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年缺憾就像无底洞,不可能用物质填满

2023-05-30云燕

现代家长 2023年1期
关键词:赵先生缺憾心理疾病

云燕

年龄小的孩子对物质的价值并不敏感,更在乎父母的关注和回应,之所以那么在乎物质的价值,不过是精神匮乏的投射而已

他拼命把自己高大的身躯塞进狭小的玩具车斗里,就像拼命让自己回到童年,去补偿缺憾

赵先生来咨询,是想治好自己的购买欲,但聊着聊着,他当下的烦恼就变成了对父母的怨恨,这是因为,他的心理问题根源在童年。

赵先生回忆:“小时候,我家的经济条件不好,看到小伙伴们隔三岔五换新衣服、新鞋子、新玩具,我羡慕得要死。参加工作以后,我手里有了钱,网购又那么方便,于是就成了‘剁手党’。”

他告诉我,购物就像吸烟喝酒那样容易上瘾,最后几乎丧失理智。他办公室的文件柜里塞满了他网购的东西,光运动鞋就有六七双。

我问:“买那么多运动鞋,您一定热爱运动吧?篮球还是乒乓球?”

赵先生脸一红:“我不喜欢运动,那些运动鞋压根儿没有穿过。都是在网上直播间买的,一时冲动。”

赵先生说,六七双运动鞋不算什么,他买的书排满了整墙的书架,至少花了五万元。

我说:“买书不能算恶习,开卷有益嘛。”

赵先生凑近我,表情严肃地说:“但是,这些书我从来没有读过。”

关于疯狂买书,赵先生猜测是小时候受了刺激。他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天去同学家玩,惊愕地发现同学家里到处是书,同学自己就有三个书架。“我在同学家里贪婪地读书,尽量拖延回家的时间。回家的路上,我反复想,为什么我的父母那么穷,买不起这么多书呢?跟同学相比,我真是太不幸了。”赵先生回忆。

我问:“您小时候没穿过运动鞋吧?”

赵先生苦笑:“不,我穿过的。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三舅给我买过一双李宁牌运动鞋,一直穿到初二,因为没钱换新的。那双运动鞋的质量很好,但我不断长大的脚还是把它撑得四周开线,不得不扔掉。扔掉鞋的那天我很难过,因为那是我穿过的唯一的运动鞋。”

我安慰:“您现在喜欢买运动鞋,是在补偿童年的缺憾,可以理解,不要有心理负担。”

赵先生叹了一口气:“但是昨天我在商场门口看到一个场景,促使我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来咨询。我看到一个身高一米八的小伙子在面无表情地坐摇摇车,就是那种‘爸爸的爸爸是爷爷,妈妈的妈妈是外婆’的摇摇车。音乐停了,他就再塞进去一个硬币,继续摇。他拼命把自己高大的身躯塞进狭小的玩具车斗里,就像拼命让自己回到童年,去补偿缺憾。他像一个心理疾病患者,那我呢?”

您真正缺乏的不是这些有形的物质,而是父母的关注和回应

我告诉赵先生,有缺憾就会产生补偿的愿望,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奇。正确的补偿心理是人进取的动力,不能与心理疾病画等号。

“可是,”赵先生近乎咬牙切齿,“我加倍地补偿,为什么补不够呢?童年缺憾就像一个无底洞,不仅浪费金钱,还总让我自卑。这不是心理疾病吗?”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匮乏感。”我分析,“孩子在早期发育阶段,都需要父母足够的关注和积极的回应,有了这种关注和回应,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足够好的,父母也是足够好的。这是孩子做人的底气,是自尊、自信的来源。如果这样的底气不足,孩子内心深处就会有挥之不去的匮乏感。”

这种匮乏感会让人形成一种自我评价:我是有缺陷的、不够好的、低人一等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比如,觉得自己不够漂亮、不够聪明、不够有钱,等等,并且很容易嫉妒别人拥有的东西。

“对,让人特别不开心!”赵先生附和。

我继续分析:成年以后,这种匮乏感会投射到现实中曾经欠缺的事物上,比如书、衣服、运动鞋、摇摇车等,当人感到脆弱的时候,可能会用加倍购买的方式来维持心理平衡,也可能会促使人努力学习、考名校、赚大钱,总之是出人头地,认为这样就可以彻底摆脱匮乏感。但这样做往往是徒劳的,物质补偿只能带来一时的满足感,紧接着,匮乏感又会迎面扑来。

赵先生对我的分析感同身受:“不管拥有多少财富,都无法驱散心头的那种匮乏感。好像我的内心有一个自动清零机制,让我留不住满足的感觉,更看不到已经拥有的东西,总是寻找自己没有的东西,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较,始终觉得自己是贫乏、空虚、脆弱的。这种感觉实在太糟糕了!为什么童年的缺憾会成为终身的无底洞?”

“因为您真正缺乏的不是这些有形的物质,而是父母的关注和回应。”我直截了当地回答,“年龄小的孩子对物质的价值并不敏感,更在乎父母的关注和回应。之所以那么在乎物质的价值,不过是精神匮乏的投射而已。比如,您抱怨小时候得不到足够的图书,可能是缺乏母爱的滋养;抱怨没有运动鞋穿,可能是被父母忽视;那个小伙子依恋摇摇车,可能是小时候自己的需要经常被否定;等等。如果这些隐藏的愿望没有被看见、善待和理解,无论买多少东西、补偿多少次、取得多大的成功都无法得到满足感。”

“原来如此!”趙先生思忖片刻,伤感地说,“我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如何让他们补偿对我的关注和回应?”

我说:“即使二老健在,也别指望他们承认错误,查漏补缺。积陋成习的教育观念很难改变。您需要做的,是在内心原谅父母,看到他们的不容易,然后用端正价值观、重塑人际关系等方式来自我修炼。同时,要斩断落后观念的代际传承,给孩子创造美好的成长环境。”

对待孩子的愿望,父母要给予共情性回应,即接纳孩子的情绪,但不一定满足孩子的愿望

说到孩子,赵先生马上笑容满面:“52天以后,我就要当爸爸了!请问,是不是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孩子就不会有匮乏感?”

我摇头:“物质的丰富不代表精神的丰盈。有些人喜欢在网上炫富,目的就是借助他人的羡慕来提升自我的价值感,其根源大多是父母只给了他们优厚的物质待遇,却很少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赵先生沉思良久,又问:“如果孩子提出一个让我为难的要求,比如5岁时要买一部手机,我该怎样回应他呢?”

我告诉他,对待孩子的愿望,父母要给予共情性回应,即接纳孩子的情绪,但不一定满足孩子的愿望:“也就是说,不管要不要满足孩子的愿望,父母都要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理解孩子愿望背后的心理需求,然后再根据现实条件,决定是否满足孩子的愿望。不因为孩子的哭闹而满足孩子,也不因为不能满足孩子就责骂、批评孩子,更不能不允许孩子生气、失望。这样做,能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理解父母、了解现实,建立必要的规矩和心理边界,避免陷入责备自己又怨恨父母的内耗之中。”

【编辑:陈   彤】

猜你喜欢

赵先生缺憾心理疾病
缺憾之美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缺憾之美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赵先生
赵先生的“人间烟火”
缺憾也是一种美
经师人师风范 道德文章楷模——敬读赵先生心著《政治学与和谐社会》有感
“渡江第一船”的光荣与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