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诗歌思想中的传统元素探析

2023-05-30刘珈含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世纪道家诗人

一、引言

新世纪诗歌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不断生发新的创作空间,具体表现为创作活力的提升与创作技巧的灵活多变。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诗歌发表的门槛不断降低,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渠道进行诗歌创作,由此生成的多元化诗歌格局,展现了新世纪诗歌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国诗歌在走向国际的过程中,需要以中国化面貌面向世人,为此,诗人开始回归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关注,希望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重建诗歌创作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更多的诗人开始将中国优秀传统思想融入自己的诗学理念中,向古代先哲致敬的同时,实现了诗人安身立命的责任使命,展现出一场新世纪诗人用自己的力量与中华传统思想对话的文化盛宴。向古典美学与传统元素回归,通过减缓节奏,营造感觉结构,新世纪诗歌在传统与现代并行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不断寻找自身发展的新的可能。中国传统思想滋润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内心,在新世纪诗歌中引入植根于血脉的传统思想,可使诗歌体现出古老而深遠的哲学理念。本文旨在分析新世纪诗歌思想在传统元素使用下的文本成果,通过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观测新世纪诗歌如何在实际创作中回应传统思想。

二、新世纪诗歌回归传统的可能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汉语诗歌不断探索自身的成长道路。为了找回古典诗歌的内在神韵与思想传统,为了将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范式传承下来,新月派在吸收西方诗学的基础上借用古典意象入诗,在现代汉语诗歌中融入传统元素。当代诗歌需要在展现中华理想和气节的同时,彰显中华民族的思想底蕴。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诗人意识到诗歌创作回归传统的重要性,他们通过自身的创作,感悟到古典与现代的连接,成为新世纪诗歌创作实践的自觉。

新世纪诗歌创作兼收并蓄,横向学习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理念,纵向接通古典诗歌传统,“传统与现代永远在建构中……二者的博弈推动着审美文化的嬗变”。 时代精神仍需要通过诗歌传递,先进文化的提升、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促进了新世纪诗歌创作向着更远的方向前行。当前要结合优秀的传统思想,保持东方情怀,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世纪诗歌创作不断创新融合,推动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传承,让新世纪诗歌散发更独特的迷人光彩。诗人要在话语实践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相互感应,在传承传统思想的同时立足当下,在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中顺利实现诗歌的转型,达到新世纪诗歌新的发展基点。一些诗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赋予诗歌以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用诗人的个人体验展望历史建构下诗歌未来的出路。

三、“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

自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寻求精神出路时,不断向东方文化传统学习借鉴,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之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新世纪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依然体现在当代汉语诗歌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新世纪的许多诗人开始回顾老子的道法自然观,融于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祈求能够在新的困境与悖谬中寻得完美的生命形态。新世纪诗歌中展现出顺应万物的自然而然,以“出世”的状态,从根本上肯定天人合一的状态。

道家精神赋予新世纪诗人以和谐的眼光看待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推进当代中国文化自觉有着重要意义。一些对自然界的无度破坏是道家文化极力排斥的。面对自然与生存的危机,有人向现代化进程中破坏自然的行为提出反抗;有人力图寻找一份来自内心的宁静。在诗人于坚眼中,道家敬畏自然的理念被一些人无情破坏,在《哀滇池》中,于坚表现出对水体污染的焦虑:

“冶炼厂的微风 把一群群水葫芦

……

一片混杂着鱼腥味的闪光……镀铬的玻璃

圣湖 我的回忆中没有水产 只有腐烂的形容词”

于坚感叹着回忆里的美好,在现实面前不断反思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表现出对自然生灵的呵护之情。给大地喘息的空间,以敬畏的心态观照自然,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保持诗意的栖居,于坚用忧思寄托了农耕文明下道法自然的美好愿景,作为守望者坚守着大地的传统,生命的传统。华海的“笔架山组诗”和“静福山系列”堪称当代生态诗歌的经典篇章,是对天人合一的传统道家思想的现代演绎。华海在《起风》一诗中的吟咏,像是回归故里,诗人似乎触摸到了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同一脉搏。华海的诗歌结合了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歌的传统,正是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诗人遵循道家思想,真正将自己投放至大自然中,感受来自天地万物的生命节律,为现下精神方面提供一系列具有诗意的创作。

道家思想使当代人对如何把握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尊重自然、善待大自然才是人类应有的态度。在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便是万物齐一,于坚、华海等诗人承继道家精神,看待自然的眼光自觉清醒,以敬畏之心反思当下的破坏行为,借助道家的智慧唤醒人心,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四、“自性气韵”——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本源

新世纪以来,部分诗歌在西化倾向的过程中逐步失去诗歌内在的气韵,因而诗人们从中国传统思想中吸取灵感,将禅宗静悟人生的真谛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找寻自己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禅宗思想在佛教与老庄思想的融合中诞生,“诗禅合一”使唐宋诗词空而有灵,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诗歌中的“气韵”与自然意象的内在和谐,在传统文化的交融中不断生发新的美学范式。

杨键将这种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中,用具有禅宗思想的诗学方式记录着当下社会的自然与民俗。杨键的诗歌包含着对万物消亡之思考,使读者感受到冷艳孤绝之美,在自然天成的气韵中呈现禅宗传统中温和典雅、带着天地间悲悯的味道,如《恩情》:

“顺从它们吧

你的手,你的嘴,你的听觉

你的心

在这一切里面寂灭

在这一切里面延续下去”

杨键洞悉人世,在充满禅意的诗句中流露出对传统精神的继承,他的诗歌对于其人本身而言就是一种实现,是其从个人体验出发构建出的乡土中国、禅宗文化、新世纪诗歌有机结合的完美实现。充盈着古典美学带来的底蕴,现代文明的进步冲击着中国旧有的秩序,使心灵中保持“空性”越发重要。

泉子有着江南才子温婉如玉的心灵,他的心境在沁润之下变得越发清澈透明,如《当你的心满盈时》:

“当你的心满盈时

你看见的花草树木

远山与浓云

都散发着

一层淡淡的光晕”

可以看到泉子在禅思中得来的智慧,在写作中完成了对世俗的超越。泉子在诗歌里更多的是展现内心思考的过程,这与禅宗的“顿悟”一脉相承。泉子的诗歌带有飘逸的艺术风格,用灵巧精妙的情思彰显空灵气韵,能够带给读者无限遐想。在生活节奏较快的当下,停下脚步,充盈内心显得无比珍贵。泉子将“慢”写进诗歌,将自然事物与静思禅意统一,实现自我与内心的交流,意在展现清幽孤寂、空灵悠远的意境。中国古代禅宗思想以意味无穷和富于理趣的内容一直深受诗人喜爱,当代诗学批评的理论研究离不开禅学精神与当代话语的紧密关联。新世纪诗歌也在不断寻找发展方向,当新世纪诗歌发展到直指核心寻找事物之本质,冲破修辞的束缚而窥见诗歌发展的内在可能时,就会让世界看到耀眼的东方诗学之美。

五、“民为邦本”——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意识

儒家文化讲求仁爱,关注人生价值,探究生命意义,新世纪诗歌创作中体现的仁爱理念,正是实现个人小我与家国大业结合过程中,通过优秀传统思想获取经验的有利因素,与古代儒家“齐家”“修身”理念相契合。儒家思想中关怀民生、心系社会的责任感正是诗人们进行创作实践的需要。当困难降临时,人们需要情感宣泄的通道,诗歌便是其中最便捷、最迅速的一种载体。困难面前,最能见证家国情怀,诗人本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感,实现对传统文化中高尚精神的对接。

葛诗谦在《清明》一诗中,带着这份源自传统精神中对家国情怀的理解,用悲悯之心向英雄致敬。

“风,怎么使劲也拽不动

一泓泉悬在眼睛和鼻翼之间

没向上滚,也没往下涌

……”

“秦时明月不复见/楚韵离骚犹在耳”,荆楚大地上彰显的民族精神,在新世纪诗歌中重现,是用诗歌留在这个时代的回响。郑仁东采用古体诗的创作技巧,向古典诗歌致敬,诗歌内容感天悯人,体现出作者心系苍生的大义胸襟,具有儒家精神中的气度,展现诗歌回归传统过程中忧患意识与当下时代的紧密结合。一批心系地震灾区的诗人曾拿起纸笔展现个人的关注,为抗震救灾增添一份鼓舞。《星星诗刊》连载的诗选致敬了在抗震救灾中艰苦付出的英雄。

“不屈不挠的意志

舍己救人

铸就华夏儿子的铁骨铮铮

遍地英雄铸就重建家园的壮美诗篇”

在蓝帆的《大渡河英雄重现》中,诗人由特警上演悬空飞翔的场景,联想到那一时期英雄架起生命通道的感人历史。当代诗人合着心中真挚的情感,从具有担当意识的社会人视角出发,书写着属于时代的历史。新世纪诗歌通过文字展现人民生活,在凝望人性中到达心灵深处,显现出儒家思想“民为邦本”的意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文艺当以人民为中心,新世纪诗歌以文字触碰大众,用诗歌呐喊大众的真实内心,用诗歌表现时空的张力。当生活经验通过诗性转化表达出来,人们能够在当下的创作中感受到富有诗意的生活气息,尽管新世纪诗歌已经显示出不同于20世纪新的审美倾向,诗人的担当精神仍然要遵循诗歌“兴观群怨”的功能机制与现实关怀的结合。新世纪诗歌与人民现实生活的结合若彰显了儒家思想的“仁”与知识分子的“义”,才能更好地在创作过程中活用表现技巧,构造别具匠心的诗意空间。

六、结语

新世纪诗歌在一路摸索前进,在回归传统的同时,不忘对现代化进程进行反思,试图在重构精神家园的同时守住文化本心。诗人勇于探索传统思想中积极的部分,在“道法自然”“自性气韵”“民为邦本”分别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与社会实际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时代的必然,要将诗歌的根深深植根于这片肥沃的传统土壤中吸取养分。新世纪诗歌的创作还在继续,当前有许多诗人在现代诗歌回归传统方面做出了努力,经得起时间打磨的优秀诗歌也日渐被人们关注,诗人应该防止自己落入守旧的窠臼中,而无法将目光放远。

正如吴兴华所说:“我们现在写诗并不是个人娱乐的事,而是将来整个一个传统的奠基石。”当今,我国的诗歌创作迎来了黄金时代,我国优秀的诗人怀着对古典诗歌文化的热忱,清醒地审视传承了数千年的华夏精神,以期汲取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精髓,努力开拓新世纪诗歌发展的新方向。新世纪诗歌思想蕴含着传统文学与民族记忆,在新的时代下展现出独特的文学价值。思想的传承超越了时空距离,为当下展现了文学责任,传统精神流淌在中华民族每一代人的生命和血液里,构成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先决条件。新世纪诗歌始终割舍不下与传统元素的关系,传统思想为新世纪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时用时新的精神特质。坚守诗歌阵地,重铸民族自信,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的各种可能,守住心中的传统精神,是新世纪诗人回归传统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波.新世纪诗歌书写与传统之关系[J].北方论丛,2014(04):45-49.

[2]韩东.韩东散文[M].北京:中國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155.

[3]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38.

[4]汪树东.传统生态智慧与当代中国诗歌——以于坚、华海与吉狄马加为例[J].中国文学批评,2020(04):113-121+157-158.

(作者简介:刘珈含,女,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 王玲)

猜你喜欢

新世纪道家诗人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