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壶内叙春秋

2023-05-30忍冬

中华瑰宝 2023年1期
关键词:内画鼻烟壶肖像

忍冬

在内画鼻烟壶冀派中,黄三以画人物见长。他的作品无论是古典人物、佛教造像,还是名人肖像,皆形神兼备、笔意盎然、栩栩如生,显现出他对人物情貌的准确把握,以及与人物跨越时空的内心对话。

黄三,原名黄双水,1963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鼻烟壶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城市学院研究生导师。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师承于内画泰斗王习三,钻研内画艺术30余年。作品题材广泛,神形兼备,尤精于人物创作,独创墨色网络交织肖像技法。代表作品有《历任香港总督肖像》《三十三观音》《八十七神仙卷》《金陵十二钗》《清明上河图》等,多次荣获国内外工艺美术行业金奖。

近日,年近60岁的黄三除了日常的内画创作,还忙于北京城市学院内画专业研究生的网络课程教学。据他介绍,这批学生为2021年入学,是国内首批内画艺术研究生,“这对内画鼻烟壶的传承和发展很有益处”。他进一步解释道:“这些学生已经有很好的美术基础,我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内画的理论和技法展开,因势利导,在内画技法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形成个人的风格。”几名学生纷纷表示,毕业后有志回到家乡传承内画鼻烟壶技艺,这样的传承变化,让在内画鼻烟壶行业深耕30余年的黄三深感欣慰。

壶内作画

鼻烟壶自明末清初从欧洲传入中国,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虽然鼻烟不再盛行,但鼻烟壶作为精巧卓绝的工艺品流传下来,并在内画领域大放异彩。

内画鼻烟壶,顾名思义是在鼻烟壶内部作画,与外画相比,因作画空间小、笔画精微,不仅要采取反笔技法,绘画顺序和技巧也有所不同。黄三以下雪为例,具体讲解道:“外画最后以撒白手法表示雪落,内画则要先以雪铺地,再绘制其他景色、人物。”因作画材质的不同,内画与外画在墨色晕染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异,“在内壁中作画,最难的是笔尖和内壁接触的一刹那,水多水少都不行,太多就洇開,太少则画不上”。而至关重要的是,“学内画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要能沉下心来”。

创作外画出身的黄三,接触内画是因为一次偶然。黄三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20世纪80年代,在县文化馆从事连环画、年画创作的他,偶然接触到衡水地区特种工艺厂的工作人员。衡水地区特种工艺厂由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于1977年创立,以生产传统内画鼻烟壶及其他内画工艺品而闻名。其时,内画鼻烟壶分为四大流派—京派、冀派、鲁派、粤派。京派以传统绘制方法和题材为主;鲁派以线描为特色,色彩清新淡雅;粤派则以艳丽的色彩和装饰风格闻名。相较而言,冀派内画重视精皴细染,造型准确,风格典雅。

看到特种工艺厂里的手艺人在小巧的鼻烟壶内绘制人兽花鸟、楼宇亭台,技法精细,黄三受到极大的震撼。他回想当时的情景,说:“我看到一件小猫图案的鼻烟壶,绒毛细腻,神态灵动,栩栩如生。”于是,黄三怀着兴趣,开始尝试自学内画创作。

由于有长期外画创作和速写的经验,虽然转换为内画技法和思维的过程艰难,但黄三仍然很快创作出了他的第一件内画鼻烟壶作品。“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画的第一件作品是一幅百子图,截取了几个人物,结构比例基本协调,但用线还很不完整。”他回忆道。

自此,黄三每日勤加练习,逐步提升内画技巧。1988年,他以开国大典为题,选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讲话为主体内容,创作了一件现代题材的鼻烟壶作品。凭借这件作品,黄三在“习三杯”内画艺术大奖赛中获得金奖,由此结识了冀派内画名家王习三,进入习三内画艺术院跟随王习三精研内画创作。

“王老师对我们很严格,学生创作的每件作品他都会拿摄像机拍摄下来,再放映到电视上,一点点指出问题。”当年教学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黄三恳切地说道:“这对我的内画肖像技法提高和如今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墨色交织

黄三最开始接触名人肖像画源于1995年创作曾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肖像的任务。“之前我是画彩色人物的,但李光耀的早期照片都以黑白为主”,怎样在内画鼻烟壶里表现黑白肖像,更好地呈现出老照片的质感,对黄三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带着问题,黄三大量翻阅资料,研究中西方艺术形式,偶然的灵感让他决定借鉴西方铜版画和素描艺术用黑白灰色调表现光影感和空间感的特征,尝试以线条交叉成的墨色网格表现画面,从而避免了大面积墨色堆叠导致的生硬沉重,使得画面显现出充分的空隙和很好的肌理效果,在整体的凝实中显得透亮而活泛。“线条的排布并不是死板整齐的,而是运用刺绣的乱针法,对不同长短、粗细、浓淡的线条进行排列,呈现不规则的效果。”黄三拿出一件肖像作品阐释道。

黄三在巧妙运用西方绘画理念中线与面的表现手法的同时,仍以精细入微的传统线描刻画人物动作和神情,对中西绘画技法的探索和结合,使他的内画肖像呈现出视觉上的明快风格,人物神采焕然,惟妙惟肖。王习三将这一技法命名为“网络交织法”,并赞誉道:“墨分五色,貌别七情,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网络交织法从此成为黄三肖像画的特色,被他广泛应用于近现代名人肖像的创作之中,极大地提升了内画的艺术表现力。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以艺术的形式来记录和缅怀革命先行者,黄三此前花费两年时间创作了20余件孙中山、宋庆龄等民国肖像题材鼻烟壶作品。创作前,他对人物的经历、思想进行深入细致的揣摩,捕捉细节变化,再采用网络交织法创作,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是通过绘画手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光影、层次、空间都通过墨色的变化、叠织和晕染表现出来,刻画精细自然,尽显人物神韵。《孙中山夫妇像》《宋氏三姐妹》《宋庆龄坐像》等作品展出后皆深受赞誉。

如果说孙中山、宋庆龄等肖像更具有素描的写实效果,《天路》则显示出独具特色的西方油画质感和东方神话气质。在这件作品中,黄三通过对西藏地区中的藏族群众形象进行抽象和提炼,使得人物的虔诚信仰和情感流露更加明显,因而具有了连环画般的故事感,以及画面情节的强表现性和强冲击力。

致敬传统

除近现代肖像作品外,黄三的内画题材还包含大量古典人物和佛教形象,以及花鸟、建筑等。2015—2017年,其作品《八十七神仙卷》《三十三观音》《清明上河图》连续三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收藏家马未都评价黄三的作品“突出耀目,显示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极高技巧”。传统题材作为黄三内画鼻烟壶作品的文化养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三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通过游历寺庙、佛塔等古迹,我真切感受到古人创作佛教人物造像的高超技艺、千佛千面的细节变化。敦煌多种佛窟造像、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天水麦积山石窟等给予我许多创作灵感。”对于黄三而言,传统是他创作的根基和灵魂。

这表现在《法海寺壁画》《三十三观音》《京剧五虎将》等作品中,是对人物形象气度的准确把握,以及對线条圆熟而富有张力的运用。在《法海寺壁画》中,黄三采用满构图绘制,对人物形态和服饰花纹进行精致描绘,线条爽朗细腻,多次皴染使得作品显现出古老壁画的历史厚重感。《三十三观音》采用中西结合的绘制方法,正面观音用中国传统线描绘制皴染,观音形象祥和慈穆,各具神采,背面佛塔用西方水彩方法绘制,用色大胆亮丽。对于佛教题材的绘制,黄三深有感触:“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作过程,背景中的奇花异草都是现实中没有的,可以凭借想象去构思布局。”

《京剧五虎将》得益于黄三对传统戏剧的喜爱。他说:“我喜欢听京剧,有时自己也唱两句,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秦腔也很喜欢。”对于不同的京剧人物,黄三均悉心揣摩京剧程式和角色内在的精神特质,赋予他们不同的神态表现。作品正面绘制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的半身形象,背面绘制角色脸谱,剧装设色雅丽,装饰细腻精美,人物情态传神。

黄三透露,目前他正在筹备创作一套敦煌题材的作品。他希望,将丝绸之路与经由“丝路”传进中国的敦煌乐器通过鼻烟壶作品展现出来,彰显太平盛世下的礼乐文明。

除了坚持创作和给研究生授课,黄三还抽出一部分时间,走进中小学校园,开展内画鼻烟壶的普及推广工作。他说:“我希望孩子们从小感受内画的魅力。”

2022年8月18日,在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颁证大会上,黄三接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证书。他表示,这份荣誉是对内画鼻烟壶行业的认可,让他感到十分高兴。“目前内画行业发展总体向好,不论是大师进课堂的传承模式、高端人才的培养,还是收藏领域的需求增长,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他对内画行业充满了信心。他希望,可以带领学生把内画技艺好好传承和发展下去,迎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复兴。

猜你喜欢

内画鼻烟壶肖像
地毯肖像
张鹏、文静伉俪的内画情缘
民间工艺介绍(四十九)张路华和他的鲁派内画
清代鼻烟壶的传播与演变相关问题研究
叙利亚肖像
去世66年后,他的肖像上了钞票
《肖像》
阿拉善博物馆馆藏内画鼻烟壶考据
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记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大师第二代传人张禾
掉落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