、组织答题竞赛等方式传播中国共产党党史中蕴含的丰富教育价值。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QQ、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应运而生,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深受其影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 [1]。从职业结构分析数据来看,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新媒体平台虽然传播速度快,且传播内容容易被青年学生接收,但是传播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容易让青年学生产生价值认同的偏差,这也给高校“党史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结合新时代要求和青年学生特点做好高校党建的各项工作,是高校当前“党史育人”工作的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要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明确学习要求、学习任务,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为高校开展“党史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传统的高校“党史育人”工作面临的新困境

(一)“互联网+党建”与传统的“党史育人”理念如何共融

中国共产党党史是国家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英雄模范等教育,让中国共产党党史深入高校课堂,充实青年学生的头脑。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传播信息的有力工具。当前,在新媒体环境下,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离不开网络,但是受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加之当前高校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育人理念存在与新媒体时代脱节、无法满足当代青年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等不足,高校“党史育人”工作达不到预期的育人效果。新媒体时代对高校党建工作,尤其是高校“党史育人”工作有更新的要求,要求各高校的党建工作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

高校“党史育人”工作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就要认真思考“互联网+党建”与传统的“党史育人”理念如何实现共融。从传统的高校“党史育人”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各高校采取的育人模式大多以线下教学为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调研、支部讨论等方式来开展“党史育人”工作,未能真正将“互联网+”元素融于其中,没有真正实现青年学生的心理诉求。所谓的“共融”,就是高校要认清当下正处于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党史育人”工作要真正融入新时代,需要高校充分认识新媒体时代的挑战,高度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更新育人理念,运用新媒体开展“党史育人”工作。与此同时,摆在各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如何采用新媒体手段真正实现“共融”,采用易于青年学生接受的方式广泛地宣传中国共产党党史中所蕴含的高尚人格和革命精神,推进“党史育人”工作入脑入心。

(二)多元化的育人渠道与传统的“党史育人”工作如何互通

通过“党史”做“育人”工作向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高校作为培养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阵地,应有效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真正将“党史育人”的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当前,在不少高校中,有党史研究专业背景的专任教师数量不多,这对高校开展“党史育人”工作而言,是一项挑战。在“互通”问题上,高校传统的“党史育人”工作因育人渠道单一、育人内容未能真正达到育人效果。要想实现多元化的育人渠道与传统的“党史育人”工作互通,这就需要高校在实际的育人工作中,多培养具有党史研究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让专门从事党务工作的人员来研究和开展新媒体教育工作,拓宽育人的渠道。目前来看,在众多高校中,新媒体平台多由网络技术中心工作人员负责运营管理,而此类人员往往对“党史育人”工作不熟悉,这不仅是高校“党史育人”工作存在的短板,也是高校傳播主流意识形态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部分高校中,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等,往往为迎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提高平台点击率,过度注重娱乐性,导致“党史育人”工作育人效果不佳。

(三)新媒体平台建设与传统的党史学习内容如何共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2]。目前,众多高校尽管已将党史教育纳入教学课程内容和专题学习,有些高校还结合学生专业和学校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教育活动,并通过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新媒体平台,将党史教育内容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高校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党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把“党史育人”融入丰富多样的活动,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育人效果。

然而,在新媒体不断更新换代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的新媒体平台还较为单一,未能实现平台建设与传统的党史学习内容真正的“共建”。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高校的党史学习教育仍以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校报为主要平台,没有建设“党史育人”线上多媒体平台,加之运营平台的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知识,且传统的平台宣传形式单一、教育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导致高校“党史育人”工作成效不明显,没有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因此,高校建设和健全新媒体平台十分必要,要真正达到线上与线下党史育人相结合。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史育人”工作的新思路

在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高校的育人方式也在不断创新,高校“党史育人”工作要充分把握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利用新媒体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紧密贴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坚持“系统学习”与“开放共享”相结合的育人理念

高校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党史育人”工作,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目前,在大部分高校中,党史学习教育都以系统化的党课学习为主。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党史固然重要,但相比传统的“党史育人”载体和方法,智能化时代的新媒体更能精准地把握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育人过程的趣味性、互动性与渗透性。为了切实提升高校党史育人效果,高校必须紧跟时代需求,坚持“系统学习”与“开放共享”相结合的育人理念。

“开放共享”思维在商业领域中,多指企业为赢得用户的良好口碑,引导用户主动分享、推广产品,从而增强用户与企业的互动性。而在高校“党史育人”工作中,“开放共享”主要在于调动青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党史育人”工作需要不断更新理念,结合新时代的新需求,尤其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育人的覆盖面,实现各方面的党史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党建资源的整体质量。

在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受众多娱乐性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其对高校新媒体平台传播的知识不感兴趣。因此,要想实现广泛“吸粉”,提高党史育人效果,高校就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青年学生对高校新媒体平台的关注度,推动不同类型新媒体平台融合发展,加强多个新媒体平台的相互协作,形成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效果。要想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高校“党史育人”工作互联共享平台,高校也需要统筹学校党办、宣传、学工等多个职能部门,在育人工作中融入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同时,各高校的网络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提高专业素养,建设党建共享平台,促进主流价值传播素材与网络教育培训课程的资源共享转化。

(二)育人渠道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

近年来,新媒体不断发展,促使整个社会产生极大变革。新一代青年学生生长于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他们有独立的想法,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党史育人”工作的思路也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育人渠道由传统的“单向传播”逐渐转变为“双向互动”。作为培养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阵地,高校要充分发挥“党史育人”的重要作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不断加强对党史国史教育的对策研究,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比传统的“党史育人”的载体和方法,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平台更能增强“党史育人”工作的趣味性与互动性,也能更精准地了解青年学生的需求。不少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媒体传播拓宽了双向互动渠道,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共同体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3]。高校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党史育人”工作,更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群体学习现状,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突破传统育人渠道的“单向传播”模式,创新党史育人的传播路径。

(三)育人方式从“线下传授”到“线上线下”相结合

2019年1月3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推进‘智慧党建,使党内政治生活始终充满活力,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政治生活不讲创新、不讲活力、照搬照套的倾向。”[4]

在传统的“党史育人”工作中,部分高校以课程教育、党史理论学习、专业培训等线下传授为主,在“线下传授”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传达和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或是上级党组织的相关指示,开展的活动大多以线下组织参观、知识竞赛、讲座学习等形式为主,而生长于新媒体时代的青年学生党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进入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获取各类信息资源的渠道增多,党史学习教育也具有时间碎片化、空间多样化等特点,原有“孤立的、有限的、结构化的信息已经转变为联系的、近乎无限的、非结构化的信息”[5]。这就要求高校党务工作者要树立新的育人理念,将传统的单一的“线下传授”方式转变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线下学习活动的多样性、线上教育的即时性和创新性,最大限度地拓展青年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空间。由于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灵活、多变,因此,高校“党史育人”工作也要转变思路,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各类活动,增强党史育人的实效性。高校“党史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重要的多维度工程。在育人与传播过程中,高校只有真正运用有思想、有温度、有时效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才能使“党史育人”效果更加持久。智慧党建与“互联网+党建”的本质区别在于“互联网+党建”更多强调党组织内部信息的双向流动、上传下达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曾明确要求:“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7]如今,以微信、抖音、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影响着全社会,这给高校的党建工作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要开展“党史育人”工作,就要发挥好其优势,以史鉴今。在创新“党史育人”的途径中,高校要结合时代特点和青年学生的需求,不断破解党史育人工作中的难题,有效利用好新媒体资源,以此来推动高校党史育人全面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CNNIC.CNNIC: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EB/OL].(2022-03-11)[2022-08-21].http://www.100ec.cn/home/detail--6608634.html.

[2]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贵定县融媒体中心团支部.“234”模式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J].中国共青团,2021(11):70-71.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成为杰.推动“信息化党建”向“大数据党建”转变的思考[J].党政视野,2015( Z1):75-77.

[6]苗奇,郭维佳.大数据时代提升“互联网+党建”技术平台建设的研究[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6(06):15-20.

[7] 温红彦,张毅,廖文根,等.引领网信事业发展的思想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论述综述[EB/OL].(2018-11-05)[2022-08-21]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1/05/c_1123667585.htm.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网络舆论生态视角下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探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GXJK469);2022年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党建研究项目“建立和完善高校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研究成果;2021年党建研究立项课题“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史育人创新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BK023)。

[作者简介]廖卢琴(1985—),女,海南三亚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新思路新媒体时代
中兽医药治疗鸡痘的新思路
黑龙江省深化对日经贸合作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招商引资新思路:精、专、优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少儿科普出版的新思路
这五年,我们共同走过——新思路 新作为 新突破
Lumileds汽车照明:新布局下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