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思维发展的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2023-05-29张永宝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课文文本

张永宝

思维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阅读课堂中学习、内化文本语言与思想就是一个选择、概括、应用和转化的过程,全程需要思维的参与;而思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其发展自然需要通过语言来显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文本语言开展学习、运用等实践活动,从中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抓手。

一、以差异理解开启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很明显,这源于学生已有经验背景导致的认知结构不同,教师要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开启学生的思维。

一是抓语言差异生成教学目标。这里的语言差异是指学生语言与文本语言之间的差异。如教学《海上日出》,笔者先抓住课文题目中的“日出”,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十分熟悉的日出。日出虽然是学生很熟悉的事物,但让他们说出具体的情形,却显得很困难。笔者板书课文题目,指出作家巴金坚持对日出进行长时间细致地观察,大家看课文,作家是怎么说海上日出的情形的,这样的语言表达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学生发现自己表达日出的语言与文本语言之间的差异之后,就会激发学习文本语言的欲望。

二是抓文本差异作为探究抓手。在统编教材中,同一主题的课文会因为语言表达的差异呈现各自的特色,即使是同一作者,也还是有区别的。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猫》和《母鸡》都出自老舍先生笔下,都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但是,两篇课文的不同还是很明显的:《猫》在描写中看似强调猫的性格很古怪,实际上作者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又把这种古怪纳入了喜爱之中;《母鸡》先写作者非常讨厌母鸡,后写作者对母鸡充满了敬佩之情,在前后变化中表达对母鸡的赞扬。在这样的差异中,值得探究的是作者对动物感情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不同文本中的相关语言表达进行探究,从中分析语言运用的方法,提炼表达方面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主张。

三是抓生活差异指向深入思考。小学生受自身阅历所限,对文本中描写的情况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往往就是来自生活的差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资料进行全面的了解。如教学《慈母深情》,文中出现的买长篇小说的钱数是1.5元,在今天的学生看来实在是不值得一提的很小的一笔钱,有不少学生随手就能拿出来。所以,学生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还那么大写特写这样的一笔钱。对此,笔者引导学生理解当时那笔钱的价值:母亲一个月挣的是27元钱,能养活一家人;那时的1.5元钱可以购买的物资:15斤蔬菜,或10碗面条,或5根冰棍。经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很快认识到母亲掏出1.5元钱给“我”买书,在当时是多么难得的事情,由此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二、以可视化来展开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内容中的联系用语言表达,往往会显得繁琐,如果采用可视化路径,就能够十分清楚地呈现出来,相应的思维路径也变得清晰。

一是借助图示呈现信息整合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呈现文本的信息整合特点,往往是学生难以把握的内容。有效的方法就是图示法,尤其是思维导图的运用更能让人有一目了然的感觉。如教学《燕子》,课文最后说“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那么这样的一幅图画中都有哪些内容呢?笔者采用图示法,选择合适的思维导图,把“燕子”作为中心主题向四周分散出多个子主题(外形俊俏、春光美丽、飞行轻快、休憩闲散),并在子主题下再具体呈现与“有趣的图画”有关的因素,如外形俊俏下可以有“羽毛漆黑”“翅膀轻快有力”“剪刀似的尾巴”等,层次清楚地体现了“有趣的一幅图画”中具体的内容构成。

二是借助表格理清语言表达的顺序。在可视化工具中,表格适宜用来呈现分类提取的文本信息,方便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体现作者的表达思路。如教学《海上日出》,课文在表现景物特点时采用的是以时间先后为序,描写的对象聚焦在日出带来的色彩上。教师可设计“日出前、日出时、跳出海面”时色彩变化的表格,帮助学生在完成表格填写的过程中理清表达顺序。

三是借助批注符号体现思维活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采用圈画的方式进行批注,体现思维的活力与深度。如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课文中“我”如何变成一棵树是最值得学生关注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具体描写的语段:“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呀,我真变成了一棵树!”接着,学生从中圈画出体现变化步骤的关键词:“真希望”“身上痒痒的”“真的变成了”;之后,学生在相应的位置把自己感觉到的变化步骤批注出来,形成一个“心里有愿望或想法”,到“身体上产生了具体的感觉”,再到“愿望变成了现实”的过程。这样,学生在思维发展中建构了“变身”的图式,能够将该图式有效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实践中去。

三、以多种比较提升思维

比较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用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促进思维发展。

一是在相同语境中进行还原式比较。当文本中出现的语言表达,学生难以从中发现表达秘妙时,可以采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在语境还原中看清楚作者语言表达上的独特所在。如教学《四季之美》第一自然段“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学生初读时不容易看出这样的表达为什么能够突出春季的美,于是笔者提供换词的语段进行比较:“春天最美是黎明。天亮了,有白白的天空,有红云。”学生比较这两个具有相同语境的语段,发现秘妙就在第二个句子上,课文中的第二个句子一方面用“泛”“染”“飘”三个动词写出了天空颜色的变化,表达出黎明时分的动态美,另一方面用三个叠词“一点儿一点儿”“微微”“红紫红紫”让天空的颜色变化体现出十分可爱的一面,也就是美到了人的心里,这也是作者认为“最美”的关键所在;而换过词的第二个句子只是简单又笼统地说天空的情形。通过这样的还原式比较,学生破译了作者表达上的秘妙。

二是在相同主题中进行互补式比较。同中求异是比较的常见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将相同主题的材料放在一起让学生研讀、比较,使学生从中发现差异。如老舍先生的《猫》入选课文后,编者在阅读链接中呈现了夏丏尊和周而复两位作家同样写猫的片段,这样就形成了同主题的三个文本的比较,学生通过研读发现,三位作者表达猫的可爱各有特点:老舍是通过举例的方式写猫古怪、淘气的性格;夏丏尊是抓住猫的样子、毛色,还有路人和妻儿等的评价写出了猫的美丽与可爱;周而复以黑白相间为重点写了猫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和谐搭配带来的可爱感。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学生思维发展的抓手,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切实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