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科技伦理教育 全面培养高质量理工科大学生

2023-05-29张宇庆

国防科技工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理工科科学技术伦理

张宇庆 计 彤 /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充分说明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要坚持科技自力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理工科大学生是未来的科学家与技术人员的人才储备池,他们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有良好科技伦理素养,在他们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科技伦理教育。

科技伦理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理工类人才的必备素养

科技伦理教育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法宝。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高新技术既造福人类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科技向善与科技自立自强都是科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科技伦理保驾护航,科技强国与伦理高地必须相辅相成,否则福祉与灾难则皆有可能,在科技创新的成果涌现时也是伦理风险高发期,科技伦理教育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法宝。

科技伦理教育是伦理素养培植的重要路径。科技伦理教育成为未来科技人才的科技伦理意识、实现科技向善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必须的教育方式,为科技人员的伦理素养“扣好第一粒扣子”打下坚实的基础。科技发展带来诸多的伦理问题,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深度、广度不断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从发现、制造走向创造的时代,叠加信息技术实现物质与精神的视界融合同时,更多具有新发展阶段的伦理问题涌现,科技伦理教育成为伦理素养培植的重要路径。

科技伦理教育是应对新风险的重要手段。新科技领域需要科技伦理预判。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要关注科技风险所带来的冲突与挑战,对科技工作者的伦理素养提出新要求,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教育则显得更重要。科技伦理教育培植下的科技向善的观念,成为应对新风险的重要手段。

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不充分的制约因素

科技伦理意识是培育科学技术工作者树立为全社会最大多数人创造福祉的理念与意识。科学技术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伦理的制约已经成为学界共识,但科技伦理教育实践还只是停留在政策与理论层面,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层面与客观层面。

主观因素层面,理工科大学生是科技伦理教育的主体。长久以来的工业化思维模式使得理工科学生通常认同科学技术价值中立,更关注学术专业的精深,弱化了科学技术伦理的意义。首先,理工科学生普遍认同科学技术的价值中立观点,用科学理论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代替技术应该的社会性与价值取向,对科学技术的“属人性”与“向善性”理解不到位;其次,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以00 后为主,科学技术专业教育中更注意“是什么”与“为什么”的教育,而忽视了“为了谁?”的问题,理工科大学生学习成果并未真正得到应用,以致于让他们感觉科技伦理问题还很遥远。事实上,理工科大学生对专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本身就具有应用的维度,因此,科技伦理意识就是应有之义,这决定了科学技术如何应该,谁来应用,为谁应用的问题。还有,理工科大学生因为学业与就业压力,更关注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创新,对于具有鲜明思想教育特征的科技伦理教育的课程与内容都不特别关注,有些学生还存有科技伦理制约科技发展的错误思想。

客观因素层面,理工科大学生以学习科学技术为主要学习诉求,以更好应用科学技术为学习目的和应用目标,细思其究,不难发现工业化社会的科技功利主义影响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习诉求,还有重学术轻伦理的评价体系,以及重竞争轻关怀的伦理教育影响着理工科大学生对科技伦理教育的接受度。首先,理工科大学生以学习科学技术为主,学业与就业都以利益为目的,对责任与义务忽略,忽视科学技术与职业的终极目标。其次,理工科高校对学生评价体系也出现重学术轻伦理的现象,包括科技伦理教育在内的思想理论课普遍受重视程度不高。还有,理工科大学生之间存在很强的竞争性,彼此间的相互关怀很弱,无论是升学就业还是在实验团队中都普遍使用学分加权重的方式来评判,并直接影响着升学、就业及未来的职业发展,相互的关照与关怀就被弱化,不关心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的实践路径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助力青年学生成长为勇于创新求真与科技向善的科技工作者,可以说,加强科技伦理教育迫在眉睫。科技伦理教育实践最直接的平台就是利用思政课平台,充分利用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以及“大思政”课平台,推动科技伦理教育有效开展。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加科技伦理教育。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伦理观是理工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科技伦理教育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加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技观教育,有助于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正确认识科技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他们保护和改善生态的责任感和能力,认识科技的价值以及科技与社会的关系,自觉遵守科技道德。要充分利用好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的教学与考核中融入科技伦理的内容,增强学生对科学、对技术以及后果的思考,从而建立责任意识,能进入耳朵、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利用“大思政”课营造科技伦理教育环境。加强理工科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宣传、社团组织活动使广大理工科大学生养成关注当前社会科技发展问题以及与其可能相伴随的系列科技伦理问题,并通过相关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围绕“培养什么人”的教育的首要问题,启发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将自身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科技伦理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大学的校园,科技伦理教育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加强学校伦理教育平台建设。同时,通过网媒宣传科技向善的理念,讲好科技创造福祉的故事。

建立情境教学场所,提高科技伦理的实效性。理工科高校可更多地建设科技伦理实践场馆,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逼真的危机场景中引起共鸣,以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加强科技伦理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利用“元宇宙”等情境效应,将科学技术的创造性与负面效应越充分地展现,增强学生的共情感,激发学生的善良本性,并将其运用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中。

在课堂上,由科技伦理教师讲授伦理原则,由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讲解真实案例。加强讨论与辩论环节,使学生在“说”中强化“听”的效果。

开展适合我国特点的科技伦理教育模式、方法和环境研究,密切联系我国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推广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参与专门案例的开放式讨论,使理工科学生在批判性思考和公开争论中深刻领会学术道德和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

猜你喜欢

理工科科学技术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