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礁石上的“小花”

2023-05-30董淑亮

阅读(科学探秘) 2023年4期
关键词:黏合剂牡蛎贝壳

董淑亮

董淑亮,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江苏省十大科技传播人物。出版《童话里的科学》《神奇的动物》《发明改变世界》《长翅膀的“侦察兵”》《四季科学童话》等科普专著100部,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去海边游玩时,在海水退潮后,你就会发现,海边的礁石上总是开满了灰白中带有黑紫色斑点的“小花”。这些“小花”就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甲壳动物——牡蛎。牡蛎牢牢地固定在峭壁上,能经得起狂涛巨浪的猛烈冲击,好像拥有无数只隐形的“手”。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食野生牡蛎了。我国考古学家在原始人类的遗迹中曾发现牡蛎的贝壳。这就是很好的证据。随着捕捞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不断进步,就像在陆地上养蜂、池塘里养鱼一样,人们开始在海滩上人工养殖牡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殖牡蛎的国家。据记载,我国自汉朝以前就开始“插竹养蛎”,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牡蛎能够产珍珠。如果有一粒外物侵入牡蛎的壳内,它立即会分泌一种液体,将异物层层包起来,慢慢形成珍珠。食用牡蛎产生的珍珠没有光泽,价值不高。现在,用手工方法将小粒珍珠植入珠母贝壳内,这样便在其周围形成养殖的珍珠,这就是人工珍珠养殖。目前,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沿岸水域都有人工养珠场。

可见,牡蛎获得人类的“青睐”,由来已久。

牡蛎有两个贝壳,壳形不规则,右壳较小,覆盖着身躯,左壳较大、较凹,固着在岩石或其他物体上生长,甚至行驶的轮船底部,也常常会成为牡蛎的家园。它的生活非常简单,既不浪漫,也不刺激,基本安逸无争。

牡蛎的“器官”,让它与世无争。牡蛎既无眼睛,又无耳朵,原本是一位“瞎子”和“聋子”,却有一张覆盖在身体上的白色透明的皮肤,这就是它那奇特的“眼睛”,生物学家称之为“外套膜”。它的边缘还长着许多柔软的小触手。这就是牡蛎感觉最灵敏的器官,具有强烈的感光性能,能为它传递信息,包括敌情等。可见,牡蛎没有利爪,没有鹰眼,想不简单生活也难啊!

牡蛎最拿手的本领是“吸附”。它能够紧紧地吸附在岩石上,并不是依靠那些小小的触手,而是因為牡蛎能分泌出一种粘性物质,能把贝壳牢固地吸附在附着物上。它一旦固着后,就永远不再挪动一步。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在牡蛎成熟的初期,它就会分泌出一种黏液。这种黏液可以把它终生固定在岩石上或舰船的底部。这种黏液是由24种氨基酸和氨基糖组成的,具有很高的抗张强度。要把它从船壳上除掉时,往往会把钢屑也带下来。

于是,人类模仿牡蛎的黏液,制成了一种“特种黏合剂”。它适用在0℃~205℃的范围内,能使蛋白质固化,从而起到防水作用。同时,这种黏合剂还具有很高的抗张强度,除了铜和汞,所有的金属都可以连接。因此,用它来黏接建筑结构单元,可以说是“超级水泥”。在大海中航行的船舰遇到风浪导致钢板断裂,船体渗水,用这种黏合剂,能在5~10分钟的时间内就在水下将钢板粘在漏洞和裂缝上,使舰船化险为夷。

这种黏合剂和现在的几百种黏合剂相比,还有一个优点:这就是需要黏合的物体表面,不一定要清洁,也不需要干燥。这一点在医学上也有广泛的应用:眼科医生用它来修补眼睑、眼球;牙科医生用它来填空、封闭和黏接牙齿等。

猜你喜欢

黏合剂牡蛎贝壳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银贝壳
原来你是这样的贝壳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黏合剂与助剂”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优化
贝壳里的海
“鼻涕虫牌”医用黏合剂
兰炭黏合剂市场前景广阔
小小的贝壳一幅幅的画
昙石山文化的牡蛎器
《如何煮狼》:煮狼的女人爱牡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