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心聚力,奔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远大前程

2023-05-29孙友鹏阚维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孙友鹏 阚维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和人才放在一个篇章下论述,并将其作为社会民生问题的重要领域进行了深入阐释,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在新时代下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认识和全面考量。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针对二十大报告中的教育论述和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从“教科人”三位一体战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战略等6个方面对历史发展新时期下党的教育方针进行深刻揭示,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落实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教育领域革新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报告;教育优先发展;高质量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3-0036-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3.006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翘首以盼、万众期待下的盛大政治会议。在二十大报告中,教育、科技、人才的论述首次被放在一个篇章,彰显了党和国家对科教兴国、精育良才的高屋建瓴式的宏观部署和对重视教育、培育人才的攻坚克难式的顶层设计。基于此,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本文针对二十大报告中的教育论述和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落实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的革新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

一、教育、科技、人才并驾齐驱

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教兴国战略在新时代下将会发挥更加深刻具体的推动作用,提供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动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与深化,不仅能够极大满足广大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要和对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而且还能够有力擘画小康社会重大科技创新的规划蓝图与和谐发展的绚丽画卷。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方针,优化提升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制度与评价标准,将会对新时代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提供根源性、持久性、稳定性的动力引擎和开阔性、广泛性、多元性的视野动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才支撑的价值旨归与发展要义。这一新的表述是党和国家面对新局势、开辟新局面、奔赴新征程的过程中所谋划与尝试的实现路径,深刻展现了党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登高望远引领方向的中流砥柱作用,集中展现了将教育、科技和人才系统发展、有机融合、深入交融、互动提效的一套精彩组合拳。将教育作为科技发展的助推器和人才的培养皿,将科技作为教育改革的创新站和人才评价的晴雨表,将人才作为教育成效的成果展和科技赋能的动力源,三者相互联系,互通有无,在同一维度下的不同视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现代化建设成果呈现作用。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的作用,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涌现,教育的进步迫切需要科技的支持,三者形成了相互循环进步的有机发展链条,在碰撞和交汇中形成持续稳定的良性循环。教育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主线任务,科技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工作与生产力量,人才培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源泉和强力引擎。三者同时出现在二十大报告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教兴国、人才兴国战略进一步深化发展和新时期动态配合的完美研判与精妙总结,在学习和领会中可以洞察其发展奥妙与理论深意。新时代下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将会有教育、科技、人才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齐头并进,形成一幅包蕴大教育、高科技、多人才发展格局和擘画局面的鸿篇巨制与演进图景。

综上所述,二十大报告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新布局新表述新阐释,背后是新时代下的新举措新要求新动力,为下阶段在教育现代化发展新征程中正确对待三者关系、恰当处理三者问题提供了基本准则与崭新理念。其中,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三者作为不可分离的紧密有机体,通过彼此之间的有机联动和整体发展推进展开,共同完成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求。也就是说,教育发挥关键性的基础作用,坚持做到教育的优先发展,为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条件性作用和主体性价值;科技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坚持实现科技创新发展,为教育变革和人才评价提供推进动力源和不竭原动力;人才发挥支撑性的建设作用,坚持实现人才引领驱动,为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创建先锋队和大本营。

二、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为人民而办的教育,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人才的教育,教育也更应该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深感鼓舞和收获满意的教育。教育在二十大报告中被视为民生重大核心问题和人民根本利益诉求,被提至史无前例的优先发展新高度。在党的领导、国家支持、社会推动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新使命和新格局。教育新局面的开展和高质量的提升,一是要着眼问题,解决痛点;二是要精准发力,攻克难点;三是要围绕关切,回应焦点[1]。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和育人方针。教育需要真正做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教育方针的核心主张与共同目标,排兵布阵、科学谋划,因地制宜地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設、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过程相结合。面临新时代下人民群众对更加优质、更为公平的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平等之间的矛盾,要努力为14多亿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平等的教育氛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擘画“人民利益至上”的发展愿景,确保教育的质量逐步提高、教育的公平持续获得,并努力构建起让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和高水平教育改革方针。要把握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规律和内在要求,激发社会力量形成对教育事业新时期发展的动力和支撑[2],构建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体系和教育事业发展科学化的持续进程,办成公平而有质量的新时代美好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供给基本的受教育机会和基础的教育资源设施。教育应当让每一位少年儿童都有机会进入到学校学习,使每一个家庭都不会因为学费、生活费等教育负担而放弃让孩子入学的希望。人民满意的教育,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这是中国发展教育事业的底气与勇气,也是未来教育发展不断开拓进取的初心和使命。通过保障每个孩子的入学机会和受教育权利,做到“人人有学上”,进一步的目标和需求是“人人上好学”。教育的资源不断丰富,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高质量水平的教育仍处于稀缺和不平衡的供给和设计中,未能充分、全面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患寡而患不均”,显而易见,人民不够满意的原因并不只是教育资源的短缺和匮乏,很大程度上是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和体制机制设计不满意,难以做到在不同地域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当然,中国作为地大物博的发展中国家,也无法做到尽善尽美,让所有人都满意于教育资源的配比,正所谓“羊羹虽美,众口难调”。面对着这种情况,首先要做到的是程序正义和过程公平,确保有严格的评价机制和灵活的反馈通道能够让广大人民参与其中。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教育发展质量满足人民的期盼,充分贯彻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是利用教育资源掌握知识技能、提升服务本领、获得生存手段、创造美好未来的利益相关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发展,不仅要掌握知识和能力,也要全面化发展,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和全面的基础教育,为日后的深入研究和专精学习奠定坚实的背景基础;不仅要提升情商和逆商,也要为孩子的个性凸显与创新性思维打造有利的思想武器和发展手段。除此之外,也需要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探讨中不断发挥个人特色,抓住进步机会,迈向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前程。

三、坚持教育为党和国家育人才

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对学校、家庭、学生的支持与关怀,教育培养人才的初心和目标也要紧紧围绕在党和国家的周围。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了在教育发展改革中“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3大关键问题与支撑根基。“为党育人,为国造才”是对问题的具体回应和详细阐述,中国的教育事业为党和国家培养新时代下能够堪当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培养人才的路径上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育并举、德育先行,立德树人、培基固本的育人体系与教育方略。

坚持教育为党和国家培育人才,是对教育在党和国家指导下的政治正确性和发展纯洁性的切实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下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与主动追求,更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认识的再统筹与新阐述。坚持教育目标的政治性和方向性,牢牢把握住新时代下教育的发展动向和改革进程,引领中国各层各类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深化、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手段的创新、教育成效的评估、教育评价的改革。教育要体现出对党和国家育人方针和人才政策的适应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不断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要求下的新举措与新动向,满足党和国家新时代育人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期盼。

坚持教育为党和国家培育人才,是对现代化进程中面向多元世界变化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教育的宣言与主张,是对高水平教育资源分配与管理的灵活运转与动态服务,更是对教育者和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尊重和动力释放。教育的目的在于社会的育人价值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要树立起鲜明的发展旗帜与正确的政治引领[4],确保教育的发展不走弯路、教育的创新不违初心、教育的成效贡献显著。通过努力办好每一所社会主义学校、培养好每一位卓越的人民教师、教好每一个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力推进和深化教育在新时代下精育良才、教育报国的服务进程和变革成效,以不断适应共同富裕背景下人民对更高质量教育资源发展和教育领域创新的炽热需求与美好愿望。

坚持教育为党和国家培育人才,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动担当和深入贯彻,是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切实执行与同频共振,是对教育新时代下发展创新的血脉延续与固本培基。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自主路径探索和对顶尖创新人才的汇聚与珍视。教育在本质上的定位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治国理政服务[5]。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联系政治的思想,给教育烙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国家进步、民族复兴所需要的人才视为本职任务,为培养党和国家所需要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出了明确的政治要求。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进行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6],二十大报告中一脉相承,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仅说明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经济作用和社会功能具有深刻的认识和精妙的洞察,而且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下的高质量发展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实践与实际探索。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教育有”到“教育优”,中国教育优先发展的每一步,都扎扎实实地立足于我国的民生实情和教育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在教育领域不断突破、进步、变革、创新的关键性经验和宝贵性财富[7]。作为党和国家教育政策方针中的根本战略决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反映了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普遍性规律和时代性进展,鲜明地体现了教育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性作用和关键性引领,能够有效应对世界舞台中的格局动荡变化和教育视野领域的火热变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快速提升国际教育领域前沿的巨大影响力[8],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教育现代化红利与教育高质量成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需要切实践行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初心与使命。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历经数十载岁月变迁,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如今,我国的教育发展迈入历史新阶段,教育水平达到空前新高度,教育资源实现空间均衡化,教育负担得以宏观控制化,各级各类教育都已经达到了世界教育的中上水平,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注入了强大动力和力量支撑。然而,毋庸讳言,作为教育大国的中国在教育事业上仍然不可避免地面臨着一系列问题:应试教育的魔咒束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性发展;素质教育的钟声仍未叫醒那些装睡的学校、老师和家庭;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仍然无法满足边远地区和困难地域的孩子们的迫切需求;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因资金的筹备和技术的限制等难以得到真正落地实施……如此种种教育领域的困境与桎梏阻滞和消磨了社会对教育的信心、公众对教育的耐心、家庭对教育的热心、孩子对教育的专心。面对这些困境,不仅需要大刀阔斧式的深层次改革,也需要能工巧匠式的精细化实施,更需要不忘初心使命下的高质量发展的勇气与魄力。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需要主动投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创新实践。教育是立国之本,人才是强国之基,教育人才与人民教师是培本固基的先锋力量和冲锋勇士。教师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日益严格和精细。教育优先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打造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9]。教师的责任在于精育良才,在于教育报国。因此,在教育优先发展的道路上,教师应当是前行者和带领者,通过循循善诱和言传身教,培育莘莘学子,播种爱与希望。在当下的教师职业发展中,也存在着复杂多样的问题值得讨论和解决。如何对师范生进行培养,如何提升师范大学的竞争力,如何引导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一心扑在教学一线上,如何进行教师的职前、职中和职后的专业发展,如何确保乡村教师愿意来、留得下,如何减轻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如何为教师提供舒适、良好的工作与教学环境,如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如何评价和考量教师的工作业绩和成效呈现……如此种种问题,教师们无时无刻不在背后翘首以盼、企求呼应。只有真正保障教师的切身利益和合法地位,才能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才能够凝聚起社会的认知共识,让教师乐于教学、爱护学生、投身教育,教育优先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五、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多维体系

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多方面、各维度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和优化机制。努力依靠现有教育资源的分配,在全面深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浪潮中把握时代动向、明晰研究要点、洞察未来趋势,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举措和手段来引领教育事业在新时代下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维体系构建是迈向中国教育现代化未来征程的必由之路和必需手段,要通过呼应全球教育发展下的教育质量提升,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构建来倒逼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指标。

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维体系,需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努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均衡化和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化[10],重点面向中西部地区、发展落后地区的薄弱学校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与校园资源,帮助这些学校完善在教育资源上的建设和获取。另外,在师资力量上也要主动关注薄弱地区教育落后的不平均不丰富现状,大力发展落后地区的师资力量投入,引导更多的优秀教师进入到基层学校任教,并努力成为优秀的支教老师,来帮助该地区实现教育资源的提升和教师力量的供给。在学校的校园、宿舍、环境等各个方面提供资源保障和经费投入,能够补齐短板、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合当地教育发展的教育方案和教育策略。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出一系列新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带领学校不断提升和进步,并依靠特色突出展现当地学校开展教育的风采。

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维体系,需要优化调整和改革教育的结构和体制。首先要在基础教育领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事业和教育资源的需求。在不断提升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在高中阶段的非义务教育,把高中教育从重点与非重点的层级化教育转向包容化的、多元化的、特色化的、分流化的教育发展。特别是在职业教育火热发展的今天,更要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变革的现状与趋势。在职业教育当中,“构建标准体系,增强工作合力,健全投入机制,提升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环境”[11],引导更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进入职业学校进行学习。其次要通过对职业学校进行大力的政策支持,鼓舞引导职业教育不断蓬勃发展。最后在高等教育上要更加贴合二十大报告中对人才強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指导和需要,在不断巩固本科生高等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要稳步、稳定地去扩大和提升研究生的教育规模,提高教育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维体系,需要统筹发展学校社会家庭各领域的教育合力。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机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家庭教育引导和社会教育力量对教育事业重大作用的深刻认识和高度关注。家庭是教育除学校外的最重要领域,父母是孩子道德培养、习惯养成、生活学习的第一责任人和第一任老师,没有任何学校和老师能够代替家庭和父母的作用。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给孩子最好的童年礼物,并使其受益终生。在学校里,老师和同伴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与同行者,在家庭中,父母和亲人是孩子终身发展的奠定者和关键人。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素养等都会深刻地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发展和教育成效。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来看,两者始终不是相对独立的孤岛,而是在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转换中不断交互和连接的有机联系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够在与社会教育的交融和配合中不断形成对学生学习的新见解和对学生成才的新主张。总而言之,只有在家校社合作育人上主动投入研究精力和成本,使得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并且更加着重发挥社会和家庭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提升作用,提高育人机制的专业程度和配合效度,才能更加充分地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多领域广阔空间[12],进而统筹推进家校社合作育人的发展。

六、从教育大国发展为教育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集中呈现了作为教育大国的中国在历史发展新阶段中迈入世界教育强国之林的勇气与魄力。相比于欧美国家精英化、贵族式的教育,我国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人民、面向未来,将会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发挥固本培基的主干作用。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变化与发展,中国教育迎来了面向更优质教育、更现代教育的新发展阶段。教育强国是具有中国特色、追赶世界水平的教育新目标和新战略,集中总结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终极要义和总体布局,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对美好教育生活的热切期望与不懈追求。

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是发展科技力量、培育科技手段、提升科技意识、掌握科技前沿、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凭借与有力手段。科技需要创新,创新来自人才,人才源于教育。归根结底,教育才是科技发展空间的梦想孵化器和源泉动力机,能够在教育强国的建设中推动科教兴国的新征程与新路途。

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是提升人才能力、推动人才培养、优化人才评估、创新人才选拔、实行人才分配的基础工程与核心力量。人才需要培养,培养来自环境,环境融于教育。由此可见,教育将是人才培养评价的灵敏指示器和孕育培养皿,能够在教育强国的创新中实现人才兴国的新梦想与新宏图。

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世界的憧憬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要,也是在后疫情时代下对教育未来出路与演进趋势的精准捕捉和仔细斟酌,更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长效创新的鼎力支持与重大举措。教育强国的光辉将遍布在城市、乡镇、农村等地区,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学域。在中国每寸土地上的每位儿童,都能够自由地享受入学的空气中弥漫的知识气息与优质教育资源设施的快捷与便利。在迈向教育强国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13],深入学习和研究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教育领域曾取得过的优秀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成果,并在现代化教育进程中吸取和借鉴,在坚持中国特色教育思想的同时不忘彰显本国教育的特色和水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育水平,掌握教育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革新。

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是打破欧美国家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学经验的误解,帮助我国向新兴市场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传播中華民族以德立人的教学理念,获得国际教育界同行认同并形成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学术期刊、社会交往、媒介传播等方式,将中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向包括欧美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等不同类型社会文化地区传播。基于具身化、个体化和操作化的改进,将我国基础教育的理念、实践探索与全球接轨的教育学术话语连接。例如,顾泠沅先生的“青浦数学教学经验”让英国数学领域专家看到中国数学教学令人惊叹的一面,改变了中国学生数学靠考试和刻苦学习取得高分的刻板印象。作为教育大国,中国同样要把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传播到全球,进而提升中国基础教育对外影响力、吸引力与感召力。

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现的基础工程和先导体系,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实施基础和实现路径。到2035年,我国将会在总体上达到教育现代化水平[14],进而迈入世界教育强国之林。教育强国的建设,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础和基本过程,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长期目标之一[15]。教育强国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下的美好宣言与未来图景,是对新时期教育事业总体发展和规划布局的概括性表述与总结性阐释[16]。教育强国提纲挈领式的规划和描摹,不断感染、号召和凝聚教育领域的变革与成就,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彰显勃勃生机。教育强国在勾画未来中国教育发展动向和变革布局的同时,也为其他国家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呈现中国智慧,深刻彰显了世界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韩俊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21(Z3):13-14.

[2]吴佳莉,郑程月,吴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涵、演进与实践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06):74-79.

[3]邓建平.“以学生为本”:何以可能及如何实现[J].教育研究,2014(06):67-72.

[4]王亚晶.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演进与时代精神的教育追求[J].当代教育科学,2021(06):3-14.

[5]黄蓉生.新时代十年来高校笃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伟力[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24-30.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谈松华.党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决策过程及其深远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21(07):1-5,15.

[8]刘超.习近平“教育优先发展论”的历史性贡献[J].人民论坛,2019(06):18-19.

[9]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9-10(01).

[10]朱旭东.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启中国教育现代化新篇章[J].教育发展研究,2022(Z1):3.

[11]谢俐.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方位、方向与方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9(04):1-5.

[12]储朝晖.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策略[J].人民教育,2021(08):33-36.

[13]朱国仁.建设教育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J].行政管理改革,2017(11):60-63.

[14]郑金洲.“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意蕴[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1-7.

[15]胡鞍钢,王洪川.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56-72,2.

[16]雷云.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中的教育宣言与未来图景[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16-18.

(责任编辑:刘丽)

Gathering Our Strength and Running for the Ambitious Development of High Quanlity Education

——Thoroughly Study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New Plan for Education Outlined i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SUN Youpeng,KAN Wei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 Repor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discusses educ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under one chapter for the first time,and made in-depth discuss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m as important areas of social and livelihood issues,which deeply reflected the Party and the state's clear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and elabor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discourse and educational thoughts i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is paper deeply reveals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in the new era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rom six aspects: the trinity strategy of “teaching subjects and talents”,the strategy of education satisfied by the people,the strategy of educating talents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the strategy of giving priority to education development,the strategy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and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China through educ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and implement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spirits,It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olicy reference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Key words:  Repor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give priority to educati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people's satisfaction with education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