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学角度谈赵孟頫的绘画艺术

2023-05-30贡丽

东方收藏 2023年1期
关键词:赵孟頫复古社会学

摘要:复杂的社会背景往往孕育出强劲的艺术生命。宋元改朝换代之际,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元初士人与文人的复杂心境,赵孟頫作为宋宗室仕元,其一生备受自我与他者之责难。本文首先梳理赵孟頫的社会学价值,对其在家庭关系、师承、交游、仕元等方面做出较为立体的剖析,进而分析其人、其画,梳理其以“复古”为核心的艺术脉络之形成,探究绘画古意论背后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社会学;赵孟頫;复古;古意论

一、社会学价值分析

在社会学价值分析方面,本文将研究视角集中于对赵孟頫社会关系网的梳理上,从其家庭、师承、交游、仕元选择等方面进行多个维度的梳理提炼,试图描绘出一个较为立体的赵孟頫小像。

学者梁漱溟曾说,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本位者,关系本位也”,即是强调关系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对于赵孟頫而言,他的关系网可谓分布甚广,影响极大。首先是家族成员,其妻管道昇能书善画,尤以画竹名世;其子赵雍亦善书画,时常为父亲代笔;其孙赵麟善画人物鞍马,赵孟頫传世人马图多半为赵麟所作;其外孙王蒙诗文书画皆得家法,山水画造诣尤高,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并列元季四大家。赵孟頫一家重视文学素养、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学习且造诣颇高,算得上是蒙元一代里最显赫的艺术家族。此外,从赵孟頫的师承来看,亦能窥见其艺术思想乃至人生选择的渊源。据李铸晋教授研究可知,赵孟頫除幼承家学外,经史方面多得于敖君善,敖乃吴兴大儒,名噪一时,“吴兴八俊”多出其门下;佛道方面,随温日观、南谷真人杜道坚及中峰明本禅师学习;书法方面,并未有明确的师承,而是日夜精研古代碑帖,长期模仿自悟;绘画方面,一如其书法,多为自学古人而出,亦有说法提及赵孟頫曾向同为“吴兴八俊”之一的钱选学习,但颇有疑义,或许是二人在隐居吴兴之际友情甚笃,互相吟诗交流所引起的误会罢了。再者,赵孟頫的交游活动也是构建其社会身份的重要一环。大名鼎鼎的《鹊华秋色图》便是其为好友周密所绘,周密是南宋著名的收藏家、鉴赏家、词人,先祖世居山东济南,两宋之际逃至江南,寓居吴兴,后世为吴兴人。周密自号“华不注山人”,但其一生与故乡素未谋面,隐居山林不仕新朝,是一位忠贞的南宋遗民。在这种情形下,赵孟頫绘制《鹊华秋色图》“为公谨说齐之山川”,一方面是慰藉好友的思乡之情,另一方面以诗文书画赠友人,以期取得友人的文化认同,这是否暗含着其对自身仕元一事的愧疚之情呢?又如更能体现其变古出新意图的《水村图》,受画者钱德钧亦为宋遗民,钱虽为隐居之士,但其具有庞大且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从《水村图》卷后的五十多则元人题跋可见一斑。赵孟頫的好友圈里,有态度坚决拒不仕元的遗民隐士,也有入元后进京为官却终究大失所望辞官隐退者。赵孟頫作为宋宗室遗民仕元,在朝为官多年,可以料想其官宦生涯未必順遂。虽然受到五世皇帝的恩宠,却终究只能为文学侍臣,且受到当时宋遗民的诸多责难,内心充满了复杂无奈的情绪,时而隐现于其诗文书画之中。

以上所梳理的赵孟頫社会关系网络,仅仅择其核心关系网中的核心人物。很多得其直接指授或受其间接影响的艺术家,诸如陈琳、王渊、黄公望、朱德润等人在此不一一赘述。由此,我们对赵孟頫在家庭关系、师承、交游、仕元等方面有了一个初步的较为立体的认识,这是我们分析其人、其画,梳理其艺术脉络的前提。

二、赵孟頫其人、其画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幼年时期,他跟随父亲任官而各地移居,多活动在平江、临安一带。12岁,父卒,14岁,以父荫补官。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23岁的赵孟頫回到湖州读书,十年如一日。1286年,元世祖命官员赴江南网罗人才,33岁的赵孟頫遂奉诏至大都。同年,他与才女管道昇结婚,后生下三子,赵亮(早卒)、赵雍、赵奕,皆以画名世。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出身贵族,为宋朝宗室,这层身份成为其仕元后漫长人生的一大心结。

赵孟頫天资卓绝,在诗文、音律、书画、鉴赏等方面无一不精,就其书法、绘画论,造诣尤高,成果颇丰。在绘画理论方面,赵孟頫注重复古、师造化以及书画用笔的贯通:

第一,何谓复古?“作画贵有古意”,赵孟頫主张摒弃南宋院体画风,上追北宋、五代、唐及六朝。具体来说,他推崇的是王维、董源、李成等人的山水画画风,他欣赏的是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墨戏。自此,赵孟頫掀起了画坛的“复古”流风。值得注意的是,赵孟頫的“复古”并非泥古、食古不化,而是变古出新,以传统为根基锻造出新的风格。

第二,师造化。赵孟頫作画能从造化中得精神,一山一水、一石一木,目见之,印象之,图绘之。《鹊华秋色图》中的两座山峰至今伫立在济南郊外的黄河两岸,今日游览画中胜地,两山之间的村舍、池塘、沼泽依昔可见旧时姿态。何况《鹊华秋色图》并非写生作品,而是赵孟頫返回吴兴故里后凭印象所作,可见其卓绝的绘画技艺。又如《洞庭东山图》《吴兴清远图》等作品,亦是其师法造化最直观的例子。

第三,书画用笔同法。赵孟頫明确提出书画用笔同法的理论,他将画石与书法中的飞白联系,画枯木用的是篆籀笔意,画墨竹则类永字八法,明确提出三组画与书的对应关系,成为后世文人画强调用笔的理论根据。

在绘画实践方面,赵孟頫于山水画、人物鞍马画、花鸟杂画等众多画科上无所不精、造诣颇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1.山水画方面。早期作品《幼舆丘壑图》采用唐人大青绿画法,石青、石绿敷色浓重,中锋勾勒,无皴,画面风格高古稚拙。据说顾恺之为谢鲲(字幼舆)画像,置于丘壑之中,以山水背景表现其林泉之志,赵孟頫取这一题材,从绘画技法及内容来看,均展现出他对“古”的追求。又如《鹊华秋色图》,整体用小青绿画法,间以浅绛色点染,中锋用笔,勾皴兼备,山峰分立两岸,山间河道开阔,空间布局平远,经营位置谨严,山峰与河道的描摹有着唐、五代之际的古朴与秀雅。稍后的1302年,《水村图》的完成代表着赵孟頫变古出新的成果。从用笔来看,他吸收了董源式笔法的精髓,但更加放逸,清而厚,画卷纯用水墨表现,景物轮廓内直线与曲线的交错,表现出强烈的书法意趣。从内容来看,《水村图》中的物象更像是组装的模件,是符号,是程式化的假山假水,异于《鹊华秋色图》中写生似的真山真水。自此,内容上的抽象性与董源式笔法的抽象性完美结合。从三幅不同阶段的代表性画作中,我们得以窥视这一漫长的文化选择过程,通过不断地尝试与探索,董源样式在赵孟頫笔下得到了发展,契合了他所认知的文人画意境与情感。作为被选择的形式语言,经由后世“元四家”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变化,成为明代“吴门四家”和董其昌文人画理论的基础。

2.人物鞍马画方。其代表作如《红衣罗汉图》《秋郊饮马图》《人骑图》等,无一不显示出他力追唐人、力求高古的绘画理念。人物画中衣服线条采用秀劲的高古游丝描,喜用红色,线条、造型均有浓厚的唐风。但由于此类作品中的物象远离他所生活的时代,形象表现时有刻板,如同模件的组合拼贴,不及山水画融合古今亦能变古出新之高妙造诣。

3.花鸟杂画方面。《幽篁戴胜图》纯用水墨描绘,造型古拙清雅,对元代文人花鸟画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秀石疏林图》挥洒自如,笔墨变化丰富得当,充分表现了文人画家借书画抒写个性、寄情抒怀的心理,也是他书画用笔同法理论的具象化表达,完美诠释了文人士大夫的美学格调。

虽然在赵孟頫生活的时代,因其宋宗室身份仕元一事,遭受同时代人的大肆责难,但不得不承认赵孟頫作为元初毋庸置疑的艺坛领袖,在绘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极大程度影响了同时代及后辈艺术家们,奠定了元代绘画乃至文人画的基础。

三、以介入式中立立场分析赵孟頫绘画艺术脉络的形成

分析赵孟頫艺术脉络的形成,即探究其“复古”理念之成因。

学者巫鸿在《美术史的形状》一文中对“复古”一词做了精彩的阐释,其核心强调,复古之意义在于创新。经由“返观”“重构”“超越”,艺术家融合古今、新旧,名为复古,实为创新,变古出新,而这似乎也正是赵孟頫古意论的目的所在。

赵孟頫在其诗文画跋中屡次提及“古意”,如“赋诗多秀句,往往含古意”“文章多古意,清切绿水曲”“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赵孟頫在诗、文、画中对“古意”的重复与强调颇多,这或许表明了其视“古意”为心灵的栖息地与艺术的净土。

那么,赵孟頫的复古理论是如何应用到绘画实践中去的呢?汤垕在《画鉴》中曾将古人的艺术实践途径总结为“经师授”与“阅记录”二法。

赵孟頫在绘画方面,尤其注重学习前代画家于各画科最卓绝精妙之技艺。例如,赵孟頫专从画马堪称一绝的韩幹笔下学习如何画马,览其真迹,得其画意;学华光长老作梅,“学其枝条,花用别法”;学赵孟坚墨兰,择其兰石学之,不精绝处不学一笔。赵孟頫精鉴赏、善取舍,均师前辈画法最精妙处。作为朝廷内文学侍从,赵孟頫有着先天的阅记录之优势,得以观赏宫廷内诸多名书画,其对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顾恺之、张僧繇的绘画,李公麟、韩幹的人马图,苏轼、二米的云山墨戏,皆日日精研,取其精華为己所用。赵孟頫如同一个卓绝的魔术师,将前代艺术家之典范融汇于心,经过思想与技法的内化,重新诠释、拆解与组合,从而得到全新的生命,这是蕴含在其复杂时代环境与心理状态下蓬勃的艺术生命力之体现。

赵孟頫凭借经师授与阅记录二法,不断追古以求新,其绘画实践上追六朝、唐及北宋。如具有典型六朝风格的《幼舆丘壑图》、隐含唐人品格的《红衣罗汉图》、复归唐五代北宋之古朴清雅的《鹊华秋色图》,以及强调笔墨意趣颇具抽象化意味的《水村图》,赵孟頫不同时期的作品反映了他走向自我、成熟美学风格的过程,亦是对元初文人画风格的探索,将元代绘画带到了崭新的高度。

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元初士人的复杂心境,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在改朝换代的冲击下,一大批宋遗民入元,他们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处处充满隐喻与象征。自此,元代文人画成为“自我之表达”的工具,是一个不得不遮遮掩掩的充满隐喻的画中世界。那么,在这个层面上该如何理解赵孟頫的古意论呢?在思想上,对古的追溯与复归暗示了赵孟頫对于汉族文化的坚守和对复兴“正统”的意念。在个人选择上,仕元问题一直成为赵孟頫的心结,他无奈也无力去改变,对于陶渊明等古代隐士的书画诗文描绘,暗含着其内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此种心理便外化为赵孟頫对古意论的推崇,对文人画技法上复古的强调。

四、结语

赵孟頫的一生是纠结、痛苦与无奈的,他在世俗社会中苦苦挣扎寻不得一方净土,只好求诸艺术世界用毛笔造一处心灵的避难所。他在世时备受自我与同时代人的责难,过世后也因仕元一事影响了后人对其艺术品格的评价。本文通过分析赵孟頫的社会学价值,梳理他在家庭、师承、交游、仕元等方面的关系网,对赵孟頫其人、其画进行较为立体的解读,分析其以“复古”为核心的艺术脉络之形成,进而得出结论:元初赵孟頫的艺术探索如同一个开启中国绘画从外观走向内观的按钮。绘画古意论的提出不只是肖法古人,更是自我心意之外化。作为元初毋庸置疑的艺坛领袖,他在绘画理论与实践上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同代艺术家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对后世艺术家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元代绘画艺术奠定了基础,更为三百年后董其昌的文人画论作出了铺垫。

参考文献:

[1]巫鸿.美术史十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李铸晋.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薛永年.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石守谦.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5]石守谦.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

[6]李霖灿.中国美术史稿[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7]王菡薇.阅古与践今:赵孟頫“古意”观生成的两种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22(02):224-231+244.

作者简介:

贡丽(1993—),女,汉族,天津静海人。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研究。

猜你喜欢

赵孟頫复古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秋日的复古之约
赵孟頫《汉汲黯传》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赵孟頫《胆巴碑》集锦( 上)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赵孟頫与赵体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