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育人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

2023-05-30王广海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协同发展

王广海

摘 要:為进一步解决高职院校科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问题,搭建院地科技合作平台,面向云浮市中小企业生产实际开展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设计科技服务云浮市产业创新发展的推进策略与保障机制,实现院地合作的“政治认同”、精准对接的“资源认同”、科技服务的“业务认同”和团队建设的“价值认同”,确保科研和社会服务出成效。以党建为引领,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育人的协同发展机制,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通过开展“名师博士进课堂”“预约参观科研实验室”“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学生科研助理”等科技创新活动,设计科研育人的实施路径方法;通过开展红色“1+N”支部共建活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育人的实施成效;通过建立“科研育人联系制度”和“科研育人评价制度”,营造良好的科研育人生态。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科研育人;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1.065

0 引言

高职院校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向在于助力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地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高职院校由于长期关注人才培养工作,在科研平台搭建和科研团队建设上的投入有限,科研积累与社会认可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成效不突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愈发重视,越来越多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纷纷加入高职,师资力量逐年提升,教师结构日益完善。然而,新进博士入职高职后,离开了原有的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科研工作难以持续有效开展,亟需组建博士科技团队,打通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实施路径。另外,高职院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融合度不高”的现象,科技创新团队专注于科研和社会服务,而在科研育人环节普遍存在时效性不强、主动性不高、创新性不足的现象。项目组以云浮市产业技术创新合作为载体,设计科技服务云浮市产业创新发展的推进策略与保障机制,解决博士科技团队服务企业“走不出去”的问题;针对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两张皮”的问题,提出基于“1+N”党建引领,铺筑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育人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探索“科研社会服务”与“立德树人”同向同行的路径方法,为创新性人才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1 科技服务云浮市产业创新发展的推进策略与保障机制

面向区域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工作是高职院校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有效推进科研育人工作的重要渠道。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牵头组织成立专项工作组,推进学院与云浮市开展产学研合作,以科技服务中小企业为切入点,结合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精准化组建博士科技团队,打造人才蓄水池,推进产业技术服务,实现高职院校与地方市县在“政治认同”“资源认同”“业务认同”“价值认同”上的深度融合,保障科技服务乡村振兴出实效,解决院地科技合作“信任机制”与“命运共同体”分阶递进建设的问题。

1.1 发挥“头雁效应”,实现院地合作的“政治认同”

为推进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云浮市重点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学院党委书记、校长牵头成立“云浮市专项调研工作组”,发挥“头雁效应”,先后多次带队调研云浮市,主动联系云浮市委组织部,分析云浮市发展规划与人才需求,针对重点产业集群的科技攻关、技术服务、社会培训、人才培养等内容,市、院两级党委商定协同推进产业服务,实现“政治认同”。

1.2 发挥“集聚效应”,实现精准对接的“资源认同”

为切实提升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定期组织开展云浮市产学研工作推进研讨会,确定院地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实施策略,成立云浮市产学研合作工作组,发挥“集聚效应”,下设科技服务、产学研服务、文化旅游服务、人才培养等4个工作推进小组,分别对接云浮市科学技术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罗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云浮市产业转型升级、行业科技服务、企业提质培优、文旅乡村振兴、精准人才培养等内容,整合学院科技资源,结合云浮市产业共性需求,打造面向专项技术服务方向的博士科技团队,服务云浮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认同”。

1.3 发挥“破冰效应”,实现科技服务的“业务认同”

为进一步夯实学院与云浮市的产业创新服务合作,以院地科技合作为抓手,学院与云浮市科学技术局签订关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的框架合作协议,发挥“破冰效应”,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当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结合云浮市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精准组建博士科技团队服务云浮市中小型企业技术革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助力提升云浮市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业务认同”。

1.4 发挥“激励效应”,实现团队建设的“价值认同”

为激发科技创新团队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结合学院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引导、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建立科研激励与约束机制。在“创新团队组建”“科研项目指导”“科技成果培育”等方面出台相关机制办法,培育引导专任教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研和社会服务积累;在“科研项目协同”“技术中介支持”“专利运营转化”等方面出台相关机制办法,打破技术壁垒,促进科技工作者的协同创新;在“岗位科研考核”“职称评审加分”“社会贡献奖励”等方面出台相关机制办法,鼓励教师主动“走出校园”和“走进企业”,以科技服务产业发展。

2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育人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

学院通过搭建云浮市产业创新合作平台,以科技服务云浮市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在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博士科技团队的技术服务能力。但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是学院的基本职能,落实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科研和社会服务必须跟人才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协同建设。

深入开展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育人的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必须强调“党建”和“业务”的协同建设。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业务工作为链条,创新科研管理与产业服务的实施举措,确保“面向产业服务的成果转化工作”和“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科研育人工作”有效实现“双轮驱动”。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学技术部以云浮市产业创新合作平台为支撑,以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为载体,提出“基于‘1+N’党建引领的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育人协同发展机制”建设,探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1+N”具有双重含义:(1)在“党建”层面:“1”指的是科学技术部党支部,“N”指的是多个科研实验室临时党支部,通过开展“1+N”支部共建,实现党建引领和协同保障。(2)在“业务”层面:“1”指的是科学技术部,“N”指的是多个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开展“1+N”团队共建,实现学科交叉和科研育人。

2.1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设计科研育人的实施路径方法

深入开展“名师博士进课堂”“预约参观科研实验室”“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学生科研助理”等科技创新活动,推进科研育人有效落实。

(1)开展“名师博士进课堂”学术活动:组织不同学科领域的博士、博士后、教授等高层次人才,结合科学研究方向,定期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专题学术报告,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

(2)开展“预约参观科研实验室”开放活动:学生通过科学技术部推送的“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预约,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进入科研实验室参观学习,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开展“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创建活动:每个科研实验室团队负责组建1个学生科技创新小组,指导学生在科研实验室相对应的技术领域内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开展“学生科研助理”双选活动:科学技术部组织开展“学生科研助理”双选会,导师和学生进行双选选择,学生加入科研实验室,跟随导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协助开展科研实验室管理,在导师指导下承担科研实验室预约参观讲解和科普宣讲工作。

2.2 夯实科研育人实施基础,开展红色“1+N”支部共建活动

为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服务云浮市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多个面向产业服务、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实验室设立“N”个“临时党支部”,开展红色“1+N”支部共建活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育人的实施成效。

(1)设立“科研实验室临时党支部”:结合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情况,在科研实验室内部开展师生共建,申请设立“科研实验室临时党支部”,支部成员由科研实验室的教师党员、学生科技创新小组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等组成。

(2)开展红色“1+N”支部共建活动:科学技术部党支部和多个科研实验室临时党支部开展红色“1+N”支部共建活动,建立“科研协同育人共同体”,指导科技创新团队开展科研育人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发教师党员在科研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夯实科研育人的坚实基础。

2.3 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育人生态

落实“科研育人联系制度”,建立“科研育人评价制度”,形成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育人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保障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出实效。

(1)落实“科研育人联系制度”:科学技术部进一步优化科研团队管理办法,融入科技创新思维培育元素,落實“科研育人联系制度”。学院立项的科技创新团队须承担科研育人主体任务,负责组建并联系1个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形成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导师团队。

(2)建立“科研育人评价制度”:科学技术部结合科研实验室建设基础,建立“科研育人评价制度”,考核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成果与育人成效,完善科研和社会服务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实现科学研究与立德树人的相互统一,营造良好的“科研育人”生态。

参考文献

[1]王子寅.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践现状与发展策略[J].职教通讯,2022,38(06):1824.

[2]郭兆松,文爱民,朱素阳.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2,34(04):156159.

[3]王纯莲.高职院校技术技能服务的企业认可度探析——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7(02):1115.

[4]刘金凤,李燕,张晶.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21,7(47):194195.

[5]李玮,张向辉,王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水平提升路径研究——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对外经贸,2021,35(02):146139.

[6]臧亚南,吴红,肖飞等.高职院校科研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21(10):2324.

[7]万晓.产学研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其提升路径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21,28(02):7274.

[8]赵黎.助推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科研平台”建设实践与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7(04):1617.

[9]廖力.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平台科研育人机制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24(01):3436.

[10]韩慧仙.高职院校科研育人实施路径的探索与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11):97100.

猜你喜欢

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协同发展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高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应从技术服务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