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下的《中庸》研究

2023-05-30李婧奕

今古文创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庸

李婧奕

【摘要】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基准,蕴含着生态美学的思想。它的“天命之谓性”“参贊化育”等思想与现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相契合。以生态存在论美学理论解读《中庸》,既是一次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与交流,又提供了一种对于当下生存困境的启示性参照。

【关键词】 《中庸》;生态存在论美学;天命之谓性;参赞化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8-003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8.009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它关注宇宙和人生,显示出一种诗意的审美的存在方式。当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重新审视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构建平衡健康的天人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生态美学的出现适应了这一时代需求,生态存在论美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它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实现人的诗意生存。不难发现,《中庸》所阐述的一系列思想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相契合。以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解读《中庸》,这是一次现代与古代的对话与碰撞,既打开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古人,也为当下的生存困境提供启示性参照。

一、生态存在论美学之简要概述

1962年,美国学者来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对现代生活对生态破坏所造成的人类自身危机的深刻反思引发了巨大争论。在此影响下,“1990年代中叶,中国学者引入了‘生态论’,提出构建从生态论角度切入美学研究的新学科,并确定了‘生态美学’的命名。” ①其中,曾繁仁提出的“生态存在论美学”影响最大,在生态美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生态存在论美学有几个理论来源,其中以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为代表。自柏拉图以来,整个西方哲学都是主客二分的传统,主体对客体具有支配地位,占据着绝对地位,因而作为客体的自然世界也被归属于作为主体的人类。海德格尔提出“共在”,将诸存在者从认识论的层面拉到了存在论的层面,强调诸存在者之间都是并肩存在、共在的关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这种主客二分的割裂。人从价值判断的中心位置、天地万物的主宰地位退场,与自然平等共在,由此获得了一种与自然、与世界良好共存的方式。因而可以说,生态存在论美学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作为哲学基础。

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生态存在论美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在《马克思、恩格斯与生态审美观》一文中,曾繁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实践观就包含浓郁的生态审美意识,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生态审美观的理论指导与重要资源。” ②“马克思认为,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与受动、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从纯理论的抽象的精神领域是永远无法解决的,只有在人的能动的社会实践当中才能解决其对立,从而实现统一。这实际上是通过社会实践对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模式的一种克服,成为生态审美观的重要哲学基础。” ③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实践观,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为生态存在论美学提供了现实依托,具有实践性,也因此它成为生态存在论美学的理论补给。

另外,生态存在论美学也从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获得借鉴,包括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

可以看出,生态存在论美学是一次转型,一种基于时代现实、寻求出路的转型,“这一转型具体包括由人类中心转化到生态整体;由主客二分转化到关系性的有机整体;由轻视自然转化到遵循美学与文学中的绿色原则。” ④生态存在论美学从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将生存主体置于生存世界中,将人类世界与自然宇宙并置,意在构建和谐健康的生态审美关系。

二、《中庸》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一)“天命之谓性”:天人合一的生态审美关系

《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这是表达天人关系的基本命题。“性”即生命或自然的本性,“天”即宇宙自然。在《中庸》看来,“性”从“天”而来,也就是说,生命和自然的本性是由宇宙自然所赋予的,这实际上从源头定义了生命的来源和本质。宇宙自然规定着自然万物的属性,人统一于自然,因而在《中庸》这里,人与自然并非是主客体二分的对立,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蒙培元说:“《中庸》并不是讲纯粹的自然哲学,不是将天即自然界视为纯粹的认识对象去理解,而是从一开始就关注‘天人之际’的问题,既不离天而讲人,亦不离人而讲天。这样,自然界的发育流行与人的生命存在之间便有了一种内在的目的性关系,人性就是天命的实现。天命既不是完全自在的,人性也不完全是自为的,天命之性便是自在与自为的统一。” ⑤因此,人与自然不再是割席而在,自然也非是作为人的一个认识对象而存在,人与自然共处一个价值平面中,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中庸》中,自然并非是被人置于认识论框架下的客体,人也并非是处于价值判断中心的绝对主体,人“在世界之中存在”,万物在生命的意义上是相同的,因为所有的生命特性都是宇宙自然而来的,都是平等的,这就从“人类中心主义”转换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统一。

在《中庸》中,包含着生态存在论美学的基本要义。“‘生态’作为一种存在状态,就是无数平等的个体结合为一个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每个个体相互协调、相互规定却又不丧失其个体性。” ⑥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世界共生,不再是互相牵制的关系,更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宰治,而是建立一种良性的生态审美关系。在《中庸》中,人尊重自然、欣赏自然,自然的地位得到肯定的同时,人类的主体性也因此确立。如此,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建立一种和谐的审美关系,在天人合一中实现丰盈圆实。

(二)“参赞化育”:人物和谐的生态美学范式

如果说《中庸》“天命之谓性”确立了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本体论,那么“参赞化育”则体现一种生态价值论,是一种生态美学范式。

“天命之谓性”并不是片面地讲“人”或者“天”,也不是片面地说人由自然宇宙所规定从而隶属于自然。“性”从“天”而來,并不代表着人将毫无作为。相反,人的本性由天赋予,恰此确认了人的主体性。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我们不仅束缚在大地上,而且也同天连为一体。” ⑦作为具有主体自觉意识的人类,如果能意识到整个宇宙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一个生命历程,也能认识到人在自然界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就会参与这一进程,这一参与自然宇宙发育流行的意识,便是“赞天地之化育”。《中庸》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段话大意是说: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展出自己的本性,因此便能发展出他人的本性,继而能够发展出万物的本性,这便能算得上参与宇宙的变化进程之中。由此,人便能够与天地万物同在。也就是说,宇宙的生长变化需要作为个体的人的实现,而作为个体的人,只要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本性,便也是参与了宇宙的变化进程之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能够积极参与进这一进程,帮助自然实现自身,而帮助自然实现自身,也就是在自我实现。

“参赞化育”不含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这一点与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核心旨意相契合。人与万物平等,这不仅体现出人的谦恭和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同时也明确了人的责任和义务。人从自己的生命出发,充分发展自己的本性,然后“尽人之性”,继而再“尽物之性”。这个过程正是人所特有的,人在帮助自然宇宙实现其自身的同时,也获得和保全了人的主体性,而人对自然的责任正是其实现自身主体性的方式。这个责任即尊重万物、爱护万物,同情和理解万物,尊重自然万物的客观规律去促成其发展,而不是将万物视作自己的附属去随意践踏和破坏。“尽物之性”就是要发展万物的本性,而不使其受到贬损。在这个过程中,人从狭隘的自我中心位置退场,与天地万物共处同一个空间内,在这个广阔包容的空间中,人与物并行、并育而实现和谐,相互独立而又相互支撑。在从中心位置隐退后,人类加诸在自然身上的种种定义被瓦解,自然的本来面貌得以恢复,且人以诚心帮助万物尽性,人与物保持着一种适度的距离。在距离之中,人得以用一种审美的眼光与心境去欣赏万物,在这种平衡和谐的关系中,人也因此“可以与天地参”而实现一种良性的生态审美关系。

三、《中庸》生态存在论美学观阐释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前文用“天命之谓性”“参赞化育”等思想来凸显《中庸》与现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契合。那么,用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解读《中庸》,能获得何种理论及现实意义?

首先,用现代美学观点阐释《中庸》,呈现出《中庸》不同于以往的文本形象。站在现代性的视野上,为人们理解古人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是一次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交流和对话。在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视域下,《中庸》的现代性维度被展开,生态意义、美学意义被激活,基于此,人们能够在饱受生态危机与精神困境的当下与古人产生共情,完成一次理解。正是在对古人的理解过程中,人们能感受到文明的连续性而非断裂性。在现代的荒原上,人类是孤独的、漂泊动荡的,但在重返古人的生态哲学观里,人们能感受到来自家园的支撑与力量。这种承接与依托,让人们不至于陷入眼前的生态危机而无所适从。对话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返乡之路,既是返回到历史中,实际上也是返回到天地宇宙中。在《中庸》“天人合一”的固然之理中,人类不是孤独的,人作为自然的产物,与天地万物同在,与天地宇宙产生感应和流通,人始终被天地自然所接纳、所养护。虽然时代所面临的困境总有所差异,人们并不能得到一个现成的答案,但在重新阐释《中庸》的过程中,能窥见一条通往生态平衡的和谐之路。

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人在固守着中心地位的同时,其实也丧失了自由,忘却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人从中心主义出发,对自然万物横加干涉,统治、奴役着自然,万物的本性在被遮蔽的同时,人的价值和利益也被削弱,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遭到破坏,生存受到威胁。《中庸》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不仅仅显示着在理解自然上的深邃智慧,更显示出一种诗意的、审美的存在方式。这种定位将人从狭隘逼仄的中心位置解脱出来,而置身于一个更广阔无垠的世界中去。在这个通达、包容的世界中,人不再因无知而傲慢,人对天地万物始终充满敬畏和尊重。人能够充分认识到自然的本来属性和客观规律,并通过诚心使物发挥出其本性,自然在得到尊重和保护的同时,也给予人类以馈赠。在这种双向的给予和馈赠中,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并生活得诗意且悠然。反观当下,人们之所以陷入生态危机而茫然无措,是因为始终未从偏狭的人类中心位置退场,人们牢牢盘踞在中心地位,因而始终是局限的、狭隘的、目光短浅的,倘若能从古人的智慧中得到启示,放下居高在上的姿态,转而与自然宇宙同在,那么将不再感到孤独与分裂。这种转向是一次回归,是“返回到自己生命的源头” ⑧。如此,人不再因与自然对立而恐慌、焦虑,人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相伴相生。这一点,正是陷入生态危机的现代人所缺乏的。

再者,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总是被物质和利益所驱赶、所奴役,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生活在得到便利的同时,也变得机械化、重复化。现代人置身于冰冷的水泥钢筋中,早就抛却了对诗与远方的追求,人对外物无休无止的索取,灵魂也变得变越来越干涸。《中庸》则体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的生存方式,人主动参与自然万物的生命进化历程,主动承担着对天地万物的生态责任,天与人始终是感应互通的。人参与自然的发育流行,天赋予人以超越的品格,这是一个动态的生态整体。而今天人类生存以及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与世界的分裂和对峙,人与自然是一种主客二分的关系,人置身于自然之外,始终未曾参与万物的生命进化过程。如果从中心主义地位退场,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生态责任,去积极参与自然的发展过程,那么才能实现整个自然宇宙的生命和谐。在此种平衡和谐的关系中,人才有可能从自我的狭隘中走出来,超越对物质和短暂利益的追求,获得心灵的归属和满足,从而以一种审美的而不是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万物。

四、结语

在《中庸》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阐释视野下,人们看到了一种现代社会所亟需的生存方式,人类存在的目的不再是获得、征服和索取,而是尊重、体验和审美。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并改善与自然的关系,才有可能突破眼前的生态危机。豪克在《绝望与信心》中说:“在宇宙中,人之所以感到孤独,乃是因为他割断了与自然联系的纽带,失去了他与自然现象在情感上的无意识的同一性。” ⑨人与自然宇宙须臾不能分离,如果人能够放下傲慢与自恋,从中心主义退场,将自己返回到自然宇宙中,对世界、自然和宇宙充满敬畏,以一种应有的慈悲与谦逊而不是冷漠与堕落来面对整个生态世界,在這个有机的生态整体中,或许人将不再感到恐慌。“凛然敬畏的心情是人类最高贵的方面”,正因此,人的主体性才能得到更完整的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起一种良性的生态审美关系,如此,人便能生活得诗意而圆满。

注释:

①朱立元、贾永清:《从“生态美学”到“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东方丛刊》2009年第69期,第252-262页。

②③曾繁仁:《马克思、恩格斯与生态审美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62-69页,第62-69页。

④曾繁仁:《我国自然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兼答李泽厚有关生态美学是“无人美学”的批评》,《文学评论》2020年第3期,第26-33页。

⑤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⑥刘旭光:《艺术的存在论意蕴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确立——从海德格尔的思想历程看艺术与生态美学观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68-73页。

⑦杜维明著,段德智译:《中庸:论儒学的宗教性》,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25页。

⑧刘恒建:《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11-17页。

⑨古茨塔夫·勒内·豪克著,李永平译:《绝望与信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4页。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著,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杜维明.中庸:论儒学的宗教性[M].段德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5]古茨塔夫·勒内·豪克.绝望与信心[M].李永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朱立元,贾永清.从“生态美学”到“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东方丛刊,2009,(3).

[7]刘旭光.艺术的存在论意蕴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确立——从海德格尔的思想历程看艺术与生态美学观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8]刘恒建.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J].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9]单虹泽.参赞化育:生态语境下的《中庸》思想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2):

34-40.

猜你喜欢

中庸
人的伟大
从《中庸》治学观浅谈党史学习的方法
中庸自明
《中庸》名句节选
半途而废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中庸”思想与高职学生人格养成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